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0四集▪P2

  ..续本文上一页个箱子就够用了。其他的,其他的要搞一个房间,统统摆在那里,结缘品,大家到这来看,你们喜欢哪个你们自己去拿。以后别人供养我的东西,大概我看我不要收的话,我都送到结缘品这个房间,大家来了随便拿。好!干净利落,舍得干干净净,什么都没有了,世出世间这些文字我都不看了。别人要我给他写字,我只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其他的都不写了,一心专求净土。活一年,《大经科注》讲一遍,活十年我就讲十遍,我永远讲这一样东西,讲的遍遍不一样。

  悟道法师在听我现在讲的,前天打个电话告诉我在听,听到知道我跟上一次《大经解演义》讲的不一样。我告诉他,遍遍都不一样,愈讲愈透,愈讲愈清楚。现在所讲的全部落实在生活当中,全都用上了。我现在用《大学》里头的三纲八目,我用这个东西做骨架,《无量寿经》里头所说的经文跟集注,哪些是属于格物的,哪些是致知的,哪些是诚意的,哪些是正心的,哪些是修身的,哪些是齐家的,哪些是治国平天下的,我来讲这些东西,这样讲大家,这个真管用,真是一本好书!那这部《大经科注》是什么?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大乘经的治要,像《群书治要》一样,《治要》。有这一本就够了,我们就决定往生。真正信、解、行,统统住在大乘上,往生就是证果。这是究竟圆满的*轮,非常适合于现代,现代人工作繁忙,东西太多了,他没法子学,愈简单愈好。这是末法九千年,一切众生得度的第一大经,真实智慧。

  我们有师承,夏莲老跟我有关系。我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李炳南老居士的老师是梅光羲,梅光羲跟夏莲居是最好的朋友、最好的同参、最好的道友。会集第六品,就是四十八愿,梅老参与了。这一品经三个人,夏老、梅老,还有一位慧明老法师,慧老,三个人用了三个月的时间会这一品经,第六品,怕有差错、怕不完美。这些大德通宗通教、显密圆融,他们之后再找不到这样的人了,这是佛菩萨来示现的,是来救度末法九千年众生的,我们怎么可以忽视!我们要有感恩的心、孝顺的心、恭敬的心认真来学习,不辜负这些大德用毕生的精力完成这一部治要,这个经可以称之为大乘治要、净宗治要。

  庵摩罗识我们要认识它,就是大乘经上讲的佛性、觉性,就是一觉,转八识成四智,入庵摩罗。「辅行三之一曰:庵摩罗九识,名清净识」,排列在第九,这第九识,叫清净识。《宗镜录》是我们净宗第六代祖师永明延寿大师的著作,一百卷,在五十六卷里头说,「阿摩罗,翻无垢识,体非一异,名真如识」,这个体是本体。万法的本体不能说一,也不能说不一,异就是不一,不能说,你说它一,个别各有体性;你说它是异,一切体性是一个体性。这个东西用佛经上的比喻好懂,佛经上比喻,把自性比喻做大海,大海是一,把一切法比喻做水泡,一切众生是海里头起了个水泡。水泡的体当然是大海,是海水,但是水泡的体里头,在它那个水泡范围,这个水泡跟那个水泡不一样,不能说一。你从每一个水泡看,就是各有各的,不一样;你细心去看,你看那个大海,它是一样。这就是体非一异,可以说一,可以说不一,看你从哪个角度上去看,你才能把真相看到。我们从各个人来说,每个人的性体不一,不一样,如果从自性清净心来说都是一样,没有两样。没有两样为什么变得各人不一样?各人迷悟浅深不一样,有的人悟得深,有的人悟得浅,这个就不一样;有人烦恼轻,有人烦恼重,这就好像是不一样。但是你要知道,烦恼性空,那就完全一样。烦恼是假的,现象也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这样一看,看到真正本体,那是一样的,没有两样,叫真如识。

  「旧译家」,这是古译的,「以为阿赖耶识之外别有此识,而建立第九识,新译家谓此是阿赖耶识果上之名」,转阿赖耶成大圆镜智,就叫它做庵摩罗识,其实没有这个必要,所以「不别立此识」。这就是古大德有两种看法,有人建立这个识,有些人认为这个没有必要。这个我们认识它就行了。至果位转而为世间出世间等之一切法体性智。体性里头有智慧,不是没有,我们完全是被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把这个智慧障碍了,真正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智慧就现前。故名法界体性智。

  我们学了管用吗?那完全看自己,自己要有一定的警觉。我们这一生难得遇到大乘,大乘是什么?大乘是真的,我们得干真的,不能干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假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是假的。假的里头有真的,真假混在一起。怎么干真的?我眼见色、耳闻声,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我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干真的。假相可不可以用?可以,没妨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干什么都没障碍。你只要知道是假的,心里头不要去执著、不要去分别,你就是菩萨;不起心不动念,你就是佛。这话讲得很多。不执著就是阿罗汉,不分别是菩萨,不起心不动念你就是佛,这是真的。所以,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起心动念、分别执著错了,你所作所为全是六道凡夫。不执著就是阿罗汉,升级了,超越六道轮回;不分别,四圣法界的菩萨;不起心不动念,到一真法界,实报庄严土去了,不在十法界,十法界是假的。

  佛菩萨他干真的,我们全搞假的。真跟假你没有办法辨别,就在能不能放下。放下不是事,事上没有障碍,障碍是烦恼。烦恼不是真的,假的,烦恼性空,只要你放下,烦恼就没有了。在哪里修?在穿衣吃饭、日常工作、待人接物。这就叫道场,这是真道场,《华严经》上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道场。五十三参是什么?早晨起来眼睛睁开,到晚上睡觉之前这一天,你所看到的人事物就是华严境界、就是华严道场,这里头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出家在家全都是。

  《华严》怎么个修法?贤首国师《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这篇论文,用现在的话说,这是一篇博士论文,完全讲《华严经》。《华严经》说宇宙人生真相,《还源观》前面三段总结宇宙人生真相。那么大的经典,他那么少的文字就把它做了总结。后面三段是怎么个修法,修法的基本不能离开德行,所以他讲四德。四德头一个,「随缘妙用」。随缘妙用是什么?教我们改变生活的理念,我们要过佛菩萨的生活。佛菩萨的生活是随缘不变,不变是什么?随缘,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叫妙用。你用什么心生活?用清净心、用平等心、用觉而不迷的心。这过的是什么?菩萨的生活、佛的生活,提升了,方东美先生所说的「人生最高的享受」。人生最高的享受人人都有,就是你自己不会。这平等的,不分男女老少,不分贫富贵贱,个个都能够过人生最高的享受,不是某些人的专利,不是。问题是你要真正放下执著、分别、妄想,这个东西一放下立刻就成佛。惠能大师在五祖方丈室里头,没有什么别的本事,就是一句话之下,他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了,这一放下成佛了。凡夫成佛一念之间。

  一般凡夫为什么放不下?习气太重了,不了解事实真相,把样样都当真。所以我们在这个本子上前面念过,有一句话,「不断之无」,我们可以用这句话做观想。无是空无,什么都没有,但是这个无怎么样?它不断。无是所有一切现象,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些虚妄相它不断,它真的是无,它一个接着一个,让你看得眼花缭乱。我们用电影,老式的电影来做比喻是最容易看到的,看到什么?不断之无。老式的电影是用幻灯片,每一张幻灯片都是无,你看前面一张灭了,后头一张又接着来了,一个接一个、一个接一个,一秒钟二十四张,让我们在银幕看到好像真有那么回事情。如果是一张,一点意义都没有。用二十四分之一秒放一张,你有没有看见?看见了。看见什么?不知道,只看到个光,一下就没有了,里面东西没有看到,来不及看到,它就没有了。二十四个图片纠缠在一起一秒钟,你看到了,看到了是什么东西,看到了,那是什么?二十四个相续相联合在一起,混合在一起。

  弥勒菩萨告诉我们,我们现前的境界相,色声香味触法,我们六根的境界,眼对色、耳对声、鼻对香、舌对味、身对触、意对知,这六根接触外头六尘境界是什么现象?叫相似相续相,就是不断之无。这句话好!我们要看一切相是什么玩意?不断之无。真正看到不断之无,你对一切境界自然就不会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尚且没有,哪来的分别执著!这就是过的真正诸佛如来最高的享受,你把它看穿了、看破了。虽然看穿、看破,还是要非常认真努力念佛,到极乐世界去。到极乐世界干什么?去看阿弥陀佛,跟阿弥陀佛学习。我想非常快速就成佛了,成佛跟阿弥陀佛一样,跟阿弥陀佛一起在遍法界虚空界去度众生。这叫真学会了!

  这一句五佛五智,我们就学到此地。下面接着,「亦表十波罗蜜」。我们还看参考资料里头,「十波罗蜜。《三藏法数》:出《华严经》」,《华严经》上所说的,「梵语波罗蜜」,波罗蜜是印度话,梵语,「华言到彼岸」,翻成中国意思是到彼岸。中国人不叫到彼岸,叫什么?你们还有没有这个术语我不晓得,我们那个年代的人,小时候这个术语常常挂在口上,「到家了」。你炒菜炒得非常好,功夫到家了。无论干什么干得很好,人家说到家了。写字写得不错,功夫到家了。到家就是波罗蜜的意思,就是到达彼岸。这个彼岸,此岸是生死、六道轮回,彼岸是不生不灭,就是了生死、出轮回,这叫到彼岸。比我们中国这个到家的意思深,浅说是一样的,深说就不一样。菩萨修这十种方法,教化、度脱众生,「超生死海,到涅槃岸」,这十种法还得了!

  下面括号给我们解释菩萨,说说也好,因为现在社会大众对佛教误会的人太多了,以为菩萨是神,以为佛教是宗教,以为是迷信。这都是宣扬、学习经教的人太少了,没有让社会大众搞清楚、搞明白。「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具是具足,就是他的全名,菩萨是省略。中国人喜欢省略,不喜欢麻烦…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0四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