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它,始終疑惑不能斷,確實它太深了,太微妙了。當我們看到近代這些量子力學家的科學報告,我們這個疑問斷掉了,肯定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一點都不錯。叁千年前講的,叁千年後的現在,最近叁十年被科學家證明了,確實有這個東西。
阿賴耶的叁細相,業相、轉相、境界相,這個東西構成阿賴耶識。業相,科學家今天發現的能量,能量是業相;第二個轉相,就是意念、念頭,我們講的精神現象;第叁個是物質,境界相,物質現象。科學家的入門,入手,用的理論跟方法跟經上講的完全相同,對于物質用分析。佛在經上有說,佛是用的比喻,科學家真幹,找最小的物質。佛在經上比喻說,牛毛塵,牛毛很粗,牛毛尖端上有一粒塵土,在這個尖端上,你怎麼搖它都不會掉下來。這粒塵土很小,把牛毛塵分析,分成七分,七分之一叫羊毛塵。羊毛細,在羊毛尖端上,它也不會掉下來。再把它分成七分,羊毛塵再分七分,七分之一叫兔毛塵,兔毛就更細了。用這個分析的方法。
兔毛塵再分成七分之一,叫水塵,這得用科學了。水的密度雖然很大,裏頭有空隙,這一粒微塵在水裏面空隙當中往來沒有障礙,叫水塵。水塵再分爲七分之一,叫金塵。金是金屬,金屬的密度大,比水大多了,但是還是有空隙,這個我們在高倍的顯微鏡下看到,裏面確實有空隙。這一粒微塵在這個空隙裏頭,金屬裏頭,它沒有障礙。鋼板,很厚的鋼板它能穿過,障礙不了它。像鐵欄杆一樣,它裏頭有縫,它可以從縫裏頭鑽過去,在顯微鏡一放大你就發現了。金塵還可以分,分成七分之一,叫微塵。微塵,佛說了,阿羅漢的天眼能看到。在我們想象當中,應該微塵就是現代科學家所發現的原子;換句話說,阿羅漢的天眼能看到原子。比原子更小的,阿羅漢看不見,但是它還能分。
再分,佛用一個統一的名詞,叫色聚極微,這名詞很有味道。色就是最小的物質現象,聚,聚集在一起,色聚,極微,極微是非常細小的。這個東西是什麼?現代科學家所發現的基本粒子、誇克,就是這一類東西。這一類東西阿羅漢看不到,因爲它太小了,菩薩能看到。你看今天科學家告訴我們,基本粒子有幾十種之多,誇克也有幾十種,將近一百種,這個統統,佛用一個名詞色聚極微。色聚極微還能分,再分成七分之一,這就叫極微之微。七分之一,在前面是事上講,微塵以後是從理上講的,那個不代表七,代表圓滿,不能把它看作數字。真正把它分析出來,圓滿的分解開來,這就是七的意思,不能說它是七分之一。七分之一只能到微塵,微塵以後不可以說七分之一。所以佛說色聚極微,這名詞用得非常好,很有智慧。
極微之微不能分了,再分就沒有了。這個極微之微被科學家找到了,科學家稱它爲微中子。再把它分,沒有了,物質現象沒有了,跟佛講的完全相同。所以,微中子就是佛說的極微之微。物質沒有了,物質沒有看到什麼東西?看到是念頭波動的現象。才恍然大悟,物質是什麼?物質是念頭,是念頭産生的一個幻相。色把它聚集起來,成爲我們肉眼能看得見的,它聚集在一起,我們就看得見;它要分散了,看不見,它太小了。所以《金剛經》上講,所有一切物質現象叫一合相。那一是什麼?一就是今天科學講的微中子,統統是微中子聚集起來産生的幻相。于是科學家才下個斷語,這個世間根本沒有物質這個東西存在,物質是假的,不是真的。
物質是念頭變現出來,所以念頭能夠改變物質。這個理論,這是現在稱爲前衛科學,因爲沒有得到所有科學家的承認,局部,少數科學家在做研究。等到全體都承認了,它就變成定律,這個定律將來可能是真的,不會改變,就是念頭可以改變物質現象。那對我們身體來講,善念帶給我們身心健康,不善的念頭,給我們身體帶來疾病、帶來憂慮、帶來煩惱,都是念頭在主宰。對于我們居住的環境,善念,這個地方環境好,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民安樂,善念帶來的,善念善行;惡念惡行,帶來是災難。所以,這種發現是科學裏頭革命性的發現,我們相信頂多再有二、叁十年,所有科學家會承認這樁事情,這是真的。現在這些科學家搜集證據來支持他這個理論,跟佛經上講的完全相同。
這是以生一切法的現行,這就是能生萬法。佛在大乘經上常說,什麼能生萬法?念頭。佛經上常說的「色由心生」,色就是物質現象,這一個字代表物質、代表精神、代表自然叁種現象,由心生的。真心能生能現,妄心就是阿賴耶,能變,所有萬物現象是所變,這就是以生一切法的現行。「至于果位」,果位就轉了,把阿賴耶識轉過來,轉成什麼?轉成大圓鏡智。果位,「轉而成照一切法而現其影像之智」,你能把一切法看透了,在一切法裏頭,你確確實實能看到它的現象。我們只能看到現象,看不到體性。有這個智慧,他能看到它的本體,就是能看到性跟相,能看到理跟事,能看到因跟果,他全看明白了。這種智慧叫大圓鏡智。
大圓鏡智,換句話說,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一般宗教贊美上帝,贊美神,稱之爲全知全能,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大圓鏡智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要曉得,佛法跟宗教講的不一樣,宗教裏面講那是神才有,佛法講每個人都有,只是你現在有障礙,你只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它就現前。所以佛非常肯定的告訴我們,一切衆生本來是佛,一切衆生本來成佛。人跟佛的差別,佛覺悟了,人迷惑,就這麼回事情,除此之外,什麼差別也沒有。佛教我們教的是什麼?教我們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成佛了,教我們這個。很簡單,只要你放下就成就了,與認不認識字、學不學經教毫無關系。
我們在中國看到六祖惠能大師,那就是最好的榜樣。惠能大師不認識字,沒念過書,五祖把衣缽傳給他,而且很年輕,傳給他衣缽那一年二十四歲,他就成爲禅宗第六代祖。你要問爲什麼?因爲他轉八識成四智了。神秀大師雖然跟他幾十年,在他會下也成爲大法師。甚至于多少人來看五祖,五祖沒有時間接待,都交給神秀,神秀來接待,神秀爲大家解決問題,解決不了就找老和尚。每個人都認爲禅宗第六代祖是神秀,結果沒想到傳給惠能。什麼原因?惠能轉八識成四智,神秀沒轉,沒有轉是凡夫,轉過來了成佛。所以衣缽傳給佛,不傳給凡夫,道理在此地。
六祖開悟之後是什麼現象?真的,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壇經》裏面這個記載很多,頭一條,惠能在逃難的路途上遇到無盡藏比丘尼,這《壇經》上有記載。無盡藏比丘尼受持《大涅槃經》,《大涅槃經》分量很大,在中國兩個譯本,一個叁十六卷,一個四十卷,她每天讀誦。這一天讀誦的時候,惠能在旁邊,坐在旁邊聽。等她經念完之後,惠能就告訴她,你剛才念的那段經文裏頭的意思,講給她聽。無盡藏比丘尼非常驚訝,念了多少年,意思不懂,不透徹,這一說她就明白了。捧著經文來請教,惠能告訴她,我不認識字。你不認識字怎麼講得這麼好?他說這個與認識字不認識字,念過經不念過經,沒關系。這是什麼?你自性裏面的智慧,不是外頭來的。這個四智是自性本有的,不是從外頭來的,只要這個智慧現前,沒有一樣不知道,沒有學過的,一看就明白,一聽就明白,一接觸就明白。
要知道中國古老的這種教學是用這個方法,是教人開智慧的。智慧開了,管用,什麼都搞清楚了。你學來的那個東西,你學這一部經,這部經懂了,第二部經就不懂了,那有什麼用處?所以今天人所學的、幹的是什麼?是知識,不是智慧。中國古人跟印度人,他是求智慧,他不求知識。智慧能包括知識,知識不能包括智慧。所以今天這個世界社會問題,知識不能解決,智慧能解決。我們參加很多次聯合國的和平會議,那些專家、學者都是高級知識分子,他們不能解決問題。聯合國的會開了四十多年,世界愈開愈亂,開到現在連這些人的信心都沒有了,這真的,會後就有好多人談。大家心裏頭有個問題,每個人都有,這個世界還會有和平嗎?十分懷疑的口吻問這句話,還包括國家領導人,我遇到過。今天所有的問題都是教育出了問題,教育什麼?教育追求知識,不知道追求智慧,錯就錯在這裏。知識用的是妄心,智慧用的是真心。惠能用真心,五祖衣缽才給他;神秀還是用的阿賴耶,用的妄心,知識再豐富,你不是全知全能,衣缽不會給他。
明白這個道理,我們真想學佛,真想跟佛一樣,從今天起用真心,不用妄心。真心對人,別人用妄心對我,我不吃虧了嗎?不要怕吃虧,怕吃虧,吃虧到底,生生世世吃虧;不怕吃虧,吃虧就這一次,下一次你開悟了,你就不吃虧了,永遠不吃虧。所以一定用真心,不用妄心。別人欺騙我,我知道,我絕不欺騙他,這個重要!真心是什麼?真誠,佛法裏面叫做菩提心,就是真心。迷,阿賴耶是迷的根本。我們想把它轉變,轉變不能從根本上下手,因爲根本你找不到,阿賴耶在哪裏你找不到。《楞嚴經》上七處征心,你都不知道心在哪裏,你怎麼轉它?真心跟妄心都找不到的。從哪裏轉起?從第二跟第叁,第二平等性智,第叁妙觀察智,行!從這兩個下手。平等性是末那識,就是第七識,染汙,嚴重的染汙;妙觀察是第六識,是分別,無邊際的分別。要從這兩個下手,所以這兩個非常重要。你看到這個名詞,你就要想到平等,我對人平等嗎?我對萬物平等嗎?我對于一切事能平等嗎?不行,這個我愛他,那個我討厭他,就不平等了。不平等就錯了,不平等就是第七末那識。如果平等,平等就轉成平等性智,這一轉變,其他的都連帶轉變了。
你看看,「因位」,因位是在我們現前,我們想轉變它。因位是「第七末那識」,你看它跟「我癡、我見、我慢、我疑,四煩惱相應」,這個東西我們都有。這是什麼?與生俱來的煩惱,這不是學會的,你生下來就有。執著這個身是我,哪一個人不執著身是我?有幾個人真正恍然覺悟,身不是我。身不是我,覺悟了。身是什麼?身…
《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0叁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