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一0集) 2012/7/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410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八六八頁,倒數第四行最後一句,「十波羅蜜」。我們學到第十「智波羅蜜」,這一段沒學完,可是我們還得從頭念起。
「智波羅蜜:智即智慧,謂決斷無惑,證法怡神,善入佛慧,明了無礙也」。這一段的意思很深、很廣。這個智跟前面第六般若波羅蜜意思不一樣,般若波羅蜜是慧,慧,照了真谛,就是對于宇宙萬法的真相通達明了,這是般若波羅蜜。至于能生萬法,惠能大師說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無量無邊。無量無邊的這些法是怎麼生出來的,爲什麼會有這種事情,這叫做智,這不是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是知道一切萬法的真相、本體、空相不可得,這個智是知有,萬事萬法怎麼來的、怎麼回事情,他都知道,叫知俗谛。也就是般若波羅蜜的德用,應用在我們生活上,應用在工作,應用在處事待人接物,這就是這個智,無所不知。般若是無知,般若無知,這一條是無所不知,就是無知起作用的時候是無所不知。這是兩個不相同的地方,我們搞清楚了。所以決斷無惑,對于萬事萬法他能夠決斷,不迷惑,也就是說,性相、理事、因緣、因果他統知道。
「經雲:菩薩知一切法真實,知一切如來力,普覺悟法界門,是名智波羅蜜。與前之第六度所以異者,彼爲」,彼是第六般若波羅蜜,它是「觀空理之智慧」,就是明心見性的智慧,「而此爲照有相之智慧」,對于宇宙萬事萬物這些東西他全曉得,就是無所不知,觀空理是無知。「故二度相對,第六度爲慧度,第十度爲智度」,《成唯識論》上所講的。菩薩知道一切法的真實,這個真實是從事相上說的,跟前面根本智所說的不一樣,知道的事相,一切法相。知一切如來力,這個力是講力用。佛在《華嚴》上說,「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個力就是德,如來的德用,能現萬法、能生萬法。普覺悟法界門,法界就是我們講的宇宙,性相、理事、因果的全體,總代名詞叫法界。法界就是法身,法界就是實相,法界就是真如,後得智知道這些現象,根本智知道這些現象全是假的,所謂「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是般若波羅蜜所見的。
知道這一切法怎麼來的、怎麼變的,這屬于阿賴耶的範圍。自性能生能現,阿賴耶能變所變。能變是阿賴耶的意識、意根,這能變的;所變的,十法界依正莊嚴。諸佛如來實報土不在其內,因爲實報土裏頭已經轉識成智,它是自性所生所現,所以他們身是法性身,居住的是法性土,法性身跟法性土沒有變易,兩種生死都沒有,分段、變易都沒有,跟阿賴耶不一樣,阿賴耶所變的一切法,兩種生死都具足。所以,根本智跟後得智確實了解宇宙萬有的真相跟現象,現象是物質現象、精神現象、自然現象,統統知道,無所不知。這是智波羅蜜。
「智度」也有叁行,第一種「無相智」,無相智是第六般若波羅蜜所見的,「謂觀達一切諸法性本自空」。一切法,任何一種法,我們今天講現象,任何一種現象,物質現象、精神現象、自然現象,經上所說的「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是第一種,第一種智。第二是「受用法樂智,謂修行證得一切種智,恒自受用,得大自在」。我們常說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這裏頭有理有事、有性有相,理事、性相圓融自在,沒有障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大方廣佛華嚴經》圓滿把這種大自在顯示出來,享受!方東美先生所說的,「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如果沒有享受,學它幹什麼?但是最高的那個享受我們無法想象,不是我們的境界;我們的享受,在他們心目當中叫低級享受,不是高級的。這些我們深入經藏,逐步逐步就明白了,大乘經教裏頭佛說得很詳細。最樂的我們能夠體會到幾分就是明了、不迷惑,這真樂。
你看一切法,性相,性能生,相所生;理事,事繁雜,理也衆多,不是一個理。沒有一樁事情沒有理,淨業有淨業的道理,染有染的道理,善有善的理,惡有惡的理,統統都有,沒有理那怎麼會有事?大概負面的都是迷,從迷裏頭産生的,淨善是從覺悟裏頭産生的,總的關鍵在迷悟。迷有淺深不一樣,悟亦如是。所以,事之理就很複雜,相、作用就更複雜。這裏頭因緣果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佛菩薩沒有一樣不明了,他才有他的善巧方便普度衆生。度衆生所現的相、所用的方法因人而異、因事而異、因處所而異,不一樣。一樁事情,在不同的時節因緣、不同的處所,佛菩薩用的方法就不相同。但是他的方法非常巧妙,都能夠在當時把事情解決得非常圓滿,解決之後皆大歡喜,這是無量功德。
第叁,「成熟有情智,謂教化饒益一切衆生,成就道果」,這種智慧是教化。你看看,第二是自受用,第叁是他受用。一切諸法性本自空,這是體,有體它就有用。自受用裏面最重要的是一切種智,如來證得的。大乘經教告訴我們,法身菩薩就是如來,法身菩薩是真正成佛,只是無始無明習氣沒斷幹淨,除這個之外,他的智慧、神通、道力跟果地上的如來沒有什麼分別,都是證得一切種智。「一切種智」,後頭括號裏有個小注,「知一切道」,一切道理,萬事萬物什麼道理而有的,他知道;「知一切種」,種是種類,繁雜,無量無邊,這是佛的智慧,比菩薩高。
「由此前六不增不減」,前面六個,到這裏講十個,十跟六不增不減,是一不是二。「後唯四者」,這後面方便願力智,「爲助前六」,這是幫助前面六波羅蜜的,如果沒有這四種幫助,前面的就顯示不出來。這個六種,布施裏頭有般若,布施裏頭有方便、有願、有力、有智;持戒裏頭也有,有方便、有願、有力、有智;一直到禅定,每一度裏頭統統都有。這是什麼?這是般若波羅蜜起的作用。如果沒有般若,前五個,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是善法,不能出六道輪回,是福德不是功德。修布施,裏面有方便願力智,那個布施是功德;持戒,戒裏頭有方便願力智,那個持戒是功德。如果沒有這四條,全是福德,福德果報是六道裏面人天福報,這個要知道。用這個標准我們來看這個世間,多少人學佛修行、弘法護法,幾乎都是福德邊上事情,不是功德。念佛求生淨土,要不把這些福德放下不能往生。斷一切惡,修一切善,斷惡不放在心上,修善也不放在心上,心上只有阿彌陀佛,沒有其他的雜念,沒有其他的妄想,這決定能往生。斷惡修善,事情要不要做?要做,這是護持佛法,這是普度衆生,所以一定要做,不能著相,不能以爲我做了這麼多好事,那就統變成福報了。
就跟達摩見梁武帝,梁武帝在他面前誇耀,他護持佛法,在佛門做了多少好事,建造的道場,就是寺院,四百八十多座,建道場;看到人發心出家就歡喜、就供養,供養出家人幾十萬人。這功德大不大?達摩祖師告訴他,並無功德。爲什麼無功德?就是你心裏頭有「我這個功德大不大」,全變成福德,功德就沒有了。功德不著相,著相是福德。如果梁武帝要問,我的福德大不大?達摩一定說很大很大,福德很大;功德,功德沒有了,著相就沒有了。所以積功累德,修的功德只有自己曉得,比我境界高的人曉得,境界不如我的他不知道,他是凡夫,跟我同等境界的也未必知道得很圓滿。這些事情,心裏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由此可知,經教不能不學,不學真不知道,不學往往很容易把福德誤認爲是功德。
後面這四者都叫做權智,都叫做後得智,也叫做差別智,它能助前面六種行。實在說,它是助道法,能助菩薩一切善行。「方便善巧,助施等叁」,布施、持戒、忍辱,幫助這叁個。「願助精進」,方便幫助前叁,願幫助精進,「力助靜慮,智助般若,令修滿故」。般若知空不知有,有這個智,空有皆知,智慧就圓滿。我們看《華嚴經》五十叁參,善財童子在文殊菩薩會下證得了根本智,就是第六,般若波羅蜜,真正知道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他真知道。這個地位是什麼?圓教初住菩薩,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文殊教他去參訪,五十叁參,五十叁參,五十叁參成就方便願力智,而且讓方便願力智起了很大的作用。布施波羅蜜圓滿,怎麼圓滿的?悭貪的念頭沒有了。持戒波羅蜜圓滿,怎麼圓滿的?惡念沒有了。有一個不善的念頭,持戒波羅蜜不圓滿。不善的念頭沒有,善念也沒有,忍辱波羅蜜圓滿。忍辱波羅蜜,見到事實真相,受什麼樣的侮辱不動心,若無其事,即使歌利王割截身體,淩遲處死,他也不動心。不起心、不動念,忍辱波羅蜜圓滿,精進波羅蜜圓滿,真正製心一處,這心放在哪裏?心跟真如相應,回歸自性,在淨土講,回歸常寂光;常,不生不滅,寂,不起心、不動念。滅,煩惱滅了、生死滅了,煩惱是因,生死是果,統統滅了,這常寂光,光明遍照,遍照法界。遍照法界得大自在,自受用;衆生有感自然就有應,幫助衆生斷惡修善,幫助衆生破迷開悟,幫助衆生轉凡成聖,這個樂,他受用。你看這四樣,方便願力智,是普通大乘經上用四個字來形容它,叫善巧方便,善巧方便的內容就是方便願力智,讓我們修行圓滿。如《解深密經》裏頭廣說,《解深密經》把這樁事情說得很細,很詳細。
「此實有十」,這個波羅蜜實實在在是有十,「而說六者」,平常都講六波羅蜜,都說六度,「應知後四」,後面這四個,「第六所攝」。說六度,後面這四個全包括在般若波羅蜜裏頭,般若波羅蜜有體、有相、有作用,統統包括在那裏。說十就是把般若波羅蜜單講體,它的相跟用就分開來了。相是什麼?相就是智;用是什麼?方便願力是用。這樣一講就很清楚,般若是體,智是相,方便願力是作用。「開爲十者。第六唯攝無分別智。後四皆是後得智攝。緣世俗故」。這個後得智,它緣世間法,也就是它緣十法界。十種波羅蜜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下面,「能摧十種煩惱」。摧就是…
《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一0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