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0九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0九集)  2012/7/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09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八百六十八页,倒数第四行,最后一句「十波罗蜜」:

  我们学到第八,第八是「愿波罗蜜:愿即誓愿,志求满足也。谓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尽未来际,成就行愿也。经云:菩萨成就一切众生,供养一切诸佛,尽未来劫,证得如来智慧,是名愿波罗蜜」。前面我们学到这个地方。愿也有三种,第一个「求菩提愿,谓自求佛果」。菩提是梵语,就是智慧,这个智慧不是从外面来的。世尊在《华严经》上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换句话说,智慧、德能、相好,乃至于一切法的究竟圆满,无一不是自性本具的。所以大乘经上常说,心外无法,法外无心,一切法从心想生。这桩事情在过去只有大乘知道,中国古圣先贤、我们的老祖宗也知道。所以论教学,东方超过西方太多了,东方人求智慧,西方人求知识。知识跟智慧是两桩事情,知识是从外来的,智慧是从内求的。内求,最重要的是禅定。大乘佛法修禅定,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离不开禅。净土宗念佛也是禅,《大集经》上佛说了,念佛法门是无上深妙禅。换句话说,八万四千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修什么?修禅定。修禅定的方法非常多,得到禅定叫三昧,无量三昧,无量法门。

  修学最重要的,禅是什么意思?佛在经上常说「制心一处」,这就是禅,《弥陀经》上讲的一心不乱,是禅定。所以一心不乱有三等,最浅的是功夫成片,应该是一般修净土的人,能够如理如法,都能到这个境界。到这么一个境界,往生就决定有把握了,这个不难修。第二个,第二类的是事一心不乱,这比较不容易,现在一般人可能达不到。事一心不乱是断见思烦恼,这个功夫等于阿罗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生方便有余土,他不在同居土,功夫成片往生同居土。理一心不乱,这最高的,理一心不乱跟禅宗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是同等境界。我们在禅宗里面看到六祖惠能大师,他所证得的境界,在净土宗就是理一心不乱。所以佛法修学的枢纽是禅定,禅定修学基本的条件是放下,如果放不下,你的心怎么能得定?统统放下了,一个妄想、一个杂念都没有,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这就成佛了。释迦牟尼佛三十岁,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大彻大悟,就是这个境界,惠能大师所证得的也是这个境界,境界是相同的,这是佛为我们示现的。

  这个境界在天台智者大师所判的六即佛,是六即佛里面的分证即佛,不是究竟。究竟即佛,是《华严经》上讲的妙觉如来。分证即佛,《华严》是大乘圆教,从初住到等觉都是分证,常说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是真佛,不是假佛,就是没有圆满。也就是求菩提愿,菩提愿是三类的烦恼全都断了,无明、尘沙、见思统统断尽,见思、尘沙的习气也断尽,只是还有无始无明习气没断,他住实报庄严土。到等觉这个地位,习气断干净了,无始无明习气断干净,这叫成佛,证得究竟妙觉如来的位次。这个境界里面不住实报土,他住到常寂光去了,极乐世界四土三辈九品,他入常寂光。四土三辈九品是前面三土有,同居土有、方便土有、实报土有,常寂光里头没有,常寂光没有三辈九品。为什么?他无始无明习气都没有,所以常寂光是平等的。这些属于境界,我们不能不知道。知道有个好处,我们自己功夫到哪一个等级很清楚,再不断的向上提升,一定要提升到妙觉果位。那是究竟的果位,真正的无上正等正觉,是我们学习终极的目标。

  既然八万四千法门全修的是禅定,佛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但是众生根性不相同,千差万别,上上根人,无论修学哪个法门都能够得定,都能够开慧、证果;可是上中下三根就不行了,必须在法门里面选择适合自己根性、适合自己程度、适合自己的兴趣,乃至于工作环境、生活环境,这样修就方便,障碍就少。如果与自己善根不相应,修学就非常困难,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如果自己业障重、烦恼多、习气很重,任何一个法门我们都感到困难。佛菩萨慈悲,特别是阿弥陀佛,为我们开显往生念佛的法门。这个法门,祖师大德称它为教外,是八万四千法门之外的一个易行道。说明它跟八万四千法门相比,那个法门难,这个法门容易。

  任何法门都要具足戒定慧三学,这个法门它只要具足,它也是三门,叫三资粮。真正相信有西方极乐世界,这真信,丝毫怀疑都没有;第二,真正相信阿弥陀佛。《无量寿经》是释迦牟尼佛多次宣讲,世尊在世,大家都知道,所说的经只说一遍,没有说第二遍的。唯独这个法门是多次宣讲,慈悲到了极处。在中国翻译这部经典,从汉朝到宋朝八百年间,翻过十二次。所以中文的译本有十二种版本,非常可惜这十二种本子有七种失传,现在保留的只有五种,收在《大藏经》里面。多次宣讲,说明世尊无比的慈悲,知道这个法门能普度众生。所以,极乐世界是我们成佛的中途站,我们先到这一站,在这个站里面进修。这个站里面修行的环境非常好,没有任何障碍,决定能够成就。这部经详细介绍了极乐世界。这是自求佛果,这是第一大愿,佛道无上誓愿成。

  第二,是「利乐他愿,谓救度一切众生」。大乘没有为自己的,我修行,我断恶修善,我积功累德,为什么?为谁?是为众生。四弘誓愿里面第一句,「众生无边誓愿度」,为了实现这个大愿,所以要断烦恼、要学法门、要成无上道,这一愿才能够满足。所以,成佛之后没有不度众生的,这是一切诸佛如来的根本大愿。没有度众生的大愿,怎么能成得了佛?什么原因?众生跟自己是一体,这个道理在此地。

  第三,「外化愿,谓外化有情,亦起自利利他之愿」。这个外化是佛教之外,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多元文化,除佛教之外,所有的宗教、所有的学派全都包括在其中。为什么?一切法都是从自性变现出来的,没有一个是例外的。大乘经上常说的,心外无法,法外无心,这是事实真相。大乘菩萨、大乘学者,没有内外之分,没有彼此之分,所以心量大。我们在贤首国师的《妄尽还源观》上读到,从一体起二用,二用,一个是依报,就是整个宇宙,佛经上讲的遍法界虚空界,这里头一切诸法,《坛经》上所说的「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所有的宗教都是万法里头的,万法之外没有东西,统统都在万法之内。所以万法是自性变现的。

  我们在大乘经里面看到,不同的国籍、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信仰(就是宗教),佛陀在世的时候都依佛为师,都跟佛学习。《地藏经》诸位常念,非常有名的公案婆罗门女,婆罗门教,不是佛教,就是现在的兴都教。婆罗门教在印度历史非常悠久,我跟他们也有往来。他们的长老告诉我,婆罗门教的历史往上溯至少有一万三千年。可惜的他们没有文字记载,传说,我相信。在我心目当中,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决定不止一万年,至少也能够像婆罗门教一样,一万三千年历史。但是早年没有发明文字,也是一代一代承传下来的。从孔子教学当中我们能体会得到,夫子说他老人家一生求学,也就是说,他所学的、所修的、所教的、所传的,都不是自己的东西,古圣先贤的。他表明他自己述而不作,这个意思就是他一生没有自己的创造发明。述而不作,述是说古圣先贤的东西。《论语》里面很多「子曰」,我们相信不是孔子的,是孔子转述古圣先贤的教诲。

  中国人讲的伦理,五伦、五常、八德,至少也有一万多年。这些东西很简单,都是最重要的纲领、原则。五伦只有二十个字,「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你说这能传错吗?传十万年也不会传错。为什么?它太容易、太简单了。长篇大论记不住,太深奥了也记不住,简单容易记。五伦二十个字,这最多的了。五常五个字,仁义礼智信,能传错吗?不可能。这是中国人做人的一个原则,五个字做到了,你才像个人,五个字没有做到叫缺德。这五个字中国人看是德,基本的德行。如果五个字都没有,那不是人。人必须要具备这五德,所以才叫常。常是永恒不能变,比穿衣吃饭还重要,可以一天不吃饭,不能有一时一刻把常德丢掉,这个决定不可以的。所以古人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今天社会问题出来了,为什么?没人教了,大家都不知道,不懂得这五个字叫什么意思。所以现在的社会,大多数,不是少数,是大多数,不仁、不义、无礼、无智、无信,这是社会的混乱。八德只有八个字,孝悌忠信仁爱和平。四维,管仲提出来的,管子提出来的,「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个国家有没有礼、有没有义、有没有廉、有没有耻?如果这四个字都没有,这个国家很危险,到了亡国的边缘。你说中国这个四科,这么简单,谁都能够记得住,所以它不会忘失,愈是重要的东西愈简单。所以中国人从小到老,每天都是用这四科做为标准,来反省自己德行有没有修、有没有缺失。

  我们修学净土,净宗学会成立,我们也在经教里头选了五科。这得真干,真修净土,这是修净土的本钱。第一个三福,这些科目里头,三福比较长一点,一共十一句,一句四个字,四十四个字,也不算太多。中国讲的五伦只有二十个字,佛法这最高指导原则,四十四个字。第一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三福第一。这个做到,你有福报,这个没有做到,你没福。不孝父母,不敬尊长,这个人哪里来的福报?三福,这是福的根。现在没有了,现在人没有福,所以灾难起来了,社会乱了。第二福,第二福是从第一福提升的。第一个福是人天福报,在佛法里讲,这是俗谛,世俗。第二,第二这就佛法,佛法建立在世间福报的基础上,世间有福报的人学的。第二福只有三句,「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小乘福,小乘…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0九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