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0六集▪P2

  ..續本文上一頁想到將來的因果。有這種警覺心,好!不敢爲非作歹,縱然做的是不善的,自己會收斂,自己有分寸,不敢造大惡。這是受苦,受苦受難要知道忍。

  第叁類的,這是對于學佛,佛法的理太深、太微細了,修學的時間要很長,如果沒有耐心,不會成就。即使是淨宗這個法門,這個法門說起來容易,實在不容易。真信、真願,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幾個人真正能做到?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句話,真正把這句話做到了,不是容易事;真做到了,這個人肯定往生,不但往生,肯定是上輩往生。憑什麼?憑他能收攝六根,淨念相繼,就憑這個。這是什麼人的境界?法身菩薩的境界。可是往往愚夫愚婦也能做到。在智慧見解上,他比不上上上根人,差太遠了,但是在修行功夫上,居然是一樣的。上上根人也是真信、切願,真信切願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念佛,專念阿彌陀佛。這個阿公阿婆他什麼都不知道,但是他也是真信切願,他也專心念佛,在方法上跟上上根人沒有兩樣,完全相同,所以他們的果報相同,不可以輕視。那些下下根人,確實在這個人世間沒有人瞧得起他,可是他的成就,一般人決定無法跟他相比。這是不能不知道的。

  「谛察法忍」,谛是真實,察是觀察,認真觀察一切世出世間法,要有耐心去學習。這個忍是耐心,長時間去薰修。這底下解釋,「謂谛審諸法,體性虛幻,而本無生滅」,這叁句意思很深,唯有上上根人他懂得,他在一切諸法裏頭如如不動,也就是他知道「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四句要縮成一句,就是不斷之無。諸法實相他了解,所以能夠在一切法裏頭不起心、不動念,就是不會被外面境界所動搖,這叫法忍,如如不動,這個人決定成就!那不能忍的人?今天聽說這個人的法門好,想學,明天又有一個人說那個人的法比這個人更好,他又放棄了,再去學。這個人會不會成就?不會,心裏頭沒有主意。古人說牆頭上的草,隨著風兩面倒,這是說心行不定,猶豫不決。那要怎麼辦?聽經。這就是印光大師一生教人,教學佛的人,佛說八萬四千法門,每一個法門都是有經典做依據。離開經典,你怎麼修?淨宗所依靠的經典五經一論,五經一論要真的通達。

  念佛的方法很多,祖師大德給我們講一百種方法,那是歸納,實際上太多了,你看《華嚴經》就曉得。《華嚴經》善財五十叁參,第一個參訪的吉祥雲比丘,吉祥雲比丘爲善財童子講了二十一種念佛法門。這二十一不是數字,二十一是密宗的表法,代表大圓滿。那個大圓滿就是八萬四千法門,就是無量法門。二十一種念佛法門就是說明,不僅是釋迦如來,十方叁世一切諸佛所說的一切經論,統統都回歸到淨土,也就是淨土這一門包括所有一切法門。然後再告訴你,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包括淨宗所有一切法門。淨宗包括無量法門,名號又包括了淨宗一切法門,你聽聽這味道。你掌握了這一句名號,就是掌握了無量無邊的法門,你還能動搖嗎?你真正把這些理事都搞通、搞明白了,你的信心才叫真信、才叫堅信,永遠不會動搖,你往生才有把握!

  《觀無量壽佛經》專講淨宗的理論跟修學的方法。淨宗的理論建立在「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基礎上,決定沒錯。因爲你本來是佛,現在又想作佛,哪有不成功的道理!方法說了十六種,十六大類,每一類裏頭都無量無邊。這十六類裏頭,有十四類屬于觀想,觀想是大乘法修學最主要的方法。除這十四種之外,有一種叫觀像,有一種叫持名,持名放在最後。放在最後的意思,是說明方法裏頭最重要的方法,擺在最後。古代的文藝表演,最後的節目,是今天排出去所有節目的精華,放在最後,叫壓軸戲。爲什麼?最好的擺在後面,讓人家來觀看的一定看完,他不至于中途就走。中途走怎麼?好的沒看到,這好的擺在最後。所以會看戲的人,他就看最後,那一場戲快演他才進場,他前面不看。那是什麼?那是行家,內行人。

  淨宗的方法,修行方法,壓軸的是持名念佛,不是觀想,也不是觀像。這一個法門普被叁根,利鈍全收,不可思議。諸佛如來對于阿彌陀佛的贊歎,稱他爲「光中極尊,佛中之王」,爲的是什麼?就是爲了他提出持名念佛的方法,太妙了!這一句名號含攝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如來圓滿的大法,可惜沒人知道!我們學佛,學了十幾、二十年才知道有這回事情,雖知道,信心不深。加上這些年來不斷提升,這一次講《無量壽經》是第十二遍,對于名號功德才確實有一些深刻的印象,沒有絲毫懷疑,知道這是寶,法寶!一切法寶當中無上的法寶,就是一句名號。執持名號,沒有一個不往生。往生極樂世界,沒有一個不成佛的。

  無上成佛之道,專念阿彌陀佛,我們這一生能遇到,多幸運、多難得!遇到了,要是把這個經典疏忽了、念佛疏忽了,真可惜!確確實實是百千萬劫難遭遇,無量劫來稀有難逢,我們遇到了,我們逢到了,換句話說,我們在這一生成佛的機會有了。那關鍵,我們認不認識它,能不能把它抓住,這是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緣。不能說我們沒有善根福德因緣,沒有,你聽不到,你這一生學佛,你遇不到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你遇不到。縱然遇到,你沒有重視它,你沒有認真去學習,就是你不理解它,這都是遇到等于沒有遇到,可惜!遇到,真正理解,真正明了,你決定生信心,你決定肯發願,你決定在一生當中成就,你的問題解決了。無量劫來生生世世,沒有辦法脫離六道輪回,沒有辦法把自己提升像諸佛菩薩一樣的境界,這一生遇到這部經、遇到這部注解,認真學習,這個機緣就具足了。修學過程當中,自自然然什麼境界都能忍,在境界裏學著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在這個世間隨緣妙用,爲衆生做出最好的修行榜樣,特別是彌陀弟子的榜樣。這是忍辱度的叁個行門。

  我們再看第四,「毗梨耶波羅蜜,梵語毗梨耶」,翻成中國的意思是「精進」,可以度懈怠。懈怠也是最嚴重的煩惱,人有懈怠懶散,他不能成就。所以,「練心于法曰精,精心務達名進」。這是解釋精進兩個字。精,簡單的說,純而不雜。我們在佛法當中練心。法多,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我們在這裏只取一門,這就叫精,我取其精華。佛法在中國分八個宗派,大乘,中國沒有小乘,在日本有十叁個宗派,我選擇這一宗來修,這是精。一宗裏頭還有派,派別也很多,這些派別裏頭我選一派,那叫精中之精。這一派裏面還分,譬如說大乘裏面我們選淨土宗,這是精;淨土宗裏面我們選《無量壽經》,這就精中之精;《無量壽經》現在有九種版本,我在這九種版本裏頭選擇夏蓮居的會集本,那就是精中精又精。我守住這個法門,我專門學習這個法門,其他的我統統放下,這叫「一門深入,長時薰修」。

  「勤修善法,心無懈怠」。這真精進,這個精進的速度就太快了,你走的是直路,沒有拐彎。這就是告訴我們一門,只學一門,專修。這一門裏面還好,現在還沒有出第二種,夏老的會集本現在注解只有一種,黃念祖老居士的注子,如果將來還有別人注解,那裏頭又分了。譬如《彌陀經》,《彌陀經》注解有很多,依哪一個注解就是又成立一個法門。蓮池大師的《疏鈔》,蕅益大師的《要解》,幽溪大師的《圓中鈔》,這是《彌陀經》注解裏頭叁個代表。《彌陀經》古今注解幾十家之多,你學哪一家?愈分愈細。所以我們學習注解,年輕的時候,老師知道,教我們要以古注爲主,不能用今注。爲什麼?古注,這些祖師大德可以說決定是有修有證,都是證果的人,才敢著書立說。這些著作流傳給後世,經過多少人眼目,這些看的人都肯定這個注子沒有錯誤。今人的東西沒有經過考驗,有沒有錯誤我們不知道。古人的東西經過千百年的檢驗,那些讀者都是檢驗,可靠。新産品沒有經過檢驗,靠不住。這是老師教我們選古注的理由,有道理,不是沒有道理。

  尤其是現在,今人注解,第一個,他們的定力沒有古人深厚,他們的智慧沒有古人那麼深廣。爲什麼?智慧是從定裏生出來的,這不是知識。今人所學的是知識,不是智慧。今人東西從哪裏來?廣學多聞,他看的東西多、讀的東西多、記的東西多;換句話說,他的知識面很豐富,他搞的是這個,他沒有智慧。智慧跟知識是兩樁事情,這個我們一定要分清楚。佛經,中國傳統儒釋道這叁家的典籍是智慧,不是知識。不能把它看作知識,看作知識就搞錯了,真東西你學不到,你學了之後能說能講,你得不到受用;智慧,能說能講,能得受用,不一樣。智慧決定是從戒定慧來的,今天一些專家學者沒有戒、沒有定,哪來的智慧!

  智慧是個什麼樣子?你讀讀《壇經》就知道了。多念幾遍,念個二、叁十遍,你慢慢去回味,智慧是什麼樣子。首先你會想到,惠能這個人是個普通的人。這個人命也很苦,很小父親就過世,好不容易母親把他帶大。我們相信他二十四歲的時候,母親也不過是五、六十歲,母子相依爲命,生活靠苦力,每天上山去砍柴,挑到城裏面去賣。一擔柴很便宜,那個時候還用銅板。叁個銅板,我記得很清楚,是一分錢,一毛錢是叁十個銅板,一塊錢是叁百個銅板。但那銅板很值錢,小時候我們上學,母親給一個銅板,上學去就能買一根油條、一個燒餅,一杯水,你看早餐就解決了,一個銅板。一擔柴火很便宜,也不過就是十幾個銅板而已,不到一毛錢,一毛錢叁十個銅板。但是他一家兩口,十個銅板一天生活費用就夠了。抗戰時候,那個時候的生活,但是很辛苦。

  緣得偶然的,他那一天的柴賣給一個客棧。客棧是旅館一樣,規模很小,一個客棧只有幾個房間,有五、六個房間就不錯了。客棧裏面聽到有人念《金剛經》。他站在窗口,那個時候的窗戶紙糊的,沒有玻璃,紙糊的窗戶,聽得很有味道。等他念完,他就敲門。裏頭人把門一開,看到這個年輕人。跟他講,你剛才念的是什麼?很有味道。他說我剛才…

《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0六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