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0五集

  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0五集)  2012/7/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405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第八百六十八頁,倒數第四行最後一句:

  「亦表十波羅蜜」,十波羅蜜就是十度,「能摧十種煩惱,成十種真如,便證十地」。這個裏頭的名相很多,都必須要解釋一下,這屬于佛學常識。十度,十波羅蜜,我們學了第一個「檀那波羅蜜」,這就是布施。布施有叁種,第一種「財施,謂以己所有財物,施與他人,令其安樂」。這財布施,財布施的果報就得財富。早年,在六十一年前,我初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教我修布施,跟我講大乘佛法的入門,入門的秘訣就是看破、放下。我向他老人家請教,從哪裏下手?他告訴我,布施。告訴我這叁種布施,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佛氏門中,有求必應。跟我講這些道理,勸我去做。我在年輕的時候,確實如果要沒有遇到佛法,這一生當中很苦,也很淒慘,造作許多罪業不知道忏悔。命中沒有財富,換句話說,過去生中沒有修財布施。應該是有貪吝,貪吝果報是貧窮,財施果報是財富。這一生得大財富的人,都是過去生中修財布施修得多,這一生回報多。我們如果不學佛,對這個道理不懂,財是命中所有的,這個命很玄,怎麼想也想不清楚。爲什麼有的人那麼有錢,有的人那麼貧窮?不明理的人就怨老天不公平,這種念頭就造業。可是幾個人曉得這裏頭道理?我們沒有遇到大乘,怎麼也不會知道。

  大乘經裏面說這些都說得很多,縱然是從資料裏面查出來的,資料根據的經論不一樣,有些說得很完整,有些說得很簡單,合起來看才能看到它真正的意思。這一點也是要我們注意到的。特別是學教的同學,要把這個講得清楚,要多查一查,一、二種資料不夠,各種資料找出來參考看,意思就完整了。像《成唯識論》這分資料就不是很完整的,這叁種布施的果報沒說出來。真正把因果說清楚、說明白,這才是勸人修布施波羅蜜,知道布施有好處。但是終極的目標,這布施度圓滿,菩薩修布施度,修這個十度圓滿,圓滿的相是什麼?什麼叫圓滿?布施度悭貪,悭貪的念頭沒有了,吝啬的念頭沒有了,布施度就圓滿了。

  六度是對治六種重病,衆生嚴重的煩惱習氣,就是重病,第一個就是悭貪。你看看悭是吝啬,自己有的舍不得給別人;貪是希求,希望得到。現在這個悭貪可以說是到了極處,不但要貪人的財,還要害他的命,這裏頭就不止一種罪。貪是屬于盜的行爲,要人家命是殺的行爲,在五戒裏頭,這就是殺生、偷盜,還得了嗎?殺盜淫連著的,殺生、偷盜、邪淫。今天這個社會,在整個世界你去看,沒有例外的,叁毒煩惱一年比一年增長。所以許多人懷疑,這個世界還會有和平嗎?人活在這個世間還會有幸福嗎?這個問題不是隨便提出來的,是非常嚴肅。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大乘佛法能解決。這十波羅蜜確確實實能安定社會、能化解沖突,能將這個世界重新帶回安定和諧。這裏頭的理與事要懂,要把它講圓,要把它講活了,我們自己得受用,做出來之後給別人看,是真的,不是假的。

  歡喜布施的人,無論從事哪個行業,都會有非常好的經營效果。如果是以悭貪心去經營事業,縱然一時得利,得了一點利益,利益是命裏有的。命裏沒有的,用什麼樣的手段都得不到,但是非法的手段,把你命裏面的福報虧折了、虧損了,自己不知道。罪孽要重的話,說不定還有災難、災禍跟在身上,不是病痛就是橫禍。所以古聖先賢、諸佛菩薩總的原則,都是教我們要「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好人利益別人爲第一,自己吃一點虧也無所謂,總是希望別人好,每個人都比我好。有這個念頭,這個念頭是菩薩心,這個心好。如果這種心堅定真實,命裏縱然不好,由于這種心行,會把命裏頭那些缺點補過來,命裏沒有財他能得財富。像讀書人一樣,命裏沒有功名他能考取,他可以得到。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是真的不是假的,施財得財,布施什麼得什麼。布施決定有好處,有能力多施,不要怕我施掉之後我就沒有了,沒有那回事情,你施掉了自然就過來。你才能夠證明,佛經上所說的一點都不錯。

  「法施,謂以佛法,爲諸衆生演說,令其開悟」。這是佛經上這樣說的,其實這個法範圍非常廣大,所有的法,法是方法,你有好的方法教給別人,這叫法布施。會燒菜的這都是方法,會烹饪的,這個世間各行各業,尤其科學裏頭的技巧,我知道的我喜歡教別人。這個人怎麼樣?這人愈來愈聰明,果報。這一世聰明,來世就更聰明,這一世是花報,來世是果報。吝啬,我知道的不肯教人,教人自己留一手,這叫吝法。吝法的人得愚癡果報,吝財的人得貧窮果報,不肯施無畏的人,這人一定多病,說不定還減歲數,短命。這叁樣東西是人之所愛、人之所求,誰不要財?誰不要聰明智慧?誰不要健康長壽?統統要。學校裏面教的那個,那是假的,不是真的。定弘法師沒出家之前,他在學校念的是金融這個科目,拿到的學位是金融博士,他能不能發財?我看那個樣子不像發財的樣子。要命裏頭有財才行,命裏頭有財,小學畢業他都能發大財。你們去看看,擁有億萬豪富的,你問問他,他念多少書?很多都沒有念過大學,初中、高中畢業就不得了,出來做生意、做買賣,發了大財,命裏有。所以一定要懂道理。

  要自己聰明智慧,修法布施,佛法布施這最好的,世間上法布施也不錯。我們會的、懂得的,認真教別人,喜歡教別人。無畏布施,別人有恐怖、身心不安,你能夠幫助他,讓他身心安穩、遠離恐怖,這叫無畏布施。在抗戰期間,科學技術跟今天比相差非常之遠,許多城市裏頭甚至于電都沒有。我住在福建閩北建瓯,那算是大城,一等縣。這個縣裏頭還不錯,還有電燈,但是沒有自來水、沒有瓦斯。所以居住在城裏面的人,廚房裏要燒柴火、要買水,專門有挑水的人挑到城市裏頭來賣。那時候有黃包車,人力車,人拉的。在那種環境之下,晚上出門走路,膽小的怕鬼,體弱的怕搶劫,害怕!你要能陪他,一路保護他,他就不害怕,那也叫無畏布施。這叁種布施天天都有機會,只要你能夠掌握住、你認真去學習,學習得這叁種果報,這自然的,決定會有的。現在科學發達了,跟六十年前、七十年前那個時代不能相比,科學技術、許多新的産品還有很多人都不會用的,你會用,喜歡教他,這些都是屬于法布施。我們自己有這些技術能力,精益求精,爲什麼?爲大衆服務,爲便利大衆。這都是法布施的心、法布施的行爲,一定能得這叁種果報。

  第二,「屍羅波羅蜜」,這是印度話,翻成中國的意思是持戒。六度翻成中國,第一個是布施,第二個是持戒,持戒是守規矩,人要守法。「梵語屍羅,華言清涼」,把它翻成中國意思是清涼的意思。意思是「離熱惱,得清涼故」,熱惱是煩躁,得清涼。也有「防止」的意思,防非止過,屍羅裏頭有這個意思。「謂調練叁業」,調是調理,練是鍛煉,叁業是身口意。目的是「止過防非,好行善道,不自放逸」,這就是它的作用,能防止我們一些過失。這個非就是邪知、邪見、邪行,不正當的思想、行爲,用這一個字來代表。真正持戒的人,這個人一定是好行善道,好是喜歡,喜歡行善道,不自放逸,放逸是懶散。「又戒經雲:菩薩具持衆戒」,具是具足,持就是持戒、守戒,「而無所著,是名屍羅波羅蜜」。後頭這句話比什麼都重要,就是「無所著」,爲什麼?我們看到一些持戒不如法的人,他是持戒沒錯,但是他作惡,他不知道修善,拿著戒律批評別人,這個錯了。喜歡說別人的過失,叫造口業;心裏面有別人過失,這心不清淨。別人善惡與自己不相幹,爲什麼把它放在心上?爲什麼常常批評他?顯示自己持戒,自己清高。這叫什麼?自贊毀他,在菩薩戒這條裏面是墮地獄的,自贊毀他是菩薩重戒。

  佛門諺語所謂「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贊僧」,出家人互相贊歎,佛法就興旺;出家人互相毀謗,佛法就消滅了。誰消滅的?不是外人,是佛門出家弟子自己消滅的。這也就應了一句話,這世間的諺語,說「地獄門前僧道多」。誰墮地獄?毀滅叁寶的人墮地獄。哪些人毀滅叁寶?自贊毀他的人幹這個事情,自己不知道。還以爲自己在住持佛法、在弘揚佛法、在興旺佛法,殊不知自己在滅佛法。這都是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見到的很多,我們不說,爲什麼?各人因果,各人承當。我們說他,我就錯了,沒有說他的必要。說他,在一種情況之下可以說、應當說,說了他能夠覺悟,他能夠改過自新,這個就對,這個人一定要說。如果你細心觀察,說他他不能改過,他不能接受,就不能說;能接受、能改過,一定要說。跟老師教學一樣,這個學生聽話、能受教,一定要教他;這學生不聽話,對老師不尊重,教他也不能接受,就不必說。世出世間法都一樣!

  持戒波羅蜜也有叁類,第一種叫「攝律儀戒」,攝是攝受,律是戒律,儀是威儀,這就是叁藏經典裏面律儀戒,就是律藏。律藏,釋迦牟尼佛製定的,佛所製定的,出家人必須遵守,依教奉行,特別是根本戒。有些威儀當中,老和尚常常告訴我們,說小小戒可以舍。這個話是錯了,小小戒也不能舍,小小戒可以舍,釋迦牟尼佛就不必製定。學戒律,最重要懂得佛的意思,佛爲什麼製這條戒?製這條戒的因緣是什麼?這個在研究戒律一定搞得很清楚的。佛是什麼原因製定這條?用意何在?這條戒律在各種不同人事物環境裏頭如何受持?你要明了,你對釋迦牟尼佛就佩服得五體投地,釋迦牟尼佛一點都不呆板,活活潑潑,因人、因事、因時、因地開遮持犯各有不同,它是活的,它不是呆板的。

  但是這裏頭有一個精神必須注意,開緣全是利他,不是自利。如果爲了自己方便隨便開戒,那是叫破戒,那不是開戒。爲令衆生生歡喜心,爲令衆生尊重叁寶,爲…

《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0五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