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做接引的方便,让他先生欢喜心,愿意亲近佛法,这个可以。绝不是为自己名闻利养,决定没有自利,这是开戒主要的精神。尤其是现代,这个时代讲民主、自由、开放,实际上我们现前这个时代,释迦牟尼佛早就清楚,《戒经》里头有说明。正法时期,小乘戒律,佛主张大家学小乘;末法时期,佛主张大家学大乘,为什么?小乘人家不接受,你太拘谨了。所以在今天这个民主、自由、开放,小乘难了,学大乘的人多,愈来愈欢喜。这就是佛在三千年前已经看到今天的社会,把这些原理原则告诉我们。
摄善法戒里头有止持、有作持,止是禁止的,叫禁戒,像不杀生、不偷盗、不邪行,十善业道都是属于禁止的,不准做的。菩萨戒里面有作持的,那你一定要做到,你要不做到就犯戒。菩萨戒里头,距离我们住的地方四十里有法师讲经,你是受了菩萨戒的人,你不去听经你就犯戒,你一定要去。四十里的距离你可以去听,听完之后回家。我们现在一听四十里距离很长,大概那个时候印度的里比现在小,度量衡的尺比现在小。通常我们讲,应该大概走路两个小时到三个小时,你听一堂经回来,可以回家。现在交通方便了,交通方便要跟着交通走,如果来回走两个小时,那你开车来回两个小时,要算车程。你要懂得这个道理,你要不然死在这个戒下,这不行,就错了。你能够开车两个小时去听经,两个小时回来,菩萨。
如果你是富贵人家自己有私人飞机,像我们在美国住加州,住在加州,我们住在旧金山,很多人上班到洛杉矶上班,自己开小飞机。那个距离要算航空的距离,要用时间来计算。这是什么?菩萨尊重佛法,菩萨护持道场,给大家做好榜样。你看这个地方讲经,人家坐飞机来,来听,听完之后坐飞机回去。这么远的距离他来,那近距离的会受感动,不能不来听听。如果讲得不好,他不可能这样来,浪费这么多时间,一定有道理。都是来做影响众的。还有些老菩萨,经都讲得不错,年轻人升座讲经,老菩萨都来听,干什么?庄严道场的。让一些新的听众看到:这些老人都在座,大概讲得不错。我们讲来捧场的,来做影响众的。这些都是菩萨护持道场的形象,对于弘法利生有很大的帮助。他来听经,不是说自己这个不知道,不是的,护持道场,成就众生,也成就弘法的法师。这是说律仪戒,佛所制定的戒律。
佛所制定的戒律里头的根本戒要重视,根本戒是什么?是三皈、五戒、十善。三皈几个人认真学?全都是有名无实。三皈是学佛最高的指导原则,你所修学的任何一个法门,都是完成三皈的精神。三皈第一个,觉而不迷。皈依佛,佛是觉,皈是回头,依是依靠,我从迷惑颠倒回过头来依觉悟,这叫皈依佛。觉悟靠什么?靠经典,要把经典看作佛的教诲,展开经卷就是接受佛的教诲。第二个皈依法。法就是经论,经论里面是正知正见,所以皈依法是正而不邪。用佛经上正知正见,把我们错误观念修正过来,这叫真的皈依法。经教要听懂,听了之后要变成生活,要变成自己的一个观念;观是看法,我对一切人事物的看法,念是想法。我们对于一切人事物的看法、想法都错了,错了就造恶业,就受三途苦报,搞六道轮回。佛的看法正确的,佛的思想正确的,跟着佛这个标准,把自己错误的看法、想法修正过来,这叫皈依法。
三皈依受了,传授三皈的师父要不讲,就光做个形式,这完全是假的。你要来皈依三宝,先要把三宝搞清楚、搞明白,然后想想,我应不应该去接受这个仪式?仪式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是实质,你真正明了、真正做到,你是真佛弟子。佛门一拜老师,你看老师第一堂课,就把学佛最高的原理原则传授给你,你依照这个方向,这是真正的佛法;违背了它,那就是假的,那邪知邪见。三皈从哪里做起?从五戒、从十善,这是入门的地方。五戒这个五条,前面四条跟十善相同,但是意思不一样。善不是戒,犯了的是有过失,但是不是破戒。如果受了戒,两重罪,譬如杀生,你有杀生罪,第二个你破了杀戒的罪,就两重罪。不受戒是一重罪,受戒是两重罪。善跟戒是各论各的,但是十善是三皈五戒的基础,没有十善业道,三皈五戒都做不到。所以十善业道变成非常重要,它属于根本戒里头。
今天学佛,不但十善要学,还要学《弟子规》,要学《太上感应篇》,为什么?那是根本戒。这从哪里讲起?净业三福,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怎么落实?落实在《弟子规》,《弟子规》没有做到,就是不孝父母,不敬师长。《感应篇》没有做到,你不知道因果,你真正慈悲善心发不出来,你的烦恼习气断不掉。所以儒的《弟子规》、道的《太上感应篇》,我们要把它跟《十善业道经》平等看待。中国佛教,无论在家、出家不学小乘,是用儒跟道代替小乘。儒家有一部书必定要读,「四书」,五经可以不读,「四书」不能不读,「四书」是孔孟的精华篇。道教的《感应篇》不能不读,《老子》、《庄子》可以不读,《感应篇》必须要读,《文昌帝君阴骘文》一定要读,那是因果教育。这都在净业三福第一福里头,你看,「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慈心不杀落实在《感应篇》,后头一句《十善业道》。我称它作儒释道三个根,你想学佛,没有儒跟道的根,那个佛学不像,你学不到的。所以《弟子规》、《感应篇》我们要把它看作佛门基本戒律,跟《十善业道》完全相同,要扎这三个根你才能学佛。学佛就是接受三皈五戒,接受经典,经典的学习。
今天佛教衰了,几乎到灭亡,为什么原因?我们把这三个根丢掉了。没有这三个根本学了大乘,大乘是假的,不是真的,为什么?根本做不到,读诵大乘不解其意。经,释迦牟尼佛讲的一切经不是给人念的,它是帮助人断烦恼、消业障、长智慧,修积一切功德,去成阿罗汉、成菩萨的。阿罗汉、菩萨是圣贤,目的是教你做圣人、做贤人,教你超凡入圣,用意在此地。我们今天全搞错了,甚至于学佛把戒律这一环丢掉,不学它,这大错特错。六波罗蜜、十波罗蜜首先叫我们放下,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放下贪瞋痴慢。能把这些放下,你就有能力持戒。那些东西全没有放下,戒律当然做不到。
「具众威仪」,威仪是规矩。规矩,佛门有佛门的仪规,世间有世间的规矩,但是现在这都没有了,现在学佛的人没有了,世间人也没有了。不但在中国没有了,现在外国也松了,不像以前那么隆重的规矩,现在都没有了。你看在从前满清时代,最敬礼三跪九叩首,现在最敬礼三鞠躬,而实际上,现在最敬礼是点三个头就是了。三鞠躬,要九十度鞠躬,现在没有了,现在三度、五度,点点头就行了。这不是好现象,礼乐没有,天下就乱了,人跟人没有规矩了,没有人讲求。《弟子规》里讲的是规矩,是做人基本的规矩,现在大家对它很陌生,为什么?我们不守这个规矩,认为这个太麻烦,这个东西不自由。没错,是不自由,到老时候你就晓得痛苦,你现在看老人多可怜,哪个老人院没有自杀的?有那种勇气自杀的都不是普通人,那个自杀是对于现实社会反抗。人老了,一点尊严都没有,人人都可以欺负你,人人都瞧不起你,你老了、没用了,废物,你说人多悲哀。每个人都有老年,我们自己老年时候怎么办?日子怎么过?真可怜!年轻好强,到晚年一筹莫展,那苦不堪言。所以人老了,才真正怀念中国旧社会的好处,落叶归根,晚年有天伦之乐。现在哪有?
深圳有个极乐之家,他们的成员来看过我,把他们的理想写出来让我看,我看了很欢喜。这些人不是一家人,一共是七家人,他们想合起来,志同道合想恢复中国以前传统的家。这真难得,好事情,如果真做出来,这是无量功德。为什么?叫中国人回味一下,我们以前的家多美好。叫外国人来看看中国传统的文化,这是个表演,舞台表演,表演给你看看。现在是七个家庭合在一起,男女老少都有,肯定我们是一家人。他还希望接纳三家,希望能到十户人家,组成一家,把中国传统的家道、家规、家学、家业、家风把它做出来,就像演戏一样给它演出来,给社会大家看。你们说中国旧家庭不好,新的小家庭问题更多,比旧的还严重,两个对比一下,让我们冷静去观察思惟,到底哪一种好。很有意思,很有价值,真做出来了,可以开放让大家去看,去观光旅游、去考察、去学习。那也是今天旅游的一个景点,全世界独一无二,华夏之家。
他用的名词是极乐之家,我说这个不好,因为社会大众不晓得,一看这是佛教。我给他改了个字,喜乐,欢喜快乐,「喜乐之家」,这个好。大家看到这喜乐之家,都会到这里来看一下,他们很欢喜、很快乐。这个喜乐从哪里来的?从守规矩来的。大家庭里最重要就是规矩、就是教育,从小要教人拓开心量,不能爱自己小家庭,我只爱我、爱我父母兄弟,其他都不爱,这不可以的。中国古时候家庭,五代同堂,你看,我的上面有父母,再上面有祖父,再往上去曾祖父,还往上去高祖父母,上面五代;下面也是五代,下面儿子、孙子、重孙子。总共九代,从上到下九代同堂,中国式的家庭,全世界没有,找不到第二家。不分家,住在一起,所以他要没有制度、要没有规矩,这个家不就乱了!
所以古时候,齐家,齐家就是治家,你这个家治得整整齐齐,你就能治国,国就是家的扩大,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古代,社会安定,人民富裕,幸福快乐,所以叫太平盛世。从哪来的?从家来的。为什么?教育跟养老是家负责任。人生这两桩事是大事,完全是家来做这个工作,所以他做得非常认真,亲人。孩子是自己的下一代,不能不认真教好,比学校老师负责任。老人是自己的长辈,老了、退休了,不能不照顾,尽孝道。现在一般人无知,不懂得,批评中国,说中国封建,这种家庭不好,礼教是吃人的。好,把它丢掉了,现在日子好过吗?晚年没人管,儿孙都不管你,到老人院去…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0五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