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比新方法好,非常高明。這也就是佛經上常說的「製心一處,無事不辦」,決定不能分心,一分心就完了。知識不怕分心,智慧怕分心,中國傳統教育怕分心,佛法怕分心。
中國人跟外國人學習的概念恰恰相反,外國的理念,做學問像金字塔,底要大要厚,就學得廣學多聞,慢慢學到最後就一樣,專精一樣,這到頂點,他沒辦法再向上提升。中國人做學問像樹,大樹,先紮根,它恰好顛倒的,它先就是一個,然後慢慢擴散無有邊際。恰相反,根深蒂固,跟金字塔顛倒的,它就是一門深入。一門專精,開悟之後,然後一切都可以接觸,成就後得智。《華嚴經》善財童子不就做榜樣給我們看了嗎?這方東美先生最佩服的,這個符合哲學裏面所講的邏輯,根本智得到了。根本智是什麼?根本智就是大徹大悟,就是明心見性,這是根本智。《般若經》上講的「般若無知」,根本智是無知。得到的什麼?清淨平等覺,這是根本智。起作用的時候「無所不知」,起作用是後得智。後得智怎麼來?多看、多聽、多接觸,一看就明了。所以中國,根本智得到之後才可以廣學多聞,那個利。
你看龍樹菩薩,開悟之後,開始將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教,他開始接觸、學習。多長時間?叁個月,叁個月把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東西全學會了。我們不敢相信。但是我們看了《六祖壇經》,相信了。六祖學《法華經》,用多少時間?法達禅師學《法華經》十年,我看六祖大概十分鍾吧。他讓法達念給他聽,《法華經》二十八品,念到第二品「方便品」,六祖說行了,我全知道了。給他講《法華經》大意,他開悟了。念到第二品,我相信應該就十幾分鍾,不到二十分鍾。這樣學習方法太快了!他不必要全,聽一點點就曉得了,這是什麼玩意全知道了。神奇,這外國人怎麼想也想不通。聽、看、接觸,只要一碰上,就全都了解。
善財童子給我們表演,叫五十叁參。五十叁參,實際的五十叁參在哪裏?就是我們從早到晚,早晨起來到晚上睡覺之前,你所接觸社會一切人事物,那叫五十叁參。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你看、你聽、你接觸,全都明了了,世出世間法統明白了。中國古籍要不要去念熟?不要。就跟惠能大師聽《法華經》一樣,《論語》聽個幾段,明白了,其他都不需要了。這叫真正開悟,這叫真實智慧。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你才真正能夠死心塌地一門深入,這一門通了,門門全通了。因爲什麼?它通入自性。世出世間法,體都是自性,所以任何一門東西都通自性。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不是指佛經上的法門,指世出世間所有法門,門門都能見性。佛經能見性,基督教《新舊約》能不能見性?都能。只要你去讀它,你專心去讀它,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就見性。別去想它的意思,乖乖照這個方法,那就是修定!念經是修定,念什麼都是修定,定到一定程度就豁然大悟,就這麼個道理。
所以我在四十多年之前,跟星雲法師聊天,我們能花個十年、二十年的時間培養學生。每個學生專攻一部經典,大概十年、二十年之後,這世界上就有一部活的《大藏經》。每個人專攻一部,就一部活《大藏經》,這很有味道。不是做不到,真能做得到,那個佛學院就出名了,真是世界第一。決定要遵守,這不是釋迦牟尼佛一個人的方法,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如來都是從戒定慧成就的,這叫成佛之道,不從這裏下手不行。現在學佛的人多,不能成就,原因在哪裏?戒定沒有了,他不要戒定,專門要經教。這就變成什麼?變成學術,變成知識,不是智慧。
知識要舍掉,你看釋迦牟尼佛做那個樣子給我們看,十九歲出去學習,學知識,廣學多聞,學到叁十歲,十二年,在菩提樹下把這個放下。十二年學的是什麼?所知障。十九歲離開家庭,是放下煩惱障;叁十歲放下一切所學,是放下所知障,兩種障礙放下,他開悟了。他這種表演意思很深,我們要能體會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統統是虛妄的,這個東西障礙見性、障礙開悟。它不障礙教化衆生,教化衆生要用後得智,知識就是後得智。但是沒有根本智,後得智不能叫人開悟,要有根本智。根本智是離一切相,根本智是清淨的,沒有根本智,他是染汙的,他不清淨,他還有妄想、還有雜念、還有分別、還有執著。這個障礙不除掉,出不了六道輪回。所以要學蓮花。泥土是六道輪回,是世間法;清水代表是佛法,代表清淨,都要離;花開在水上面,染淨都要離,世法、佛法統統要離。《金剛經》上明白告訴我們,「法尚應舍,何況非法」,就是染、淨都要離,花才能開出來。所以,貪著佛法也糟糕,你離不開十法界,你沒有辦法開在水上面,水當中不能開花,要明白這個道理。
下面一個比喻,『如尼拘樹』。尼拘是梵語,這是樹名,中國沒有這個樹,印度有,翻譯成「無節樹」,這個樹沒有節;「縱廣樹」,這個樹蔭很大,樹非常茂盛。《慧琳音義》十五卷有這樣的記載,「此樹端直無節,圓滿可愛,去地叁丈余」,這就是說它的高度,叁丈多高,「方有枝葉」,下面沒有枝葉,叁丈以上它才有枝葉。這個樹我們想到,像個大傘一樣,像個傘蓋一樣,樹蔭下乘涼非常好。「其子微細,如柳花子」,楊柳,柳絮,這個我們見到的,「唐國無此樹」,中國沒有。
「又《罪福報應經》曰:尼拘類樹,高二十裏,枝布方圓覆六十裏。其樹上子數千萬斛」。我們看了這個,好像有一點誇張,哪有這麼大的樹?樹高二十裏,這還得了?也許印度的度量衡長度不大。像中國周朝,弘一大師有「周尺考」,有一篇這個文章,收在《律學叁十叁種》裏面。他考證,周朝的尺,一尺是我們現在市尺的六寸。那我們就能想到,佛當年在世,身高一丈八尺,一丈八尺我們看到太高大了,如果算周尺算就不高,大概現在應該是一百九十公分這樣的個子,是個高個子,不是很高。我們在圖文巴,圖文巴現在的市長差不多那個個子的樣子,他高過我一個頭,我站著到他肩膀,大概就是這樣的。所以要看那個尺的長度。周朝尺度不大,所以文王的百裏,我們估計那個時候百裏,一百裏要像現在公裏來算,應該只有叁十多公裏,周那個時候就百裏了。中國中原這一帶,從黃河流域到長江流域,還不到珠江,八百多個諸侯國。小的諸侯國就是一個村莊,大村莊,大國都不到現在一個縣,大概一個鄉鎮,那都是國王。春秋時候孔子周遊列國,要用現在地圖來看,他去的地方不多,方圓不超過兩千裏。這是中國古時候周遊列國的狀況。所以是經典裏頭有這樣的記載。
「又《阿惟越致遮經》曰:能蔭五百車。故雲覆蔭大故」,就是這個大樹它可以能夠覆蔭五百輛車。這個我們能夠把它想成什麼?這是個樹林,樹林很大,五百輛車可以在裏邊乘涼。不是一棵樹,一棵樹哪有這麼大的?不可能的,它是樹林。在原始森林裏面,現在澳洲還有很多,我們去參觀、去遊覽,一大片森林,大概總有幾百英畝,同一種樹。這就是《易經》裏所說的「物以類聚」,它沒有雜樹在裏頭,這很奇怪。你看一個原始森林裏面,就看到一種,那個樹很高大,這個樹是千年古木,真高、真大。我們看這上,想到經裏面這些形容,它能夠枝布方圓覆六十裏,這個應該是原始森林,統統是一種樹木。「此喻菩薩于諸衆生廣作庇蔭」。菩薩能幫助衆生,這是講教化衆生,衆生能接受菩薩的教化,斷惡修善,改邪歸正。這個才斷煩惱,消業障,真正能享受到人生幸福美滿的生活,方東美先生所說的,人生最高的享受。人生最高享受,佛菩薩會給我們,確實是最高的享受。
賢首國師《還源觀》裏頭所說的四德,這個四德是人生最高的享受。第一個,「隨緣妙用」,恒順衆生,隨喜功德。妙用是什麼?妙用不著相,也就是說六根接觸外頭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是妙用,這完全是佛菩薩。你說心地多清淨,一塵不染。衆生什麼疑難雜症都能給他解決,他的疑難雜症總不外乎起心動念、分別執著,菩薩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就有能力幫你解決。第二個,「威儀有則」。佛菩薩從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日常生活、工作都給你做示範,都給你做好樣子,怨親平等,大公無私,這做好樣子給你看。對待一切人,一切衆生,真的是平等,清淨平等,清淨是不染汙,平等是沒有高下。要做好樣子。這個樣子都稱性。在中國傳統文化裏頭,把五倫做出來,把五常做出來,把四維八德做出來,完全落實在生活,人生最高的享受。在佛教裏頭,把十善做出來,把叁皈五戒做出來、沙彌律儀做出來,六和、六度做出來,普賢十願做出來,行了!這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要做樣子。一切衆生看到了,不能不尊敬,不能不服,自然向你學習。
釋迦牟尼佛當年就是這樣教化衆生,所以過著遊牧的生活,跟他的人那麼多。不是真正契入人生最高享受,怎麼肯去跟他?跟釋迦牟尼佛,佛沒地方住,晚上樹下一宿,白天吃飯都托缽,日中一食。常隨弟子出家人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在家跟著這個僧團的,短期的,叁、五天的,一、二個月的,一、二年的,這些人很多,我們估計不會少過常隨衆。這個合起來,我們概略估計大概有叁千人的樣子,釋迦牟尼佛這個僧團。僧團沒有組織,完全自律,如果有組織,經典上一定有記載,沒有組織。佛每天的工作,講經教學,解答大家的疑問。所講的東西,這是屬于今天經藏跟律藏。律是佛的生活行爲,論藏收集的都是佛跟大家在一起討論的。中國分叁藏,密宗說二藏,丹珠、甘珠。二藏,一種就是中國的經律,另外一種是論藏;甘珠,蓮花部的,這是經律;丹珠,金剛部的,是論藏。
『如金剛杵』。「金剛杵,梵語伐折羅,原爲印度兵器」,這是古時候武器,密宗用它作法器,用它來表法,「表堅利之智慧」。金剛杵能破壞一切,古時候講刀槍劍戟,它堅利,堅固鋒利,在兵器裏頭稱之爲寶。密宗用它來表法,表堅利的智慧。《大日經疏》第一卷,「…
《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0一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