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0一集▪P2

  ..续本文上一页比新方法好,非常高明。这也就是佛经上常说的「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决定不能分心,一分心就完了。知识不怕分心,智慧怕分心,中国传统教育怕分心,佛法怕分心。

  中国人跟外国人学习的概念恰恰相反,外国的理念,做学问像金字塔,底要大要厚,就学得广学多闻,慢慢学到最后就一样,专精一样,这到顶点,他没办法再向上提升。中国人做学问像树,大树,先扎根,它恰好颠倒的,它先就是一个,然后慢慢扩散无有边际。恰相反,根深蒂固,跟金字塔颠倒的,它就是一门深入。一门专精,开悟之后,然后一切都可以接触,成就后得智。《华严经》善财童子不就做榜样给我们看了吗?这方东美先生最佩服的,这个符合哲学里面所讲的逻辑,根本智得到了。根本智是什么?根本智就是大彻大悟,就是明心见性,这是根本智。《般若经》上讲的「般若无知」,根本智是无知。得到的什么?清净平等觉,这是根本智。起作用的时候「无所不知」,起作用是后得智。后得智怎么来?多看、多听、多接触,一看就明了。所以中国,根本智得到之后才可以广学多闻,那个利。

  你看龙树菩萨,开悟之后,开始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教,他开始接触、学习。多长时间?三个月,三个月把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东西全学会了。我们不敢相信。但是我们看了《六祖坛经》,相信了。六祖学《法华经》,用多少时间?法达禅师学《法华经》十年,我看六祖大概十分钟吧。他让法达念给他听,《法华经》二十八品,念到第二品「方便品」,六祖说行了,我全知道了。给他讲《法华经》大意,他开悟了。念到第二品,我相信应该就十几分钟,不到二十分钟。这样学习方法太快了!他不必要全,听一点点就晓得了,这是什么玩意全知道了。神奇,这外国人怎么想也想不通。听、看、接触,只要一碰上,就全都了解。

  善财童子给我们表演,叫五十三参。五十三参,实际的五十三参在哪里?就是我们从早到晚,早晨起来到晚上睡觉之前,你所接触社会一切人事物,那叫五十三参。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你看、你听、你接触,全都明了了,世出世间法统明白了。中国古籍要不要去念熟?不要。就跟惠能大师听《法华经》一样,《论语》听个几段,明白了,其他都不需要了。这叫真正开悟,这叫真实智慧。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你才真正能够死心塌地一门深入,这一门通了,门门全通了。因为什么?它通入自性。世出世间法,体都是自性,所以任何一门东西都通自性。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不是指佛经上的法门,指世出世间所有法门,门门都能见性。佛经能见性,基督教《新旧约》能不能见性?都能。只要你去读它,你专心去读它,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就见性。别去想它的意思,乖乖照这个方法,那就是修定!念经是修定,念什么都是修定,定到一定程度就豁然大悟,就这么个道理。

  所以我在四十多年之前,跟星云法师聊天,我们能花个十年、二十年的时间培养学生。每个学生专攻一部经典,大概十年、二十年之后,这世界上就有一部活的《大藏经》。每个人专攻一部,就一部活《大藏经》,这很有味道。不是做不到,真能做得到,那个佛学院就出名了,真是世界第一。决定要遵守,这不是释迦牟尼佛一个人的方法,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都是从戒定慧成就的,这叫成佛之道,不从这里下手不行。现在学佛的人多,不能成就,原因在哪里?戒定没有了,他不要戒定,专门要经教。这就变成什么?变成学术,变成知识,不是智慧。

  知识要舍掉,你看释迦牟尼佛做那个样子给我们看,十九岁出去学习,学知识,广学多闻,学到三十岁,十二年,在菩提树下把这个放下。十二年学的是什么?所知障。十九岁离开家庭,是放下烦恼障;三十岁放下一切所学,是放下所知障,两种障碍放下,他开悟了。他这种表演意思很深,我们要能体会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统统是虚妄的,这个东西障碍见性、障碍开悟。它不障碍教化众生,教化众生要用后得智,知识就是后得智。但是没有根本智,后得智不能叫人开悟,要有根本智。根本智是离一切相,根本智是清净的,没有根本智,他是染污的,他不清净,他还有妄想、还有杂念、还有分别、还有执著。这个障碍不除掉,出不了六道轮回。所以要学莲花。泥土是六道轮回,是世间法;清水代表是佛法,代表清净,都要离;花开在水上面,染净都要离,世法、佛法统统要离。《金刚经》上明白告诉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就是染、净都要离,花才能开出来。所以,贪着佛法也糟糕,你离不开十法界,你没有办法开在水上面,水当中不能开花,要明白这个道理。

  下面一个比喻,『如尼拘树』。尼拘是梵语,这是树名,中国没有这个树,印度有,翻译成「无节树」,这个树没有节;「纵广树」,这个树荫很大,树非常茂盛。《慧琳音义》十五卷有这样的记载,「此树端直无节,圆满可爱,去地三丈余」,这就是说它的高度,三丈多高,「方有枝叶」,下面没有枝叶,三丈以上它才有枝叶。这个树我们想到,像个大伞一样,像个伞盖一样,树荫下乘凉非常好。「其子微细,如柳花子」,杨柳,柳絮,这个我们见到的,「唐国无此树」,中国没有。

  「又《罪福报应经》曰:尼拘类树,高二十里,枝布方圆覆六十里。其树上子数千万斛」。我们看了这个,好像有一点夸张,哪有这么大的树?树高二十里,这还得了?也许印度的度量衡长度不大。像中国周朝,弘一大师有「周尺考」,有一篇这个文章,收在《律学三十三种》里面。他考证,周朝的尺,一尺是我们现在市尺的六寸。那我们就能想到,佛当年在世,身高一丈八尺,一丈八尺我们看到太高大了,如果算周尺算就不高,大概现在应该是一百九十公分这样的个子,是个高个子,不是很高。我们在图文巴,图文巴现在的市长差不多那个个子的样子,他高过我一个头,我站着到他肩膀,大概就是这样的。所以要看那个尺的长度。周朝尺度不大,所以文王的百里,我们估计那个时候百里,一百里要像现在公里来算,应该只有三十多公里,周那个时候就百里了。中国中原这一带,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还不到珠江,八百多个诸侯国。小的诸侯国就是一个村庄,大村庄,大国都不到现在一个县,大概一个乡镇,那都是国王。春秋时候孔子周游列国,要用现在地图来看,他去的地方不多,方圆不超过两千里。这是中国古时候周游列国的状况。所以是经典里头有这样的记载。

  「又《阿惟越致遮经》曰:能荫五百车。故云覆荫大故」,就是这个大树它可以能够覆荫五百辆车。这个我们能够把它想成什么?这是个树林,树林很大,五百辆车可以在里边乘凉。不是一棵树,一棵树哪有这么大的?不可能的,它是树林。在原始森林里面,现在澳洲还有很多,我们去参观、去游览,一大片森林,大概总有几百英亩,同一种树。这就是《易经》里所说的「物以类聚」,它没有杂树在里头,这很奇怪。你看一个原始森林里面,就看到一种,那个树很高大,这个树是千年古木,真高、真大。我们看这上,想到经里面这些形容,它能够枝布方圆覆六十里,这个应该是原始森林,统统是一种树木。「此喻菩萨于诸众生广作庇荫」。菩萨能帮助众生,这是讲教化众生,众生能接受菩萨的教化,断恶修善,改邪归正。这个才断烦恼,消业障,真正能享受到人生幸福美满的生活,方东美先生所说的,人生最高的享受。人生最高享受,佛菩萨会给我们,确实是最高的享受。

  贤首国师《还源观》里头所说的四德,这个四德是人生最高的享受。第一个,「随缘妙用」,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妙用是什么?妙用不着相,也就是说六根接触外头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是妙用,这完全是佛菩萨。你说心地多清净,一尘不染。众生什么疑难杂症都能给他解决,他的疑难杂症总不外乎起心动念、分别执著,菩萨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就有能力帮你解决。第二个,「威仪有则」。佛菩萨从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日常生活、工作都给你做示范,都给你做好样子,怨亲平等,大公无私,这做好样子给你看。对待一切人,一切众生,真的是平等,清净平等,清净是不染污,平等是没有高下。要做好样子。这个样子都称性。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头,把五伦做出来,把五常做出来,把四维八德做出来,完全落实在生活,人生最高的享受。在佛教里头,把十善做出来,把三皈五戒做出来、沙弥律仪做出来,六和、六度做出来,普贤十愿做出来,行了!这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要做样子。一切众生看到了,不能不尊敬,不能不服,自然向你学习。

  释迦牟尼佛当年就是这样教化众生,所以过着游牧的生活,跟他的人那么多。不是真正契入人生最高享受,怎么肯去跟他?跟释迦牟尼佛,佛没地方住,晚上树下一宿,白天吃饭都托钵,日中一食。常随弟子出家人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在家跟着这个僧团的,短期的,三、五天的,一、二个月的,一、二年的,这些人很多,我们估计不会少过常随众。这个合起来,我们概略估计大概有三千人的样子,释迦牟尼佛这个僧团。僧团没有组织,完全自律,如果有组织,经典上一定有记载,没有组织。佛每天的工作,讲经教学,解答大家的疑问。所讲的东西,这是属于今天经藏跟律藏。律是佛的生活行为,论藏收集的都是佛跟大家在一起讨论的。中国分三藏,密宗说二藏,丹珠、甘珠。二藏,一种就是中国的经律,另外一种是论藏;甘珠,莲花部的,这是经律;丹珠,金刚部的,是论藏。

  『如金刚杵』。「金刚杵,梵语伐折罗,原为印度兵器」,这是古时候武器,密宗用它作法器,用它来表法,「表坚利之智慧」。金刚杵能破坏一切,古时候讲刀枪剑戟,它坚利,坚固锋利,在兵器里头称之为宝。密宗用它来表法,表坚利的智慧。《大日经疏》第一卷,「…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0一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