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愈簡單愈好。中國古時候的文字,要求的標准是四個字,簡、要、詳、明,要簡單、扼要,還要詳細、還要明白,一篇文章能做到符合這四個標准的是好文章。言語亦如是,言語也不要羅嗦,也不要麻煩,也要符合簡要詳明,好言語。印度人不怕麻煩,所以他東西確實很羅嗦,不斷在重複。可是重複有重複的好處,叫你印象深刻,對中下根性的人有很大的利益。簡要詳明對上根人有好處,中下根人聽不懂。翻成中國意思叫「覺有情」,這是新譯,玄奘大師以後都翻成覺有情。菩薩是有情衆生,但是他覺悟了,他不迷;佛是全悟了,情斷幹淨了。佛有智,沒有情,情統統變成智慧;菩薩還有情,還沒有完全變成智慧,但是他覺,他不迷。
「梵語涅槃,華言滅度」,滅是滅煩惱,「滅是滅見思」,見思煩惱就是執著,塵沙煩惱就是分別,無明煩惱就是妄想。《華嚴經》上講妄想、分別、執著,一般大乘經上講見思、塵沙、無明這叁類,叁大類煩惱。「度是度分段、變易兩種生死」。我們今天兩種生死都有,分段是這一生,從出生到死亡這段時間叫一段,這叫分段;變易是變化,我們一年一年不一樣,一年比一年衰老、變化,叫變易生死。實際上變易生死每一秒鍾都不一樣,你要不相信,你把它拍成老電影的底片,就能看得出來。真的把我們的生活,從早到晚這一天拍成電影片,然後告訴你,你不生不滅。你看電影就不生不滅,每一張都不生不滅,張張都不生不滅,只是它在相續,一個接著一個,它不停,所以是相似相續相,張張不一樣。什麼是我?張張都是我,沒有一張不是我。我到底在哪裏?到最後找不到,無論從理上、從事上都找不到。然後才曉得「我」是一個抽象概念,不是真的,我不可得。
二十四個不相應裏頭,頭一個就是得,第一個根本的抽象概念就是得,這身不可得,心也不可得,心就是我們念頭,不可得。不可得的是假的,不是真的。什麼東西可得?菩提涅槃可得,是真的。真的就是法性、就是自性,梵語說涅槃,這是真的。惠能大師把見思、塵沙、無明放下了,他真的得到了,真的就是他說的,自性清淨,自性不生不滅,自性本自具足,自性本無動搖,自性能生萬法,這真的,這他得到了。惠能所得到的是我們每個人自己本有的,哪一天我們要把這個東西找到就成佛了,功德就圓滿了。所以這是一條真路、是一條正路,我們要走的,不應該迷戀在不可得當中,不可得的以爲它可得,這錯了。
你明白這個道理,頭一個不再迷戀身,把身看作什麼?看作衣服一樣,這是我現在要用它,這個東西不是我。衣服髒了、壞了也不會難過,換一件也很方便,舊的丟掉了不會痛心、不會難過,新的得來也不會歡喜。要把身看作是衣服一樣,別認爲它有。「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想到《金剛經》,《金剛經》非常管用,我們用它來觀想,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假相。我、人、衆生、壽者都在面前,我、人代表萬法,壽者代表時間,時間跟空間都不可得,《金剛經》上舉的比喻,「如夢幻泡影」。夢,你說它是真還是假?在作夢的時候不知道是假的,完全當真,醒過來之後知道是假的。假的從哪裏來的?從心想生,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從心想生的。有說我作夢沒想,沒想怎麼也有?想了,那個想很微細,你自己沒有覺察到。自己覺察到了天天想,想佛,夢到佛來了;想一個人,夢到人來了;想事,事的境界現前了。你要沒有想,絕對不會有這種現象産生。
大乘確實把宇宙人生的真相,十法界依正莊嚴,諸佛如來無量無邊的刹土,都給我們做說明,太難得了!你要真正搞清楚、搞明白,這個世間對我們恩德最大的是誰?佛菩薩。父母比不上,父母恩德是一世,給我們的是身命,佛菩薩給我們的是慧命,給我們是永恒的,給我們永遠不變的,這個恩德多大。怎樣報恩?認真學習。佛菩薩希望我們快快成佛,我們今天真的念佛,真求生淨土見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修成佛道,這個人叫真報恩者,這個人叫真孝順,這個人真誠敬。因爲他老實、他聽話、他真幹,他成就了,圓滿成就。
我們看十波羅蜜。十波羅蜜爲什麼有這麼大的力量?能成就自己、成就別人,幫助自他了生死、證大般涅槃。第一個「檀那波羅蜜」,這完全用梵語。「梵語檀那」,翻成中國意思叫「布施」,「運心普周曰布,辍己惠人名施」。施是什麼?把自己的東西分一部分給別人,這叫施,舍己爲人,就這個意思。「經雲:菩薩爲令衆生心滿足故,內外悉舍而無所著」,不執著,別人想要的,我這有的,都能夠送給別人。我初學佛,正式開始受章嘉大師的指導,大師就是教給我布施。我向他請教,我從方東美先生那裏認識佛教,所以見到章嘉大師我就向他請教,佛門裏頭有沒有一種好的方法,讓我們很快能契入菩薩境界?他告訴我有,看得破、放得下。我問他從哪裏下手?布施,他就教我學布施。布施有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有這叁種,這叁種你只要肯做,果報很快現前,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只要你肯做,效果非常顯著。
我們年輕時候聽話,確實老實、聽話、真幹,做到了。老師教我們,我們就開始、就真幹。那個時候生活非常困難,我是個公務員的身分,低級的公務員,每個月的待遇不到兩百塊錢臺幣,生活非常艱苦。兩百塊錢合美金只幾塊錢,那個時候美金兌換,兌換到四十塊,就是美金五塊錢。老師教我們布施,我說太困難了,老師問我,一毛錢有沒有?可以,一毛錢沒有問題;一塊錢?一塊錢也還可以。老師告訴我,你就從一毛、一塊開始布施。因爲懂得佛教,所以就逛寺廟,逛寺廟的目的是抄經,只有寺廟有經,外面買不到,所以星期假日到寺廟去抄經去。《大藏經》是不能外借的,在裏面抄可以。寺廟裏有印經,拿個單子大家湊錢,多少不拘,一毛、五毛也收,所以我們就參加;再個放生,放生也是拿單子大家湊錢,我在寺廟就參與這個工作。真的,愈布施有感應,收入就增加,有額外的增加。老師告訴我,愈多愈施。告訴我財,古人稱爲通貨,通就是要流通,財物都要流通,不流通就變成死水。所以來了要讓它流出去,那邊又會進來,你施得愈多進來就愈多。
我們在六十年當中,這個實驗一點都不錯,愈施愈多,愈多愈施,不要把它留起來,一定要想到有許多人有缺乏,我們要幫助他,我們有多余一定幫助有缺乏的。常常存布施的心,這個很重要。生活隨緣,一點不要強求,你就自在。有求就有苦,無求就快樂。一生像佛菩薩一樣,于人無爭、于世無求,你多自在,你的心是安定的。定生智慧,生智慧,展開經卷你才能看得懂。我們要相信「佛經語深」,要相信這句話,不敢輕視經典。一部經典,隨著我們的年月一遍一遍去學習,遍遍不一樣,于是真的懂得了佛經語深。《無量壽經》我講了十幾遍,講,講了十幾遍,遍遍不一樣,這就證明。我講《華嚴經》,第二遍跟第一遍完全不一樣,把意味給講出來了。爲什麼?我們體會得愈深愈有味道,你才能說得出來;擺在面前沒有體會,只能講文字,講不出味道出來,這個不能不懂。
損己利人是大福德!現在的社會一般狀況是什麼?是自私自利,那個念頭是損人利己,是這個念頭,這種念頭是最沒有福報的人,他幹這種事情。好像得了很多名利,那個福報是他前世修的,不是這一生用這種手段得來的,不是。而且他命裏是大富大貴,用這種不正當的手段,他所得到的已經打折扣了,叫折福。命裏面可以當個部長,用不正當手段去得來,求得的名利,大概降級只能當個處長,差多遠!命裏有大富,有億萬財富,因爲不正當的手段大概只能夠得到千萬,你說損失多大。
能夠損己利人,這是修大福報,這一生當中不發,來世一定發。可這是不是好事?不是好事。大富大貴要能保住不做缺德的事情很難!大富大貴是帝王,我們去讀曆史,哪個帝王不造業?多少帝王在無間地獄,這是事實。當然也有例外的,例外那一世福享完了。在中國帝王,福報最大的是乾隆,真是如他自己所稱的「十全老人」,壽命也長。諸位看到唐太宗附體的光盤,他說乾隆現在在人間,是個平民百姓,在新疆。這算不錯了,帝王當中非常難得的,福報享盡了。最聰明的方法,最聰明的方法是把所有一切福報奉獻給大家,我有福大家分享,我求生淨土,去作佛去,這個路就正確。絕不求人天福報,天上福報比人大得多,不求。爲什麼?有漏的,這個有漏就是他沒有辦法脫離生死輪回。生死輪回大苦,這個不能幹!
學佛,一生靠佛,章嘉大師教給我,一生真正靠佛,你一生的際遇全是佛給你安排的,我們隨順。順境裏面不起貪戀,逆境裏面不生瞋恚,這叫功夫,這真修行。修什麼?修清淨、修平等、修忍辱、修定功,就修這個,決定不能爲境界所轉。你不隨境界轉,你就能轉境界。這什麼道理?經上常說「製心一處,無事不辦」,那就是轉境界。心行決定要善,決定要放下,放下名聞利養、放下貪瞋癡慢、放下五欲六塵,這叫檀那波羅蜜。
經上這兩句話都是《般若經》上的話。菩薩爲令衆生心滿足故,衆生的心到什麼時候才能滿足?覺悟就滿足了,迷惑顛倒他永遠沒有滿足。所以菩薩的布施,法布施爲主,財布施是引導,是接引。真正接引,他對你信任,能夠接受你,這個時候就要幫他覺悟,要幫助他有能力辨別真妄、邪正、是非、得失,特別哪是虛妄的,哪是真實的,這個重要。這一生不是真實的,不重要,來生比這一生更重要。一般世間人,講太深了他不懂,首先教他認識人確實有來生、有後世,因果通叁世。佛經上說得好,「欲知前世因」,我過去生中造的因,「今生受者是」,我這一生所受的就是,果;「欲知來世果」,我來世怎麼樣?「今生作者是」。我這一生當中起心動念、所作所爲,這是在造因,來生果報就現前。我們這一生當中做的是好事,…
《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0四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