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真正好事,來生的果報一定殊勝。黃念祖老居士跟他的學生說,淨空法師這一生所修的福報,如果他要不往生,來生的福報就不得了、不得了!他的學生告訴我,老師對我這些評語。我說我有警覺心,我決定不享受人天福報,我要求生淨土,把所有的福德也回向求生淨土、親近阿彌陀佛。一貪圖福報就上大當了,很難回頭,我們再不能幹糊塗事情!
老師說了,一生都是佛菩薩安排的。我一生流浪,居無定所,一直到去年八十五歲,才有同修供養一個小院子。我知道佛菩薩安排的,要我不要再跑了,我可以定居了。這個房子是何澤霖老居士的,也是我們老同參、老朋友。我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到香港講《楞嚴經》,那一次住的時間很長,住了四個月,前面兩個月在界限街講,暢懷法師的圖書館,後兩個月在藍塘道,香港島上藍塘道,壽冶老和尚的道場,光明講堂,何老居士每天晚上都來聽經,沒有缺課,很難得。那個時候他住在香港,到九龍來聽經要坐輪船過渡,那時候沒有隧道,要過渡,我們這樣認識的。他一直就是念念不忘,他在銅鑼灣有一層樓房,希望我能到香港來住,在香港講經。緣不成熟,我沒有能來,他供養別人了。前幾年他往生了,囑咐他的夫人,把他住的這個小院子供養我,我看了非常滿意,所以我在這裏就住定了。佛菩薩安排的,我哪裏也不去了,我准備將來就在這個地方往生。活一年把這個經講一遍,給後人做個榜樣,幫助後人對這部經典、這個法門堅定信心。
信心不動就決定往生、決定成佛。如果你信心還不堅固,我們過去曾經講過《觀無量壽佛經》,你去找那個資料,好像有光碟,你去專聽上品上生那段經文,佛講得太好了!釋迦牟尼佛今天親自來告訴你,我還有個法門比念佛更殊勝,我傳給你,信心堅定的人怎麼說?感謝釋迦牟尼佛,上一次你教我這個念佛法門我接受了,我不改變,這就對了。不但釋迦佛來,阿彌陀佛也來,告訴你還有個法門比這個法門更殊勝,你要感謝阿彌陀佛,我就這老法門就行了,我不想再改變了,這才叫堅定的信心,這才叫真信。一聽說有好法門馬上就改變,叁心二意,說明你信心不堅固,你不能往生。「上品上生章」舉的這個例子太好了!一層一層的跟進,到最後始終不動搖,這叫真信、這叫真願,這就顯示出善根福德因緣無比的深厚。要記住,「十方叁世佛,阿彌陀第一」,爲什麼?《無量壽經》上有,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如來稱贊阿彌陀佛「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所以阿彌陀第一。阿彌陀親自來,講我還有個方法比持名念佛更好,都不接受、都不聽,我還是信願持名,這才叫真正的彌陀弟子。怎麼可以叁言兩語就動搖了?這怎麼會成功!說你的那個信心叫露水道心;露水,太陽一出來沒有了,信心就完了。蕅益大師告訴我們,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真信切願,這就是往生的條件,彌陀來接引你;往生到極樂世界,品位高下那是你念佛功夫的淺深,沒有說多少。功夫深的是什麼?深的與自性相應,也就是說,與你的信願行相應,這就深。如果你心裏有懷疑、有猶豫,你縱然往生品位不高,你的功夫淺。
所以我們千萬要記住,農村、寺院也會見到,有一些念佛的阿公阿婆,你看他一天到晚就一句彌陀,除一句彌陀之外他不會說第二句話,他的心清淨,他什麼都放下了。他非常慈悲,滿面笑容,你跟他講什麼他都歡歡喜喜,都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回答你。這樣的人人家瞧不起,稱他爲愚夫愚婦,愚癡。這樣的人,你看在經上講的,「暗合道妙」,他將來往生上品上生,九品他是最高的。爲什麼最高?我們經典上的一個標准,往生的標准,「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他全做到了。他的品位跟上上根人一聞千悟,跟他們的品位是平等的,一個是完全明了,一個是不明了,不明了是暗合。因爲明了的人,他也是信願持名,絲毫懷疑沒有;他們什麼都不知道,他也是絲毫懷疑都沒有,他的信心絕對不會改變,你跟他講什麼他都給你點頭、都阿彌陀佛,如如不動。這樣的人我們看到要恭敬、要禮拜,那是了不起的人,那是真正彌陀弟子爲我們現身說法。道場如果有一個這樣的人,這個道場一定平安,少災少難。爲什麼?這種人是真正有福德的人,只要他在那裏住,這地方就變成福地。決定不能輕慢,對他們要禮敬、要尊重、要關懷、要照顧、要成就他,往生的時候他現瑞相給大家看。
學佛頭一個就是學舍,沒有別的,把這個擺在第一條,就是看你能不能舍。內外悉舍而無所著,外是身外之物,統統放下,內是身體。身體怎麼放下?身體爲大衆服務,我們今天講做義工,對大家照顧得無微不至,讓修行的人身心安穩。把六和敬做出來,這叫真正護法。如果這個道場不和,這問題就很嚴重。不和是什麼?不和是破壞道場,那這個罪過就是無間地獄。這話沒人講,是真的不是假的。不和就是破和合僧、破和合僧團。我看這個人順眼,看那個人不順眼,你在破和合僧團,到將來果報現前後悔莫及,來不及了。所以護法的標准就是六和敬。護法的心是清淨心、是平等心,護法的行爲是身口意,身同住(和睦)、口無诤、意同悅,這叁個要做到,這叁個都屬于自身的。後面是心外的,心外是利,利和同均。它的根基,六和立足在哪裏?立足的理是見和同解,立足的法就是戒和同修。我們淨宗所標榜的戒律就是五個科目,這就是我們的戒律,第一個淨業叁福,第二個六和敬,第叁個戒定慧叁學,第四個六度,六波羅蜜,第五個普賢十願,這是我們的戒律。我們能把這五個做到,真護法,這是阿彌陀佛的護法,是釋迦如來的護法;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跟這個不相應,那就知道,沒有護世尊的法,也沒有護彌陀的法。然後你就細心去觀想,這個世界上有沒有真正護法的?有真正護法的佛法興,有一個道場都不得了,有一個道場全世界人都沾光、都得福報,沒有!
我早年出家沒幾年,我一出家就講經,應該講經有個五、六年的時間,早年。我的聽衆裏頭有個老居士,資格很老,印光法師的弟子趙默林老居士,在佛教界裏頭也有點名氣,大家都知道。我們李老師也是印光法師的弟子,他們都很熟悉,是我父親那一輩。有一天他請我吃飯,在功德林,功德林在臺北火車站的旁邊,一個素菜館。我去了,到那裏見面,客人只有我一個,就是我們兩個人,叫了兩個菜。他問我,他說淨空法師,你知不知道我今天爲什麼請你吃飯?我說我不知道,我還沒神通。他說我有一樁事情放在心上很久了,沒有辦法解決,我要跟你說說。我說什麼事情?他就講到造作五逆十惡,經上講必定墮無間地獄。他說現在這個社會,五逆十惡裏頭有一條叫「破和合僧」,這一條是墮無間地獄的,我看現在造的人很多,這怎麼辦?我說這樁事情,沒事沒事,咱們好好的來吃,品嘗品嘗這些菜色。他說怎麼沒有事?我就問他一句,你在哪個地方看到一個和合僧團?我這一問,他一回想,笑起來了,沒有一個和合僧團。破和合僧團才是無間罪,現在沒有和合僧團,所以這個罪名不成立。如果真有個和合僧團,你要是破壞它,那真不得了,現在沒有,兩個出家人住在一起都吵架,都鬧意見,哪來的和合僧團?我就跟他講,我沒見到過。他想想有道理。
我們提倡六和敬是正確的。六和敬有沒有出現?沒有。可不可能出現?不可能。爲什麼不可能?教沒有研究,他怎麼會有六和敬!必須對教理完全通達,他才能夠把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貪瞋癡慢放下,才能組成六和敬的僧團;只要有自私自利、有名聞利養、有五欲六塵,六和敬沒指望。他一個人,自己跟自己都不能夠和,他能跟誰和?所以今天這個世界你細心觀察,父子不和、兄弟不和、夫妻不和,夫妻還有私財、有隱私權,你看看這怎麼和得來?還有隱私那就不能和了。所以在今天這個世界,和合有名無實。
我們今天,首先我要跟自己和。所以道場愈小愈好,人愈少,慢慢能做到和合就不得了。和合僧團,經上告訴我們,最少四個人,四個人住在一起能夠修六和敬,這就是和合僧團。人多了難,愈多愈難,每個人知見不一樣,所以你就曉得不容易。但是檀那、持戒、忍辱這叁條能做到,和合僧團可能出現。這叁條做不到!有和合僧團,在極樂世界,往生到極樂世界就加入和合僧團了。由此可知,我們要不修六和敬,也是障礙往生極樂世界。
《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0四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