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一0集) 2012/7/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10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八六八页,倒数第四行最后一句,「十波罗蜜」。我们学到第十「智波罗蜜」,这一段没学完,可是我们还得从头念起。
「智波罗蜜:智即智慧,谓决断无惑,证法怡神,善入佛慧,明了无碍也」。这一段的意思很深、很广。这个智跟前面第六般若波罗蜜意思不一样,般若波罗蜜是慧,慧,照了真谛,就是对于宇宙万法的真相通达明了,这是般若波罗蜜。至于能生万法,惠能大师说的,「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万法无量无边。无量无边的这些法是怎么生出来的,为什么会有这种事情,这叫做智,这不是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是知道一切万法的真相、本体、空相不可得,这个智是知有,万事万法怎么来的、怎么回事情,他都知道,叫知俗谛。也就是般若波罗蜜的德用,应用在我们生活上,应用在工作,应用在处事待人接物,这就是这个智,无所不知。般若是无知,般若无知,这一条是无所不知,就是无知起作用的时候是无所不知。这是两个不相同的地方,我们搞清楚了。所以决断无惑,对于万事万法他能够决断,不迷惑,也就是说,性相、理事、因缘、因果他统知道。
「经云:菩萨知一切法真实,知一切如来力,普觉悟法界门,是名智波罗蜜。与前之第六度所以异者,彼为」,彼是第六般若波罗蜜,它是「观空理之智慧」,就是明心见性的智慧,「而此为照有相之智慧」,对于宇宙万事万物这些东西他全晓得,就是无所不知,观空理是无知。「故二度相对,第六度为慧度,第十度为智度」,《成唯识论》上所讲的。菩萨知道一切法的真实,这个真实是从事相上说的,跟前面根本智所说的不一样,知道的事相,一切法相。知一切如来力,这个力是讲力用。佛在《华严》上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个力就是德,如来的德用,能现万法、能生万法。普觉悟法界门,法界就是我们讲的宇宙,性相、理事、因果的全体,总代名词叫法界。法界就是法身,法界就是实相,法界就是真如,后得智知道这些现象,根本智知道这些现象全是假的,所谓「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这是般若波罗蜜所见的。
知道这一切法怎么来的、怎么变的,这属于阿赖耶的范围。自性能生能现,阿赖耶能变所变。能变是阿赖耶的意识、意根,这能变的;所变的,十法界依正庄严。诸佛如来实报土不在其内,因为实报土里头已经转识成智,它是自性所生所现,所以他们身是法性身,居住的是法性土,法性身跟法性土没有变易,两种生死都没有,分段、变易都没有,跟阿赖耶不一样,阿赖耶所变的一切法,两种生死都具足。所以,根本智跟后得智确实了解宇宙万有的真相跟现象,现象是物质现象、精神现象、自然现象,统统知道,无所不知。这是智波罗蜜。
「智度」也有三行,第一种「无相智」,无相智是第六般若波罗蜜所见的,「谓观达一切诸法性本自空」。一切法,任何一种法,我们今天讲现象,任何一种现象,物质现象、精神现象、自然现象,经上所说的「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是第一种,第一种智。第二是「受用法乐智,谓修行证得一切种智,恒自受用,得大自在」。我们常说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这里头有理有事、有性有相,理事、性相圆融自在,没有障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大方广佛华严经》圆满把这种大自在显示出来,享受!方东美先生所说的,「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如果没有享受,学它干什么?但是最高的那个享受我们无法想象,不是我们的境界;我们的享受,在他们心目当中叫低级享受,不是高级的。这些我们深入经藏,逐步逐步就明白了,大乘经教里头佛说得很详细。最乐的我们能够体会到几分就是明了、不迷惑,这真乐。
你看一切法,性相,性能生,相所生;理事,事繁杂,理也众多,不是一个理。没有一桩事情没有理,净业有净业的道理,染有染的道理,善有善的理,恶有恶的理,统统都有,没有理那怎么会有事?大概负面的都是迷,从迷里头产生的,净善是从觉悟里头产生的,总的关键在迷悟。迷有浅深不一样,悟亦如是。所以,事之理就很复杂,相、作用就更复杂。这里头因缘果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佛菩萨没有一样不明了,他才有他的善巧方便普度众生。度众生所现的相、所用的方法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处所而异,不一样。一桩事情,在不同的时节因缘、不同的处所,佛菩萨用的方法就不相同。但是他的方法非常巧妙,都能够在当时把事情解决得非常圆满,解决之后皆大欢喜,这是无量功德。
第三,「成熟有情智,谓教化饶益一切众生,成就道果」,这种智慧是教化。你看看,第二是自受用,第三是他受用。一切诸法性本自空,这是体,有体它就有用。自受用里面最重要的是一切种智,如来证得的。大乘经教告诉我们,法身菩萨就是如来,法身菩萨是真正成佛,只是无始无明习气没断干净,除这个之外,他的智慧、神通、道力跟果地上的如来没有什么分别,都是证得一切种智。「一切种智」,后头括号里有个小注,「知一切道」,一切道理,万事万物什么道理而有的,他知道;「知一切种」,种是种类,繁杂,无量无边,这是佛的智慧,比菩萨高。
「由此前六不增不减」,前面六个,到这里讲十个,十跟六不增不减,是一不是二。「后唯四者」,这后面方便愿力智,「为助前六」,这是帮助前面六波罗蜜的,如果没有这四种帮助,前面的就显示不出来。这个六种,布施里头有般若,布施里头有方便、有愿、有力、有智;持戒里头也有,有方便、有愿、有力、有智;一直到禅定,每一度里头统统都有。这是什么?这是般若波罗蜜起的作用。如果没有般若,前五个,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是善法,不能出六道轮回,是福德不是功德。修布施,里面有方便愿力智,那个布施是功德;持戒,戒里头有方便愿力智,那个持戒是功德。如果没有这四条,全是福德,福德果报是六道里面人天福报,这个要知道。用这个标准我们来看这个世间,多少人学佛修行、弘法护法,几乎都是福德边上事情,不是功德。念佛求生净土,要不把这些福德放下不能往生。断一切恶,修一切善,断恶不放在心上,修善也不放在心上,心上只有阿弥陀佛,没有其他的杂念,没有其他的妄想,这决定能往生。断恶修善,事情要不要做?要做,这是护持佛法,这是普度众生,所以一定要做,不能着相,不能以为我做了这么多好事,那就统变成福报了。
就跟达摩见梁武帝,梁武帝在他面前夸耀,他护持佛法,在佛门做了多少好事,建造的道场,就是寺院,四百八十多座,建道场;看到人发心出家就欢喜、就供养,供养出家人几十万人。这功德大不大?达摩祖师告诉他,并无功德。为什么无功德?就是你心里头有「我这个功德大不大」,全变成福德,功德就没有了。功德不着相,着相是福德。如果梁武帝要问,我的福德大不大?达摩一定说很大很大,福德很大;功德,功德没有了,着相就没有了。所以积功累德,修的功德只有自己晓得,比我境界高的人晓得,境界不如我的他不知道,他是凡夫,跟我同等境界的也未必知道得很圆满。这些事情,心里头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由此可知,经教不能不学,不学真不知道,不学往往很容易把福德误认为是功德。
后面这四者都叫做权智,都叫做后得智,也叫做差别智,它能助前面六种行。实在说,它是助道法,能助菩萨一切善行。「方便善巧,助施等三」,布施、持戒、忍辱,帮助这三个。「愿助精进」,方便帮助前三,愿帮助精进,「力助静虑,智助般若,令修满故」。般若知空不知有,有这个智,空有皆知,智慧就圆满。我们看《华严经》五十三参,善财童子在文殊菩萨会下证得了根本智,就是第六,般若波罗蜜,真正知道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他真知道。这个地位是什么?圆教初住菩萨,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文殊教他去参访,五十三参,五十三参,五十三参成就方便愿力智,而且让方便愿力智起了很大的作用。布施波罗蜜圆满,怎么圆满的?悭贪的念头没有了。持戒波罗蜜圆满,怎么圆满的?恶念没有了。有一个不善的念头,持戒波罗蜜不圆满。不善的念头没有,善念也没有,忍辱波罗蜜圆满。忍辱波罗蜜,见到事实真相,受什么样的侮辱不动心,若无其事,即使歌利王割截身体,凌迟处死,他也不动心。不起心、不动念,忍辱波罗蜜圆满,精进波罗蜜圆满,真正制心一处,这心放在哪里?心跟真如相应,回归自性,在净土讲,回归常寂光;常,不生不灭,寂,不起心、不动念。灭,烦恼灭了、生死灭了,烦恼是因,生死是果,统统灭了,这常寂光,光明遍照,遍照法界。遍照法界得大自在,自受用;众生有感自然就有应,帮助众生断恶修善,帮助众生破迷开悟,帮助众生转凡成圣,这个乐,他受用。你看这四样,方便愿力智,是普通大乘经上用四个字来形容它,叫善巧方便,善巧方便的内容就是方便愿力智,让我们修行圆满。如《解深密经》里头广说,《解深密经》把这桩事情说得很细,很详细。
「此实有十」,这个波罗蜜实实在在是有十,「而说六者」,平常都讲六波罗蜜,都说六度,「应知后四」,后面这四个,「第六所摄」。说六度,后面这四个全包括在般若波罗蜜里头,般若波罗蜜有体、有相、有作用,统统包括在那里。说十就是把般若波罗蜜单讲体,它的相跟用就分开来了。相是什么?相就是智;用是什么?方便愿力是用。这样一讲就很清楚,般若是体,智是相,方便愿力是作用。「开为十者。第六唯摄无分别智。后四皆是后得智摄。缘世俗故」。这个后得智,它缘世间法,也就是它缘十法界。十种波罗蜜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下面,「能摧十种烦恼」。摧就是…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一0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