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0四集

  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0四集)  2012/7/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404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八百六十八頁,倒數第四行末後這一句文看起:

  「五佛五智義,亦表十波羅蜜,能摧十種煩惱,成十種真如。便證十地」。這幾句話裏頭講到五佛、講到五智,後面還講十波羅蜜。五智我們學過四種,從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最後一條是法界體性智,這一句是一切智的本體,智從哪裏來的?智從這來的,這段文裏面告訴我們,它是從「第九識在因位,爲八識之總體。八識者,第九識之別作用也,至果位轉而爲世間出世間等之一切法體性智,故名法界體性智」。這句話我們就明白了,法界體性智是自性裏頭本具般若智慧的理體,通常最簡單的名詞就叫佛性。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佛是覺,佛性就是覺悟的根本,是自性裏面本具的覺性,稱爲佛性、稱爲自性、稱爲法性,實際上是一個性,看從哪一個作用說。從一切智慧作用上說,這個作用從哪裏來的?是佛性來的。一定要知道,佛性跟自性、跟法性是一個性。自性裏面包羅萬象,世尊給我們分了叁大類,智慧(智慧就是佛性)、德能、相好。德能從哪裏來的?從自性裏頭來的,自性本具的。相好從哪裏來的?相好是法性變現的。要知道這叁個性是一個性,從哪一方面來講給它另立一個名字,一而叁,叁而一,決定不能分別,決定不能執著。換句話說,這叁個性,一個性得到了統統得到,一即是叁,叁即是一。這智慧的來源,轉八識成四智,最後這個智就是這個意思。

  他講了第九識,《佛學大辭典》有這個名相,梵語稱庵摩羅識,又稱爲「阿摩羅識」,大概意思都差不多。阿摩羅識、阿末羅識這都是梵語,從梵文音上翻譯過來的,你看音很接近,這就是翻譯不同。「譯曰」,這個譯是翻譯,翻成中國的意思叫「清淨識」。惠能大師見到了,「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他能說出這句話,五祖就肯定他轉八識成四智。能轉八識成四智,這就成佛了,就明心見性。憑什麼說他明心見性?就憑這個。又叫「無垢識」,垢是染汙,所有一切染汙他全放下了,全都沒有了。我們常講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染汙自性,全放下了,叫無垢識。又叫「真如識」,只有它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爲什麼它是真的?它不生不滅,它不來不去、不常不斷、不增不減、不一不異,這叫真如,九識之中它屬于第九。有很多祖師大德認爲只講到八識就夠了,不必再講這個,這就是八識的本體。相宗有建立,說得很清楚,既有人建立,也算它是一個。「金剛叁昧經曰:諸佛如來,常以一覺而轉諸識,入庵摩羅」,庵摩羅就是清淨無垢。常以一覺,一就覺了。這個字非常明顯擺在眼前,二就不覺,我們今天有二、叁,這妄念太多;一,一就覺了。

  有人問我念佛法門,念佛法門很多,方法非常多。《十六觀經》裏面十四門是觀想,裏面只有一門是觀像,那就不是觀想,看佛像,最後第十六是持名念佛,總合起來叫十六觀,所以持名也是觀。爲什麼祖師大德、諸佛如來特別提倡信願持名?經上說得很詳細,觀不容易成就。爲什麼?我們的心粗,境界太微細了,觀想難成,你觀不成!落日懸鼓能觀得成嗎?看到黃昏的太陽,睜著眼睛看到太陽在眼前,閉著眼睛太陽也在眼前,這叫觀成。觀成能往生,觀不成不能往生。觀想阿彌陀佛,睜著眼睛看到阿彌陀佛在面前,閉著眼睛阿彌陀佛也在面前,你試試看什麼時候能觀成?過去李老師告訴我,修觀難,觀成不容易,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還要把這個相去掉。爲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好不容易觀成功,去掉也非常困難,哪有持名方便!持名這句名號丟掉很容易,那個阿彌陀佛相丟掉可不簡單,就是落日懸鼓的相也不容易。老師給我一分析我就明白了,自性裏頭沒有任何東西,一法不立,連佛名號都沒有。所以我們想想,名號容易成就,名號把它舍掉也容易,比那個兼容易太多了。

  再說,印光大師在《文鈔》裏面常講,八萬四千法門,淨土也包括在其中,門門都要以經論做依據,沒有經教做依據的是魔說,跟經教相應的這是佛說。淨宗的經教不多,五經一論,無論根據哪一種都能成就,根據《往生論》修也能成就。不能離開經教,離開經教,佛說法四十九年他爲什麼?那麼辛苦。這些論都是大菩薩、真正大成就者他們的學習報告,跟經典完全相應,可以給我們做依靠的。說有人根據經論學了多少年,現在聽說這個有問題了,又有什麼大德來教他,改變主意了。這總是信心不定,學法帶著懷疑,禁不起考驗。如果我們依經教不能成就,佛要負責任;我們不依經教不能成就,佛不負責任,是你自己改變主意,你自己不走正道去走邪道,那你自己的事情。這種人是什麼?善根少,沒福德,外面境界風一吹他就倒下去了,這種人多。

  我也碰到考驗,你看過去那麼多年,大陸、臺灣反對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那對誰來的?還不是對我來的!逼著我放棄這個本子,改修別的本子。他們可以這樣做,但是我不能夠聽他的話。爲什麼?我這個本子是李老師親手傳給我的,是他在臺中講過一遍,自己用毛筆寫的注解,就寫在經本上,這個經本給我的,老師親手傳的。我要是改變主意放棄這個本子,底下一個罪名就來了,是真的,背師叛道,那我就要背這個罪名,這罪名是真的。背師叛道果報在無間地獄,我知道利害!所以我曾經說過,全世界的人都反對,我一個人還是照幹,我絕不會改變主意,我就是守定這部經,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一句名號,這一生當中無比殊勝成就的,我知道叁個人,我對他們一點都不懷疑。第一個,倓虛老法師所說的,谛閑老和尚的徒弟鍋漏匠,我一點不懷疑。第二位跟倓虛法師也有關系。早年東北哈爾濱極樂寺,倓虛大師建的,寺廟建好之後請他的老師,就是谛閑老法師,在那裏傳一次戒。傳戒當中有一個修無法師,不認識字,沒出家之前做泥水匠,泥水匠的工人,以後出家,就持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一句佛號。一生在寺廟裏頭做苦工,別人不願意幹的事情他都幹,幹了一生。傳戒的時候他找到倓老,他願意在戒壇服務,戒壇大概是兩個月的樣子。老和尚就問他,你能做什麼?願意照顧病人。好!兩個月期間傳戒,難免有一些傷風感冒的小病需要人照顧,他發心專門照顧生病的,這也是個好事情。

  可是還沒有到開戒,還有幾天,他來向老和尚告假。倓虛法師有修養,來去自由,不勉強,你有事情,你離開可以。定西法師當家師,就沒有那麼好的修養,把他教訓一頓,你這個人沒有長遠心,發心到這來照顧病人,才來了幾天你怎麼就想走了?這像個修行人嗎?他告訴兩位法師,他說老法師,我不是到別的地方去,我到極樂世界去。這下老和尚:你預知時至?是的。幾時走?不出十天。這就很慎重,他要往生了。而且要求兩百斤劈柴給他火化,寺院都給他准備好。到第二天又來給老和尚講:老和尚,我明天就走。匆匆忙忙大家給他准備。到第二天又要求幾個人幫他助念,當然助念的人很歡喜,送你,看你怎麼往生。

  在廟後頭一個小破房子裏頭,臨時給他搭了一個鋪位,他打坐坐在上面,有幾個人幫他在助念。助念的人要求他:法師,你今天往生非常難得,過去往生的人都留幾首詩、留幾個偈子給我們做紀念,我們也希望你能夠留首偈子給我們做紀念。修無法師說,我是泥水匠出身,一生做苦工,不認識字,也不會作詩也不會作偈子,不過我有一句話留給大家做個紀念,「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大家聽了很受用。念幾聲佛號他真走了。這不是假的,就一句阿彌陀佛,什麼也不知道,走得這麼潇灑、這麼自在。念幾聲佛號告訴大家,阿彌陀佛來了,我跟佛走了,就斷氣了。

  四十年前我在佛光山教書,隔壁將軍鄉的一個老太太,念佛叁年,站著往生。這樁事情我在南部提起來還有很多人知道,是真的不是假的。那能錯得了嗎?所以,我受持這個會集本,我學習黃念老的集注,我非常感恩他,我把他這個注解看作什麼?他老人家一生的精品、精華。搜集這麼多的參考資料,把參考資料裏面最重要的東西抄出來,提供給我做學習的教材,我感恩,這是真正的寶!你到哪裏去找這麼個人,搜集這麼多的資料。搜集還不算,在裏面再精挑細選,對于這個經裏頭的經文,能夠有解釋的統統都抄在經文之中,這哪裏去找?末法時期大恩大德!我學佛六十一年,講經五十四年,給大家做個榜樣,你們動搖我不動搖。

  我跟大家說了,八十歲之後這個心態不一樣了,要念念想著往生極樂世界。我年輕的時候跟李炳老學經教,李炳老同時每個星期講一篇古文,十年不間斷。我聽他講「秋聲賦」,老師告訴我,人一生有四季,出生到二十歲,這二十年是人生的春季,二十到四十是人生的夏季,四十到六十是人生的秋季,秋天了,六十歲到八十歲是人生的冬天,這後面,後面沒有了。也就是八十歲之後,中國古人講的風燭殘年,就好像風中的蠟燭,不定什麼時候就滅掉了,這個要警覺到。聰明的人應該在冬季開始就要做打算,就要准備,來世怎麼辦?什麼時候開始准備?六十歲,六十歲就真正回頭。六十到八十這二十年好好修持的話,來生的福報不得了!所以叫修來生福。我現在八十又過六年了,我當然有這個警覺,我也要做表法,給大家做個榜樣。所以一切經教統統放下,就這一部《無量壽經》,就是黃念老的一部注解,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我要在這上做活計。

  現在,我是想把經跟注解裏頭最精彩的東西,我把它抄出來。我現在在書上畫,畫紅線,將來抄出一本,這是精華。大概還有兩個星期這工作可以完成,完成之後我要找你們大家幫幫忙,把我的書這些東西全部清出去,不要了,我以後不看了,我就一部《無量壽經》、一部注解。人家供養我這些衣服東西你們也給我收拾收拾,我想只保留兩…

《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0四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