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0八集▪P3

  ..續本文上一頁是說真跟俗無礙,俗是事,真是理,正因爲理事無礙,所以事事無礙。事事無礙怎麼建立的?從理上講的。每一樁事(這個現象)跟理沒有妨礙,跟真空、自性沒有妨礙,所以事跟事也沒有妨礙。《華嚴經》的境界,事事無礙,爲什麼?不可得。事跟事妨礙,我們細細的去推想,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裏面發生的現象,它跟什麼起障礙?不但跟前念後念沒有障礙,同時生起的也沒有障礙,這是事實真相,叫諸法實相。

  巧會,巧在哪裏?巧在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就無障礙了。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就巧在這裏。所以簡單說一句,放下便是,不放下就有障礙,放下障礙就沒有了。如果在家庭,夫妻吵架了,一句話就解決,放下便是!放下就不吵了,問題解決了,把你所爭的問題統統放下,沒事。這佛經上這一句話很妙,放下便是,調停糾紛,這一句話非常管用。你把你的執著放下,他把他的執著放下,事情就解決了,爲什麼?放下之後煩惱沒有了,智慧起來了,智慧解決問題。不放下是煩惱,在障礙問題。六道輪回裏頭會搞成這個樣子,沒有別的,就是煩惱當家做主,他用死了。每個人都不肯放下,這個世界就形成大亂,叫亂世;每個人都肯放下,這世界大治,太平盛世。你看一句話能解決問題。

  第叁「不舍不受方便」,這是應用在事相上。不舍不受,「謂拔濟衆生」,這是拔衆生之苦,與衆生之樂,叫拔苦與樂。「了達能所皆空,而不舍離」,不舍離是什麼?能隨緣。特別在今天的社會,今天是什麼社會?科技發達,交通便捷,資訊遍一切時空。這個世界是什麼現象?人與人往來關系太密切了,而不是像過去。過去一百年,確實那個時代還有老死不相往來,人與人接觸的機會少,旅遊不方便,所以生活圈子不大。我們小時候,鄉下確確實實,有人住在鄉下,一生一輩子沒有進過城。城不遠,也就叁、四十裏路,走路要走叁、四個小時,沒有進過城。他一生生活的範圍就是鄰居,鄰近幾個村他去過,再遠沒去過了。所以這叫不相往來,沒有接觸過不同的文化,不同的風俗習慣沒有接觸過。現在交通便捷,交通工具太發達了,旅遊全世界,環球旅遊要坐飛機,也不過二、叁天,地球轉一圈了。我轉過一次,從北京飛到巴黎,在巴黎坐火車到倫敦,有海底隧道。第二天從倫敦飛到紐約,在紐約住了一天,第叁天就又回到北京。你看叁天繞地球一周,這古時候你作夢都不敢想的。

  美國的西岸跟中國沿海的東岸,差不多距離一萬公裏,一萬公裏合中國是兩萬裏,飛機十個小時就飛到了。所以現在每一個地方風土人情都要懂,你到那個地方去旅遊不能不知道,不知道你就行動不得。那個地方的風俗習慣、禮節、飲食起居都得要問一問,不至于失禮,目的是讓我們旅遊去的地方,對我們能夠生歡喜心,不要討厭我們這些客人,這是禮最重要的作用。叫人對我們不要討厭、不要嫌棄,能夠讓他歡喜。所以他的入境就隨俗,他們喜歡什麼東西,我們不嫌棄,我們穿他們一樣的衣服,吃他們一樣的東西,他很高興,非常高興。可是習慣,有些跟我們習慣不一樣,沒有吃習慣真的是不太好吃,所以也都要品嘗。我們知道別人的,別人也了解我們。所以真正了達,能現所現,能變所變,皆不可得,但是不舍離,是爲方便度。這叁種行,這都是舉例,實際上方便範圍無量無邊。

  第八「願波羅蜜:願即誓願,志求滿足也。謂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盡未來際,成就行願也」。這個大願,這個願是真正的願,是正當的願,應該有這個願。人活在這個世間,來幹什麼的?你們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我這一生早年失學,我十四歲就工作了,在抗戰期間沒有機會念書,找一個工作,自己可以養活自己,常常想這些問題。看到別的同學都能夠念書,都能夠升級,我們這個念書的機會沒有了。那個時候有一點空閑就到水邊、樹下,坐到那去想,爲什麼到這個世間來?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人生的意義、價值是什麼?

  當時給我打擊,頭一個失學。我就想,我失學是因爲家裏貧窮,繳不起學費,連生活都成問題,戰亂的時候。我就想如何能叫天下這些學生不再有失學這個煩惱。想教育,天天想,就能想出一套方法,但是這一套方法到現在不能兌現。教育要用錢,錢從哪裏來?我想的方法是國民稅收裏頭有個教育捐。教育捐多少?你收入的十分之一,收入少的十分之一,收入多的也十分之一,這一筆錢專門用在教育。學生從幼兒園到大學研究所,都不要繳學費,國家有這筆錢,就不要爲沒有錢不能上學了,完全是公費。每一個人都要繳教育費,你的小孩,學童年輕的時候一直讓他升學,讓他有機會讀書,想出這個方法。

  從這裏起源,以後愈想愈多,到二十歲的時候就有一套很有體系的哲學思想。所以我跟方東美先生學哲學,我沒有讀過哲學書,也沒有親近過這些哲學家,沒接觸過,我自己有一套胡思亂想,我也寫了個小冊子送給他看。至少他看到我的思想很單純,也有體系,真想學,所以他就真教。讓我到他家,等于說開特別班,學生就我一個人,每一個星期天兩個小時。這是我作夢都想不到的,可是這對我一生産生最大的影響。因爲我們從小不相信宗教,尤其對佛教有反感,認爲佛教是多神教、泛神教,是宗教裏頭的低級宗教。從這個課程裏面,讓我們認識佛教原來是哲學,不是宗教。但是現在人不學哲學,把它變成宗教,這老師告訴我的。我們學,我們學佛教裏面的哲學,我們不學它的宗教,老師這樣介紹給我的。那哲學在哪裏?在經典,尤其是大乘經典,我這麼走進來。走進來才發現經典裏頭真有好東西,是我們意想不到的,把整個宇宙萬物解釋得那麼清楚、那麼明白,超過科學跟哲學,對于人生有最圓滿的利益、最殊勝的利益,利益沒有邊際。

  所以佛家講願,中國人講志,人要有志氣,人要立志。古時候讀書,志在聖賢,所以中國的教育,聖賢的教育,教育的目標,成聖成賢。佛法是教育,佛陀的教育,教育的目標是成佛、成菩薩。這才知道學佛跟學儒沒有兩樣,中國人稱儒,印度人稱佛,其實是一回事情。聖,聖人,聖的意思是明白,對于宇宙人生的理事通達明白,叫聖人。佛的意思是覺,對于宇宙人生覺悟了,不迷惑了,這不是一個意思!中國從前翻譯,爲什麼不把佛翻作聖人,把菩薩翻作賢人?這讀大乘經才曉得,佛的那個意思包括中國的聖人,包括這個,但是比那個聖的意思還要圓滿、還要高深,聖跟它相接近,但是還比不上。這才不得已,梵音(梵文的音)保留下來,再加以注解。你看注解裏頭說明,佛這個意思是智慧、是覺悟,但是智慧他說了叁種,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我們中國這個智沒有這叁個意思。覺也有叁種,自覺、覺他、覺滿,中國覺裏頭沒有這叁個意思。所以這種名詞叫含多義不翻,它有很多意思在裏頭,不好翻,用音譯來詳細注解。我們這把它搞清楚、搞明白了。

  人一生沒有志願,就是沒有方向、沒有目標,這一生空過了,所以一定要有志願。學佛的人,他的願通常是用四弘誓願。四弘誓願是總說,四條。諸佛菩薩還有別願,別離不開總,總能夠攝一切願,普賢的十願不離開這四句,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也離不開這四句。這個四願第一,「衆生無邊誓願度」,這是度衆生的願。爲了要度衆生,沒有德行不能度衆生,沒有學問不能度衆生,自己修行沒有圓滿不能度衆生,所以後面的叁願是完成第一願的。你要想度衆生,成佛道,一定先斷煩惱,成就你的德行。你自己煩惱不斷,你怎麼能度衆生?煩惱斷了,你看把斷煩惱放在第一,你才能學法門。煩惱沒有斷,法門學不成功,所以先斷煩惱再學法門,「法門無量誓願學」。煩惱沒斷不能學法門,初學的人學法門是爲斷煩惱,目的在此地。現在學法門目標錯誤了,他目標是廣學多聞,他不是爲斷煩惱。所以學得再多,煩惱也多,變成什麼?變成佛學家、佛門的學者,修行證果與他不相幹,把佛教變成知識,錯了,這都是我們要知道的。法門學成了,還得要成佛道,要證果。證果之後再教人,不會有錯誤;沒有證果,你所學法門裏頭,還帶著有煩惱、還帶著有業障,不純!這個東西不純,障礙你證入,障礙你證果,你教別人的時候會誤導衆生,那就要造孽了。由此可知,度衆生不容易。

  今天在這個環境裏頭,到哪裏去找一個證果的人?不要說證高的,小乘初果,大乘初信位的菩薩,找不到!這怎麼回事情?這是衆生沒福。衆生爲什麼沒福?衆生不想學好,所以有修有證的人不來。來了,沒有人尊重他,沒有人喜歡他,沒有人願意跟他學習,他來沒有用處,所以就不來了。佛家講感應,今天衆生用什麼感?都是惡念、惡行。惡念惡行所感的不是佛菩薩,是哪些人?妖魔鬼怪。《左傳》上這一句話說得好,「人棄常則妖興」,常是五常,五常是做人的根本,仁義禮智信。今天的人不仁、不義、無禮、無智、無信,五常全丟掉了,那所感應的,《左傳》上說妖興,妖魔鬼怪都出現了。怎樣才能恢複正常?把這五德找回來。仁者愛人,自愛愛別人。義者講道理,義是講道理,古人所謂思想言行合情、合理、合法,這叫義。禮是禮節、禮貌,不能不講求,現在禮沒有了。智是理智,不是感情用事,感情用事容易出亂子,凡事要有智慧,用理智不用感情。最後一個是守信用,不欺騙人,不自欺,不欺人,信。這五個都沒有了,那我們看感應的是什麼?

  這個地方說,「經雲:菩薩成就一切衆生,供養一切諸佛,盡未來劫,證得如來智慧,是名願波羅蜜」。這是總願,就是「佛道無上誓願成」,成佛就能度衆生。什麼時候成佛?不是成究竟圓滿的佛,成分證佛就可以度衆生了。大乘圓教初住菩薩就是分證佛,在中國佛教裏所謂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他成的是什麼佛?就是分證佛,他是真佛,他不是假佛。爲什麼?他證到了諸法實相,沒圓滿。爲什麼沒圓滿?他還帶著習氣,無始無明習氣沒斷,這個不礙事,只礙他自己證究竟圓滿的佛果,對這個有障礙。他的智慧神通道力在十法界教化衆生沒有障礙,所以他能教化衆生,他可以跟一切衆生感應道交,衆生有感他能應。這是願。

  願也有叁種:「一、求菩提願,謂自求佛果」。我們今天求菩提願,就是求往生願,往生就證菩提,往生就成佛果。這是在現前社會,男女老少,各行各業,貧富貴賤,賢愚不肖,人人都有分。因爲求往生願條件很簡單,真正相信有極樂世界,真正相信有阿彌陀佛,這就是圓滿的菩提心,發菩提心。真正肯念這一句佛號,知道這句佛號,無量功德之所成就,念這句佛號,誠心誠意去念,這一句佛號就具足一切功德。哪一個人不想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斷大惡、修大善、積大功、累大德,什麼方法最好?念阿彌陀佛最好,很多人不知道!用清淨心、真誠心、慈悲心念這句佛號,就是滅大惡、修大善、積大功、累大德,像經上所說的,無量無邊的功德,積功累德。

  「二、利樂他願,謂救度一切衆生」。你要知道淨土這麼殊勝,信願持名有這麼多的好處,你能把這個東西介紹給別人,他接受了,你就度了他。這個法門難信之法,從哪裏入門?從經教入門。經教裏頭最殊勝、最方便、最究竟的無過于《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極樂世界的說明書,極樂世界最好的一部導覽,引導你去觀光旅遊,你把它搞清楚、搞明白了,你就很想去。如果經看不懂,看注解、聽講解,有耐心的聽,一遍一遍的聽,聽上個十遍、八遍,自然就通了。理事通達,你的信心建立了,願心建立了,那個佛號就靈了,相應了,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0八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