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是过短时间的,过一辈子,走的时候在野外,不在房子里头,在树林里头走的。这叫什么?这叫威仪有则,这叫代众生苦,我们看到的代众生苦,他自己?他自己根本就没有苦乐。身没有苦乐,心没有忧喜,这本事高!这大定、大智慧,他把苦乐忧喜统统放下了。我们看到他是在我们这个世间,实际上他自己住常寂光中,常寂光中以应身来示现,给我们做榜样、做示范,这慈悲到极处。知道的人没有不感恩的,没有不尊敬的。更进一步的人,那就是要效法,向他学习,他能解脱,我也能解脱。如果说能证得生空是阿罗汉的境界,菩萨在大乘是十信菩萨七信以上的境界。
第二种「法空无分别慧」,前面是见人,在一切人事上不分别,这更进一步,对万法无分别。万法包括,今天说的,包括动物、植物、矿物跟自然现象,全包括了。前面第一个是生空,这四种现象里头是人事环境,动物都不包括,专讲人事环境,懂得处人之道,待人接物。这第二「谓平等照了真谛之法,悟性本空」。这一条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别教三乘菩萨,十住、十行、十回向,别教,对于法空,解悟,没有证得。别教登地证得了,别教登地,初地就是圆教的初住以上,我们常讲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是圆教讲的,他们证得了。虽然还没有真正成佛,得到佛的气分,也得到佛一部分的作用。如果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当然是阿惟越致菩萨,这个阿惟越致不是自己证得的,是阿弥陀佛加持的。要到第三种「俱空无分别慧」,都是讲的慧,这个往生就真正是实报土,不必阿弥陀佛加持,他自己是阿惟越致菩萨。我们要问,他得不得弥陀本愿威神加持?得,为什么?弥陀本愿故。弥陀本愿里头没有说往生极乐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萨,实报庄严土除外,没有这个说法。没有这个说法,实报土也在内。
你看实报土自己证得,又得弥陀威神加持,这不得了!所以他的智慧、神通、道力跟阿弥陀佛没有两样,这讲西方极乐世界实报土的菩萨,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我们敢讲智慧、神通、道力跟阿弥陀佛一样,不是跟其他的佛。阿弥陀佛一样是什么?「光中极尊,佛中之王」,当然有能力教化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他有这个能力。对上能教等觉菩萨,对下教无间地狱众生,真正普度。这种殊胜功德还得了!十方诸佛刹土里头没有,唯独极乐世界一家。今天我们幸运遇到了,能不去吗?在今天这个社会,如果不往生极乐世界,绝大多数的人来生都在三途。我们如果想到三途苦,就得决心求生净土。
我拜佛,我怎么拜法?我拜佛的时候观想,「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称南无本师,那个南无是归命,归命本师释迦牟尼佛,「弟子净空及一切有缘众生」,有缘众生无量无边,「求生净土」。每一拜都是观想着自己在当中,四周围无量无边众生,一起拜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没有第二个念头,念念求生净土,天天求生净土。不是我一个人去,跟我有缘的众生统统有分,统统去。我在这拜佛,希望大家跟我一起拜佛,这个小佛堂就无量大,跟虚空法界一样,没有边际。把我们的心量拓开,包容一切。《妄尽还源观》上说「含容空有」,含空就是心包太虚,容有就是量周法界。法空无分别慧,悟性本空,这是法身菩萨的境界。
「俱空无分别慧,谓全照中道」,中道第一义谛,「超前二空」,前面生空、法空,生空是人我空,法空是法我空,人法皆空,空亦空,空也不存在。「悉皆平等」,平等是佛心。世尊为我们讲十法界,每一个法界是无量因缘,不是很单纯的。无量因缘当中,第一个因缘是什么?佛慈悲给我们说出来,成佛第一个因缘就是平等心。所以平等是佛心,修平等心是走成佛之道,平等没有高下,没有同异,是一不是二,肯定一切众生、一切万物跟我是一体,一个自性变现出来的,相不一样,体完全相同,从这个地方建立平等心、平等观,看一切平等,这修成佛之道。如果心住在六度,菩萨道;住在四谛是声闻道;住在十二因缘是缘觉道;住在十善、慈悲喜舍,天道;住在十善五戒,人道;五戒十善里面有傲慢、有嫉妒,是修罗道;贪心是饿鬼道,瞋恚是地狱道,愚痴是畜生道,这是佛在大经上常说,十法界第一个因素。所以贪瞋痴一定要断,为什么?那是三恶道里头的主因,希望把它断干净,一丝一毫那个念头都没有,除得干干净净。
末后括号里头有个简单的解释,俗谛,什么叫俗谛?「谓建立一切法」,这俗谛。真谛,「谓泯绝一切法」,这个境界都非常高,这都是法身菩萨境界。所以我们看到李老师当年讲这个般若,他讲实相、观照、方便,大家很容易懂。这个说得深。
我们再看下面第七,「方便波罗蜜」。这后面四种都是般若波罗蜜里面开出来的,展开来。展开什么?起作用。方是方法,便是便宜,这方便两个字要记住,两个字合起来就叫善巧方便。这个便宜就是最合适的,它没有标准,它是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完全不一样。所以底下,「随机利物」,它不说人,要说人,十法界只是人道,说物,十法界全包括了。物的范围比人大,物对上面,包括诸佛菩萨、声闻缘觉、诸天、修罗罗刹,都包括;下面包括三途众生,全包括了,物。所以随机利物,对一切众生都有利益,乃至于植物、矿物都爱护、都尊重!不可以轻易破坏,轻视都不可以,何况伤害!仁民爱物,对待一切有情众生要仁慈,对于天地万物、树木花草、山河大地要爱护,这叫随机利物。
「称适缘宜」,适就是非常适合,恰到好处。随他的缘,应该怎么做法就怎么做,真正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它不是一个死呆板的。在这个世界上,各地风俗习惯不一样,要懂得随缘,不懂得随缘,别人心里就生烦恼。伊斯兰教的礼,见面都拥抱,那我们要拒绝的时候,他就生烦恼了。我们到每一个伊斯兰国家都看到,才晓得这是他们的最敬礼。所以入境要随俗,要令众生生欢喜心,这才能够摄受众生。摄受众生,佛法讲结法缘,他对你尊重,他相信你,你说法他就会听,他能生起恭敬心,他就能听懂,就能受益。一切是为教化众生,慢慢他就懂了,他就明白了。我们伊斯兰这些朋友,熟了之后,见面他不拥抱了,他合掌,为什么?他随顺我了。我先能随顺他,他以后就慢慢随顺我。合掌好,比握手都好,握手很累,合掌表恭敬,他懂得这意思。这十个指头代表散乱,合得一个就是一心,一心是最恭敬的,取这个意思。合掌不要这样分着,这样子里面是落空了,一定要合十,表这个意思,表法的意思。可是初见面的时候,我们一定随顺他,久而久之,他随顺我们。
「经云:菩萨教化众生而不厌倦」,这一句话很重要,不能厌倦。「随其心乐」,要能够随他的心,随他的爱好,「而为现身说法,是名方便波罗蜜」。就是普贤菩萨十愿里头「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就这两条。跟大众接触,与大众结法缘,一定要懂得四摄法。四摄法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爱语不是甜言蜜语,不是这个意思,爱语是真正爱护他,所说的话都是好话、都是实话,没有欺骗别人,都是希望得利益。
方便度有三,第一个「进趣果向方便,谓修诸功德,回向佛果」。进是契入,趣是趣向。这个进趣是哪个方向?进趣是果德的方向,果向的方便。果是成佛,学佛最后的目标是成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是个中途站,必须要经过的中途站,先到这个中途站就保证成佛,决定不会落空的。一般大乘八万四千法门,它当中没有中途站;唯独阿弥陀佛这个成佛法门当中有中途站。我们到中途站是非常容易,到中途站就得到保证,这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弥陀会被十方一切诸佛尊称为「光中极尊,佛中之王」,这个不容易,诸佛如来对他尊重、对他佩服,就是他设了个中途站,设立得非常之好。因为他设立了,诸佛如来就不必再设立,为什么?修学大乘有困难,不能契入的,统统都送给阿弥陀佛,都劝他往生极乐世界;换句话说,弥陀的极乐世界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极乐世界。佛佛道同,你那里有,我这里就不必有,我的学生送到你那里就好了,这多方便、多自在!所以你看到佛跟佛当中,佛跟菩萨当中,没有竞争的、没有嫉妒的,没有好胜心,没有要争取第一,我来做,没有。你做好了,没有一个不欢喜,把学生送到极乐世界是支持你。等于说阿弥陀佛办学校,十方世界诸佛刹土里面的弟子,很难教化的,八万四千法门很不容易修成的,全部到极乐世界去,都交给阿弥陀佛去教化,毕业了就成佛。这个方便法可以说,阿弥陀佛四十八愿,闻名得益,十念必生,这是进趣果向第一方便,没有比这个更方便的。
第二「巧会有无方便」,这个也很难,会是融会,很巧妙的融会有跟无。有无二法是对立的,在法身菩萨的境界它是圆融的,有无是一,不是二。这个问题,在今天科学、哲学是最高峰的问题,我们所学习的科目,最高深的科目。什么时候完全融会?见性就融会了。没有见性,这两个融会不起来。有是俗谛,无是真谛;换句话说,有是假的,无是真的。《般若经》上,像《心经》上所说的,色是俗谛,是有;空是真谛,是无,它融会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融会了,把真相全搞清楚,知道它是一,不是二。自性是空寂,或者叫寂灭,灭是空的意思,是无的意思,清净寂灭。为什么说它是真?它永恒不变。有是现象,无论是自然现象、精神现象、物质现象,全属于波动里头产生的。波动就是有生灭,这个现象有起有灭,但是起灭速度太快,所以生灭等于不生不灭。生,没有原因,好像忽然起来,但是起来立刻就消失了。它跟自性有没有妨碍?没有妨碍。有没有冲突?没有冲突。佛在楞严会上所说的,「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确实它没有妨碍,所以这个现象跟自性可以同时存在,一丝毫妨碍都没有,无障碍的法界。
清凉大师在《华严经》上告诉我们,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理事无碍…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0八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