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灭的意思,就是它有能力帮助我们灭十种烦恼,就是十波罗蜜能灭十种烦恼。这十种烦恼就是见思烦恼,佛把见思烦恼归纳为十类。见惑,三界,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总有八十八品;思惑有八十一品,三界九地,九九八十一品。这些教初学就不方便,太多了,所以佛把它归纳,见惑归纳为五类,思惑也归纳五类,这叫十烦恼。《佛学大辞典》里面,我们把这段文节录下来,「(名数)开六烦恼中恶见之一而为身见、边见、邪见、取见、戒禁取见」,分为这五类。「六烦恼」,《百法明门论》上讲的六个根本烦恼,是「贪、瞋、痴、慢、疑、恶见」。再把恶见,恶见是见烦恼,前面这叫思烦恼,是思想里的错误,不正确的思想,贪瞋痴慢疑。见是见解,看错了,思惑是你想错了,这个问题大了。为什么?佛常讲,我们都知道,「一切法从心想生」,那我们想错了,所生的一切境界相全出问题了。你看今天世界上的人,他所想的是不是贪瞋痴慢疑?他所看的,他的看法,是不是身见、边见、见取、戒取、邪见?全是。换句话说,今天举世之人,绝大多数都生活在烦恼当中,「十烦恼」,具足十烦恼。这是讲他的看法跟想法全都错了,这一错麻烦大了,为什么?开口就说错了。
刘素云居士这几天在这做的报告,这个光盘我看了,讲得很好。她讲到眼前这些教育,问这些学生,十几岁的学生,问他们心里第一个想的是什么?赚钱,赚钱愈多愈好。学会了就跳槽,什么跳槽?哪个地方待遇好就到哪里去。我在这里一个月赚三千块,那个地方给我三千五,我马上就过去了,唯利是图。这是什么?贪!贪不到就发脾气,瞋恨。为什么会有这种思想行为?这是愚痴。傲慢,从傲慢产生嫉妒,看到别人超过我,想尽方法去整他、害他,都在造罪业,造的是什么?口里头是妄语、两舌、绮语、恶口,造的是杀盗淫妄,这还得了!这个果报就是摧残自己的身心,身心不健康,毁掉自己的前途,造成社会动乱,造成地球上灾异频繁。
如何来拯救?那就是汤恩比博士所说的,要大乘佛法,他讲的两个,孔孟学说治标,大乘佛法治本。这两样东西同时进行,标本兼治,会产生效果,会让人清醒过来,人只要清醒过来。可是治之本在孝亲尊师,这是性德里头的核心。性德的核心不是哪个发明的,不是哪个勉强要求你,不是的,这是自性,你觉悟了,你自然孝亲尊师;你不孝亲、不尊师,你在迷,你没觉悟。这东西不要人教的,小孩一出生,他就爱他的父母,没有人教他。你细心去观察,婴孩才生下来几天眼睛张开了,你看他看他的父母,细心观察,能看到对父母的爱,所以这是天性。稍稍长大,父母教他对老师要尊敬,尊师重道,这是很小他就接受了,根深蒂固。父母对我们的恩德,我们的身体、身命得自于父母;我们的慧命,法身慧命得自于老师,中国古礼,对老师跟对父母是同样的孝敬,完全没有分别。所以古人常说师徒如父子,老师的儿女跟自己的亲兄弟没有两样,一生都要照顾。
古时候老师教学生非常认真,他为什么?学生教出来了,将来学生有前途,他全家都有保障。为什么?学生会照顾他,学生知恩报恩。要让父母、要让兄弟姐妹都能过到好生活,跟自己一样,这大孝。如果兄弟姐妹过的生活跟自己比,比自己差一等,父母心里头难过,不舒服;老师的儿女生活比你也差一等,老师心里也很难过。所以六和敬里头讲「利和同均」,先跟哪些人同均?先跟父母老师,跟兄弟姐妹,跟老师的儿女,先跟这些人同均,然后跟着距离愈远的可以减一等,可以递减。但是跟父母,跟兄弟姐妹,亲兄弟、同胞兄弟姐妹,跟老师的儿女,这个不能够有差等,要一样的,我穿的什么大家都一样,我吃的什么大家都一样,这叫真孝!这孝子。如果没有受到好的教育,他怎么会知道?一教他就知道,知道什么?这是应该做的事情,天经地义,做人应该这么做。中国古圣先贤教育、大乘的教育,在全世界真的只有印度、中国有,其他的族群里头没有这种教育。中国传统教育可以说,全世界各个种族里头,教育最精彩的、最圆满的都在中国。
方东美先生所说的,人生最高的享受。为什么要学佛?我们是人,应该要有人生最高的享受,我们就没有白做人。做了人,这一生当中没有享受到最高的享受,白来一趟。学佛,佛是什么?佛是圆满的智慧、圆满的福报,这就叫佛,学佛我就希望得到圆满智慧、圆满福报。智慧在前,福报在后,因为有智慧才真正得到福报,没有智慧得不到。但是在一般说法,把福报摆在前面,智慧摆在后头,福慧。为什么?福是果,慧是因,先把果放在外面大家喜欢,人哪个不喜欢福报?说智慧他摇头,他不懂,福报他喜欢。你要有大福报,先求大智慧,大智慧得到,大福报就现前,福慧双修。「皈依佛,二足尊」,这个二就是智慧跟福报。足是什么?满足、圆满了。这两种圆满就叫做佛。别人问什么是佛,你这样解释,你看他要不要。你要不要福报?没有福报你就贫贱,没有智慧你就愚痴,你要不要贫贱、要不要愚痴?这个不要,不要就学佛,学佛才能真正得到圆满的智慧、圆满的福报。得要真干!
十波罗蜜确实能断十种烦恼,「能摧十种烦恼,成十种真如」。十种烦恼灭了,十种真如就现前。我们看这资料里头有十种真如,《佛学次第统编》里面说的。「圆成实性,即诸法胜义」,胜是殊胜,无比殊胜的义理,就是三性里头的圆成实性。「所谓一真法界,亦即名为真如」,一真法界就是真如,就是圆成实性。「言真如者,真实而不虚妄」,这是真的意思。什么叫真?真是实实在在,不是虚假的。如是什么意思?「常而无变易也」,如是不生不灭,永恒不变,这叫如。「十真如者,虽真如性实无差别」。真如只有一个,哪有十个?十个怎么来?「随胜德假立十种」。这个胜德是殊胜的德用,从它作用上说十个,其实是一个,一体。那十就是表法,十代表无量无边、无数无尽。
智慧真开了,圆成实性证得了,这个话就是禅宗里所说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自性般若现前,自性般若就是圆成实性,就是真如自性现前。那是什么?圆满的智慧,无论用在什么地方,点点滴滴无不与真如相应。这就是诸佛如来的生活,就是方老师所说的人生最高的享受。真正人生最高的享受成佛才有,菩萨有高等享受,不能算是最高。最高的享受,在物质、精神上得大自在,决定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这叫高等享受。有分别执著怎么样?那就是付出代价的享受。代价是什么?造业受报。你行善,三善道受果报;你造恶,三恶道受果报,造业。不分别、不执著不造业,就不是业报,不是业报就是高等享受,凡是业报就不算高等享受。最高的享受是高等里头的高等,高等享受可以说阿罗汉、辟支佛得到了,他们的受用里面没有见思烦恼,见思烦恼断了,所以他们的享受没有六道轮回,四圣法界,高等享受;高等里面的高等是实报庄严土的享受,不但见思没有、尘沙没有,无明没有了,我们常说的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是最高的享受。
享受里头,纵然是非常辛苦,物质生活条件很差,甚至于像释迦牟尼佛,天天出外托钵,就三衣一钵,他的享受是什么?是最高的享受。为什么?他没有起心动念。托来的饭菜味道怎么样?最上的美味。人家供养的不是这好东西,可是它会变,不是常讲的境随心转!斋主的心跟佛的心不一样,斋主的心那一天有烦恼,有很多不痛快的事情,所以斋主这碗饭味道不好。可是佛的心好,到佛手上佛就把它变了;自然转变,不是有意去变,变成最上的美味。相随心转。别人吃的是毒物,是有毒的、是要命的,佛吃了对身体有营养。他把它变了,不是他服毒,他把它变化了。可以变的,因为物质是相同的,只是排列组织不一样,所以到佛这边全变了。佛的心清净,这食物就清净;佛的心善良,这食物就善良,都是好东西。所以境随心转,你要记得这句话。所有一切物质现象,只要通过佛跟法身菩萨,决定变得最好,我们一般讲磁场,它就不同,佛菩萨有能力把它改变。改变不是有意的,是自然的。所以下面这十种是代表,其实性德应用在一切万物就变成万德庄严。
第一个,「遍行真如:谓此真如二空所显,无有一法而不在故」。二空,人空、法空。这个话从哪里讲起?从弥勒菩萨跟释迦牟尼佛对话上讲起,你就很容易懂。释迦牟尼佛问弥勒菩萨,「心有所念,几念几相识耶」。这句话里头有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凡夫心里起一个念头,这个念头里头有几个念?有几个相?有几个识?问了三个问题,几念几相识耶?弥勒菩萨回答,一弹指有「三十二亿百千念」,凡夫一念当中有三十二亿百千念,这答覆念。念是什么?念头。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个心想就是念头。相,相是物质现象,识是精神现象。五蕴里面,色就是相,识是受想行识,这四个叫识;受是前五识,想是第六识,行是第七识,后面那个识是阿赖耶识,全的。
我们把这桩事情搞清楚,才把五蕴皆空明白了。五蕴皆空说什么?就是说这个,这一念。这一念不是释迦牟尼佛问的那一念,是弥勒菩萨答的这一念,那就是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三十二亿,百千是十万,十万是个单位,多少个十万?三十二亿乘十万,三百二十兆,一弹指三百二十兆。三百二十兆分之一弹指,我们现在科学上一般,时间的单位是用秒算,那一秒钟能弹多少次?我们弹得快,一秒钟,大概我能够弹到四次,我相信比我有弹得快的,比我年轻、比我体力好的,至少能弹五次。五再乘三百二十就变成一千六百,单位是兆;换句话说,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那叫一念。这一念当中,人空、法空都在其中。可不可以得?得不到,你根本没有感觉。
我们可以做实验,这个实验不难做,这是从前电影的底片,幻灯片,这个幻灯片在放映机里面,一秒钟播放二十四张,二十四张是一秒钟。我们可以…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一0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