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個箱子就夠用了。其他的,其他的要搞一個房間,統統擺在那裏,結緣品,大家到這來看,你們喜歡哪個你們自己去拿。以後別人供養我的東西,大概我看我不要收的話,我都送到結緣品這個房間,大家來了隨便拿。好!幹淨利落,舍得幹幹淨淨,什麼都沒有了,世出世間這些文字我都不看了。別人要我給他寫字,我只寫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其他的都不寫了,一心專求淨土。活一年,《大經科注》講一遍,活十年我就講十遍,我永遠講這一樣東西,講的遍遍不一樣。
悟道法師在聽我現在講的,前天打個電話告訴我在聽,聽到知道我跟上一次《大經解演義》講的不一樣。我告訴他,遍遍都不一樣,愈講愈透,愈講愈清楚。現在所講的全部落實在生活當中,全都用上了。我現在用《大學》裏頭的叁綱八目,我用這個東西做骨架,《無量壽經》裏頭所說的經文跟集注,哪些是屬于格物的,哪些是致知的,哪些是誠意的,哪些是正心的,哪些是修身的,哪些是齊家的,哪些是治國平天下的,我來講這些東西,這樣講大家,這個真管用,真是一本好書!那這部《大經科注》是什麼?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大乘經的治要,像《群書治要》一樣,《治要》。有這一本就夠了,我們就決定往生。真正信、解、行,統統住在大乘上,往生就是證果。這是究竟圓滿的*輪,非常適合于現代,現代人工作繁忙,東西太多了,他沒法子學,愈簡單愈好。這是末法九千年,一切衆生得度的第一大經,真實智慧。
我們有師承,夏蓮老跟我有關系。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李炳南老居士的老師是梅光羲,梅光羲跟夏蓮居是最好的朋友、最好的同參、最好的道友。會集第六品,就是四十八願,梅老參與了。這一品經叁個人,夏老、梅老,還有一位慧明老法師,慧老,叁個人用了叁個月的時間會這一品經,第六品,怕有差錯、怕不完美。這些大德通宗通教、顯密圓融,他們之後再找不到這樣的人了,這是佛菩薩來示現的,是來救度末法九千年衆生的,我們怎麼可以忽視!我們要有感恩的心、孝順的心、恭敬的心認真來學習,不辜負這些大德用畢生的精力完成這一部治要,這個經可以稱之爲大乘治要、淨宗治要。
庵摩羅識我們要認識它,就是大乘經上講的佛性、覺性,就是一覺,轉八識成四智,入庵摩羅。「輔行叁之一曰:庵摩羅九識,名清淨識」,排列在第九,這第九識,叫清淨識。《宗鏡錄》是我們淨宗第六代祖師永明延壽大師的著作,一百卷,在五十六卷裏頭說,「阿摩羅,翻無垢識,體非一異,名真如識」,這個體是本體。萬法的本體不能說一,也不能說不一,異就是不一,不能說,你說它一,個別各有體性;你說它是異,一切體性是一個體性。這個東西用佛經上的比喻好懂,佛經上比喻,把自性比喻做大海,大海是一,把一切法比喻做水泡,一切衆生是海裏頭起了個水泡。水泡的體當然是大海,是海水,但是水泡的體裏頭,在它那個水泡範圍,這個水泡跟那個水泡不一樣,不能說一。你從每一個水泡看,就是各有各的,不一樣;你細心去看,你看那個大海,它是一樣。這就是體非一異,可以說一,可以說不一,看你從哪個角度上去看,你才能把真相看到。我們從各個人來說,每個人的性體不一,不一樣,如果從自性清淨心來說都是一樣,沒有兩樣。沒有兩樣爲什麼變得各人不一樣?各人迷悟淺深不一樣,有的人悟得深,有的人悟得淺,這個就不一樣;有人煩惱輕,有人煩惱重,這就好像是不一樣。但是你要知道,煩惱性空,那就完全一樣。煩惱是假的,現象也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這樣一看,看到真正本體,那是一樣的,沒有兩樣,叫真如識。
「舊譯家」,這是古譯的,「以爲阿賴耶識之外別有此識,而建立第九識,新譯家謂此是阿賴耶識果上之名」,轉阿賴耶成大圓鏡智,就叫它做庵摩羅識,其實沒有這個必要,所以「不別立此識」。這就是古大德有兩種看法,有人建立這個識,有些人認爲這個沒有必要。這個我們認識它就行了。至果位轉而爲世間出世間等之一切法體性智。體性裏頭有智慧,不是沒有,我們完全是被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把這個智慧障礙了,真正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智慧就現前。故名法界體性智。
我們學了管用嗎?那完全看自己,自己要有一定的警覺。我們這一生難得遇到大乘,大乘是什麼?大乘是真的,我們得幹真的,不能幹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是假的;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是假的。假的裏頭有真的,真假混在一起。怎麼幹真的?我眼見色、耳聞聲,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我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幹真的。假相可不可以用?可以,沒妨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幹什麼都沒障礙。你只要知道是假的,心裏頭不要去執著、不要去分別,你就是菩薩;不起心不動念,你就是佛。這話講得很多。不執著就是阿羅漢,不分別是菩薩,不起心不動念你就是佛,這是真的。所以,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錯了,你所作所爲全是六道凡夫。不執著就是阿羅漢,升級了,超越六道輪回;不分別,四聖法界的菩薩;不起心不動念,到一真法界,實報莊嚴土去了,不在十法界,十法界是假的。
佛菩薩他幹真的,我們全搞假的。真跟假你沒有辦法辨別,就在能不能放下。放下不是事,事上沒有障礙,障礙是煩惱。煩惱不是真的,假的,煩惱性空,只要你放下,煩惱就沒有了。在哪裏修?在穿衣吃飯、日常工作、待人接物。這就叫道場,這是真道場,《華嚴經》上善財童子五十叁參的道場。五十叁參是什麼?早晨起來眼睛睜開,到晚上睡覺之前這一天,你所看到的人事物就是華嚴境界、就是華嚴道場,這裏頭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出家在家全都是。
《華嚴》怎麼個修法?賢首國師《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這篇論文,用現在的話說,這是一篇博士論文,完全講《華嚴經》。《華嚴經》說宇宙人生真相,《還源觀》前面叁段總結宇宙人生真相。那麼大的經典,他那麼少的文字就把它做了總結。後面叁段是怎麼個修法,修法的基本不能離開德行,所以他講四德。四德頭一個,「隨緣妙用」。隨緣妙用是什麼?教我們改變生活的理念,我們要過佛菩薩的生活。佛菩薩的生活是隨緣不變,不變是什麼?隨緣,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叫妙用。你用什麼心生活?用清淨心、用平等心、用覺而不迷的心。這過的是什麼?菩薩的生活、佛的生活,提升了,方東美先生所說的「人生最高的享受」。人生最高的享受人人都有,就是你自己不會。這平等的,不分男女老少,不分貧富貴賤,個個都能夠過人生最高的享受,不是某些人的專利,不是。問題是你要真正放下執著、分別、妄想,這個東西一放下立刻就成佛。惠能大師在五祖方丈室裏頭,沒有什麼別的本事,就是一句話之下,他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了,這一放下成佛了。凡夫成佛一念之間。
一般凡夫爲什麼放不下?習氣太重了,不了解事實真相,把樣樣都當真。所以我們在這個本子上前面念過,有一句話,「不斷之無」,我們可以用這句話做觀想。無是空無,什麼都沒有,但是這個無怎麼樣?它不斷。無是所有一切現象,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些虛妄相它不斷,它真的是無,它一個接著一個,讓你看得眼花缭亂。我們用電影,老式的電影來做比喻是最容易看到的,看到什麼?不斷之無。老式的電影是用幻燈片,每一張幻燈片都是無,你看前面一張滅了,後頭一張又接著來了,一個接一個、一個接一個,一秒鍾二十四張,讓我們在銀幕看到好像真有那麼回事情。如果是一張,一點意義都沒有。用二十四分之一秒放一張,你有沒有看見?看見了。看見什麼?不知道,只看到個光,一下就沒有了,裏面東西沒有看到,來不及看到,它就沒有了。二十四個圖片糾纏在一起一秒鍾,你看到了,看到了是什麼東西,看到了,那是什麼?二十四個相續相聯合在一起,混合在一起。
彌勒菩薩告訴我們,我們現前的境界相,色聲香味觸法,我們六根的境界,眼對色、耳對聲、鼻對香、舌對味、身對觸、意對知,這六根接觸外頭六塵境界是什麼現象?叫相似相續相,就是不斷之無。這句話好!我們要看一切相是什麼玩意?不斷之無。真正看到不斷之無,你對一切境界自然就不會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尚且沒有,哪來的分別執著!這就是過的真正諸佛如來最高的享受,你把它看穿了、看破了。雖然看穿、看破,還是要非常認真努力念佛,到極樂世界去。到極樂世界幹什麼?去看阿彌陀佛,跟阿彌陀佛學習。我想非常快速就成佛了,成佛跟阿彌陀佛一樣,跟阿彌陀佛一起在遍法界虛空界去度衆生。這叫真學會了!
這一句五佛五智,我們就學到此地。下面接著,「亦表十波羅蜜」。我們還看參考資料裏頭,「十波羅蜜。《叁藏法數》:出《華嚴經》」,《華嚴經》上所說的,「梵語波羅蜜」,波羅蜜是印度話,梵語,「華言到彼岸」,翻成中國意思是到彼岸。中國人不叫到彼岸,叫什麼?你們還有沒有這個術語我不曉得,我們那個年代的人,小時候這個術語常常挂在口上,「到家了」。你炒菜炒得非常好,功夫到家了。無論幹什麼幹得很好,人家說到家了。寫字寫得不錯,功夫到家了。到家就是波羅蜜的意思,就是到達彼岸。這個彼岸,此岸是生死、六道輪回,彼岸是不生不滅,就是了生死、出輪回,這叫到彼岸。比我們中國這個到家的意思深,淺說是一樣的,深說就不一樣。菩薩修這十種方法,教化、度脫衆生,「超生死海,到涅槃岸」,這十種法還得了!
下面括號給我們解釋菩薩,說說也好,因爲現在社會大衆對佛教誤會的人太多了,以爲菩薩是神,以爲佛教是宗教,以爲是迷信。這都是宣揚、學習經教的人太少了,沒有讓社會大衆搞清楚、搞明白。「菩薩,梵語具雲菩提薩埵」,具是具足,就是他的全名,菩薩是省略。中國人喜歡省略,不喜歡麻煩…
《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0四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