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0六集▪P3

  ..續本文上一頁念的《金剛經》。他把他聽的那一段,他體會到的意思講給他聽。這個居士感到非常驚訝,當然問他,你叫什麼名字?住在哪裏?你幹什麼事業?有沒有讀過書?有沒有學過佛?問他。他什麼都沒有,居然能聽得懂《金剛經》,能夠把意思講得這麼清楚,這是奇人。立刻就勸他到黃梅,去參訪五祖忍和尚。那家裏的老媽媽怎麼辦?這個人拿出十兩銀子,可不得了,十兩銀子他一年都花不完,給他做安家費,找幾個學佛的朋友照顧他媽媽,讓他安心到黃梅去求法。

  你知道這麼一段故事,你就曉得智慧跟知識是兩樁事情,有智慧的人一定有知識,有知識的人沒有智慧。智慧能解決問題,知識解決問題有局限性,而且有後遺症,這我們現在很清楚。東方,在中國、在印度,教學是教你求智慧,不是知識,所用的手段全是戒定慧。你看童蒙教學,六、七歲的小孩剛上學,這童蒙,啓蒙,就依照戒定慧這個原理來教小孩。戒是規矩,小孩要學守規矩。規矩是要小孩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回家怎樣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尊敬長輩,教這些,回去真做,這是實學,讓他養成習慣。這做人的基礎、做人的根本,知道長幼有序,這裏面學忍讓。忍讓不是大的讓小的,是小的要讓大的,比你年長,你對他就要尊重。大的要愛護小的,小的要尊重大的,從小養成。

  如何修定?這大事。小孩也會胡思亂想,如何防範他不胡思亂想,想出個什麼方法?背書,背書他就不胡思亂想。所以要曉得背書主要的,第一個意思是防止小孩胡思亂想,修定的。書念、背,那是副作用,那不是主要目的,主要目的是讓小孩心定,保持清淨心、平等心。清淨平等覺是你本有的,不是外來的。所以他念書別有目的。念多了、念熟了,不就會背了!會背了,這一本會背了,背得很熟,再挑一本叫你背。總是不讓你閑著,不准你胡思亂想,你所想的是這個經裏頭的經文,這個可以,以外的不可以,修定。所以小朋友,早的,八、九歲智慧就開了。從哪裏看?從他寫文章看,小朋友初級小學的作文,我們就看到了。作文不長,只有幾十個字,大概都不超過一百字的,寫得非常好。小學,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六、七年著重在這些方面。可是高等小學,大概十一、二歲,那文章就寫得非常好,真有一點智慧了,這個就是戒定紮根了。

  如果是考取太學,那是國家辦的學校,考取之後接受國家的深造,將來成爲國家的公務人員。所以太學就像現在的黨校,爲國家培養幹部。這裏面教學著重在什麼?著重在研究討論。所有這些教材,都是你已經背過的,你都很熟悉。太學裏頭也分科,這個老師專講《禮記》的,你學禮的就跟他學;專講四書的,你就跟他學四書。上課的時候不用課本,爲什麼?都會背。學四書的,這老師會背,學生也會背,說到四書第幾頁、第幾行、第幾個字都知道,他背得那麼熟,這就精。

  古時候也有科學概念。那個時候書是木刻版,一面十行,兩面這一頁二十行,一行二十個字,沒有標點符號,不分段落,所以整整齊齊。天下刻書都按照這個規矩,所以不管哪裏刻的書,說第幾頁、第幾行,都是一樣的,這就科學。不像現在,每一個排版的,頁數行數都不一樣,一定要找哪一年的版,哪一家刻的、排印的。你說多麻煩,這跟古人比差遠了。古人不管哪一本書,頁數行數一定一樣的,所以說第幾頁、第幾行、什麼字,大家都知道。古時候沒有版權,所以有錢的人家雇刻書的,自己家裏可以印書刻版,私人藏版的。

  小學是不講解的,只讀,老師只教你讀,不講。老師講,都是講故事給小朋友聽。書背好了,背得很熟了,好,講故事,那些故事都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像現在德育故事,那就是從前的教材,講給小朋友聽,小朋友慢慢都記熟了,都學會了。德行教育是從這樣培養的。所以古時候教育,小孩身心健康,他沒有負擔。現在小孩好可憐,學的東西一大堆,累死了。所以我們看到今天社會情形,來生可不可以到人間?不能來,人間太苦了。我們那個時候來,小孩還不錯,童年過得很幸福、很快樂,住在農村。一生讀書,老師跟父母對我們沒有要求,從來沒有提到分數。我的父母對我,年年升級就可以了,不要留級,就這麼一個標准。我們也滿足家人的希望,我參加考試,我一看題目,答題,算到六十五分我就交卷了,後頭會做也不做了。爲什麼?及格了。我考試沒有拿七十分的,六十分以上,不到七十分,第一個交卷。老師都感到我很奇怪,不跟人爭分數,不跟人爭名次。而且,學校功課很簡單,我聽講的時候專注,聽老師講課,不需要溫習的,考試就能夠答覆,就能保持六十分。這個方法很好,所以我有很多的時間看課外的書籍。學校圖書館,你會看到我常常在裏頭,我在裏頭找我喜歡讀的書,所以讀得很多。變成什麼?常識很豐富,同學都不如我。有常識就有辯才,所以在學校功課雖然不好,我是學生頭,同學都聽我的。老師對我也很愛護,因爲我這個頭做得很好,不做壞事,對同學、對學校都有好處。所以學校連校長、老師對我都很欣賞,但是就奇怪,爲什麼不去拿好分數?我告訴他好分數沒用,升級就行了,何必!你看從小就不跟人爭。不跟人爭好,好處太多了。

  這一句谛察法忍,這就是求學,世出世間法統統用得上。這個地方講的佛法,這佛法大乘講得高,爲什麼?真正谛察就是觀照,章嘉大師給我說的看破,就是這一條。把一切法看破了,于一切法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這是佛的境界。如果你不知道它的真相,你把假的當作真的,你就吃虧了。假的當作真的是什麼?你就有分別、有執著、有起心動念,就錯了,這個知見是六道衆生的知見。「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是如來的知見、法身菩薩的知見。所以法身菩薩,在一切法得清淨心、得平等心,不生煩惱,不造罪業。這是忍辱波羅蜜。波羅蜜是梵語,中國意思就是圓滿,要照字面來翻就是到彼岸,我們中國人講到家,講得比較斯文一點就是圓滿,功德圓滿,忍辱圓滿。能忍才有精進,不能忍,精進談不上。

  這文裏頭教給我們勤修善法,心無懈怠。「經雲:菩薩普發衆業,常修靡懈,諸有所作,恒不退轉,是名毗梨耶波羅蜜」,精進波羅蜜。普發衆業,前頭是菩薩,菩薩普發衆業。衆業是造作,業就是造作、事業。菩薩的事業決定是利益衆生的,幫助一切衆生離苦得樂,這是菩薩的本願。怎麼落實?落實在斷惡修善。爲什麼?衆生的苦是惡業造成的,衆生的樂是善業的果報。菩薩知道因果。

  今天這個社會苦,什麼原因?衆惡之所感。現在人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是向著十惡業,很少人有十善的念頭,殺盜淫真的到了飽和點。我這兩天聽劉素雲老師這一次在這邊報告的光盤,她所說的那些事情我都不知道,講殺盜淫講得非常微細、講得非常清楚,舉出很多例子,沒有一句是假話。我聽到之後,我都感到害怕。衆生造這些惡業,哪能沒有果報?這果報是什麼?果報就是災難。無論是別業、共業,這太可怕了。這個光盤要大量流通,希望能夠喚醒這些迷惑顛倒的大衆要回頭、要改過。不回頭、不改過,他們的前途一片黑暗。不僅僅是死亡,死亡之後到哪裏去?地獄、餓鬼、畜生,不是人道,他不像人!中國古聖先賢講人道的標准五個字,仁義禮智信。《左傳》裏面說:「人棄常則妖興」。常就是五常,就是仁義禮智信,如果這個人不仁、不義、無禮、無智、無信,他就不是人。所以人棄常,棄是放棄,五常現在完全放棄了,那怎麼樣?妖興,這個社會就是妖魔鬼怪,那怎麼可能沒有災難?肯定有。

  我希望我們淨宗同學,所有認識的人,這個片子(光盤)都要放在家裏,在家裏面放給大家聽聽,先度你一家,讓你一家覺悟過來,再給鄰居。這個光盤大量流通,可以送給鄰居,送給大家看看,決定有好處。也讓大家曉得佛教在搞教育,搞倫理道德教育,救人的教育,救社會、救國家、救世界的教育,要從這裏救起,人不回頭沒辦法。她在這裏幾次講演,我也沒有去聽,沒有注意到,昨天聽聽,我覺得內容講得太好了。劉居士沒學佛之前,她是共産黨員,是政府官員,她是處長階級的,年輕時候做過老師,教過書,教過小學、教過初中,她所說的話是經驗之談。從她談話裏頭,我們意識到社會的危機,如果不回頭,果報決定不能夠避免,這個果報就是災難。災難從哪來的?是我們不善的心、不善的行爲所引發的。我們真正能夠改過自新,回頭是岸,災難就能化解。這些光盤大有益于政教,政治希望社會安定和平,人民希望每個人一生能過到幸福美滿的生活,她這個教育非常有說服力,要多流通。

  經典上告訴我們,斷惡修善,改邪歸正,端正心念,要努力精進,恒不退轉。精進也有叁種,第一個是比喻,「被甲精進」,這個字念披,古時候打仗的時候,將士沖鋒身上披的铠甲,保護自己身體,叫被甲。現在戰爭也是這個意思,你看沖鋒陷陣是用戰車,坦克車在前面,士兵在後面,坦克車是裝甲的。「謂起大誓願心,修諸勝行」。菩薩用什麼爲铠甲?用弘願,四弘誓願,這是菩薩的铠甲。四條,第一個,「衆生無邊誓願度」。要發這個大心,要救苦救難,看到衆生苦,就要伸出援手去幫助他,幫助他離苦得樂。

  苦從哪裏來的?菩薩知道,苦從一切不善的念頭、不善的言語、不善的行爲所造的,惡因感召的惡果,是這麼來的。于是斷惡修善就有方法,離苦得樂就有方法,離苦得樂一定要教他斷惡修善,要把惡因惡果、善因善果講清楚、講明白、講透徹,而且做給他看。你看心行善良的人,他多快樂,他多幸福。他看到了,他心裏就服了。不看,跟他講,他有時候不相信,看到之後他服了。特別是我們自己,我們在沒有學佛之前,沒有接觸傳統文化之前,跟他一樣,也迷,也造罪業,但是沒有他們造的那麼重,所以接觸聖賢教誨,很快就回頭了。這就說明我們過去生中有善根,這一生覺悟得很快。現在迫切需要幫助他們覺悟,幫助他們回頭。

  我們居住在這個小區,這些鄰居,劉老師這個光盤,定弘師跟他母親在一起做的報告,《母慈子孝》,我們這個小村都要發;《認識佛教》也發給他們,告訴他們佛教是教育,不是迷信,佛教對每個人、每個家庭,決定有好處,沒有壞處。我們居住這個地方,首先得度的應該是最靠近的。我們的中心在尖沙咀漢口道這一帶,我們像這些光盤也應該每一家都發,接受就給他,不接受我們就不給他,有好處。我們住在這個地方十年了,十年要真正有心的話,漢口道這一、二條街應該受感化了。現在人貪財,告訴他佛家生財有大道,多做好事決定發財。所以要有心去幫助別人,要懂得四攝法,四攝法就是人與人相處的原則。

  第二種,「攝善精進」,精進跟持戒有相似之處。經典裏面佛雖然沒說,但是這個事是好事。善惡的標准有兩種,一種對自己,一種對衆生,對自己有利、對衆生有利,這個事情一定要去做;對衆生有利、對自己沒有利,也應該要去做;對自己有利、對衆生沒有利,這個事要慎重考慮該不該做,要很小心,要很謹慎。這是「修方便行」,這是隨緣,隨緣要有妙行,「進趣無上菩提」,我們有一個方向、一個目標,永恒不變,就是接近無上菩提。我們采取的手段,先到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就成就無上菩提。

  第叁個,「利樂精進」,利是利益,樂是喜歡,念成樂也可以,樂是快樂。「謂勤化衆生,鹹修于道」,這就是我們要把好的東西介紹給別人,讓大家都知道。我們要尊重別人、要敬愛別人,傳遞善行善言,幫助大家斷惡修善,幫助大家改邪歸正、端正心念,這個地區就沒有災難,災難就能夠化解,這個地區的人民會幸福快樂,這個地區會非常穩定成長。無論在哪個方面,帶給這個地區真實的利益。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0六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