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一二集) 2012/7/5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412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第八百六十八頁,倒數第叁行當中一句,「便證十地」:
十地前面略略的介紹了,這是菩薩所證的地位。在所證地位當中,這是最高的地位,他下面有十住、十行、十回向,如果加上十信,他前面有四十個地位。這是四十個位次之後,真是高等的地位,一切佛法從此發生。這裏是,因爲前面十六菩薩,我們學過十八空,學過十波羅蜜、十種真如,當然,這個地位很深了,所以說便證十地。在別教說,證十地就是法身菩薩。
第一個「歡喜地」,我們把這個名稱一定要記住,證到這個地位的菩薩,沒有不生歡喜心的,真正是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像布袋和尚所示現的那個樣子,無論對什麼人,無論對什麼境界,所謂善緣惡緣、順境逆境,無不皆大歡喜。爲什麼?他知道所有境緣都是假的,相有性空,事有理無,皆不可得。所以境界在前面,我們一般講,他不在意,就是沒有放在心上。心裏是什麼?心上是清淨平等覺,他怎麼會不歡喜?這是修行真正功夫到家了,這個到家了就是到初地。所以「智同佛智」,智慧能知能斷跟佛相同。「理齊佛理」,理是道理,宇宙人生的大道理,佛全明白,他也明白了,這就是明心見性。佛智是一切種智,證得一切種智,明心見性。
「徹見大道」,這個大道,宇宙、萬物、人生究竟是一回什麼事全都明白了,這叫大道;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盡佛境界」,盡是窮盡,就是圓滿的覺知佛境界。菩薩境界沒有圓滿,佛境界圓滿了,「而得法喜」,這法喜充滿,真樂!地獄現前,地獄性空,他歡喜,假的不是真的。那地獄裏頭受罪的人,受苦受難,佛菩薩知道他在消業障,造那些不善的在這裏消,消除掉了,好事不是壞事,不經過這個他消不掉;行善積福,生在天堂,消福報的,統統都是消除。自性裏頭沒有染淨、沒有善惡,沒有這些果報,禍福都沒有。佛菩薩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什麼境界現前他也不動心,不起心、不動念,常生歡喜心。歡喜心從哪裏來?自性裏頭本來有的,法喜是自性法爾流露。「登于初地」。
這個得法喜,後頭有個括號簡單解釋,「得法喜者,謂于證得之法而生喜樂」。你所證得的是真正之法,不生不滅,不是假的。世間法全是生滅法,有生有滅,不是真的,不能放在心上。不生不滅是自性,是自性流出的性德,法喜是性德裏頭的一分。我們可以說,無量壽是性德裏頭的第一德,無量壽不生不滅,這第一德。如果有生滅,生的時候你有喜,滅的時候喜就沒有、就斷掉了,不能說常生歡喜心,常是不斷。「經雲:于大菩提,善得通達,覺通如來,盡佛境界,名歡喜地」。這是歡喜地簡單介紹。他爲什麼歡喜?他智慧現前,理明白了。
大道,道是真相。徹見大道,宇宙萬法性相、理事、因果全都明白了。這個東西不需要學,學不到的,怎麼得到?放下便是。我們在經典記載裏面看到,釋迦牟尼佛當年在菩提樹下放下了。十二年的求學沒有得到,放下就得到。惠能大師在中國,一千四百年前給我們做了表演,釋迦牟尼佛表演的身分是知識分子,惠能表演的是不認識字、沒有念過書,從來沒有學習過。黃梅有講堂,他一次沒有去聽過;也有禅堂,他一支香也沒去坐過,在寺廟裏八個月做苦工,似乎對佛法邊都沒有沾到。五祖召見,跟他談《金剛經》大意,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我們現在翻開經本,大概四分之一,《金剛經》不長,總共只有五千多個字,講到四分之一他開悟了。他說出五句話,這五句話就是他的心得報告,就是他的博士論文。「何期自性,本自清淨」,第一句話的意思,沒有想到自性本來是清淨的,從來沒有染汙過。在如來果地上清淨,縱然墮落在叁途地獄還是清淨。經上常講的染汙是什麼?染汙是阿賴耶,不是自性。染汙的源頭是第七末那識,末那識裏面的我見,這是一切染汙的根源。
什麼時候知道這個我是假的不是真的?有沒有真我?大乘上講有,有真我。什麼是真我?法性是真我,法相是真我。法性是能生能現,在淨土宗裏頭講的常寂光,常寂光是真我。真我沒有身體,真我也沒有念頭,真我是什麼?一片光明,遍照法界,無處不在,無時不在。見性的人見到了。惠能大師見到了,沒見到他說不出來。見性,也就是禅宗裏面所說的,見到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那就是真我。父母生的這個身不是我,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是真我。真我是共同的,大乘經上佛說「十方叁世佛,共同一法身」,那個法身是真我,所以真我是一個,證得真我就叫成佛。所以成佛,會不會跟別人有分別?沒有。別人有分別,我、你、他,有分別;佛沒有,佛知道,你我他都是我,這跟我們不一樣。
常樂我淨,是一不是二。常是什麼?永恒不變,就是不生不滅,才叫常。常就是般涅槃,沒有生滅。樂,樂就是沒有苦,身心境界裏沒有苦,沒有苦叫樂。彌勒菩薩滿面笑容,那是表法,做出樂的樣子給大家看。大家都在受苦,他那麼快樂,我們想離苦得樂,要跟他學,用意在此地,接引衆生的方便,智波羅蜜。我,是主宰的意思、自在的意思,真正得大自在,真正做得了主宰。從什麼地方表現?從感應。衆生有感,佛有應,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你說這多自在,這能做得了主。應以佛身得度現佛身,應以菩薩身得度就現菩薩身,應以童男童女身得度就現童男童女身,太自在了,無奇不有,應以鬼身得度,他就現鬼身。我見過。
早年朱鏡宙老居士,我跟他在一起,那算是我的祖父輩,他大我叁十九歲,祖父一輩的,學科學的。老嶽丈章太炎先生,這是民國初年中國的國學大師,沒有人不知道的,章太炎的女兒嫁給他。章太炎是虔誠的佛教徒,很多很多的故事,他都知道,他不相信,半信半疑,姑妄聽之。他告訴我,他怎麼真學佛的。抗戰期間官做得不小,四川、青海兩省的稅務局長,他是學財經的,兩個省的稅務局局長。他住在重慶,抗戰時期。有一天晚上,跟幾個朋友晚上打麻將,打到深夜才散場,大概夜晚兩點多鍾散場,回家去。那個時候有路燈,路燈距離很遠,多少燭光?跟諸位說,二十燭光。你就曉得那簡直像大海裏頭的燈塔一樣,看那個燈曉得這條路,實際上看不到。燈光非常暗,他一個人回去。在路上的時候,他看到前面有個人,也沒有在意,前頭有一個人。他說走了大概半個小時,忽然想起來,這前面是個女人,半夜叁更,一個女人怎麼敢走黑路?這一想,寒毛直豎,仔細看那個人,有上身沒有下身,嚇壞了。這一驚嚇的時候,這人不見了,沒有了。他回家去想一想,今天遇到鬼了。自己親眼看見,真相信了,老丈人說的那些故事是真的,不是假的,他相信了。
所以他告訴我,他說那個鬼大概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度他的。如果他自己不是親自見到的,誰說他都不相信。真正讓他親眼看見,不是眼花。這一前一後走路,走了半個小時,這麼長的時間,怎麼會是眼花?這就是應以什麼身得度,現什麼身。他說是觀世音菩薩化身,我們相信。觀音菩薩叁十二應,他學佛的緣成熟了,要用這種方法,他才能生得起信心,別的方法信心生不起來。這就顯示出主宰、自在的意思,主宰、自在就是我的定義,從這個地方得法喜。
自己契入這個境界,就有這個能力像觀音菩薩一樣,遍法界虛空界,無處不現身,無時不現身,只要遇到與自己有緣的衆生。沒有緣的衆生,你做種種示現,他不接受,也就是我們所講的不見不聞,看到、聽到、接觸到了沒有感受,這就是無緣。接觸到,他有感、他有受,這就是有緣。感有喜怒,有人看了陌生人,第一次見面,看到就微笑、就歡喜,這有善緣;有第一次見面的,一看到人家,就臉凶巴巴的,對你沒有好顔色,不喜歡你,這是什麼?惡緣。不管是惡緣、是善緣,都叫有緣衆生。那個見到好像沒有見到一樣,那個沒有緣。有緣,過去生中有往來,不是恩就是怨。只要是這一類的衆生他有感,你肯定自動去幫助他,你也沒起心動念,自然就現行。現什麼樣的身,是那邊的事情,不是你這邊的事情。你這邊沒有起心動念,他那邊想什麼身,你自然就現什麼身。所以「隨衆生心,應所知量」,不是隨自己的心,自己不起心、不動念,沒有分別執著。圓教初住,別教初地。
「經雲:于大菩提,善得通達」。這個菩提,翻譯成道。大菩提就是成佛之道,十地菩薩所證的是成佛之道。善能通達,通是沒有障礙,達是達到究竟。「覺通如來」,他的覺悟跟如來的覺悟相應,通了;雖通了,沒有如來那麼圓滿。在《華嚴經》上,初住菩薩就通了,于大菩提,善能通達,就通了,別教初地、圓教初住。通了之後,到究竟如來果地,還有四十個階級。他是初住,十住、十行、十回向,叁十個位次,十地,四十個位次,加上等覺,總共四十一位。他現在得到第一個位次,後面還有四十個位次,那是究竟果地,那叫妙覺如來。
雖然這是第一個位次,第一個位次非常寶貴,爲什麼?他已經走向正道,不偏不邪,必定證得究竟圓滿,這多難得,稱之爲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就是不退轉,叁種不退轉。第一個是「位不退」,小乘阿羅漢證得了,阿羅漢、辟支佛位不退。第二個是「行不退」,行不退是菩薩證得的。菩薩大慈大悲,自行化他,把自己修行提升的境界跟度化衆生融合在一起,化他就是自行,自行就是化他,自他不二。菩薩所證得的,這行不退。第叁種叫「念不退」,阿惟越致菩薩念念趣向一切種智,不偏不邪,這一條正道,非常難得。難得,他得到了,難能,他能證得了,當然歡喜。
我們今天,別說別教初地,我們連小乘須陀洹都不能夠證得。爲什麼?小乘須陀洹要破五種見惑,身見、邊見、見取、戒取、邪見,統統斷除,證須陀洹果。我們一生都做不到,這是…
《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一二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