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空間,這是真正不思議的境界。
我們今天要契入這個境界,真的全靠阿彌陀佛,我們對阿彌陀佛要全身投靠。靠自己不行,靠自己斷煩惱、證菩提太難太難,我們只有全靠阿彌陀佛,萬緣放下,一心投靠。這個法門不但能度我們,它能度的範圍太大了,上面到等覺菩薩,下面到地獄衆生,五逆十惡,毀謗大乘,統統都能度。五逆十惡、毀謗大乘,善導大師說得很清楚,他必須認錯、必須忏悔,後不再造。他有這一念心,念佛求生,彌陀攝受,不是不攝受。爲什麼?他本來是佛,迷惑顛倒做錯事情,現在一忏悔、一回頭,本來是佛,佛還是攝受。這個法門太偉大了,真正是不舍一人。我們今天遇到這個法門,遇到這部經,遇到這部集注,真正是稀有難逢。我們的福分,超過在我們前一代以上的那些大德、那些善知識,超過。他們沒遇到,雖然遇到淨宗,沒有遇到這樣圓滿的經教。這個經教是第叁次會集的。第一次、第二次都有瑕疵,不能算盡善盡美;這個本子出來,找不到瑕疵,盡善盡美。必定普度釋迦牟尼佛末法九千年的一切衆生,都依這部經典,都依這個法門,往生淨土,圓成佛道。這功德還得了!
末法衆生,我們要想研究經教,要學哪些經論?這個注解給我們做了提示,我們要認識,要能體會到。《群書治要》是中國傳統學術的精華,精華當中的精華。你看,從將近兩萬冊典籍裏頭篩選,篩選到最後,得到六十五種。這六十五種是精華,傳統文化裏頭的精華。從六十五種裏再摘要,精華的精華。這個原理跟我們學經教是同一個道理。念老這個集注,他選擇了八十叁種經論、一百一十種祖師的注疏。如果我們要辦學,要培訓一批老師,學什麼東西?就學這個八十叁種經論。一個人專攻一部,有八十叁個人,不就有一部活的《無量壽經》。一百一十種祖師大德的這些語錄、注疏,是我們主要的參考資料。古大德給我們做出了這麼好的指導原則,我們要認識它、要會用它。今天辦學,這個世間學校,傳統精華、精品那就是《群書治要》所選的六十五種書,一個人專攻一部,專精一部;一部專精,其他的一定旁通。這就是有一部中國學術的精華,這六十五個人,那就是當代的漢學大師。不但中國文化複興,能教導全世界,讓全世界所有一切衆生,都能過到幸福美滿的人生,都能有人類最高的享受。這是傳統文化跟大乘佛法,對于全世界一切衆生的貢獻。
所以文言文非常重要,儒釋道這叁個根,這是德行的根,文言文是工具的根。中國全部東西在《四庫全書》,《四庫全書》裏面蘊藏著中國人對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智慧、大道理。今天人講理念、方法、經驗、效果,統統在裏頭,是全人類的寶藏。這不是某一個國家族群獨占的,不是的,全世界每個人都有分,都應當要學習。
黃念祖老居士不容易,晚年,完全成熟,最後的這個六年,爲我們選出八十叁種經論,用這個來注解《無量壽經》的經文。《無量壽經》是集原譯的大成,這個注解是集八十叁部經論、一百一十種祖師大德注疏之大成,都是集大成,真的是稀有難逢。我們要學習,這是方向,這是途徑,這是一條軌道,不要越軌,守住這條軌道,一定達到目的地。我們的目的地是極樂世界,我們的目標親近阿彌陀佛。開悟不開悟沒什麼大關系,古人說得好,「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換句話說,只要見到阿彌陀佛,你就開悟了。我們今天要做的,就是軌道要鋪好,不能越軌,方向正確,一個方向、一個軌道,沒有一個不成功的。
其他的法門多,在這個注解裏都涉及了,所選擇的八十叁種經論,有大乘、有小乘、有宗門、有教下、有顯教、有密教,統統圓滿。我們要想專攻,看你的志趣,看你的因緣,就在這八十叁種裏頭去選擇,你專攻一門。《大藏經》太大了,課程太多了,我們怎麼知道選擇?這個太好了,人家選擇好了。你說叫我們去從《大藏經》裏面去提煉一部《群書治要》,我們搞不出來。搞這些人都不是普通人,都是菩薩再來的,普通人怎麼能找得出來?《四庫全書》像大海一樣,大海撈針,你去撈去。人家都替我們做好了,我們要感恩,天天要感恩,撈針,他們都把針給撈起來,我們現在只要穿線就行了。所以我說我們生在這個時代太幸運了,比我們上一代幸運多了,上一代的人沒見過。我們要把這個經、把這個注解看作現前佛法裏頭第一法寶,學佛你就有了門路,你有了方向、你有了軌道。只要你肯精進,你不懈怠,不要走偏了,不要越軌,你決定成功。
「內外空」,在我們傳統裏面講什麼?這就是格物。格物,格是格殺、格鬥,打仗;物是什麼?物是欲望,物欲。首先你戰勝物欲,你把物欲真的放下了,智慧才現前,這才致知。爲什麼?智慧是自性裏本有的。爲什麼智慧沒有了?欲望把它障礙住了。就是佛經上常講的,斷煩惱,開智慧。所以這個物欲,你要是放不下,空不了它,你智慧永遠不開。你所學的,知識,你所能了解佛經的意思是你自己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再告訴你,佛沒有意思,佛要有意思,就變成凡夫了,佛哪裏有意思?清淨心中,一法不立,哪來的意思!然後你才完全明了,讀經是爲什麼?讀經是修定。馬鳴菩薩在《起信論》教給我們讀的方法,離文字相,離名字相,名詞術語,離心緣相,心裏頭不能想,你就這樣老實念下去,這修定。聽經也是修定,聽經不執著言說相,你要聽它的意思,意思能幫助你開悟;也要離名字相,不要執著名詞術語;離心緣相,不能用自己意思去解釋。這是修根本智。由根本智,根本智起作用就是後得智,後得智是無所不知,真實智慧。中國古聖先賢教誨這些方法、這些理論,到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家。你真搞清楚、搞明白了,對祖宗五體投地,沒有話說,恭敬心才生得出來,到哪裏去找這樣的祖宗,這麼有智慧!中國人能體會得到,外國人體會不到,跟他講他不懂,他沒聽說過。我們今天聽了這麼多年,慢慢體會到了,這祖宗加持,叁寶的保佑。
所以,內外空就是格物,我用《大學》裏頭說法,這就是格物。物格而後致知,真正智慧開了,菩提心就現前。誠意、正心是菩提心,誠意是菩提心的體。你看《觀經》上所說的菩提心,菩提心的體是至誠心,至誠,真誠到極處。《大學》裏頭,誠意、正心,正心是什麼?正心是菩提心的用。自受用,清淨平等覺;他受用,大慈大悲,對人一片慈悲,清淨平等的慈悲,這是菩提心。這才能講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你把它會合起來看,意思就很清楚、很明白。世間法跟出世間法是一不是二,迷的時候有二,覺悟的時候沒有二,有二就是迷。自他不二,生佛不二,這經上常說的,衆生跟佛不二,自他不二。他,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信仰,都是不二,你才是真入不二法門。不二就見性了,二在門外,沒見性。爲什麼?你還有分別、有執著。不二,分別執著沒有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0一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