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代爲前面一個朝代寫曆史。現在這些事情多,現在社會發生的事情,報紙有、雜志上有,電視、廣播資料都有,這都成爲史料,將來寫曆史的資料。
力度也有叁種,第一種「思擇力,謂思惟揀擇一切善法,而得其力」。這是我們講思考,哪是善哪是惡、哪是利哪是害,這個要有智慧,沒有智慧就選錯了。這個跟因果完全是相通的,是連接在一起的。自己沒有選擇的能力,求助于人,求助于老師、同學,求助于善知識。有些時候我們自己以爲是一樁好事,但是沒有想到它會引發其他的副作用。好事,自古以來,諺語所謂好事多磨,特別是在現代這個時代,好事不容易做。如何斷惡修善,避免副作用?這要靠真實智慧。選擇最妥當的方法,這叫善巧方便。總原則那就是經典上教導我們的隨緣妙用,著重在妙字上,隨緣妙用是正確的選擇。隨緣裏面産生麻煩,變成業報,這個選擇就欠妥,不善。
第二種,「修習力」,這是講自己修行,「謂修行數習殊勝妙行,證得其力」。法門無量,有很多人一門深入他做不到,門門都想涉獵。所以往往因爲這個原因把自己所修學的變質了,他自己不知道。變質是什麼?他所學習的是佛教的知識,把經典當作一種學術資料來研究,錯了。佛法經典跟世間書是完全不相同,爲什麼?世間所有典籍是從意識裏頭流出來的,我的想法,我的看法,從這兒寫出來、說出來的。佛法不是的,佛法完全沒有自己的意思,所以這個難!沒有自己的意思,爲什麼說出這麼多?那是性德的作用,佛經上講法爾如是。不得已跟諸位說,這裏頭有感應,有佛菩薩加持的能量在裏頭。這個說法是真的嗎?是真的,不是假的。
每一尊佛菩薩都希望幫助衆生,我們在此地幫助衆生,但我們自己不知道,確實佛就藉這個身體,智慧這樣流出來。講完之後,連自己都不相信,這話是我說的嗎?我怎麼會說得這麼好?同時自己說過之後忘掉了。現在好像有錄音、錄像,可以翻過頭來你自己再聽聽,在以前沒有這些設備。像谛閑老法師講《圓覺經》,《圓覺經親聞記》是當時那一批大居士,對佛法有很深研究的,他們聽經,江味農帶頭,有幾個人把老和尚所講的記錄下來,整理出來,第二天送給老和尚修改。老和尚看到,問他們:這話是我講的嗎?是的。怎麼我都不知道?我怎麼會講得這麼好?這真的不是假的,自自然然流露出來的。我講過很多遍,跟大家提的報告是真的,講到很精彩的地方,不是我講的,我怎麼會講得出來?所以我們講感應,顯感顯應、冥感冥應,佛菩薩在暗中加持,冥應。這個冥應,大家聽了有明顯的感受,感應不可思議,這學習過程當中。它這裏用的字好,證得其力,佛菩薩力波羅蜜的加持,我們會證得。
第叁,「變化力,謂神通力用,化度衆生」。阿羅漢以上都有這個能力,甚至于初果須陀洹,他有天眼通、有天耳通。佛不以神通做佛事,佛有神通,爲什麼不以神通做佛事?怕一些妖魔鬼怪他們有神通,佛要用神通,就混淆了、就分不清了。所以佛菩薩完全用教學,教學他們不會,他們會用神通,神通很靈驗,讓你不能不信。如果完全信神通,把經教丟掉,你入魔道去了,那你就大錯特錯了。佛菩薩現神通,決定有經論做基礎,也就是說沒有離開經論所說的原則,沒有違背經論的軌道、方向,這個可以。特別是在現代這個時代災難多,所以信息非常非常複雜,有很多人來問我,有很多人給我傳遞這些信息。我們如何應對?最好完全依經教,這些提供的信息可以做參考。如果你自己真有信心、真有功夫,連參考的必要都不需,可以完全置之不理。讓我們自己清淨平等心現前,我們不必聽他的,我們自己就十分清楚。連今天量子力學家都知道,知道什麼?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只要自己的念慮端正,我們起心動念,我們的思考、顧慮不爲自己,爲衆生的福祉。衆生福祉裏頭最大的無過于覺悟,換句話說,幫助衆生覺悟,這是大好事!
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後,對衆生帶來最大的利益,真實之利是什麼?就是四十九年講經教學。他要不講經教學,對衆生就沒有好處,沒有利益。一生所說的,只說,沒有文字記錄。這些弟子學生當中,在佛滅度之後,把佛過去所講的這些記錄成文字,留傳給後世。這些弟子對老師有大功勞,老師的法能夠傳下去,世世代代傳下去,這是他們做的好事。那我們要曉得,世出世間第一等好事,就是承傳如來大法。我們沒有能力去讀誦、沒有能力理解,但是在現前這個時代印刷術這麼發達,我們可以印經布施,大量的翻印。目的是留傳給後世,讓這個動亂的社會、災變的地球不至于將佛的經典消滅了。唯一的方法就多印,到處都有。我們相信災難不至于全部毀滅,這個地方有災難,那個地方沒有災難,這些東西總會留下來。這就是好事,這就是真實功德。不著相就是功德,著相就是福德。事是一樣的,好事,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問題就是著不著相,功德跟福德區別就在此地。
「變化力,謂神通力用,化度衆生」。化是教化,這是屬于事。度,那是他自己的事情,他真明白,真覺悟了,真回頭,真幹了,依教奉行。他得定,他開智慧,這就真的度了。度的標准是以脫離六道輪回、脫離叁界,以這個爲標准;如果他沒有能夠離開六道輪回,這不叫做度。那我們就想到,他所修積的善心善行全是福德,他沒有功德。功德就是不著相,功德就是放下。
再看,我們看最後這一條,「智波羅蜜」。智就是智慧,這個智是後得智,不是根本智。十波羅蜜,第六般若波羅蜜,如果用六波羅蜜,後面這四條都在般若波羅蜜裏頭,根本智、後得智在一起。要把它分開,那般若波羅蜜是根本智,後面這些,這四種,方便、願、力、智都是屬于後得智,後得智是辦事的智慧。「智即智慧,謂決斷無惑,證法怡神,善入佛慧,明了無礙也」。這是世間人所講的智慧,智是什麼?是決斷,對于一個問題、一個狀況,有能力判斷。真妄、邪正、是非、利害你看得很准,沒有看錯,就是沒有迷惑,這是智慧。這種智慧它的根本就是般若智慧,沒有般若智慧,後面方便、願、力、智全沒有。智慧從哪來?智慧從禅定來的。禅定從哪裏來?禅定從前面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來的,我們對前面不能不重視。
修行頭一個布施,布施是放下,你放不下,你的心怎麼能定得下來?徹底放下,身心世界一起放下,心才定得下來。從理上講,這是說真話。事有沒有關系,大富大貴長者也修禅定也能得定。放下怎麼講?放下是心裏頭不著,也就是說不要放在心上,事再多不能放在心上。你一定要曉得,事是假的,相是假的,身體是假的,財産是假的,財色名食睡全是假的,色聲香味觸法也是假的,這個佛講得非常清楚。既然是假的,就不要放在心上。心裏面就是隨緣,決定不執著,執著就放在心上了,分別就放在心上了。起心動念太深了,我們的確做不到,我們今天能夠做到的,就是不要分別、不要執著。不執著就是轉末那識爲平等性智,不分別就是轉第六意識爲妙觀察智,前五個跟阿賴耶不要去管它,那是果上轉的。我前面這兩個轉了,那兩個就跟著轉了。所以懂得這個道理。布施裏頭有奧義,奧妙的道理,就是不放在心上,一切人事物都不要放在心上。念佛的人,心上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也沒有,這就得定,這就是念佛叁昧。
得叁昧的人,無論在什麼地方,如如不動。李老師過去講經,講到這樁事情,你是不是真有定功?真有定功,你現在在講堂聽經,有個人來報信,你家裏失火,被火燒去了。你是趕快跑回家去救火,還是繼續在這裏如如不動在這裏聽經?真有定功的人沒事,根本不理會,財産身外之物,真能做到如如不動,這個人有定功。往生極樂世界,功夫淺深是品位高下的依據,如如不動的品位高;心要一動的時候,往生去不了。你說哪個重要?說得容易,事到臨頭,那就叫考試,是真的是假的?必須真正經曆事情不動,這才叫功夫,這個才顯示出定力。如果在這個時候有人報信,這個你就要決斷了,還是動,還是不動?不動,房子燒了算了。你有沒有修積功德?修了。就是這種表演,你讓所有在會的大衆看到什麼?這個人得念佛叁昧,念佛叁昧是這個樣子,這樣才叫做放下,會給很多人帶來啓示。要回去救火,保留一點點財産,這個功德沒有了,一筆勾消。完全不理,財産損失一點,功德成就了,真的福報。如果你要相信因果,叫福人居福地,你有這麼大的福報,那個地方去了,說不定新的又來了。肯定,我相信,你那邊真肯丟,它就真有來的,這個東西,施後頭就是報。
我們自己在六十幾年修行當中,這個事情遇過,遇到好多次。不得不舍,可是舍了之後,下面境界更好,愈施愈好,我們有了信心!真正放下,佛菩薩加持。佛菩薩要我們在這個世間,在表法,就是表演,表演就是做給大家看。現在人,講他不相信,做出來他相信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愈施愈多,他相信了,大家都肯舍,大家不要再爭了。大家能夠相讓、不爭,沖突就沒有了,鬥爭就沒有了,你說這做了多大的好事!你看,都是一個念頭。沒有這個念頭,心裏非常煩惱,我做這麼多好事,這樣熱心弘法護法,爲什麼還遭這麼多大難?心裏不服氣,還有怨恨,對佛法還懷疑,叁寶沒有保佑他、沒有加持他。很多,很多這種現象。這是什麼?這是他沒有智慧。他要有這個智,那就不一樣,有這個智就很清楚。我們來是爲了佛法的,我這一個舉動讓多少人覺悟了、感動了。佛法的利益殊勝,超過這些物質欲望。真正修道人,道重要,其他的不重要,甚至于丟掉自己的生命都不重要。
「決斷無惑」,他沒有迷惑,他很清楚,順境怎麼處,逆境怎麼處,他很清楚。無論順境逆境、善緣惡緣,基本的一個概念就是不放在心上,事臨頭如如不動,智慧就現前,你處理得非常妥善。「證法怡神」,法是經典,經典裏面佛告訴我們的理論,告訴我們的方法,我們現在事來了,我們用上了,如如不動。怡神是安定,沒有驚慌,沒有誤失。「善入佛慧,明了無礙」。「經雲:菩薩知一切法真實,知一切如來力,普覺悟法界門,是名智波羅蜜」。「與前之第六度所以異者」,跟前面這個不一樣,前面是觀空理的智慧,這個智是照有相的智慧,這完全是事,在處理事物上的智慧,這後得智。般若是照理,這兩種差別不一樣在此地。所以第六叫慧度,第十叫智度,慧觀空,智照有。觀空是根本智,是般若無知;觀有是後得智,無所不知。但是一定要知道,無所不知是從根本智上生出來的,如果沒有根本,哪來的枝葉?這是用植物做比喻,根本智是樹根,樹的主幹就是本,它的枝條、花果、樹葉都從根本生出來的,用這些枝幹、花果、樹葉表後得智。所以沒有根本智,不可能有後得智。有根本智,一定有後得智,不要學的就會了。就是你一看你就曉得該怎麼處理,一聽就明白,一接觸就明白。這是般若波羅蜜用在日常生活當中,用在處事待人接物。
明白這個道理,曉得禅定重要,根本智是從禅定生的。禅定從哪來?從忍辱來的,不能忍哪來的定?忍從哪裏來?忍從持戒、布施來的。布施是放下,樣樣執著不肯放下,哪來的忍辱?就不能忍。所以它有連帶關系,而且前後不能顛倒。六度像六層大樓,後面的一定包括前面,你說第六層,一定包括下頭五層,沒有五層,哪來第六層?十波羅蜜,七、八、九、十這四種都是智慧的德用。有智慧,第一個就有方便,方便也叫善巧,你就有願,你就有力,你就有智,能解決一切疑難雜症。這個理事真搞清楚、搞明白了,我們就曉得,布施、持戒、忍辱重要,這是基礎,沒有這個基礎不行。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0九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