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想到将来的因果。有这种警觉心,好!不敢为非作歹,纵然做的是不善的,自己会收敛,自己有分寸,不敢造大恶。这是受苦,受苦受难要知道忍。
第三类的,这是对于学佛,佛法的理太深、太微细了,修学的时间要很长,如果没有耐心,不会成就。即使是净宗这个法门,这个法门说起来容易,实在不容易。真信、真愿,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几个人真正能做到?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句话,真正把这句话做到了,不是容易事;真做到了,这个人肯定往生,不但往生,肯定是上辈往生。凭什么?凭他能收摄六根,净念相继,就凭这个。这是什么人的境界?法身菩萨的境界。可是往往愚夫愚妇也能做到。在智慧见解上,他比不上上上根人,差太远了,但是在修行功夫上,居然是一样的。上上根人也是真信、切愿,真信切愿就是发菩提心,一向念佛,专念阿弥陀佛。这个阿公阿婆他什么都不知道,但是他也是真信切愿,他也专心念佛,在方法上跟上上根人没有两样,完全相同,所以他们的果报相同,不可以轻视。那些下下根人,确实在这个人世间没有人瞧得起他,可是他的成就,一般人决定无法跟他相比。这是不能不知道的。
「谛察法忍」,谛是真实,察是观察,认真观察一切世出世间法,要有耐心去学习。这个忍是耐心,长时间去薰修。这底下解释,「谓谛审诸法,体性虚幻,而本无生灭」,这三句意思很深,唯有上上根人他懂得,他在一切诸法里头如如不动,也就是他知道「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四句要缩成一句,就是不断之无。诸法实相他了解,所以能够在一切法里头不起心、不动念,就是不会被外面境界所动摇,这叫法忍,如如不动,这个人决定成就!那不能忍的人?今天听说这个人的法门好,想学,明天又有一个人说那个人的法比这个人更好,他又放弃了,再去学。这个人会不会成就?不会,心里头没有主意。古人说墙头上的草,随着风两面倒,这是说心行不定,犹豫不决。那要怎么办?听经。这就是印光大师一生教人,教学佛的人,佛说八万四千法门,每一个法门都是有经典做依据。离开经典,你怎么修?净宗所依靠的经典五经一论,五经一论要真的通达。
念佛的方法很多,祖师大德给我们讲一百种方法,那是归纳,实际上太多了,你看《华严经》就晓得。《华严经》善财五十三参,第一个参访的吉祥云比丘,吉祥云比丘为善财童子讲了二十一种念佛法门。这二十一不是数字,二十一是密宗的表法,代表大圆满。那个大圆满就是八万四千法门,就是无量法门。二十一种念佛法门就是说明,不仅是释迦如来,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的一切经论,统统都回归到净土,也就是净土这一门包括所有一切法门。然后再告诉你,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包括净宗所有一切法门。净宗包括无量法门,名号又包括了净宗一切法门,你听听这味道。你掌握了这一句名号,就是掌握了无量无边的法门,你还能动摇吗?你真正把这些理事都搞通、搞明白了,你的信心才叫真信、才叫坚信,永远不会动摇,你往生才有把握!
《观无量寿佛经》专讲净宗的理论跟修学的方法。净宗的理论建立在「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基础上,决定没错。因为你本来是佛,现在又想作佛,哪有不成功的道理!方法说了十六种,十六大类,每一类里头都无量无边。这十六类里头,有十四类属于观想,观想是大乘法修学最主要的方法。除这十四种之外,有一种叫观像,有一种叫持名,持名放在最后。放在最后的意思,是说明方法里头最重要的方法,摆在最后。古代的文艺表演,最后的节目,是今天排出去所有节目的精华,放在最后,叫压轴戏。为什么?最好的摆在后面,让人家来观看的一定看完,他不至于中途就走。中途走怎么?好的没看到,这好的摆在最后。所以会看戏的人,他就看最后,那一场戏快演他才进场,他前面不看。那是什么?那是行家,内行人。
净宗的方法,修行方法,压轴的是持名念佛,不是观想,也不是观像。这一个法门普被三根,利钝全收,不可思议。诸佛如来对于阿弥陀佛的赞叹,称他为「光中极尊,佛中之王」,为的是什么?就是为了他提出持名念佛的方法,太妙了!这一句名号含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圆满的大法,可惜没人知道!我们学佛,学了十几、二十年才知道有这回事情,虽知道,信心不深。加上这些年来不断提升,这一次讲《无量寿经》是第十二遍,对于名号功德才确实有一些深刻的印象,没有丝毫怀疑,知道这是宝,法宝!一切法宝当中无上的法宝,就是一句名号。执持名号,没有一个不往生。往生极乐世界,没有一个不成佛的。
无上成佛之道,专念阿弥陀佛,我们这一生能遇到,多幸运、多难得!遇到了,要是把这个经典疏忽了、念佛疏忽了,真可惜!确确实实是百千万劫难遭遇,无量劫来稀有难逢,我们遇到了,我们逢到了,换句话说,我们在这一生成佛的机会有了。那关键,我们认不认识它,能不能把它抓住,这是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缘。不能说我们没有善根福德因缘,没有,你听不到,你这一生学佛,你遇不到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你遇不到。纵然遇到,你没有重视它,你没有认真去学习,就是你不理解它,这都是遇到等于没有遇到,可惜!遇到,真正理解,真正明了,你决定生信心,你决定肯发愿,你决定在一生当中成就,你的问题解决了。无量劫来生生世世,没有办法脱离六道轮回,没有办法把自己提升像诸佛菩萨一样的境界,这一生遇到这部经、遇到这部注解,认真学习,这个机缘就具足了。修学过程当中,自自然然什么境界都能忍,在境界里学着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在这个世间随缘妙用,为众生做出最好的修行榜样,特别是弥陀弟子的榜样。这是忍辱度的三个行门。
我们再看第四,「毗梨耶波罗蜜,梵语毗梨耶」,翻成中国的意思是「精进」,可以度懈怠。懈怠也是最严重的烦恼,人有懈怠懒散,他不能成就。所以,「练心于法曰精,精心务达名进」。这是解释精进两个字。精,简单的说,纯而不杂。我们在佛法当中练心。法多,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我们在这里只取一门,这就叫精,我取其精华。佛法在中国分八个宗派,大乘,中国没有小乘,在日本有十三个宗派,我选择这一宗来修,这是精。一宗里头还有派,派别也很多,这些派别里头我选一派,那叫精中之精。这一派里面还分,譬如说大乘里面我们选净土宗,这是精;净土宗里面我们选《无量寿经》,这就精中之精;《无量寿经》现在有九种版本,我在这九种版本里头选择夏莲居的会集本,那就是精中精又精。我守住这个法门,我专门学习这个法门,其他的我统统放下,这叫「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勤修善法,心无懈怠」。这真精进,这个精进的速度就太快了,你走的是直路,没有拐弯。这就是告诉我们一门,只学一门,专修。这一门里面还好,现在还没有出第二种,夏老的会集本现在注解只有一种,黄念祖老居士的注子,如果将来还有别人注解,那里头又分了。譬如《弥陀经》,《弥陀经》注解有很多,依哪一个注解就是又成立一个法门。莲池大师的《疏钞》,蕅益大师的《要解》,幽溪大师的《圆中钞》,这是《弥陀经》注解里头三个代表。《弥陀经》古今注解几十家之多,你学哪一家?愈分愈细。所以我们学习注解,年轻的时候,老师知道,教我们要以古注为主,不能用今注。为什么?古注,这些祖师大德可以说决定是有修有证,都是证果的人,才敢著书立说。这些著作流传给后世,经过多少人眼目,这些看的人都肯定这个注子没有错误。今人的东西没有经过考验,有没有错误我们不知道。古人的东西经过千百年的检验,那些读者都是检验,可靠。新产品没有经过检验,靠不住。这是老师教我们选古注的理由,有道理,不是没有道理。
尤其是现在,今人注解,第一个,他们的定力没有古人深厚,他们的智慧没有古人那么深广。为什么?智慧是从定里生出来的,这不是知识。今人所学的是知识,不是智慧。今人东西从哪里来?广学多闻,他看的东西多、读的东西多、记的东西多;换句话说,他的知识面很丰富,他搞的是这个,他没有智慧。智慧跟知识是两桩事情,这个我们一定要分清楚。佛经,中国传统儒释道这三家的典籍是智慧,不是知识。不能把它看作知识,看作知识就搞错了,真东西你学不到,你学了之后能说能讲,你得不到受用;智慧,能说能讲,能得受用,不一样。智慧决定是从戒定慧来的,今天一些专家学者没有戒、没有定,哪来的智慧!
智慧是个什么样子?你读读《坛经》就知道了。多念几遍,念个二、三十遍,你慢慢去回味,智慧是什么样子。首先你会想到,惠能这个人是个普通的人。这个人命也很苦,很小父亲就过世,好不容易母亲把他带大。我们相信他二十四岁的时候,母亲也不过是五、六十岁,母子相依为命,生活靠苦力,每天上山去砍柴,挑到城里面去卖。一担柴很便宜,那个时候还用铜板。三个铜板,我记得很清楚,是一分钱,一毛钱是三十个铜板,一块钱是三百个铜板。但那铜板很值钱,小时候我们上学,母亲给一个铜板,上学去就能买一根油条、一个烧饼,一杯水,你看早餐就解决了,一个铜板。一担柴火很便宜,也不过就是十几个铜板而已,不到一毛钱,一毛钱三十个铜板。但是他一家两口,十个铜板一天生活费用就够了。抗战时候,那个时候的生活,但是很辛苦。
缘得偶然的,他那一天的柴卖给一个客栈。客栈是旅馆一样,规模很小,一个客栈只有几个房间,有五、六个房间就不错了。客栈里面听到有人念《金刚经》。他站在窗口,那个时候的窗户纸糊的,没有玻璃,纸糊的窗户,听得很有味道。等他念完,他就敲门。里头人把门一开,看到这个年轻人。跟他讲,你刚才念的是什么?很有味道。他说我刚才…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0六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