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做接引的方便,讓他先生歡喜心,願意親近佛法,這個可以。絕不是爲自己名聞利養,決定沒有自利,這是開戒主要的精神。尤其是現代,這個時代講民主、自由、開放,實際上我們現前這個時代,釋迦牟尼佛早就清楚,《戒經》裏頭有說明。正法時期,小乘戒律,佛主張大家學小乘;末法時期,佛主張大家學大乘,爲什麼?小乘人家不接受,你太拘謹了。所以在今天這個民主、自由、開放,小乘難了,學大乘的人多,愈來愈歡喜。這就是佛在叁千年前已經看到今天的社會,把這些原理原則告訴我們。
攝善法戒裏頭有止持、有作持,止是禁止的,叫禁戒,像不殺生、不偷盜、不邪行,十善業道都是屬于禁止的,不准做的。菩薩戒裏面有作持的,那你一定要做到,你要不做到就犯戒。菩薩戒裏頭,距離我們住的地方四十裏有法師講經,你是受了菩薩戒的人,你不去聽經你就犯戒,你一定要去。四十裏的距離你可以去聽,聽完之後回家。我們現在一聽四十裏距離很長,大概那個時候印度的裏比現在小,度量衡的尺比現在小。通常我們講,應該大概走路兩個小時到叁個小時,你聽一堂經回來,可以回家。現在交通方便了,交通方便要跟著交通走,如果來回走兩個小時,那你開車來回兩個小時,要算車程。你要懂得這個道理,你要不然死在這個戒下,這不行,就錯了。你能夠開車兩個小時去聽經,兩個小時回來,菩薩。
如果你是富貴人家自己有私人飛機,像我們在美國住加州,住在加州,我們住在舊金山,很多人上班到洛杉矶上班,自己開小飛機。那個距離要算航空的距離,要用時間來計算。這是什麼?菩薩尊重佛法,菩薩護持道場,給大家做好榜樣。你看這個地方講經,人家坐飛機來,來聽,聽完之後坐飛機回去。這麼遠的距離他來,那近距離的會受感動,不能不來聽聽。如果講得不好,他不可能這樣來,浪費這麼多時間,一定有道理。都是來做影響衆的。還有些老菩薩,經都講得不錯,年輕人升座講經,老菩薩都來聽,幹什麼?莊嚴道場的。讓一些新的聽衆看到:這些老人都在座,大概講得不錯。我們講來捧場的,來做影響衆的。這些都是菩薩護持道場的形象,對于弘法利生有很大的幫助。他來聽經,不是說自己這個不知道,不是的,護持道場,成就衆生,也成就弘法的法師。這是說律儀戒,佛所製定的戒律。
佛所製定的戒律裏頭的根本戒要重視,根本戒是什麼?是叁皈、五戒、十善。叁皈幾個人認真學?全都是有名無實。叁皈是學佛最高的指導原則,你所修學的任何一個法門,都是完成叁皈的精神。叁皈第一個,覺而不迷。皈依佛,佛是覺,皈是回頭,依是依靠,我從迷惑顛倒回過頭來依覺悟,這叫皈依佛。覺悟靠什麼?靠經典,要把經典看作佛的教誨,展開經卷就是接受佛的教誨。第二個皈依法。法就是經論,經論裏面是正知正見,所以皈依法是正而不邪。用佛經上正知正見,把我們錯誤觀念修正過來,這叫真的皈依法。經教要聽懂,聽了之後要變成生活,要變成自己的一個觀念;觀是看法,我對一切人事物的看法,念是想法。我們對于一切人事物的看法、想法都錯了,錯了就造惡業,就受叁途苦報,搞六道輪回。佛的看法正確的,佛的思想正確的,跟著佛這個標准,把自己錯誤的看法、想法修正過來,這叫皈依法。
叁皈依受了,傳授叁皈的師父要不講,就光做個形式,這完全是假的。你要來皈依叁寶,先要把叁寶搞清楚、搞明白,然後想想,我應不應該去接受這個儀式?儀式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是實質,你真正明了、真正做到,你是真佛弟子。佛門一拜老師,你看老師第一堂課,就把學佛最高的原理原則傳授給你,你依照這個方向,這是真正的佛法;違背了它,那就是假的,那邪知邪見。叁皈從哪裏做起?從五戒、從十善,這是入門的地方。五戒這個五條,前面四條跟十善相同,但是意思不一樣。善不是戒,犯了的是有過失,但是不是破戒。如果受了戒,兩重罪,譬如殺生,你有殺生罪,第二個你破了殺戒的罪,就兩重罪。不受戒是一重罪,受戒是兩重罪。善跟戒是各論各的,但是十善是叁皈五戒的基礎,沒有十善業道,叁皈五戒都做不到。所以十善業道變成非常重要,它屬于根本戒裏頭。
今天學佛,不但十善要學,還要學《弟子規》,要學《太上感應篇》,爲什麼?那是根本戒。這從哪裏講起?淨業叁福,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怎麼落實?落實在《弟子規》,《弟子規》沒有做到,就是不孝父母,不敬師長。《感應篇》沒有做到,你不知道因果,你真正慈悲善心發不出來,你的煩惱習氣斷不掉。所以儒的《弟子規》、道的《太上感應篇》,我們要把它跟《十善業道經》平等看待。中國佛教,無論在家、出家不學小乘,是用儒跟道代替小乘。儒家有一部書必定要讀,「四書」,五經可以不讀,「四書」不能不讀,「四書」是孔孟的精華篇。道教的《感應篇》不能不讀,《老子》、《莊子》可以不讀,《感應篇》必須要讀,《文昌帝君陰骘文》一定要讀,那是因果教育。這都在淨業叁福第一福裏頭,你看,「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慈心不殺落實在《感應篇》,後頭一句《十善業道》。我稱它作儒釋道叁個根,你想學佛,沒有儒跟道的根,那個佛學不像,你學不到的。所以《弟子規》、《感應篇》我們要把它看作佛門基本戒律,跟《十善業道》完全相同,要紮這叁個根你才能學佛。學佛就是接受叁皈五戒,接受經典,經典的學習。
今天佛教衰了,幾乎到滅亡,爲什麼原因?我們把這叁個根丟掉了。沒有這叁個根本學了大乘,大乘是假的,不是真的,爲什麼?根本做不到,讀誦大乘不解其意。經,釋迦牟尼佛講的一切經不是給人念的,它是幫助人斷煩惱、消業障、長智慧,修積一切功德,去成阿羅漢、成菩薩的。阿羅漢、菩薩是聖賢,目的是教你做聖人、做賢人,教你超凡入聖,用意在此地。我們今天全搞錯了,甚至于學佛把戒律這一環丟掉,不學它,這大錯特錯。六波羅蜜、十波羅蜜首先叫我們放下,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放下貪瞋癡慢。能把這些放下,你就有能力持戒。那些東西全沒有放下,戒律當然做不到。
「具衆威儀」,威儀是規矩。規矩,佛門有佛門的儀規,世間有世間的規矩,但是現在這都沒有了,現在學佛的人沒有了,世間人也沒有了。不但在中國沒有了,現在外國也松了,不像以前那麼隆重的規矩,現在都沒有了。你看在從前滿清時代,最敬禮叁跪九叩首,現在最敬禮叁鞠躬,而實際上,現在最敬禮是點叁個頭就是了。叁鞠躬,要九十度鞠躬,現在沒有了,現在叁度、五度,點點頭就行了。這不是好現象,禮樂沒有,天下就亂了,人跟人沒有規矩了,沒有人講求。《弟子規》裏講的是規矩,是做人基本的規矩,現在大家對它很陌生,爲什麼?我們不守這個規矩,認爲這個太麻煩,這個東西不自由。沒錯,是不自由,到老時候你就曉得痛苦,你現在看老人多可憐,哪個老人院沒有自殺的?有那種勇氣自殺的都不是普通人,那個自殺是對于現實社會反抗。人老了,一點尊嚴都沒有,人人都可以欺負你,人人都瞧不起你,你老了、沒用了,廢物,你說人多悲哀。每個人都有老年,我們自己老年時候怎麼辦?日子怎麼過?真可憐!年輕好強,到晚年一籌莫展,那苦不堪言。所以人老了,才真正懷念中國舊社會的好處,落葉歸根,晚年有天倫之樂。現在哪有?
深圳有個極樂之家,他們的成員來看過我,把他們的理想寫出來讓我看,我看了很歡喜。這些人不是一家人,一共是七家人,他們想合起來,志同道合想恢複中國以前傳統的家。這真難得,好事情,如果真做出來,這是無量功德。爲什麼?叫中國人回味一下,我們以前的家多美好。叫外國人來看看中國傳統的文化,這是個表演,舞臺表演,表演給你看看。現在是七個家庭合在一起,男女老少都有,肯定我們是一家人。他還希望接納叁家,希望能到十戶人家,組成一家,把中國傳統的家道、家規、家學、家業、家風把它做出來,就像演戲一樣給它演出來,給社會大家看。你們說中國舊家庭不好,新的小家庭問題更多,比舊的還嚴重,兩個對比一下,讓我們冷靜去觀察思惟,到底哪一種好。很有意思,很有價值,真做出來了,可以開放讓大家去看,去觀光旅遊、去考察、去學習。那也是今天旅遊的一個景點,全世界獨一無二,華夏之家。
他用的名詞是極樂之家,我說這個不好,因爲社會大衆不曉得,一看這是佛教。我給他改了個字,喜樂,歡喜快樂,「喜樂之家」,這個好。大家看到這喜樂之家,都會到這裏來看一下,他們很歡喜、很快樂。這個喜樂從哪裏來的?從守規矩來的。大家庭裏最重要就是規矩、就是教育,從小要教人拓開心量,不能愛自己小家庭,我只愛我、愛我父母兄弟,其他都不愛,這不可以的。中國古時候家庭,五代同堂,你看,我的上面有父母,再上面有祖父,再往上去曾祖父,還往上去高祖父母,上面五代;下面也是五代,下面兒子、孫子、重孫子。總共九代,從上到下九代同堂,中國式的家庭,全世界沒有,找不到第二家。不分家,住在一起,所以他要沒有製度、要沒有規矩,這個家不就亂了!
所以古時候,齊家,齊家就是治家,你這個家治得整整齊齊,你就能治國,國就是家的擴大,齊家、治國、平天下。中國古代,社會安定,人民富裕,幸福快樂,所以叫太平盛世。從哪來的?從家來的。爲什麼?教育跟養老是家負責任。人生這兩樁事是大事,完全是家來做這個工作,所以他做得非常認真,親人。孩子是自己的下一代,不能不認真教好,比學校老師負責任。老人是自己的長輩,老了、退休了,不能不照顧,盡孝道。現在一般人無知,不懂得,批評中國,說中國封建,這種家庭不好,禮教是吃人的。好,把它丟掉了,現在日子好過嗎?晚年沒人管,兒孫都不管你,到老人院去…
《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0五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