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0八集▪P2

  ..續本文上一頁不是過短時間的,過一輩子,走的時候在野外,不在房子裏頭,在樹林裏頭走的。這叫什麼?這叫威儀有則,這叫代衆生苦,我們看到的代衆生苦,他自己?他自己根本就沒有苦樂。身沒有苦樂,心沒有憂喜,這本事高!這大定、大智慧,他把苦樂憂喜統統放下了。我們看到他是在我們這個世間,實際上他自己住常寂光中,常寂光中以應身來示現,給我們做榜樣、做示範,這慈悲到極處。知道的人沒有不感恩的,沒有不尊敬的。更進一步的人,那就是要效法,向他學習,他能解脫,我也能解脫。如果說能證得生空是阿羅漢的境界,菩薩在大乘是十信菩薩七信以上的境界。

  第二種「法空無分別慧」,前面是見人,在一切人事上不分別,這更進一步,對萬法無分別。萬法包括,今天說的,包括動物、植物、礦物跟自然現象,全包括了。前面第一個是生空,這四種現象裏頭是人事環境,動物都不包括,專講人事環境,懂得處人之道,待人接物。這第二「謂平等照了真谛之法,悟性本空」。這一條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別教叁乘菩薩,十住、十行、十回向,別教,對于法空,解悟,沒有證得。別教登地證得了,別教登地,初地就是圓教的初住以上,我們常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是圓教講的,他們證得了。雖然還沒有真正成佛,得到佛的氣分,也得到佛一部分的作用。如果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當然是阿惟越致菩薩,這個阿惟越致不是自己證得的,是阿彌陀佛加持的。要到第叁種「俱空無分別慧」,都是講的慧,這個往生就真正是實報土,不必阿彌陀佛加持,他自己是阿惟越致菩薩。我們要問,他得不得彌陀本願威神加持?得,爲什麼?彌陀本願故。彌陀本願裏頭沒有說往生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實報莊嚴土除外,沒有這個說法。沒有這個說法,實報土也在內。

  你看實報土自己證得,又得彌陀威神加持,這不得了!所以他的智慧、神通、道力跟阿彌陀佛沒有兩樣,這講西方極樂世界實報土的菩薩,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我們敢講智慧、神通、道力跟阿彌陀佛一樣,不是跟其他的佛。阿彌陀佛一樣是什麼?「光中極尊,佛中之王」,當然有能力教化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衆生,他有這個能力。對上能教等覺菩薩,對下教無間地獄衆生,真正普度。這種殊勝功德還得了!十方諸佛刹土裏頭沒有,唯獨極樂世界一家。今天我們幸運遇到了,能不去嗎?在今天這個社會,如果不往生極樂世界,絕大多數的人來生都在叁途。我們如果想到叁途苦,就得決心求生淨土。

  我拜佛,我怎麼拜法?我拜佛的時候觀想,「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稱南無本師,那個南無是歸命,歸命本師釋迦牟尼佛,「弟子淨空及一切有緣衆生」,有緣衆生無量無邊,「求生淨土」。每一拜都是觀想著自己在當中,四周圍無量無邊衆生,一起拜阿彌陀佛,求生淨土,沒有第二個念頭,念念求生淨土,天天求生淨土。不是我一個人去,跟我有緣的衆生統統有分,統統去。我在這拜佛,希望大家跟我一起拜佛,這個小佛堂就無量大,跟虛空法界一樣,沒有邊際。把我們的心量拓開,包容一切。《妄盡還源觀》上說「含容空有」,含空就是心包太虛,容有就是量周法界。法空無分別慧,悟性本空,這是法身菩薩的境界。

  「俱空無分別慧,謂全照中道」,中道第一義谛,「超前二空」,前面生空、法空,生空是人我空,法空是法我空,人法皆空,空亦空,空也不存在。「悉皆平等」,平等是佛心。世尊爲我們講十法界,每一個法界是無量因緣,不是很單純的。無量因緣當中,第一個因緣是什麼?佛慈悲給我們說出來,成佛第一個因緣就是平等心。所以平等是佛心,修平等心是走成佛之道,平等沒有高下,沒有同異,是一不是二,肯定一切衆生、一切萬物跟我是一體,一個自性變現出來的,相不一樣,體完全相同,從這個地方建立平等心、平等觀,看一切平等,這修成佛之道。如果心住在六度,菩薩道;住在四谛是聲聞道;住在十二因緣是緣覺道;住在十善、慈悲喜舍,天道;住在十善五戒,人道;五戒十善裏面有傲慢、有嫉妒,是修羅道;貪心是餓鬼道,瞋恚是地獄道,愚癡是畜生道,這是佛在大經上常說,十法界第一個因素。所以貪瞋癡一定要斷,爲什麼?那是叁惡道裏頭的主因,希望把它斷幹淨,一絲一毫那個念頭都沒有,除得幹幹淨淨。

  末後括號裏頭有個簡單的解釋,俗谛,什麼叫俗谛?「謂建立一切法」,這俗谛。真谛,「謂泯絕一切法」,這個境界都非常高,這都是法身菩薩境界。所以我們看到李老師當年講這個般若,他講實相、觀照、方便,大家很容易懂。這個說得深。

  我們再看下面第七,「方便波羅蜜」。這後面四種都是般若波羅蜜裏面開出來的,展開來。展開什麼?起作用。方是方法,便是便宜,這方便兩個字要記住,兩個字合起來就叫善巧方便。這個便宜就是最合適的,它沒有標准,它是因人、因事、因時、因地,完全不一樣。所以底下,「隨機利物」,它不說人,要說人,十法界只是人道,說物,十法界全包括了。物的範圍比人大,物對上面,包括諸佛菩薩、聲聞緣覺、諸天、修羅羅刹,都包括;下面包括叁途衆生,全包括了,物。所以隨機利物,對一切衆生都有利益,乃至于植物、礦物都愛護、都尊重!不可以輕易破壞,輕視都不可以,何況傷害!仁民愛物,對待一切有情衆生要仁慈,對于天地萬物、樹木花草、山河大地要愛護,這叫隨機利物。

  「稱適緣宜」,適就是非常適合,恰到好處。隨他的緣,應該怎麼做法就怎麼做,真正令一切衆生生歡喜心,它不是一個死呆板的。在這個世界上,各地風俗習慣不一樣,要懂得隨緣,不懂得隨緣,別人心裏就生煩惱。伊斯蘭教的禮,見面都擁抱,那我們要拒絕的時候,他就生煩惱了。我們到每一個伊斯蘭國家都看到,才曉得這是他們的最敬禮。所以入境要隨俗,要令衆生生歡喜心,這才能夠攝受衆生。攝受衆生,佛法講結法緣,他對你尊重,他相信你,你說法他就會聽,他能生起恭敬心,他就能聽懂,就能受益。一切是爲教化衆生,慢慢他就懂了,他就明白了。我們伊斯蘭這些朋友,熟了之後,見面他不擁抱了,他合掌,爲什麼?他隨順我了。我先能隨順他,他以後就慢慢隨順我。合掌好,比握手都好,握手很累,合掌表恭敬,他懂得這意思。這十個指頭代表散亂,合得一個就是一心,一心是最恭敬的,取這個意思。合掌不要這樣分著,這樣子裏面是落空了,一定要合十,表這個意思,表法的意思。可是初見面的時候,我們一定隨順他,久而久之,他隨順我們。

  「經雲:菩薩教化衆生而不厭倦」,這一句話很重要,不能厭倦。「隨其心樂」,要能夠隨他的心,隨他的愛好,「而爲現身說法,是名方便波羅蜜」。就是普賢菩薩十願裏頭「恒順衆生,隨喜功德」,就這兩條。跟大衆接觸,與大衆結法緣,一定要懂得四攝法。四攝法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愛語不是甜言蜜語,不是這個意思,愛語是真正愛護他,所說的話都是好話、都是實話,沒有欺騙別人,都是希望得利益。

  方便度有叁,第一個「進趣果向方便,謂修諸功德,回向佛果」。進是契入,趣是趣向。這個進趣是哪個方向?進趣是果德的方向,果向的方便。果是成佛,學佛最後的目標是成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是個中途站,必須要經過的中途站,先到這個中途站就保證成佛,決定不會落空的。一般大乘八萬四千法門,它當中沒有中途站;唯獨阿彌陀佛這個成佛法門當中有中途站。我們到中途站是非常容易,到中途站就得到保證,這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彌陀會被十方一切諸佛尊稱爲「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這個不容易,諸佛如來對他尊重、對他佩服,就是他設了個中途站,設立得非常之好。因爲他設立了,諸佛如來就不必再設立,爲什麼?修學大乘有困難,不能契入的,統統都送給阿彌陀佛,都勸他往生極樂世界;換句話說,彌陀的極樂世界就是十方叁世一切諸佛的極樂世界。佛佛道同,你那裏有,我這裏就不必有,我的學生送到你那裏就好了,這多方便、多自在!所以你看到佛跟佛當中,佛跟菩薩當中,沒有競爭的、沒有嫉妒的,沒有好勝心,沒有要爭取第一,我來做,沒有。你做好了,沒有一個不歡喜,把學生送到極樂世界是支持你。等于說阿彌陀佛辦學校,十方世界諸佛刹土裏面的弟子,很難教化的,八萬四千法門很不容易修成的,全部到極樂世界去,都交給阿彌陀佛去教化,畢業了就成佛。這個方便法可以說,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聞名得益,十念必生,這是進趣果向第一方便,沒有比這個更方便的。

  第二「巧會有無方便」,這個也很難,會是融會,很巧妙的融會有跟無。有無二法是對立的,在法身菩薩的境界它是圓融的,有無是一,不是二。這個問題,在今天科學、哲學是最高峰的問題,我們所學習的科目,最高深的科目。什麼時候完全融會?見性就融會了。沒有見性,這兩個融會不起來。有是俗谛,無是真谛;換句話說,有是假的,無是真的。《般若經》上,像《心經》上所說的,色是俗谛,是有;空是真谛,是無,它融會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融會了,把真相全搞清楚,知道它是一,不是二。自性是空寂,或者叫寂滅,滅是空的意思,是無的意思,清淨寂滅。爲什麼說它是真?它永恒不變。有是現象,無論是自然現象、精神現象、物質現象,全屬于波動裏頭産生的。波動就是有生滅,這個現象有起有滅,但是起滅速度太快,所以生滅等于不生不滅。生,沒有原因,好像忽然起來,但是起來立刻就消失了。它跟自性有沒有妨礙?沒有妨礙。有沒有沖突?沒有沖突。佛在楞嚴會上所說的,「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確實它沒有妨礙,所以這個現象跟自性可以同時存在,一絲毫妨礙都沒有,無障礙的法界。

  清涼大師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理事無礙…

《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0八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