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九九集▪P3

  ..續本文上一頁果報,善因善果,惡因惡報,是他自己的事情,于誰都不相幹。

  所以很重要的,學一生不批評人,看到什麼人做什麼事都笑咪咪的。如果守住普賢菩薩的原則,那就是,善行,與性德相應的思想、行爲贊歎;不相應?不相應不贊歎,恭敬供養,不贊歎。這個要學會,特別是修淨土的人,修淨土的人不學會不能往生,因爲淨土跟普賢菩薩的關系太密切了,你看這部經第二品「德遵普賢」。換句話說,極樂世界是普賢菩薩的世界,個個都是修普賢行的;你要不修普賢行,你跟他不相應。在《華嚴經》上,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接著看《無量壽》,一點都沒錯,從《華嚴經》轉到《無量壽經》上去了,這才圓滿成就。所以普賢十願非常非常重要,禮敬絕對是平等,禮敬諸佛。諸佛是從相上說的,從形相上說的,一律平等,沒有一個不恭敬,惡比丘也恭敬。但贊歎就不一樣,與性德不相應的不贊歎,我恭敬你,不贊歎,當然不毀謗;不毀謗、不贊歎,我只恭敬,我對你有供養。所以,普賢菩薩沒有人不喜歡,惡人也喜歡他。我們常常提到,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四好,四好就是普賢菩薩。

  我們接著往下面看,「雪山潔白,以喻戒德與定淨」。憬興法師說,「定淨滿德,如雪山也」,用雪山來比喻,清淨光明。「又《會疏》曰:以戒德喻雪山。戒德清淨,如大雪山。常潔白,能照衆生,令清涼故」。雪山確實如此,夜晚,那個雪山能照明。這個,我們在冬天,香港這兒不下雪,我們家鄉下雪,下大雪,半夜出去跟白天一樣,路清清楚楚,看得清清楚楚,雪光。喜馬拉雅山,西藏高原到處都是雪山,所以夜景就非常之美,非常好看,它不是漆黑的看不到,它反光。能照衆生,令清涼故。

  「又《淨影疏》雲:雪山顯其定淨。諸德皆淨,名等一淨」,這個等是平等,跟雪山一樣。「等者平等,一者一如」,平等一如,「淨者本淨。其心本淨」。這個要知道,本經經題「清淨平等覺」,都是自性本有的,自心本淨,自心本來平等,自心本來覺悟。現在不淨,不淨染汙,不平、迷而不覺,這都屬于習性。「性相近」,我們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這性相近;「習相遠」,習被染汙了。佛告訴我們,染汙不是真心,真心從來沒染汙,染汙是什麼?染汙是個妄心。我們如果知道那是妄心,把妄心舍掉,真心現前。現在問題,不知道這是妄心,現在我們是妄心當家做主,真心是家中的奴才,而且根本就不用這個奴才。妄心是奴才,奴才今天當家,當家做主。主人?主人變成奴才,還不用它,這就是我們的真相。大乘佛法沒有別的,就是把這個事情搞清楚、搞明白,自己要當家做主,奴才要聽話,那是什麼?那叫大乘佛法。奴才管用,管什麼用?度十法界的衆生要它。如果我們把八識五十一心所丟掉,十法界沒有了,到哪去度衆生?現在管用,但是你時刻要注意,知道它是假的不是真的。它可以幫助我們引導衆生返妄歸真,那就是八識做好事。八識要教,自性不要教,自性智慧是自然的,無師智、自然智,八識要教,教了它就覺悟了。

  「其心本淨,故潔白如雪山;其心一如,故如雪山之不動;其心平等,故叁無差別」,這個叁就是心、佛、衆生,叁無差別,能量是相等的,那就是我們跟誰結合。我們這個心跟佛結合就成佛,跟衆生結合就搞六道輪回、搞十法界。叁個能量是相等,我跟哪個結合,這個太重要了!菩薩知道,選的我跟佛結合。今天擺在我們面前,我們跟誰結合?我們跟《無量壽經》結合,《無量壽經》是真佛,佛在哪裏?佛在《無量壽經》裏。這一部就夠了,其他的?其他的送給別人悟,因爲他不相信這個。如果他相信這個,就要勸他,把什麼都要放下,不受一切幹擾。這一句名號功德高過一切,一切佛法裏頭的頂法,頂尖的,你要承認這個事實,它確實是頂尖的。這一句佛號真能解決問題,如果有夾雜,力量就被破壞了,沒有這麼大力量了;決定不能夾雜,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一定要相信。「一色純白」。這是講的德體尊勝。

  下面這一節是「德用自在」,德用自在頭一句話:

  【忍辱如地。一切平等。清淨如水。洗諸塵垢。熾盛如火。燒煩惱薪。不著如風。無諸障礙。】

  要學,全是自分,不在外頭。我們看念老的注解。『忍辱如地』,「是以大地喻平等忍辱,平等即離諸分別」。學習從哪裏入門?真實功夫是從忍辱入門的,布施、持戒是忍辱的預備功夫,沒有前面這個功力,忍辱他做不到。你看布施,布施是放下,放下才能忍,不放下怎麼忍?沒法子忍。放得下,知道什麼?知道全是假的。所以放下之前要看破,了解事實真相。常常想著,觀想,想什麼?觀想以前那個老電影銀幕上的畫面,你看幻燈片一格一格的生滅,你就想這個。一張一張的,從來沒有兩張是相同的,這就是假相,我們被假相欺騙了。電影速度很慢,一秒鍾二十四張,十秒鍾二百四十張,一分鍾六十秒,二百四乘六,多少?一千多少?一千四百四十,一分鍾。一個小時?一個小時六十分鍾,這很慢的速度。我們被這個速度,用科學家的話說,它們糾纏在一起,我們被它欺騙了,以爲是真的。

  佛告訴我們,眼前我們六根所接觸的六塵境界,包括我們自己本身六根、六識、六塵,就是電影的幻燈片,在銀幕上出現的,一秒鍾一千六百兆個鏡頭。電影銀幕上一秒鍾二十四張,我們現前一秒鍾是一千六百兆,跟電影這個道理完全相同。二十四分之一秒就是假的了,不是真的,現在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哪有一樣是真的?你能常常作如是觀,常常去想這個東西,想通了,真放下,真的身心世界全放下。爲什麼?六根自己,六塵外面境界,六識,六識是精神現象,六根是物質現象,精神現象、物質現象全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從這個地方才認識它。認識清楚了這才丟掉,不丟掉是害處,它不是好處。丟掉就好了,丟掉就恢複自己的清淨,不丟掉這個東西是染汙。

  我們今天看到世尊跟彌勒菩薩對話,看到最近量子力學家的報告,知道這個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這個世界是順境、是逆境、是善緣、是惡緣全是假相,沒有一樣是當真的,你就能對這整個世界現象,用清淨平等覺去觀察,那是什麼?那是佛眼看衆生。我們從這個地方才能解脫開來,真正了解就脫離了,不再受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的困擾,那也是假的。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都不是真的,我們今天最大的過失,就是把這個東西放心上。所以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了,你就會想到,什麼樣的生活是最理想的?回歸大自然。回歸大自然就是釋迦牟尼佛托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回歸大自然了。釋迦佛過的是方東美先生所說的,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們今天不行,爲什麼?沒有人生最高的智慧,沒有人生最高的德行,所以人生最高的享受你得不到,這個裏頭真有味道。

  《往生論注》,昙鸾大師的,解釋「心業無分別」,心是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沒有分別。經上這樣說,「如地負荷,無輕重之殊」,《論注》上有這句話。這解釋,「大地載物,重者輕者,同一負荷」,地都能忍受,「無所揀擇,無有分別」。我們用心,要像天地一樣,每天看到天空,想到我要像天空一樣包容萬物,沒有分別;看到大地,我要像大地一樣承擔萬物,能承受得了。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起心動念,對待一切衆生大公無私。而且心目當中一定要知道,一切衆生本來是佛,你要這樣看才對。爲什麼他變成這樣?一時迷惑、一時糊塗,像一個人喝醉了,發酒瘋,等他清醒過來就正常了。對于反常的不計較,正常的要愛護、要重視,正常,他本來是佛。所以禮敬諸佛,爲什麼對惡人要禮敬?因爲他本來是佛,不能小看他。那贊歎,爲什麼他不善的情況不能贊歎?贊歎怕別人學他,希望別人學他好的,別學他壞的。所以贊歎要注意這一點。禮敬是平等的,沒分別的,贊歎是有分別的。

  用這個來比喻「菩薩忍辱之德,遠離一切彼我、恩怨、違順之別」。恩怨是人事環境,違順是物質環境,遠離一切彼我,看一切衆生就如同自己一樣。他能接受,我們對他那種愛心,關懷的心,他感受得到;他習氣很重,他對我們給他的愛心、關懷,他感受不到。我們發出去的心念,完全平等,沒有差別,差別是他的心,他有分別心。所以大家感受不一樣。諸佛菩薩發出去的決定是平等心。我們常說尊重、愛護、關懷、照顧、幫助他,特別是有苦難時候幫助他。幫助他裏面有物資,這是物質的,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幫助他覺悟。所以大乘教裏面說,大千世界七寶布施,都不如爲人說四句偈。爲什麼?四句偈能讓他覺悟,能幫助他回頭,物質只能解決他身體這個生活,不能幫他覺悟。所以佛法重法布施,法布施成就人法身慧命,物質再多,只養他的身命,不能養法身慧命。這個裏頭輕重差別,不能不知道。

  我們要重視自己的法身慧命,對于身體當然也不要糟蹋,也不必看得太重,看得太重,爲它操心,錯了。你愈不操心它,它愈健康,愈對它操心,它毛病愈多。這什麼道理?從心想生。你不操心,它很健康正常;你操心,這裏痛,它就真痛了,那裏不舒服,它真不舒服了,都從心想來。所以病是想來的,死也是想來的,你不想死它不會死,想到我不行了,那就完了,它真得要死了,全是心想生。這一點不能不佩服釋迦牟尼佛,他把事實真相全告訴我們,毫無保留。我們要能聽得懂他的話,聽懂之後要起作用,用在自己日常生活當中,叫妙用。所以這個地方要記住,什麼叫忍辱德?沒有彼我的分別,沒有恩怨的分別,沒有違順的分別,這就說盡了。人事環境、物質環境,就用一個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覺是真心,清淨沒染汙、沒有恩怨,平等沒有彼我。常用這個心,離一切相,即一切法。

  『清淨如水』,「菩薩清淨,猶如淨水,能洗除種種塵勞垢染」,故雲『洗諸塵垢』。「塵垢」是什麼?罪業。惡業要洗幹淨,善業…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九九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