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0六集) 2012/7/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406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第八百六十八頁,倒數第四行最後一句:
「十波羅蜜,能摧十種煩惱,成十種真如。便證十地」。這幾句話很重要,告訴我們這個法門的殊勝,能夠幫助我們證得十地菩薩的果位。這境界就很高,所以這十種要認真學習。沒有清楚的,沒有聽清楚要問。昨天我們發現一個問題,過去講席當中很多次講到「不斷之無」,結果一問很多人都不知道。都聽,沒聽清楚,沒有聽懂一定要問。所以學問、學問,要學著問。那要不問?不問,人家要不問你的話,永遠不知道。這個是值得去反省的。聽不懂的,確實不能夠立刻提出問題,也得記下來,記下來告訴我,我下一次再把它講清楚一點。一定要完全聽懂,我們這個課就沒有白上。聽懂之後如何落實,那就叫修行。
清涼在《華嚴經》上爲我們說了四個科目,第一個是相信。真聽懂、聽明白了,你才會真有信心。沒有聽懂,信心怎麼建立?有了信心之後,要認真去求解,要徹底的明了,沒有懷疑,然後落實到生活上,那叫行,那叫修行。修行,不是每天念經是修行、每天聽經是修行,這不是的,這是解。念了之後、聽了之後,怎樣把它變成自己的生活,這叫行。行是生活,我們的生活跟佛講的相不相應?不相應,那錯了,我們把它修正過來,這叫修行,修正錯誤的行爲。錯誤的行爲有叁方面,第一個是思想、念頭,第二個是言語,第叁個是行動,身口意,把它修正過來,這叫修行。行成熟了,從行當中證明我所解的、我所信的是真實不虛,這叫證。信解行證,這真正學到東西。所以一定要注意,不怕問,應該要問。
十波羅蜜,現在我們學第叁,「羼提波羅蜜」。第叁,「梵語羼提,華言忍辱」。實在,羼提就是忍的意思。佛教到中國來,這是翻譯的大師們把這個忍下頭加個辱,這特別對中國人說的。中國古時候的讀書人常說,士,士就是讀書人,「士可殺,不可辱」,殺頭沒關系,不在乎,不能夠受侮辱,把這個辱比殺頭看得還重。所以這個翻經的法師說:好,就用忍辱,辱都能忍,當然什麼都能忍。所以用辱這個字加在這一條,是特別對中國人。你看中國的環境、中國的文化背景不相同,這就說明,翻經要懂得它的真正意思,翻得正確,這個地方人得利益,中國人爲什麼把辱看得這麼重?既然看得這麼重,就教你忍辱。
忍辱可度瞋恚。忍辱的反面就是瞋恚,這是嚴重的煩惱。瞋恚是什麼?發脾氣。瞋恚心一生,你看全身發熱,火,瞋恚是火,臉上通紅的,這火氣上升,火燒功德林。功德難修,經年累月修習功德,一次脾氣發了,全沒有了,功德全沒有了,所以叫火燒功德林,瞋恚之火把我們所修積的功德全都毀掉了。功德是什麼?功德是清心寡欲,是功德。所以脾氣一發,清淨心沒有了,平等心沒有了,這功德沒有了。福德沒有關系,福德發脾氣還在,功德發脾氣就沒有了。這個一定要清楚、要明了,要修忍辱波羅蜜,任何狀況之下不發脾氣。也就是說,功德在哪裏?清淨心是功德,平等心是功德,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當中保持清淨平等心,就是功德。爲什麼?清淨心生智慧,不生煩惱;清淨心生功德,不造罪孽。清淨平等就叫做功德,功德就是清淨平等。
所以底下說,「他人加惱爲辱」,這外頭來的境界,別人毀謗你,別人羞辱你,別人陷害你,你生不生氣?你生不生煩惱?因爲這些事情生煩惱,這都叫侮辱。那對這個我們要能忍,于辱安忍,安是心平氣和,不爲外境所動搖,這安,沒事,忍是忍受,「于辱安受」。這個事情很難,難在我們煩惱習氣很重,自尊、好勝這個念頭很強,不能容許別人傷害,這是辱的形象。最大的傷害,釋迦牟尼佛行菩薩道的時候,在沒有成佛之前修忍辱波羅蜜,在一段時期裏頭他以這個爲主。遇到歌利王割截身體,這是外面加給你生煩惱最嚴重的一樁事情,沒有比這個更嚴重,你能不能忍?釋迦牟尼佛能忍,不但能忍,還感激他。釋迦牟尼佛把這一樁事情當作他這個課程最後的考試,這個考試通過,他升級了,所以對老師感激,提升了。這提升是什麼樣子?賢劫千佛,這一段時間在這個世界有一千尊佛出世,就是我們現在這個時代,釋迦牟尼佛原本排名是第五,因爲忍辱波羅蜜的圓滿,釋迦佛提前了,提前成佛,變成賢劫第四尊佛,彌勒,第五尊佛。本來應該是彌勒在先,釋迦在後,那現在釋迦排在前面,彌勒菩薩排在後面,這個順序的重新排列是因爲釋迦牟尼佛忍辱波羅蜜圓滿。好事,不是壞事。
我們要把忍辱這樁事情看作什麼?這是真的斷煩惱、消業障最殊勝的方法。這種境界來了,爲什麼?最容易引起你的煩惱、引起你的瞋恚,你不生煩惱、不起瞋恚,這就是功夫,這就考驗禁得起,看你忍辱功夫到什麼程度,對于你修學的境界決定提升。忍辱波羅蜜有功夫的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決定提升品位。蕅益大師說得好,生到極樂世界,品位高下完全是你功夫淺深差別。我們今天用什麼方法讓我們能忍?難忍能忍,沒有不能忍的,境界現前會歸阿彌陀佛。遇到這種情節,恭恭敬敬合掌,「南無阿彌陀佛」,消歸在佛號上,一絲毫瞋恚的樣子都沒有,一絲毫瞋恚的念頭都沒有,這真正是修忍辱波羅蜜的菩薩,瞋恨心沒有了。瞋恨心是根本煩惱,瞋恨裏頭有傲慢,傲慢裏頭有嫉妒,這些造無量無邊的罪業。所以修行證果難,兩大難關,第一個難關是貪心放不下,第二個難關是不能忍辱。這兩關通過了,菩提道上一帆風順,沒有什麼大障礙,這兩大障礙突破,其他障礙是小障礙。
「謂內心能安忍外所辱。經雲:菩薩悉能忍受一切諸惡」,這一句話要記住。一切諸惡,諸是多的意思,衆也是多的意思,忍受一切衆惡,不管是什麼惡心、惡念、惡行,我們遇到了,統統能夠忍受。最好遇到的時候把它消歸自性,自性就是阿彌陀佛,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把這個問題化解了。一切諸惡遇到阿彌陀佛,都沒有了,煙消雲散。這要懂得觀想。爲什麼你能做到?那就是一切諸法真相是不斷之無。無是什麼?《般若經》講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世出世間一切善法、惡法,這一切諸法都是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用一個字來講,就是無。你的心就平了,你的心就清淨、就定了,不會受外面境界相所動搖,這個就叫做念佛叁昧。念佛叁昧把這些問題完全化解、克服了。念佛叁昧生智慧,不生煩惱。經雲:菩薩悉能忍受一切諸惡,「于諸衆生其心平等,無有搖動,是名羼提波羅蜜」。
忍辱有叁種,第一種,「耐怨害忍」。怨是委屈、冤枉,外人捏造事實來陷害,我們遇到了,要忍。這個文字上說,「謂若遇怨憎毒害,安然忍耐,無返報心」。學佛的同學一定要學,這是大乘的根本戒。我們是凡夫,沒有神通,不知道前世的事情。那個人毀謗我、陷害我,他爲什麼不去毀謗他、陷害他,爲什麼專對我來?他認識的人那麼多,爲什麼對我一個?一定有原因。原因不外乎兩種,一種是冤冤相報,我過去曾經害他,今天遇到了,他來害我,一報還一報。你要搞清楚了,笑一笑就了之,爲什麼?這筆帳消了、帳了了,再轉過頭來,見面就是好朋友,沒有那種怨恨心,消掉了。這是一種。另外一種,菩薩修行要遇到考題。孟子所說的,「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故意來找麻煩,「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這麼來考試你的,看你能不能通過?不能通過就淘汰掉了;要能通過的話,下面有重任,重要的使命交給你。這是上天選拔人才考試的手段,看你能不能通過,能通過,被選中了。都是好事,沒有一樣是壞事。
所以人頭腦要冷靜,遇到外面境界要不爲它所動,你才會看清楚、看明白,你處置的方法是智慧、是功德。方法恰當是功。自己怨結化解,境界提升了,這不就是功德嗎?所以,無論在人事環境當中受到什麼樣的委屈,不可以有報複的念頭,不可以有怨恨的念頭,要心平氣和,你立刻就感覺到,你境界提升了,你修學真有進步。以前不能忍,小小不如意就動肝火;現在能忍,大的怨恨都可以不計較,都能夠原諒別人。自己認真去反省,別人說我的過失,有則改之,感謝他提醒我,我改過自新。沒有?沒有,他冤枉我,也不必追究,提醒我絕不會犯這個過錯。
所以對于毀謗、羞辱、陷害的人,都抱一種感恩的心。菩薩永遠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裏,這個多好。把這種樣子做出來,讓社會大家看到,這就是弘揚佛法、教化衆生。這是用身教,我做出樣子,告訴大家忍辱是德行,是應該要修學的,我認真在修。你看修這個,對自己身心清淨、身心健康、幸福快樂,從這來的。一有怨恨、一有對立、一有報複,戾氣就現前,那叫業障現前。想盡方法來報複,到最後是兩敗俱傷。如果對方也不服,這個怨恨就變成生生世世冤冤相報,那又何必!這個事情因果裏面多,曆史上有好多例子。大乘佛法告訴我們,一切衆生跟自己是一體。一體還有什麼報複?這叁毒煩惱是自己害自己,必須要把它斷掉。叁毒是貪瞋癡,忍辱能斷貪瞋。
第二種是「安受苦忍」,苦是我們自己造的不善業所感召的。這個地方、這裏說如果遇到水災、火災,刀杖多半是指戰爭,水火現在認爲是自然災害,刀兵這是人禍。天災、人禍,我們一生當中都經曆過,而且經曆時間很長。中國跟日本有八年抗戰,非常辛苦,我們正好碰到,抗戰爆發那一年我十一歲,抗戰結束我十九歲,在苦難當中長成。這些災難,「恬然忍受」,知道這是共業、別業,大環境是共業,個人的生活際遇是別業。總而言之,遇到這些災變,心要清淨,心要定。亂世,貪瞋癡慢疑這些煩惱容易現前,現前就會造業,造業當然有果報,果報都是不善的。縱然眼前得一點小名小利,我們要…
《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0六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