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果报,善因善果,恶因恶报,是他自己的事情,于谁都不相干。
所以很重要的,学一生不批评人,看到什么人做什么事都笑咪咪的。如果守住普贤菩萨的原则,那就是,善行,与性德相应的思想、行为赞叹;不相应?不相应不赞叹,恭敬供养,不赞叹。这个要学会,特别是修净土的人,修净土的人不学会不能往生,因为净土跟普贤菩萨的关系太密切了,你看这部经第二品「德遵普贤」。换句话说,极乐世界是普贤菩萨的世界,个个都是修普贤行的;你要不修普贤行,你跟他不相应。在《华严经》上,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接着看《无量寿》,一点都没错,从《华严经》转到《无量寿经》上去了,这才圆满成就。所以普贤十愿非常非常重要,礼敬绝对是平等,礼敬诸佛。诸佛是从相上说的,从形相上说的,一律平等,没有一个不恭敬,恶比丘也恭敬。但赞叹就不一样,与性德不相应的不赞叹,我恭敬你,不赞叹,当然不毁谤;不毁谤、不赞叹,我只恭敬,我对你有供养。所以,普贤菩萨没有人不喜欢,恶人也喜欢他。我们常常提到,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四好,四好就是普贤菩萨。
我们接着往下面看,「雪山洁白,以喻戒德与定净」。憬兴法师说,「定净满德,如雪山也」,用雪山来比喻,清净光明。「又《会疏》曰:以戒德喻雪山。戒德清净,如大雪山。常洁白,能照众生,令清凉故」。雪山确实如此,夜晚,那个雪山能照明。这个,我们在冬天,香港这儿不下雪,我们家乡下雪,下大雪,半夜出去跟白天一样,路清清楚楚,看得清清楚楚,雪光。喜马拉雅山,西藏高原到处都是雪山,所以夜景就非常之美,非常好看,它不是漆黑的看不到,它反光。能照众生,令清凉故。
「又《净影疏》云:雪山显其定净。诸德皆净,名等一净」,这个等是平等,跟雪山一样。「等者平等,一者一如」,平等一如,「净者本净。其心本净」。这个要知道,本经经题「清净平等觉」,都是自性本有的,自心本净,自心本来平等,自心本来觉悟。现在不净,不净染污,不平、迷而不觉,这都属于习性。「性相近」,我们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这性相近;「习相远」,习被染污了。佛告诉我们,染污不是真心,真心从来没染污,染污是什么?染污是个妄心。我们如果知道那是妄心,把妄心舍掉,真心现前。现在问题,不知道这是妄心,现在我们是妄心当家做主,真心是家中的奴才,而且根本就不用这个奴才。妄心是奴才,奴才今天当家,当家做主。主人?主人变成奴才,还不用它,这就是我们的真相。大乘佛法没有别的,就是把这个事情搞清楚、搞明白,自己要当家做主,奴才要听话,那是什么?那叫大乘佛法。奴才管用,管什么用?度十法界的众生要它。如果我们把八识五十一心所丢掉,十法界没有了,到哪去度众生?现在管用,但是你时刻要注意,知道它是假的不是真的。它可以帮助我们引导众生返妄归真,那就是八识做好事。八识要教,自性不要教,自性智慧是自然的,无师智、自然智,八识要教,教了它就觉悟了。
「其心本净,故洁白如雪山;其心一如,故如雪山之不动;其心平等,故三无差别」,这个三就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能量是相等的,那就是我们跟谁结合。我们这个心跟佛结合就成佛,跟众生结合就搞六道轮回、搞十法界。三个能量是相等,我跟哪个结合,这个太重要了!菩萨知道,选的我跟佛结合。今天摆在我们面前,我们跟谁结合?我们跟《无量寿经》结合,《无量寿经》是真佛,佛在哪里?佛在《无量寿经》里。这一部就够了,其他的?其他的送给别人悟,因为他不相信这个。如果他相信这个,就要劝他,把什么都要放下,不受一切干扰。这一句名号功德高过一切,一切佛法里头的顶法,顶尖的,你要承认这个事实,它确实是顶尖的。这一句佛号真能解决问题,如果有夹杂,力量就被破坏了,没有这么大力量了;决定不能夹杂,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一定要相信。「一色纯白」。这是讲的德体尊胜。
下面这一节是「德用自在」,德用自在头一句话:
【忍辱如地。一切平等。清净如水。洗诸尘垢。炽盛如火。烧烦恼薪。不着如风。无诸障碍。】
要学,全是自分,不在外头。我们看念老的注解。『忍辱如地』,「是以大地喻平等忍辱,平等即离诸分别」。学习从哪里入门?真实功夫是从忍辱入门的,布施、持戒是忍辱的预备功夫,没有前面这个功力,忍辱他做不到。你看布施,布施是放下,放下才能忍,不放下怎么忍?没法子忍。放得下,知道什么?知道全是假的。所以放下之前要看破,了解事实真相。常常想着,观想,想什么?观想以前那个老电影银幕上的画面,你看幻灯片一格一格的生灭,你就想这个。一张一张的,从来没有两张是相同的,这就是假相,我们被假相欺骗了。电影速度很慢,一秒钟二十四张,十秒钟二百四十张,一分钟六十秒,二百四乘六,多少?一千多少?一千四百四十,一分钟。一个小时?一个小时六十分钟,这很慢的速度。我们被这个速度,用科学家的话说,它们纠缠在一起,我们被它欺骗了,以为是真的。
佛告诉我们,眼前我们六根所接触的六尘境界,包括我们自己本身六根、六识、六尘,就是电影的幻灯片,在银幕上出现的,一秒钟一千六百兆个镜头。电影银幕上一秒钟二十四张,我们现前一秒钟是一千六百兆,跟电影这个道理完全相同。二十四分之一秒就是假的了,不是真的,现在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哪有一样是真的?你能常常作如是观,常常去想这个东西,想通了,真放下,真的身心世界全放下。为什么?六根自己,六尘外面境界,六识,六识是精神现象,六根是物质现象,精神现象、物质现象全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从这个地方才认识它。认识清楚了这才丢掉,不丢掉是害处,它不是好处。丢掉就好了,丢掉就恢复自己的清净,不丢掉这个东西是染污。
我们今天看到世尊跟弥勒菩萨对话,看到最近量子力学家的报告,知道这个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这个世界是顺境、是逆境、是善缘、是恶缘全是假相,没有一样是当真的,你就能对这整个世界现象,用清净平等觉去观察,那是什么?那是佛眼看众生。我们从这个地方才能解脱开来,真正了解就脱离了,不再受起心动念、分别执著的困扰,那也是假的。起心动念、分别执著都不是真的,我们今天最大的过失,就是把这个东西放心上。所以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了,你就会想到,什么样的生活是最理想的?回归大自然。回归大自然就是释迦牟尼佛托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回归大自然了。释迦佛过的是方东美先生所说的,人生最高的享受。我们今天不行,为什么?没有人生最高的智慧,没有人生最高的德行,所以人生最高的享受你得不到,这个里头真有味道。
《往生论注》,昙鸾大师的,解释「心业无分别」,心是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没有分别。经上这样说,「如地负荷,无轻重之殊」,《论注》上有这句话。这解释,「大地载物,重者轻者,同一负荷」,地都能忍受,「无所拣择,无有分别」。我们用心,要像天地一样,每天看到天空,想到我要像天空一样包容万物,没有分别;看到大地,我要像大地一样承担万物,能承受得了。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起心动念,对待一切众生大公无私。而且心目当中一定要知道,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你要这样看才对。为什么他变成这样?一时迷惑、一时糊涂,像一个人喝醉了,发酒疯,等他清醒过来就正常了。对于反常的不计较,正常的要爱护、要重视,正常,他本来是佛。所以礼敬诸佛,为什么对恶人要礼敬?因为他本来是佛,不能小看他。那赞叹,为什么他不善的情况不能赞叹?赞叹怕别人学他,希望别人学他好的,别学他坏的。所以赞叹要注意这一点。礼敬是平等的,没分别的,赞叹是有分别的。
用这个来比喻「菩萨忍辱之德,远离一切彼我、恩怨、违顺之别」。恩怨是人事环境,违顺是物质环境,远离一切彼我,看一切众生就如同自己一样。他能接受,我们对他那种爱心,关怀的心,他感受得到;他习气很重,他对我们给他的爱心、关怀,他感受不到。我们发出去的心念,完全平等,没有差别,差别是他的心,他有分别心。所以大家感受不一样。诸佛菩萨发出去的决定是平等心。我们常说尊重、爱护、关怀、照顾、帮助他,特别是有苦难时候帮助他。帮助他里面有物资,这是物质的,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帮助他觉悟。所以大乘教里面说,大千世界七宝布施,都不如为人说四句偈。为什么?四句偈能让他觉悟,能帮助他回头,物质只能解决他身体这个生活,不能帮他觉悟。所以佛法重法布施,法布施成就人法身慧命,物质再多,只养他的身命,不能养法身慧命。这个里头轻重差别,不能不知道。
我们要重视自己的法身慧命,对于身体当然也不要糟蹋,也不必看得太重,看得太重,为它操心,错了。你愈不操心它,它愈健康,愈对它操心,它毛病愈多。这什么道理?从心想生。你不操心,它很健康正常;你操心,这里痛,它就真痛了,那里不舒服,它真不舒服了,都从心想来。所以病是想来的,死也是想来的,你不想死它不会死,想到我不行了,那就完了,它真得要死了,全是心想生。这一点不能不佩服释迦牟尼佛,他把事实真相全告诉我们,毫无保留。我们要能听得懂他的话,听懂之后要起作用,用在自己日常生活当中,叫妙用。所以这个地方要记住,什么叫忍辱德?没有彼我的分别,没有恩怨的分别,没有违顺的分别,这就说尽了。人事环境、物质环境,就用一个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觉是真心,清净没染污、没有恩怨,平等没有彼我。常用这个心,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清净如水』,「菩萨清净,犹如净水,能洗除种种尘劳垢染」,故云『洗诸尘垢』。「尘垢」是什么?罪业。恶业要洗干净,善业…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九九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