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五、六月之间,有三十米的海啸,现在没有了。我们就知道人心向善,向善的人多了,灾难就减少了。
现代量子力学这些报告,一般书店上都可以买得到,这个对我们很大的鼓舞。我们的意念可以控制物质现象,太空当中也是物质现象。科学家甚至于告诉我们,念力能量达到什么程度?我们意念能量真正能够集中一点,佛经上说的「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办什么事?让星球在太空改变轨道,这么大的能量。有这种能量,地球上这些灾难把它化解不难,不是难事,小事一桩。你看,这桩事情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就知道了,也就讲得这么清楚,我们听不懂。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很熟,我们也都记得,也都能说得出来,可是真正的意思不懂。现在被科学说明、证明了,我们相信了,希望我们能把它用在我们自己身上,用在自己的身心,身心健康,不必找麻烦。我们现在老化了,要讲求运动,需不需要?不需要。你看一些老和尚,每天盘腿面壁,一天坐十几个小时,没事,他一点运动都没有。身体为什么那么健康?心清净。心健康,所有物质现象没有一样不健康,以心控物,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我们现在最麻烦这个心太乱了,杂念、妄想怎么清都清除不了,前面清除掉,后头又来了。这是什么原因?佛给我们讲的这些事实真相,诸法实相,我们听懂了,做不到,没有把它变成我们的生活;如果真把它变成生活的话,问题马上就解决了。
早年,我跟李老师在一起生活,这个老人一天吃一餐,而且吃得很少。我跟他学,我也一天吃一餐,我吃了五年。但是我的一餐吃得比他多,他一餐那个时候台湾钱两块钱就够了,我要三块钱,两块钱吃不饱。他一个月的伙食六十块钱,我一个月的伙食要九十块钱,九十块钱那个时候合美金两块多,将近三块钱;李老师六十块,台湾钱六十块合美金不到两块,一块多钱,你说生活多容易!永远不要求人。我在那段时期得到一个结论,我向老师报告,请老师印证。我发现,身体能量的消耗,应该是百分之九十都消耗在妄念上,妄念愈少,能量消耗就愈少,是这么个道理。所以出家修行人没妄念,一天一餐足够了。我这个看法老师同意,给我证明确实是这样的。因为我们在台中发现,李老师的工作量很大,他的工作量是平常五个人工作的工作量。要跟他见面,必须一个星期之前通知他排时间,临时的时候决定你插不进去。忙到那个程度,一天一餐。所以我们想到,消耗能量不是在这上,是妄想,妄想消耗能量太大了,工作无论是劳心、劳力,消耗能量都不大。所以佛提倡的日中一食,是可以做得到的,那要减少妄念,心地清净。妄念多,必须要那么多的热量,没有,没有你身体支持不了。所以这桩事情不能学的,是一种自然的,心愈清净,妄念愈少,自然就减少了。
佛经上告诉我们,阿罗汉,他证得阿罗汉,见思烦恼断了,身体还在这个世间,他的饮食一个星期吃一餐。辟支佛的心比他更清净,辟支佛是半个月吃一餐,他一餐就够了,半个月补充一次。诸佛如来、法身菩萨他在这个世间是示现,他可以不必吃饭。释迦牟尼佛每天托钵是示现,是给我们看的,让我们多看,慢慢觉悟到。他需不需要?他不需要。我们看他是肉身,实际上他能用他的念力把肉身转变成法性身,我们看不出来。诸佛菩萨在人间现身说法,那个现身也都是教学,身教,身语意三轮施教。
银河系,我们看到天文的星图,现在照相照出银河系的样子,放大给你看。确实它像一个碟,两面薄,当中很厚,佛形容它为须弥山。大海不是我们地球上的海,是星球跟星球当中流的气体,这个气流,气流就像海水一样,是说的这个,统统是用比喻说的。这些黄念老在注解里头都说得很多,我们看佛经,佛说的这些比喻,实际上指的是什么要清楚。
所以须弥山是一个世界的中心,翻译为妙高山,这个是形相,银河系当中高起来的。「《慧琳音义》曰:唐云妙高山,四宝所成,故曰妙。出过众山,曰高。或云妙光山」,为什么?「以四色宝,光明各异照世故」。它有很多名词,都是佛在讲经说法说出来的。也叫「安明山」,明是妙光,这个里头含着清净无垢,安是定、是不动。《宋译》本里头说,「坚固不动,如须弥山」,这是比喻,我们这个世界上大山它不动,凡是比喻不动,都用高山做比喻。「今以此为喻者,以须弥乃四宝所成,表菩萨之菩提,乃万德之所庄严。山之妙高喻此菩提,更无有上」,取这个意思。山有宝,这是一般人都有这个常识,有宝石。除金银这些矿产之外,金银铜铁锡叫五金,山上有这些矿可以开采。除这个之外,有很多宝石,像金刚钻、玛瑙、琥珀,这些一般大山上都有。宝放光,这个光是反射光,也有的所谓吸取日月之精华,天天受太阳照,太阳的光跟热它吸收了,有时候在夜晚你能看到光。这是所谓物质稀有就称之为宝石,用它来比喻智慧,来比喻觉性、觉悟。
「山之妙光」比喻自性智慧光明,「常照世间」,这句话是真的不是假的,世间人不知道。「山之安明」,安是定的意思,「显妙定,如如不动。明喻洁净,如宝无垢」,特别是玉石,透明、清净,一点染污都没有。「威光者,威德之光」,这个光就是「智慧之光」。「《魏译》作慧光明净,超逾日月」,智慧光明它的光明跟洁净超过日月。「《会疏》云:超逾日月者」,为什么说超过日月?「日月有亏盈,慧光不然」。日有日蚀,月有满月、有半月,这是月亮绕着地球公转,角度不一样产生的变化,它不圆满,智慧光明是圆满的。「日月有出没,慧光常明。日月不照心内,慧光能照。日月不周,慧光周遍」,这个周就是周遍。故云『自身威光,超于日月』,经典上所说的这些光,统统都是自性光明。往生到极乐世界,经上告诉我们,极乐世界的人身都放光,所有一切物质现象也放光,树木花草都放光,光明世界。那个世界,光不是从日月而来的,一切万法本体有光明。所以常寂光也叫大光明藏。
这些光明遍照法界,我们今天没看见,是我们的眼出了问题,有故障;耳,极其微细的音声我们都应该听见,也听不到了。这个故障从哪里来的?佛给我们讲,从烦恼来。你有无明烦恼,无明烦恼是起心动念;你有尘沙烦恼,尘沙烦恼是无量的分别;有见思烦恼,你的看法、想法全错了,不是事实真相。第一桩错误就是把身体当作我,一天到晚为这个假我在操心、在忙碌,忙到最后怎么?一场空。真我?真我忘掉了。我们今天真是非常非常幸运,这一生当中你能遇到《无量寿经》,你能遇到黄念祖老居士的集注,这是多大的福报。它这个里头讲得清楚、讲得明白,身不是我,自性是我,法性是我,法身是我。我们怎样为这个法身,不要为这个假身?信愿持名就是为真我,这法子妙绝了。我们要为真我,真我是带得走的;这个身带不走,身外之物一样也带不走,为它操心干什么?没有这个必要,彻底放下!一心专念阿弥陀佛,这就是真正爱自己,把真我找回来了。找回真我,这个人就叫成佛,成佛是什么意思?把真我找回来了。
下面说『雪山』,「雪山,即大雪山。南瞻部洲,此山特高,冬夏积雪,故名雪山」。佛经上讲的南瞻部洲,就是指地球。雪山在哪里?地球上最高的山喜马拉雅山,终年积雪。这个山在北印度,释迦牟尼佛降生在尼泊尔,就在喜马拉雅山的南面,这个山北面是西藏。所以印度人、西藏人都把它称为大雪山。「雪山洁白」,干净,终年积雪,一点染污都没有,用它来比喻「戒德」、比喻「定净」,持戒的人一丝毫染污都没有。持戒的人自己修得不错,不能感化别人,甚至于别人见他,跟他距离远一点,那个人是持戒的人,对不持戒的人瞧不起。这是什么?有戒没有慧。有戒、有慧就不如此。惠能大师具足戒定慧,我们在《坛经》里面仔细去观察,惠能大师之为人非常谦虚,对任何一个人都从内心里流出那种诚敬。所以别人尊重他、喜欢他,一丝毫傲慢都没有。
我们再从《阿含经》去看释迦牟尼佛,佛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对一切众生恭敬、谦虚。世出世间法最严重的障碍就是傲慢,孔子在《论语》里头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则不足观已」,就一笔勾消了,假的,不是真的。真的怎么?真的就是谦虚、就是恭敬,那是真的。如果自己戒行修得很不错,眼睛长在头顶上,瞧不起一切人,批评这个没有持戒、那个又犯戒。诸位想想,他已经在破和合僧,破和合僧这个罪在哪里?在无间地狱。那还不如不持戒,不持戒他还不会破和合僧,持戒惹这个麻烦来,造这么重的罪业。这就是有戒没有定慧,常常轻慢这些人,不可以,他的清净心现不起来,平等心现不起来。清净心现起来是阿罗汉,平等心是菩萨。我们细心去观察,他还有分别、还有执著,还要到处批评,他的心根本就不清净。他这个戒是外表、样子,有外表的形式,没有实质的内容,这是假的。
所以真正要学佛法,佛说了,末法时期要学大乘,正法时期学小乘。为什么?正法就是人老实,学小乘就能证阿罗汉果。末法时期人的思想开放,一切都开放,不是那么拘谨的,大乘是开放的。所以人喜欢大乘,不喜欢受这些拘束,大乘能契末法众生的根性。大乘求智慧,智慧从哪里开始?还是从戒律开始。戒不清净哪来的定?所以你要晓得,持戒为什么?是为得定。怎么样得定?真诚恭敬里头就得定了,定能开慧。戒律持得再好,不能得定,心里还有妄想分别执著,还有自赞毁他,自赞毁他就破戒了,破了菩萨戒。《瑜伽戒本》里头,自赞毁他是重戒,那罪很重,我们想想就知道,破和合僧。再不好的出家人,我们都不能批评他,他的那一分功德,世间人比不上。他那一分什么功德?假样子,让人民看到,这三宝,他种善根。这个别人没有,他那个样子他有这个功德。你看乡下愚夫愚妇一看到就磕头顶礼,那恭敬,他真修功德。所以破戒比丘他也修不少好事。业因…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九九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