..續本文上一頁事情。要改變社會,就要改變人心,中國孔孟的學說是心性的學說,大乘佛法是高級心性的學說,所以真能幫助我們解決問題。
我們再看它底下所說的,《大乘義章》第十九卷所說的,「知一乘真實之法」,這叫實智,「了知叁乘權化之法」,這叫方便智,了是明了,知道。釋迦牟尼佛對初學的人,聲聞、緣覺、菩薩,這叫叁乘。菩薩,多說的是別教叁賢,十住、十行、十回向,別教。別教的初地菩薩等于圓教初住,這是講放下煩惱的功夫,他們是相等的。這個是權教,善巧方便,幫助大家向上提升。在釋迦牟尼佛一生教學當中,我們可以看出來,阿含是聲聞、緣覺他們學的,小乘、中乘,緣覺算是中乘。別教叁賢,這是大乘。別教叁賢,已經提升到方等,方等裏頭有別教叁賢。再往上提升,般若,般若講了二十二年。般若講大乘,講叁空,人空、法空、空空。最後八年,佛說法華,那是一乘,就像研究所一樣。你看佛辦學,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四十九年,有次第,有淺深程度不同。所以釋迦牟尼佛一生他是辦教育,我們不能誤會。
在佛教裏頭確實找不到宗教的根據,宗教裏頭頭一個要有個主宰的神,造物主,創造世界的這個神,佛教裏頭沒有。佛教講這個世間怎麼成的,他是看到真相,甚深禅定裏頭,這個禅定徹法底源,也就是我們講的自性本定,他入到這個裏面去,看清楚了,看明白了。宇宙怎麼來的?從一念不覺來的。一念不覺沒有理由,一念不覺沒有時間,也沒有空間。所以佛說這一念不覺,稱它作無始無明。這個名詞用得好!無始是什麼?沒有開始,沒有開始就是全是假的,有始有終是真的,沒開始。我們初學佛就是誤會了,以爲時間太久了,說不出來,太早太早了。其實不是的,我們把意思全錯會了,根本沒有開始,現在我們明白了。你說量子力學家,把物質到底是什麼他搞清楚了。我們要問物質有沒有開始?沒有開始。有沒有消失?也沒有消失,就是它不生不滅。其實它是有生有滅,如果根本就沒有的話,說不生不滅就毫無意義,它有生滅,有生滅等于不生滅。爲什麼?時間太短了,它生滅的時間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所以說它生滅跟不生滅都毫無意義,劃等號,生滅就是不生滅,不生滅就是生滅。你要沒有了解事實真相,這個話聽不懂,了解之後才真的承認,太快了,眼睛來不及。
這個現象就在眼前,沒有間斷,這經上講的「不斷之無」,你看那很有味道。那個無是什麼?無就是物質現象、精神現象、自然現象,它是無,它不間斷。經上用這個名詞用得妙絕了,不斷之無。你真正曉得它是不斷之無,你對它就不放在心上,不放在心上,你心地就沒有染汙,心地就沒有高下。沒有高下,你就是平等心,沒有染汙,你就是清淨心,所以你的心確確實實永遠是清淨平等覺。就是我們搞錯了,把不斷之無誤會它是真有,把它放在心上,心被染汙了。被染汙之後又起了高下、分別,平等沒有了,才搞成今天這個樣子。真正一覺悟的時候,這個事情全就擺平了,清淨平等覺就現前。所以凡夫成佛,你要問多長時間?就是那一念,這一念轉過來,凡夫就成佛了。所以惠能大師在一句話當中開悟,我們覺得不稀奇。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豁然開悟,也不稀奇。他的心清淨到極處,不定什麼一個緣觸動,他就開悟了。開悟不是一種方法,每個人緣都不一樣,這是我們在《五燈會元》裏面看過的。所以佛經上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哪一門都能幫助人開悟。
又說,「實智者,體也。權智者,用也」,這個說法用得很多。智慧的本體是實智,智慧的起用是權智。我們如何把真實智慧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這是權智,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這都是權智。「如來成佛之本體,在于實智」。怎麼成佛的?就是真正證得自性本具的智慧。智慧不是從外來的,這個理跟事我們要細心去觀察,接受它。現在人他不相信,他們認爲智慧從哪來的?廣學多聞。錯了,廣學多聞是知識,不是智慧。智慧裏面自然包括一切知識,知識裏頭不包括智慧。今天世界出了問題,沒有人能解決,原因是什麼?統統是知識,沒有智慧。知識是有局限性的,而且還有後遺症,我們參與聯合國的和平會議看到了,把這樁事情證實了。
中國古人求學是求智慧,智慧怎麼求?清淨心當中求,清淨心生智慧,平等心生大智慧,所以他在這上用功夫。童蒙的教學教什麼?教他規矩,教他的心定下來。小孩也胡思亂想,不准他胡思亂想,用什麼方法?背書。用這個方法,背書最重要的是培養他根本智,不讓他胡思亂想。背這個書,不講給他聽,講給他聽就變成後得智,就變成知識。不講,光叫你背,背得滾瓜爛熟,讓你腦子裏頭沒有胡思亂想。它是個手段,外國人不曉得,所以中國人這個教育是智慧,智慧的教育。從小小孩就訓練成像小大人一樣,他懂禮,守規矩、懂禮,待人接物一點都不會錯誤,他學這個東西。到十叁、四歲智慧開了,再給你講解,那個講解是什麼?後得智,你就明白了。這一套教學的理論只有印度跟中國有,我們到全世界到處去走走,沒看到。所以我們真想把這個東西做出來給人看,中國教育有它這種方法。這個實驗要做出來,被社會大家肯定了,我們的教育方法就會改變。
我在澳洲跟陸克文討論這個事情,他就非常贊成,他希望我辦個小學做實驗。實驗成功了,他說我帶國會議員去參觀,然後國家立法,把教學的方法、理念改正過來。做官得有官運,陸克文官運不佳,沒做多久就下臺了。我給他寫了一封信,勸他別做官了,搞教育,我們一起來實驗,我說你來帶頭。我們現在圖文巴市長跟他是一個村莊長大的,他們是好朋友。我說你就到圖文巴,我們幫助你,我們辦個學校來做實驗。這個實驗成功了,比做總理高明多了,這是大事,總理是大官,大官不如大事,做大事有意義。我叫他學孔子,學釋迦牟尼佛,真正做有益于國家民族跟人類的大事業,端正教學。現在教學偏了、歪了,把人都教壞了。這是大事,沒有比這個事業更大的,幹這個事業,這是聖人,這是佛菩薩。
「一代教化之妙用,存于權智」,那就是實智起用,這是什麼?教化衆生。「又密教以胎藏(即蓮花部)鬘荼羅之心蓮華臺爲實智」,這是表法。鬘荼羅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就叫道場,中國人叫道場,修行的地方,學習的地方。中心的蓮花臺,這是主法人他坐的地方,用這個來表實智。「八葉」,就是八瓣,「開敷爲權智」。八瓣,這個八葉八瓣,這個地方還有參考資料,好,這是從《佛光大辭典》裏頭節錄的,好,我們把它念念。胎藏曼荼羅,《佛光大辭典》有這一條。「胎藏界曼荼羅,全稱大悲胎藏生曼荼羅。密教兩界曼荼羅之一」,稱爲胎藏。「略稱胎藏曼荼羅、大悲曼荼羅。對金剛界曼荼羅而言」,這是密宗的兩部,一個是金剛部,一個是胎藏部。「又稱因曼荼羅、東曼荼羅、理曼荼羅」。
「胎藏」,下面胎藏,「大悲之意」。「曼荼羅,梵語,含有發生諸佛、極無比味、輪圓具足等義。胎藏界曼荼羅即是自毗盧遮那如來之大悲胎藏平等心地中所生出之大曼荼羅。蓋胎藏界曼荼羅原系根據大日經具緣品之說所建立,《大日經疏》複更加以補充,故古來即稱此爲經疏曼荼羅」。密宗經典分兩個部分,一個就是胎藏部,一個是金剛部,跟我們中國的《大藏經》其實相同的。中國《大藏經》分爲經藏、律藏、論藏。在密宗,胎藏就是中國的經藏、律藏,金剛藏就是中國的論藏。胎藏是根本,像小孩一樣,懷胎的時候,它是根本,它是經跟戒,經藏跟律藏。金剛藏,裏面是佛或者是菩薩大家討論的、議論的,所以是我們中國的論藏。這兩部合起來,在中國稱爲《大藏經》。這樣說出來,大家就比較容易懂了。
八葉,下頭都有解釋,《佛學大辭典》都有。「八葉蓮臺」,這是術語,「胎藏界曼陀羅之第一院中臺也。中央爲大日」,大日如來,大日代表光明遍照,就是我們稱的毗盧遮那如來。「四方之八葉,爲寶生,開敷華王,無量壽,天鼓雷音之四佛」,再加上四大菩薩,「普賢、文殊、觀音、彌勒之四菩薩,合爲九尊」,包括中央的大日如來,四面的八葉,就是四如來、四菩薩。這都是表法,代表的圓滿大乘。「是叁密相應之時,吾人肉團心(心髒)開敷之相」,它表這個法。叁密相應的時候,口持咒,手結印,心觀想,這叫叁密相應。這個觀想就想自己的心,這心髒,心髒就好比是蓮花,心髒有八瓣,觀想這個。底下有心蓮,「密教謂肉團心之實形爲心蓮」,所以它這叫觀心,觀心確實是觀心髒。《大日經疏》第四裏面說,凡人肉團心,這就是指我們的心髒,心髒像一個蓮花「合而未敷之像」,像花苞,沒有開,心髒像個花苞的樣子,「有筋脈約之以成八分」。心有八瓣,八分合起來的,他觀想這個。
所以密宗跟淨土宗都是從淨入門,心淨則佛土淨,也都是靠他力,屬于他力法門。但是,淨土宗的淨是遠離染汙,這樣得的清淨;密宗不是的,密宗它不離。所以密宗的淨比我們這個淨要高。可是它難修,它要真淨才有成就,如果不淨,修那個法會墮落。這是早年章嘉大師告訴我,密宗不能成佛就墮阿鼻地獄,沒有當中的,真的成功就上去了,不成功就下來。我跟章嘉大師叁年,他沒有傳密給我,告訴我密是加行法,等于說什麼?它是研究所博士班,最高峰的,菩薩不學密不能成佛。什麼時候學密?初地以上。我們有沒有這個資格?初地以上才有資格學密。爲什麼?接觸一切法如如不動,財色名食睡他不動心,這是真淨。淨土宗是財色名食睡遠離它,叫清淨。它不是遠離,所以它那個淨是真清淨,確確實實契入萬法皆空,一切法了不可得。這個理我們完全明白,也就是說他的念頭,意念完全住在不斷之無,我們用這句話講就容易。知道所有一切法是不斷之無,所以一切境界現前,他能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說明初地以上的境界,不是…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九七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