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0五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0五集)  2012/7/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05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八百六十八页,倒数第四行最后一句:

  「亦表十波罗蜜」,十波罗蜜就是十度,「能摧十种烦恼,成十种真如,便证十地」。这个里头的名相很多,都必须要解释一下,这属于佛学常识。十度,十波罗蜜,我们学了第一个「檀那波罗蜜」,这就是布施。布施有三种,第一种「财施,谓以己所有财物,施与他人,令其安乐」。这财布施,财布施的果报就得财富。早年,在六十一年前,我初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教我修布施,跟我讲大乘佛法的入门,入门的秘诀就是看破、放下。我向他老人家请教,从哪里下手?他告诉我,布施。告诉我这三种布施,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跟我讲这些道理,劝我去做。我在年轻的时候,确实如果要没有遇到佛法,这一生当中很苦,也很凄惨,造作许多罪业不知道忏悔。命中没有财富,换句话说,过去生中没有修财布施。应该是有贪吝,贪吝果报是贫穷,财施果报是财富。这一生得大财富的人,都是过去生中修财布施修得多,这一生回报多。我们如果不学佛,对这个道理不懂,财是命中所有的,这个命很玄,怎么想也想不清楚。为什么有的人那么有钱,有的人那么贫穷?不明理的人就怨老天不公平,这种念头就造业。可是几个人晓得这里头道理?我们没有遇到大乘,怎么也不会知道。

  大乘经里面说这些都说得很多,纵然是从资料里面查出来的,资料根据的经论不一样,有些说得很完整,有些说得很简单,合起来看才能看到它真正的意思。这一点也是要我们注意到的。特别是学教的同学,要把这个讲得清楚,要多查一查,一、二种资料不够,各种资料找出来参考看,意思就完整了。像《成唯识论》这分资料就不是很完整的,这三种布施的果报没说出来。真正把因果说清楚、说明白,这才是劝人修布施波罗蜜,知道布施有好处。但是终极的目标,这布施度圆满,菩萨修布施度,修这个十度圆满,圆满的相是什么?什么叫圆满?布施度悭贪,悭贪的念头没有了,吝啬的念头没有了,布施度就圆满了。

  六度是对治六种重病,众生严重的烦恼习气,就是重病,第一个就是悭贪。你看看悭是吝啬,自己有的舍不得给别人;贪是希求,希望得到。现在这个悭贪可以说是到了极处,不但要贪人的财,还要害他的命,这里头就不止一种罪。贪是属于盗的行为,要人家命是杀的行为,在五戒里头,这就是杀生、偷盗,还得了吗?杀盗淫连着的,杀生、偷盗、邪淫。今天这个社会,在整个世界你去看,没有例外的,三毒烦恼一年比一年增长。所以许多人怀疑,这个世界还会有和平吗?人活在这个世间还会有幸福吗?这个问题不是随便提出来的,是非常严肃。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大乘佛法能解决。这十波罗蜜确确实实能安定社会、能化解冲突,能将这个世界重新带回安定和谐。这里头的理与事要懂,要把它讲圆,要把它讲活了,我们自己得受用,做出来之后给别人看,是真的,不是假的。

  欢喜布施的人,无论从事哪个行业,都会有非常好的经营效果。如果是以悭贪心去经营事业,纵然一时得利,得了一点利益,利益是命里有的。命里没有的,用什么样的手段都得不到,但是非法的手段,把你命里面的福报亏折了、亏损了,自己不知道。罪孽要重的话,说不定还有灾难、灾祸跟在身上,不是病痛就是横祸。所以古圣先贤、诸佛菩萨总的原则,都是教我们要「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好人利益别人为第一,自己吃一点亏也无所谓,总是希望别人好,每个人都比我好。有这个念头,这个念头是菩萨心,这个心好。如果这种心坚定真实,命里纵然不好,由于这种心行,会把命里头那些缺点补过来,命里没有财他能得财富。像读书人一样,命里没有功名他能考取,他可以得到。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是真的不是假的,施财得财,布施什么得什么。布施决定有好处,有能力多施,不要怕我施掉之后我就没有了,没有那回事情,你施掉了自然就过来。你才能够证明,佛经上所说的一点都不错。

  「法施,谓以佛法,为诸众生演说,令其开悟」。这是佛经上这样说的,其实这个法范围非常广大,所有的法,法是方法,你有好的方法教给别人,这叫法布施。会烧菜的这都是方法,会烹饪的,这个世间各行各业,尤其科学里头的技巧,我知道的我喜欢教别人。这个人怎么样?这人愈来愈聪明,果报。这一世聪明,来世就更聪明,这一世是花报,来世是果报。吝啬,我知道的不肯教人,教人自己留一手,这叫吝法。吝法的人得愚痴果报,吝财的人得贫穷果报,不肯施无畏的人,这人一定多病,说不定还减岁数,短命。这三样东西是人之所爱、人之所求,谁不要财?谁不要聪明智慧?谁不要健康长寿?统统要。学校里面教的那个,那是假的,不是真的。定弘法师没出家之前,他在学校念的是金融这个科目,拿到的学位是金融博士,他能不能发财?我看那个样子不像发财的样子。要命里头有财才行,命里头有财,小学毕业他都能发大财。你们去看看,拥有亿万豪富的,你问问他,他念多少书?很多都没有念过大学,初中、高中毕业就不得了,出来做生意、做买卖,发了大财,命里有。所以一定要懂道理。

  要自己聪明智慧,修法布施,佛法布施这最好的,世间上法布施也不错。我们会的、懂得的,认真教别人,喜欢教别人。无畏布施,别人有恐怖、身心不安,你能够帮助他,让他身心安稳、远离恐怖,这叫无畏布施。在抗战期间,科学技术跟今天比相差非常之远,许多城市里头甚至于电都没有。我住在福建闽北建瓯,那算是大城,一等县。这个县里头还不错,还有电灯,但是没有自来水、没有瓦斯。所以居住在城里面的人,厨房里要烧柴火、要买水,专门有挑水的人挑到城市里头来卖。那时候有黄包车,人力车,人拉的。在那种环境之下,晚上出门走路,胆小的怕鬼,体弱的怕抢劫,害怕!你要能陪他,一路保护他,他就不害怕,那也叫无畏布施。这三种布施天天都有机会,只要你能够掌握住、你认真去学习,学习得这三种果报,这自然的,决定会有的。现在科学发达了,跟六十年前、七十年前那个时代不能相比,科学技术、许多新的产品还有很多人都不会用的,你会用,喜欢教他,这些都是属于法布施。我们自己有这些技术能力,精益求精,为什么?为大众服务,为便利大众。这都是法布施的心、法布施的行为,一定能得这三种果报。

  第二,「尸罗波罗蜜」,这是印度话,翻成中国的意思是持戒。六度翻成中国,第一个是布施,第二个是持戒,持戒是守规矩,人要守法。「梵语尸罗,华言清凉」,把它翻成中国意思是清凉的意思。意思是「离热恼,得清凉故」,热恼是烦躁,得清凉。也有「防止」的意思,防非止过,尸罗里头有这个意思。「谓调练三业」,调是调理,练是锻炼,三业是身口意。目的是「止过防非,好行善道,不自放逸」,这就是它的作用,能防止我们一些过失。这个非就是邪知、邪见、邪行,不正当的思想、行为,用这一个字来代表。真正持戒的人,这个人一定是好行善道,好是喜欢,喜欢行善道,不自放逸,放逸是懒散。「又戒经云:菩萨具持众戒」,具是具足,持就是持戒、守戒,「而无所着,是名尸罗波罗蜜」。后头这句话比什么都重要,就是「无所着」,为什么?我们看到一些持戒不如法的人,他是持戒没错,但是他作恶,他不知道修善,拿着戒律批评别人,这个错了。喜欢说别人的过失,叫造口业;心里面有别人过失,这心不清净。别人善恶与自己不相干,为什么把它放在心上?为什么常常批评他?显示自己持戒,自己清高。这叫什么?自赞毁他,在菩萨戒这条里面是堕地狱的,自赞毁他是菩萨重戒。

  佛门谚语所谓「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出家人互相赞叹,佛法就兴旺;出家人互相毁谤,佛法就消灭了。谁消灭的?不是外人,是佛门出家弟子自己消灭的。这也就应了一句话,这世间的谚语,说「地狱门前僧道多」。谁堕地狱?毁灭三宝的人堕地狱。哪些人毁灭三宝?自赞毁他的人干这个事情,自己不知道。还以为自己在住持佛法、在弘扬佛法、在兴旺佛法,殊不知自己在灭佛法。这都是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见到的很多,我们不说,为什么?各人因果,各人承当。我们说他,我就错了,没有说他的必要。说他,在一种情况之下可以说、应当说,说了他能够觉悟,他能够改过自新,这个就对,这个人一定要说。如果你细心观察,说他他不能改过,他不能接受,就不能说;能接受、能改过,一定要说。跟老师教学一样,这个学生听话、能受教,一定要教他;这学生不听话,对老师不尊重,教他也不能接受,就不必说。世出世间法都一样!

  持戒波罗蜜也有三类,第一种叫「摄律仪戒」,摄是摄受,律是戒律,仪是威仪,这就是三藏经典里面律仪戒,就是律藏。律藏,释迦牟尼佛制定的,佛所制定的,出家人必须遵守,依教奉行,特别是根本戒。有些威仪当中,老和尚常常告诉我们,说小小戒可以舍。这个话是错了,小小戒也不能舍,小小戒可以舍,释迦牟尼佛就不必制定。学戒律,最重要懂得佛的意思,佛为什么制这条戒?制这条戒的因缘是什么?这个在研究戒律一定搞得很清楚的。佛是什么原因制定这条?用意何在?这条戒律在各种不同人事物环境里头如何受持?你要明了,你对释迦牟尼佛就佩服得五体投地,释迦牟尼佛一点都不呆板,活活泼泼,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开遮持犯各有不同,它是活的,它不是呆板的。

  但是这里头有一个精神必须注意,开缘全是利他,不是自利。如果为了自己方便随便开戒,那是叫破戒,那不是开戒。为令众生生欢喜心,为令众生尊重三宝,为…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0五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