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滅的意思,就是它有能力幫助我們滅十種煩惱,就是十波羅蜜能滅十種煩惱。這十種煩惱就是見思煩惱,佛把見思煩惱歸納爲十類。見惑,叁界,叁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總有八十八品;思惑有八十一品,叁界九地,九九八十一品。這些教初學就不方便,太多了,所以佛把它歸納,見惑歸納爲五類,思惑也歸納五類,這叫十煩惱。《佛學大辭典》裏面,我們把這段文節錄下來,「(名數)開六煩惱中惡見之一而爲身見、邊見、邪見、取見、戒禁取見」,分爲這五類。「六煩惱」,《百法明門論》上講的六個根本煩惱,是「貪、瞋、癡、慢、疑、惡見」。再把惡見,惡見是見煩惱,前面這叫思煩惱,是思想裏的錯誤,不正確的思想,貪瞋癡慢疑。見是見解,看錯了,思惑是你想錯了,這個問題大了。爲什麼?佛常講,我們都知道,「一切法從心想生」,那我們想錯了,所生的一切境界相全出問題了。你看今天世界上的人,他所想的是不是貪瞋癡慢疑?他所看的,他的看法,是不是身見、邊見、見取、戒取、邪見?全是。換句話說,今天舉世之人,絕大多數都生活在煩惱當中,「十煩惱」,具足十煩惱。這是講他的看法跟想法全都錯了,這一錯麻煩大了,爲什麼?開口就說錯了。
劉素雲居士這幾天在這做的報告,這個光盤我看了,講得很好。她講到眼前這些教育,問這些學生,十幾歲的學生,問他們心裏第一個想的是什麼?賺錢,賺錢愈多愈好。學會了就跳槽,什麼跳槽?哪個地方待遇好就到哪裏去。我在這裏一個月賺叁千塊,那個地方給我叁千五,我馬上就過去了,唯利是圖。這是什麼?貪!貪不到就發脾氣,瞋恨。爲什麼會有這種思想行爲?這是愚癡。傲慢,從傲慢産生嫉妒,看到別人超過我,想盡方法去整他、害他,都在造罪業,造的是什麼?口裏頭是妄語、兩舌、绮語、惡口,造的是殺盜淫妄,這還得了!這個果報就是摧殘自己的身心,身心不健康,毀掉自己的前途,造成社會動亂,造成地球上災異頻繁。
如何來拯救?那就是湯恩比博士所說的,要大乘佛法,他講的兩個,孔孟學說治標,大乘佛法治本。這兩樣東西同時進行,標本兼治,會産生效果,會讓人清醒過來,人只要清醒過來。可是治之本在孝親尊師,這是性德裏頭的核心。性德的核心不是哪個發明的,不是哪個勉強要求你,不是的,這是自性,你覺悟了,你自然孝親尊師;你不孝親、不尊師,你在迷,你沒覺悟。這東西不要人教的,小孩一出生,他就愛他的父母,沒有人教他。你細心去觀察,嬰孩才生下來幾天眼睛張開了,你看他看他的父母,細心觀察,能看到對父母的愛,所以這是天性。稍稍長大,父母教他對老師要尊敬,尊師重道,這是很小他就接受了,根深蒂固。父母對我們的恩德,我們的身體、身命得自于父母;我們的慧命,法身慧命得自于老師,中國古禮,對老師跟對父母是同樣的孝敬,完全沒有分別。所以古人常說師徒如父子,老師的兒女跟自己的親兄弟沒有兩樣,一生都要照顧。
古時候老師教學生非常認真,他爲什麼?學生教出來了,將來學生有前途,他全家都有保障。爲什麼?學生會照顧他,學生知恩報恩。要讓父母、要讓兄弟姐妹都能過到好生活,跟自己一樣,這大孝。如果兄弟姐妹過的生活跟自己比,比自己差一等,父母心裏頭難過,不舒服;老師的兒女生活比你也差一等,老師心裏也很難過。所以六和敬裏頭講「利和同均」,先跟哪些人同均?先跟父母老師,跟兄弟姐妹,跟老師的兒女,先跟這些人同均,然後跟著距離愈遠的可以減一等,可以遞減。但是跟父母,跟兄弟姐妹,親兄弟、同胞兄弟姐妹,跟老師的兒女,這個不能夠有差等,要一樣的,我穿的什麼大家都一樣,我吃的什麼大家都一樣,這叫真孝!這孝子。如果沒有受到好的教育,他怎麼會知道?一教他就知道,知道什麼?這是應該做的事情,天經地義,做人應該這麼做。中國古聖先賢教育、大乘的教育,在全世界真的只有印度、中國有,其他的族群裏頭沒有這種教育。中國傳統教育可以說,全世界各個種族裏頭,教育最精彩的、最圓滿的都在中國。
方東美先生所說的,人生最高的享受。爲什麼要學佛?我們是人,應該要有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們就沒有白做人。做了人,這一生當中沒有享受到最高的享受,白來一趟。學佛,佛是什麼?佛是圓滿的智慧、圓滿的福報,這就叫佛,學佛我就希望得到圓滿智慧、圓滿福報。智慧在前,福報在後,因爲有智慧才真正得到福報,沒有智慧得不到。但是在一般說法,把福報擺在前面,智慧擺在後頭,福慧。爲什麼?福是果,慧是因,先把果放在外面大家喜歡,人哪個不喜歡福報?說智慧他搖頭,他不懂,福報他喜歡。你要有大福報,先求大智慧,大智慧得到,大福報就現前,福慧雙修。「皈依佛,二足尊」,這個二就是智慧跟福報。足是什麼?滿足、圓滿了。這兩種圓滿就叫做佛。別人問什麼是佛,你這樣解釋,你看他要不要。你要不要福報?沒有福報你就貧賤,沒有智慧你就愚癡,你要不要貧賤、要不要愚癡?這個不要,不要就學佛,學佛才能真正得到圓滿的智慧、圓滿的福報。得要真幹!
十波羅蜜確實能斷十種煩惱,「能摧十種煩惱,成十種真如」。十種煩惱滅了,十種真如就現前。我們看這資料裏頭有十種真如,《佛學次第統編》裏面說的。「圓成實性,即諸法勝義」,勝是殊勝,無比殊勝的義理,就是叁性裏頭的圓成實性。「所謂一真法界,亦即名爲真如」,一真法界就是真如,就是圓成實性。「言真如者,真實而不虛妄」,這是真的意思。什麼叫真?真是實實在在,不是虛假的。如是什麼意思?「常而無變易也」,如是不生不滅,永恒不變,這叫如。「十真如者,雖真如性實無差別」。真如只有一個,哪有十個?十個怎麼來?「隨勝德假立十種」。這個勝德是殊勝的德用,從它作用上說十個,其實是一個,一體。那十就是表法,十代表無量無邊、無數無盡。
智慧真開了,圓成實性證得了,這個話就是禅宗裏所說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自性般若現前,自性般若就是圓成實性,就是真如自性現前。那是什麼?圓滿的智慧,無論用在什麼地方,點點滴滴無不與真如相應。這就是諸佛如來的生活,就是方老師所說的人生最高的享受。真正人生最高的享受成佛才有,菩薩有高等享受,不能算是最高。最高的享受,在物質、精神上得大自在,決定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這叫高等享受。有分別執著怎麼樣?那就是付出代價的享受。代價是什麼?造業受報。你行善,叁善道受果報;你造惡,叁惡道受果報,造業。不分別、不執著不造業,就不是業報,不是業報就是高等享受,凡是業報就不算高等享受。最高的享受是高等裏頭的高等,高等享受可以說阿羅漢、辟支佛得到了,他們的受用裏面沒有見思煩惱,見思煩惱斷了,所以他們的享受沒有六道輪回,四聖法界,高等享受;高等裏面的高等是實報莊嚴土的享受,不但見思沒有、塵沙沒有,無明沒有了,我們常說的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是最高的享受。
享受裏頭,縱然是非常辛苦,物質生活條件很差,甚至于像釋迦牟尼佛,天天出外托缽,就叁衣一缽,他的享受是什麼?是最高的享受。爲什麼?他沒有起心動念。托來的飯菜味道怎麼樣?最上的美味。人家供養的不是這好東西,可是它會變,不是常講的境隨心轉!齋主的心跟佛的心不一樣,齋主的心那一天有煩惱,有很多不痛快的事情,所以齋主這碗飯味道不好。可是佛的心好,到佛手上佛就把它變了;自然轉變,不是有意去變,變成最上的美味。相隨心轉。別人吃的是毒物,是有毒的、是要命的,佛吃了對身體有營養。他把它變了,不是他服毒,他把它變化了。可以變的,因爲物質是相同的,只是排列組織不一樣,所以到佛這邊全變了。佛的心清淨,這食物就清淨;佛的心善良,這食物就善良,都是好東西。所以境隨心轉,你要記得這句話。所有一切物質現象,只要通過佛跟法身菩薩,決定變得最好,我們一般講磁場,它就不同,佛菩薩有能力把它改變。改變不是有意的,是自然的。所以下面這十種是代表,其實性德應用在一切萬物就變成萬德莊嚴。
第一個,「遍行真如:謂此真如二空所顯,無有一法而不在故」。二空,人空、法空。這個話從哪裏講起?從彌勒菩薩跟釋迦牟尼佛對話上講起,你就很容易懂。釋迦牟尼佛問彌勒菩薩,「心有所念,幾念幾相識耶」。這句話裏頭有叁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凡夫心裏起一個念頭,這個念頭裏頭有幾個念?有幾個相?有幾個識?問了叁個問題,幾念幾相識耶?彌勒菩薩回答,一彈指有「叁十二億百千念」,凡夫一念當中有叁十二億百千念,這答覆念。念是什麼?念頭。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個心想就是念頭。相,相是物質現象,識是精神現象。五蘊裏面,色就是相,識是受想行識,這四個叫識;受是前五識,想是第六識,行是第七識,後面那個識是阿賴耶識,全的。
我們把這樁事情搞清楚,才把五蘊皆空明白了。五蘊皆空說什麼?就是說這個,這一念。這一念不是釋迦牟尼佛問的那一念,是彌勒菩薩答的這一念,那就是一彈指叁十二億百千念。叁十二億,百千是十萬,十萬是個單位,多少個十萬?叁十二億乘十萬,叁百二十兆,一彈指叁百二十兆。叁百二十兆分之一彈指,我們現在科學上一般,時間的單位是用秒算,那一秒鍾能彈多少次?我們彈得快,一秒鍾,大概我能夠彈到四次,我相信比我有彈得快的,比我年輕、比我體力好的,至少能彈五次。五再乘叁百二十就變成一千六百,單位是兆;換句話說,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那叫一念。這一念當中,人空、法空都在其中。可不可以得?得不到,你根本沒有感覺。
我們可以做實驗,這個實驗不難做,這是從前電影的底片,幻燈片,這個幻燈片在放映機裏面,一秒鍾播放二十四張,二十四張是一秒鍾。我們可以…
《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一0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