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相信;神會變化?相信。問題解決了。爲什麼?佛教裏頭釋迦牟尼佛,神變化的,變化在佛教裏頭,變化在各個不同的宗教,其實一個神。大家想想,有道理。這根本上,基本觀念就統一了。原來是神在各種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背景之下他的示現,這真的,不是假的。
我們就把千手觀音供養他們,千手觀音是表法,代表。觀音菩薩頭上有叁十二個相,畫畫的人不懂得意思,那叁十二個相要畫各種不同宗教的面孔,都是觀音菩薩化身,各種不同族群的面孔,代表一家人。我將這張畫做禮物,送給每個宗教,大家都歡喜。觀音菩薩代表一個真神,唯一的真神,叁十二個面孔代表真神的化身。然後再去讀經典,你會發現,經典裏面幾乎百分之七、八十所講的是一樣的,倫理、道德、因果,對于宇宙人生的看法大同小異。那個小異是什麼?程度有淺深不同,程度高的講得深,程度低的講得淺,淺深一如,其味無窮。真正不同的是什麼?生活文化不同,這是有曆史背景、有地理的背景。譬如居住在海邊,跟居住在山區的,他生活方式就不一樣,飲食也不相同,這個地方有區別,我們能理解。
古時候交通不方便,所以很多人老死不相往來,這很正常的現象。資訊不發達,外面的事情真的不知道,幾百裏路以外發生的事情,總得一個月、二個月才知道。如果要沒有人往來的話,信息就不能傳遞。不像現在,現在遊覽全世界,兩天,環地球一周。所以交通帶來的方便,資訊讓我們地球上無論哪個角落發生事情,我們立刻就知道。所以在從前神要分身,到每一個地區去教化,現在不要了。現在分身應該合成一身,用衛星電視、用網際網路,就可以對全世界來講經教學,不必要分很多身。神也是因時因地、因事因人,沒有定法可說,所說的東西全是活的,活學活用。
經典給我們講的原理原則,我們要學會用在生活上。用什麼?用,你看看,平等心,用妙觀察。妙觀察是說我們的看法,對一切人事物的看法,妙在哪裏?妙在不分別,分別就不妙了,不分別妙!你說是九個宗教、十個宗教在一起,不分別就妙了,兄弟姐妹一家人。一分別,我是佛教,你是基督教,他是回教,這麻煩不就來了?得妙觀察,這個妙就是不分別,走到一切地方都不分別,不就一家人一樣嗎?我不分別,他也不分別,就是一家人了;一分別就有距離,就有隔閡,就會生沖突。所以,佛的這兩種方法,一個平等,一個妙觀,就能把今天全世界一切沖突化解了,就能把安定、安穩、和諧帶給全世界。所以要向佛經裏頭學,妙極了,又簡單又容易。
我在新加坡把九個宗教團結起來,當時新加坡有一位高級部長,我也很熟,曾士生先生,他現在退休了。十幾年前的事情,我認識他的時候,一九九八年。他問我,他到居士林來參觀,中午在一起吃飯問我,你用什麼方法把九個宗教團結起來?新加坡的宗教有一個宗教理事會,有五十年的曆史,有名無實。九個宗教,大家在一起每年吃一餐飯,過年的時候聚會在一起吃一餐飯,以後就不再往來,就是一年聚會一次,有這麼個組織。我到那裏去把九個宗教真的團結起來,我們佛教辦大活動,他們都來參加,他們有大活動,我也去參加。不但參加,我還請他到我們佛堂來講經,講他的經,我們大家聽聽,多了解,多認識。常常聚會,每個宗教大節日都要聚會在一起,那就不止十次。天主教的聖誕夜,聖誕前一天的晚上,做彌撒,主教邀請我們不同的宗教,我們也去了。那一天我們佛教去了五十個人,全是出家人,穿袍搭衣,在教堂跟他們一起做彌撒。大家看到非常驚訝,天主教徒看到很喜歡。
所以他問我怎麼團結的?我說這釋迦牟尼佛教的。他很驚訝,釋迦牟尼佛教你們這個?我說是,叫四攝法。什麼叫四攝法?四攝法就是今天你們講的公共關系法,人與人往來的交際法,這佛教給我們的。這種方法用在家庭,一家和睦,用在你的公司行號,你的公司行號團結一致,它怎麼會不興旺!無論用在什麼地方,用在我們宗教、用在政治、用在國際,全管用。這四個方法,第一個就是布施,這個布施就是要往來,要多接觸、多請客、多送禮,人情要從這裏建立;第二個愛語,愛語就是你真正關懷他,你真正把他放在心上,這是愛語;第叁個是利行,我們所作所爲對他有利益,決定有好處,沒有壞處,他要真正相信你的話,就坦誠,決定沒有隱瞞的地方;最後一個同事,同事是什麼?我們大家一起來共事。今天我說我們共事,做什麼一樁事情?我們化解這個社會的沖突,促進全世界社會的安定和平,我們共同做這樁事。爲什麼要團結?就幹這樁事,沒有不歡喜。我陪他們旅遊,旅遊是團結最好的方法。
我帶他們到聯合國,在聯合國大會堂手牽手,十個宗教,爲世界和平祈禱,這是聯合國沒有過的。我們這一做,聯合國對宗教觀念改變了。本來跟宗教,不認識宗教,怕麻煩,好像宗教都是搗亂的,彼此不能兼容的。看到宗教手牽著手,在大會堂做和平祈禱,很好!我把他們座位安排,第一排,正當中,讓大家看看宗教的和諧相處。四攝法管用,要會用,用在生活上,用在處事待人接物。我們住在這個地區,首先是鄰居,要用四攝法攝受鄰居。鄰裏相望,互相照顧,這一個地區就是一家人,要有這種概念,要幫助他,常常照顧他。我們幫助他,不求回報,他就歡喜了;我們對他有所求,這就不行。我們只有付出,一無所求,求的是什麼?求的是社會安定,世界和平,這是大家共同所希求的。所以,這兩種因上轉。
第四叫「成所作智」。成所作智是「前五識在于因位」,眼耳鼻舌身,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身接觸,這五種。這個五種在因位,你看,「緣取現量五塵之境界而成所作」。今天無論幹什麼事情,離不開眼耳鼻舌身,離不開色聲香味。這就是人造業,造善業是它,造惡業也是它,造無記業還是它,所以它叫成就所作。這個裏頭沒有染淨善惡,它能成就所作。但是它只成就所作,至于怎麼做,它聽命于前面兩個,聽命末那,聽命意識。那兩個當總司令,一個分別,一個執著。如果分別執著是清淨的,成所作造的是善業;如果分別執著是不善的,成所作幹的是惡業,因爲它是奉命執行的,它不是罪魁禍首,它是一個執行命令的。所以真正造業的,就是末那跟第六意識,一切染淨善惡都是這兩個在造。
第八阿賴耶,它也不造,它是保存資料的,你們所幹的這些資料統統儲存在它那裏,一樣都不會丟掉,而且生生世世全部儲存在這個裏頭。我們今天粗淺的講法,記憶,你爲什麼能夠記得過去的事情。外國盛行催眠,中國現在也有,人在催眠當中,能記得過去生中的事情,甚至于過去幾十世,他都能記得。我看到一個外國人的報告,催眠報告,他回憶能記得過去八十世的事情,多長的時間?四千多年。那個時候住在山洞裏頭,洞穴,沒有房子,說出那個時候的生活狀況,靠打獵過日子。所以我們知道,阿賴耶裏面的業習種子確實是存在的,如果不存在,他怎麼能記得。
能回憶過去,能夠預想到將來,這都是第六意識功能。第七執著,分別少,執著多,堅固的執著。執著是染汙,分別是妄想,所以修行就在這兩個下功夫,要真幹。經要常常讀,提醒自己,養成習慣。真修行,真修行就是在一切人事物當中少分別、少執著,這叫真修行。少執著,你的心愈來愈清淨;少分別,你愈來愈平等。不執著、不分別,來培養我們的清淨平等,這就是佛經上告訴我們,佛菩薩所修的標准。要向這個標准去邁進,這叫真修行。修行,你看這個行就是行爲,修是修正,這兩個字的意思要搞清楚。行爲第一個是思想,就是末那跟第六意識,這是意念的行爲;前五識,眼耳鼻舌身,那是行動。主要的是第六跟第七,要在這上下功夫,讓第六意識減少分別,第七末那減少執著。一切都不執著,就證阿羅漢果,六道輪回就不見了。一切不分別,阿羅漢就變成菩薩,升級了。大徹大悟就成佛了,大徹大悟是第五條「法界體性智」出現了,這八識完全轉了。所以一定要懂得內跟外。
英國人湯恩比博士對中國文化有相當深度的認識,他說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就是現在,這個話大概是在四十年前講的,上一個世紀七0年代。他說解決二十一世紀,預言,講四、五十年以後的事情,這社會上出問題,必須用中國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這他說的。大乘是什麼?我們要知道,大乘是智慧。大乘,總而言之,我們用一句話來解釋,它的內涵是什麼?「真誠慈悲」,這就是智慧。內裏面真誠,表現在外面慈悲。慈,愛人,幫助衆生得樂;悲是憐憫,幫助衆生離苦。慈悲就是幫助衆生離苦得樂,要用智慧。孔孟是什麼?孔是聖人,孟是賢人,他們的學說也用四個字做代表,「仁義忠恕」。內裏面所存的是仁是義,仁是愛人,推己及人,我愛我自己怎麼愛護,就要用這種愛去愛別人。中國這個仁是二人,由自己想到別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義是什麼?義是循理,絕不違背道理。我們常說合情、合理、合法,天理、人情、法律融合在一起,不違背,這叫義,面面顧到。表現在外面,忠恕。忠就是真誠對人,心,沒有偏心、沒有私心、沒有邪念,用這種心待人接物。恕是什麼?恕是要原諒別人,體諒別人。
現在人造罪業太深了,能不能怪他?不能怪他。爲什麼不能怪他?他不知道,他沒有學過。中國古人,沒有教他,就不能處罰他,處罰他就太過分了。什麼人可以處罰?教了他,他犯過失,要製裁他。沒人教他。今天他不孝,不能處罰他,爲什麼?沒有人教他,他怎麼會知道?今天他對老師不敬,也不能怪他,你要責怪他,那也太過分了。夫子講忠恕之道,要原諒那些沒有受過教育的人。今天我們把傳統教育、聖賢教育、佛菩薩教育丟掉兩百年了,我們不知道,父母不知道,祖父母不知道,曾祖父母也不知道,到高祖父母,也許他知道一點,不清楚。你說兩百年,至少丟了八代。今天人犯罪,你怎麼可以說他?那怎麼辦?一筆勾消,不要再去過問,希望大家坐下來,一起來學聖賢文化,來學習佛菩薩的教誨。學了之後,你明白了,明白之後你才能改過自新,你知道往後該怎麼做,這就對了。
所以,儒跟佛都是在平穩的環境裏頭,用教學的手段來轉變,這個拯救社會成本最低,讓人心能安定。你看,安定當中問題化解了。學了之後就知道,過去哪些事情做錯了,自己去忏悔,別人不管你。自己去改邪歸正,斷惡修善,全是自己的事情。所以思想轉變了,思想變了,行爲就轉變了。前五識是行爲,表現在外面的,裏面真正有問題的就是第六、第七。千萬不要執著,千萬少分別,少分別好,最好是不分別。我們這麼多年來,十年了,跟宗教相處有十幾年了,我參與聯合國的活動今年是整整十年。我們把老祖宗這些東西,佛法這些教誨,用上了,真管用,得到廣大會友的認同,在聯合國一起開會的這些朋友,建立非常良好的關系。最近這兩年我的活動減少了,但是他們念念不忘,這一分的情誼,那就是我們傳統文化、大乘佛法的魅力感召。所以這個東西真管用,不是不管用。「故至果位,轉而成化他事業之智」,就是你辦事的智慧,叫成所作智。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0叁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