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说真跟俗无碍,俗是事,真是理,正因为理事无碍,所以事事无碍。事事无碍怎么建立的?从理上讲的。每一桩事(这个现象)跟理没有妨碍,跟真空、自性没有妨碍,所以事跟事也没有妨碍。《华严经》的境界,事事无碍,为什么?不可得。事跟事妨碍,我们细细的去推想,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里面发生的现象,它跟什么起障碍?不但跟前念后念没有障碍,同时生起的也没有障碍,这是事实真相,叫诸法实相。
巧会,巧在哪里?巧在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就无障碍了。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就巧在这里。所以简单说一句,放下便是,不放下就有障碍,放下障碍就没有了。如果在家庭,夫妻吵架了,一句话就解决,放下便是!放下就不吵了,问题解决了,把你所争的问题统统放下,没事。这佛经上这一句话很妙,放下便是,调停纠纷,这一句话非常管用。你把你的执著放下,他把他的执著放下,事情就解决了,为什么?放下之后烦恼没有了,智慧起来了,智慧解决问题。不放下是烦恼,在障碍问题。六道轮回里头会搞成这个样子,没有别的,就是烦恼当家做主,他用死了。每个人都不肯放下,这个世界就形成大乱,叫乱世;每个人都肯放下,这世界大治,太平盛世。你看一句话能解决问题。
第三「不舍不受方便」,这是应用在事相上。不舍不受,「谓拔济众生」,这是拔众生之苦,与众生之乐,叫拔苦与乐。「了达能所皆空,而不舍离」,不舍离是什么?能随缘。特别在今天的社会,今天是什么社会?科技发达,交通便捷,资讯遍一切时空。这个世界是什么现象?人与人往来关系太密切了,而不是像过去。过去一百年,确实那个时代还有老死不相往来,人与人接触的机会少,旅游不方便,所以生活圈子不大。我们小时候,乡下确确实实,有人住在乡下,一生一辈子没有进过城。城不远,也就三、四十里路,走路要走三、四个小时,没有进过城。他一生生活的范围就是邻居,邻近几个村他去过,再远没去过了。所以这叫不相往来,没有接触过不同的文化,不同的风俗习惯没有接触过。现在交通便捷,交通工具太发达了,旅游全世界,环球旅游要坐飞机,也不过二、三天,地球转一圈了。我转过一次,从北京飞到巴黎,在巴黎坐火车到伦敦,有海底隧道。第二天从伦敦飞到纽约,在纽约住了一天,第三天就又回到北京。你看三天绕地球一周,这古时候你作梦都不敢想的。
美国的西岸跟中国沿海的东岸,差不多距离一万公里,一万公里合中国是两万里,飞机十个小时就飞到了。所以现在每一个地方风土人情都要懂,你到那个地方去旅游不能不知道,不知道你就行动不得。那个地方的风俗习惯、礼节、饮食起居都得要问一问,不至于失礼,目的是让我们旅游去的地方,对我们能够生欢喜心,不要讨厌我们这些客人,这是礼最重要的作用。叫人对我们不要讨厌、不要嫌弃,能够让他欢喜。所以他的入境就随俗,他们喜欢什么东西,我们不嫌弃,我们穿他们一样的衣服,吃他们一样的东西,他很高兴,非常高兴。可是习惯,有些跟我们习惯不一样,没有吃习惯真的是不太好吃,所以也都要品尝。我们知道别人的,别人也了解我们。所以真正了达,能现所现,能变所变,皆不可得,但是不舍离,是为方便度。这三种行,这都是举例,实际上方便范围无量无边。
第八「愿波罗蜜:愿即誓愿,志求满足也。谓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尽未来际,成就行愿也」。这个大愿,这个愿是真正的愿,是正当的愿,应该有这个愿。人活在这个世间,来干什么的?你们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我这一生早年失学,我十四岁就工作了,在抗战期间没有机会念书,找一个工作,自己可以养活自己,常常想这些问题。看到别的同学都能够念书,都能够升级,我们这个念书的机会没有了。那个时候有一点空闲就到水边、树下,坐到那去想,为什么到这个世间来?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人生的意义、价值是什么?
当时给我打击,头一个失学。我就想,我失学是因为家里贫穷,缴不起学费,连生活都成问题,战乱的时候。我就想如何能叫天下这些学生不再有失学这个烦恼。想教育,天天想,就能想出一套方法,但是这一套方法到现在不能兑现。教育要用钱,钱从哪里来?我想的方法是国民税收里头有个教育捐。教育捐多少?你收入的十分之一,收入少的十分之一,收入多的也十分之一,这一笔钱专门用在教育。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研究所,都不要缴学费,国家有这笔钱,就不要为没有钱不能上学了,完全是公费。每一个人都要缴教育费,你的小孩,学童年轻的时候一直让他升学,让他有机会读书,想出这个方法。
从这里起源,以后愈想愈多,到二十岁的时候就有一套很有体系的哲学思想。所以我跟方东美先生学哲学,我没有读过哲学书,也没有亲近过这些哲学家,没接触过,我自己有一套胡思乱想,我也写了个小册子送给他看。至少他看到我的思想很单纯,也有体系,真想学,所以他就真教。让我到他家,等于说开特别班,学生就我一个人,每一个星期天两个小时。这是我作梦都想不到的,可是这对我一生产生最大的影响。因为我们从小不相信宗教,尤其对佛教有反感,认为佛教是多神教、泛神教,是宗教里头的低级宗教。从这个课程里面,让我们认识佛教原来是哲学,不是宗教。但是现在人不学哲学,把它变成宗教,这老师告诉我的。我们学,我们学佛教里面的哲学,我们不学它的宗教,老师这样介绍给我的。那哲学在哪里?在经典,尤其是大乘经典,我这么走进来。走进来才发现经典里头真有好东西,是我们意想不到的,把整个宇宙万物解释得那么清楚、那么明白,超过科学跟哲学,对于人生有最圆满的利益、最殊胜的利益,利益没有边际。
所以佛家讲愿,中国人讲志,人要有志气,人要立志。古时候读书,志在圣贤,所以中国的教育,圣贤的教育,教育的目标,成圣成贤。佛法是教育,佛陀的教育,教育的目标是成佛、成菩萨。这才知道学佛跟学儒没有两样,中国人称儒,印度人称佛,其实是一回事情。圣,圣人,圣的意思是明白,对于宇宙人生的理事通达明白,叫圣人。佛的意思是觉,对于宇宙人生觉悟了,不迷惑了,这不是一个意思!中国从前翻译,为什么不把佛翻作圣人,把菩萨翻作贤人?这读大乘经才晓得,佛的那个意思包括中国的圣人,包括这个,但是比那个圣的意思还要圆满、还要高深,圣跟它相接近,但是还比不上。这才不得已,梵音(梵文的音)保留下来,再加以注解。你看注解里头说明,佛这个意思是智慧、是觉悟,但是智慧他说了三种,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我们中国这个智没有这三个意思。觉也有三种,自觉、觉他、觉满,中国觉里头没有这三个意思。所以这种名词叫含多义不翻,它有很多意思在里头,不好翻,用音译来详细注解。我们这把它搞清楚、搞明白了。
人一生没有志愿,就是没有方向、没有目标,这一生空过了,所以一定要有志愿。学佛的人,他的愿通常是用四弘誓愿。四弘誓愿是总说,四条。诸佛菩萨还有别愿,别离不开总,总能够摄一切愿,普贤的十愿不离开这四句,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也离不开这四句。这个四愿第一,「众生无边誓愿度」,这是度众生的愿。为了要度众生,没有德行不能度众生,没有学问不能度众生,自己修行没有圆满不能度众生,所以后面的三愿是完成第一愿的。你要想度众生,成佛道,一定先断烦恼,成就你的德行。你自己烦恼不断,你怎么能度众生?烦恼断了,你看把断烦恼放在第一,你才能学法门。烦恼没有断,法门学不成功,所以先断烦恼再学法门,「法门无量誓愿学」。烦恼没断不能学法门,初学的人学法门是为断烦恼,目的在此地。现在学法门目标错误了,他目标是广学多闻,他不是为断烦恼。所以学得再多,烦恼也多,变成什么?变成佛学家、佛门的学者,修行证果与他不相干,把佛教变成知识,错了,这都是我们要知道的。法门学成了,还得要成佛道,要证果。证果之后再教人,不会有错误;没有证果,你所学法门里头,还带着有烦恼、还带着有业障,不纯!这个东西不纯,障碍你证入,障碍你证果,你教别人的时候会误导众生,那就要造孽了。由此可知,度众生不容易。
今天在这个环境里头,到哪里去找一个证果的人?不要说证高的,小乘初果,大乘初信位的菩萨,找不到!这怎么回事情?这是众生没福。众生为什么没福?众生不想学好,所以有修有证的人不来。来了,没有人尊重他,没有人喜欢他,没有人愿意跟他学习,他来没有用处,所以就不来了。佛家讲感应,今天众生用什么感?都是恶念、恶行。恶念恶行所感的不是佛菩萨,是哪些人?妖魔鬼怪。《左传》上这一句话说得好,「人弃常则妖兴」,常是五常,五常是做人的根本,仁义礼智信。今天的人不仁、不义、无礼、无智、无信,五常全丢掉了,那所感应的,《左传》上说妖兴,妖魔鬼怪都出现了。怎样才能恢复正常?把这五德找回来。仁者爱人,自爱爱别人。义者讲道理,义是讲道理,古人所谓思想言行合情、合理、合法,这叫义。礼是礼节、礼貌,不能不讲求,现在礼没有了。智是理智,不是感情用事,感情用事容易出乱子,凡事要有智慧,用理智不用感情。最后一个是守信用,不欺骗人,不自欺,不欺人,信。这五个都没有了,那我们看感应的是什么?
这个地方说,「经云:菩萨成就一切众生,供养一切诸佛,尽未来劫,证得如来智慧,是名愿波罗蜜」。这是总愿,就是「佛道无上誓愿成」,成佛就能度众生。什么时候成佛?不是成究竟圆满的佛,成分证佛就可以度众生了。大乘圆教初住菩萨就是分证佛,在中国佛教里所谓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他成的是什么佛?就是分证佛,他是真佛,他不是假佛。为什么?他证到了诸法实相,没圆满。为什么没圆满?他还带着习气,无始无明习气没断,这个不碍事,只碍他自己证究竟圆满的佛果,对这个有障碍。他的智慧神通道力在十法界教化众生没有障碍,所以他能教化众生,他可以跟一切众生感应道交,众生有感他能应。这是愿。
愿也有三种:「一、求菩提愿,谓自求佛果」。我们今天求菩提愿,就是求往生愿,往生就证菩提,往生就成佛果。这是在现前社会,男女老少,各行各业,贫富贵贱,贤愚不肖,人人都有分。因为求往生愿条件很简单,真正相信有极乐世界,真正相信有阿弥陀佛,这就是圆满的菩提心,发菩提心。真正肯念这一句佛号,知道这句佛号,无量功德之所成就,念这句佛号,诚心诚意去念,这一句佛号就具足一切功德。哪一个人不想断恶修善,积功累德,断大恶、修大善、积大功、累大德,什么方法最好?念阿弥陀佛最好,很多人不知道!用清净心、真诚心、慈悲心念这句佛号,就是灭大恶、修大善、积大功、累大德,像经上所说的,无量无边的功德,积功累德。
「二、利乐他愿,谓救度一切众生」。你要知道净土这么殊胜,信愿持名有这么多的好处,你能把这个东西介绍给别人,他接受了,你就度了他。这个法门难信之法,从哪里入门?从经教入门。经教里头最殊胜、最方便、最究竟的无过于《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是极乐世界的说明书,极乐世界最好的一部导览,引导你去观光旅游,你把它搞清楚、搞明白了,你就很想去。如果经看不懂,看注解、听讲解,有耐心的听,一遍一遍的听,听上个十遍、八遍,自然就通了。理事通达,你的信心建立了,愿心建立了,那个佛号就灵了,相应了,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
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0八集》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