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一叁集) 2012/7/5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413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第八百六十八頁倒數第叁行,「便證十地」。我們學到第八,現在請看第九:
「善慧地,謂既得真如之體,即發妙用,凡所照了,悉是真如。經雲:發真如用,名善慧地」。九地是法師地。從十信位到十地,每逢九都是法師的地位。法師有善慧,既然開悟了,八地不動地是真開悟了,徹底開悟。所以九地說,既得真如之體,明心見性,性德裏頭的作用就現前,即發妙用,這個妙用就能夠利益一切衆生。像《華嚴經》上所說的,證得四種無礙,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爲什麼無礙?我們在這裏看到了,凡所照了,悉是真如,事事就無礙了。體是真如,相也是真如,作用也是真如,這才真的是經上所說的發真如用。一真一切真,沒有一樣不真。就在十法界,十法界依正莊嚴,大到世界,小至微塵,全是真如妙用。妙用裏面爲什麼有染有淨、有善有惡、有福有禍?這些全是妙用。妙用隨衆生心,隨衆生念頭,這就是佛在一切經裏常常說的,一切法從心想生。心想,自性它就應,自性的應就是現相,能生萬法,就現相。這相裏頭怎麼變化?那就是第六跟第七識,第七識的執著,第六識的分別。隨著分別、執著它就在那裏變,自自然然的變,沒有任何力量在裏面操縱著,沒有。雖然相用在變,體不變,體是真如,永遠不變。如果你在相上見到體,你在作用上見到體,這就叫明心見性,動中見到不動,變幻裏頭見到不變。
這樁事情很難懂,理太深了,事,所謂深密,它不是秘密,是深密,我們不能理解,不是我們常識當中所覺察到的,確實這個事情就在現前。我們常常用電視屏幕跟電視畫面來做比喻,這是每個人,現在人天天所接觸的,這是個非常好的比喻。畫面,電視裏頭所謂的頻道,頻道很多,代表十法界依正莊嚴,頻道很多。一個頻道現,就是一個法界現,九個法界隱,不是沒有,有,你看不見它。這就是很像現在科學家告訴我們的不同維次的空間。叁維空間現了,四維、五維不見了;四維空間現了,叁維不見了。好像我們頻道,開這個頻道,其他的頻道不現前。其實每個頻道都在這個畫面,我們沒有感,它就不會現形,都在一起。任何畫面沒有離開螢幕,螢幕代表體、代表真如,它是不變的;畫面刹那刹那在波動。我們用的電視這個波動,我不知道是一秒鍾多少,頻率不知道,肯定比以前的電影要快得多。以前電影,銀幕上的畫面一秒鍾是二十四次。我們看電影,感覺得什麼?有閃動,畫面上有跳動,但是在電視上看不到,說明電視的頻率比它高,我相信高很多倍,所以畫面愈來愈逼真。現在的電影用數碼,速度肯定比幻燈片要高,所以現在電影也非常逼真。
我們知道,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高頻率的振動。一切有爲法,這就叫有爲法,爲什麼?動的。頻率,一個頻率就是一個生滅。有生有滅叫有爲法,不生不滅叫無爲法。無爲法確實只有一個,是真的,叫真如無爲,這是自性,確確實實沒有生滅,它不是波動現象産生的。一切法全是波動現象産生的,這個說法現代科學家證實了。科學裏面最近講的弦定律,弦就是波動現象。樂器裏頭一根弦,彈動的時候它就發聲音。那個聲音怎麼發生的?從波動當中,振動當中發生的。我們又知道,大乘經裏面講到物質現象,極微色,那就是波動現象,極微,極其微細的波動。既然有極微色,一定有極微聲、有極微香、有極微的味。這極其微細的六塵,我們雖然有六根,緣不到。這什麼原因?粗心大意,我們的念頭太粗了,所以微細的東西緣不到。要怎樣才會緣到?要定功。所以極微色,八地菩薩的定功能緣到,說明七地以前還緣不到,只有八地以上五個位次緣到,八、九、十這叁地,加上等覺、妙覺。這個境界是不可思議的境界。
凡所照了,悉是真如,換句話說,我們電視屏幕上凡所顯現,皆是屏幕。屏幕代表真如,是不是?是,一點沒錯。爲什麼?離開屏幕,它不能顯現。所以屏幕是體,能現相的本體,它不是現象,它能現相。自性、本性、法性是一個性,真如也說它,名相有幾十個,說的是一樁事情。所以經上講,發真如用,名善慧地,這是好老師。他對于一切萬法性相、理事、因果透徹了解,所以在教學上沒有障礙、沒有錯誤、沒有偏差、沒有扭曲,確實是正法,而且純正。這是非常值得贊歎的、非常值得尊敬的,中國人講尊師重道。
在古時候,講經說法擔任教學的法師都是有修、有證,這就是正法時期。不僅僅他有學,他真學,他有悟,悟是解,信解行證,他能夠理解,他有證,他有行、他有證,這正法。像法,有學、有解、有修,沒有證。修學還不錯,還不離譜,象是相似,有這麼個模樣。到末法時期,什麼叫末法?有學,沒有修了;沒有修,也就是沒有解。解,解錯了,不是如來真實義,解是自己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孔子所說的「述而不作」,那是什麼?那是聖賢的意思,不是自己的意思。自己的意思,沒有聖賢的意思,這末法。如果信解行證都沒有,這叫滅法。經有沒有人研究?有,當作一種學術來研究,當作世間東西來研究,佛法就滅了。沒有恭敬心,沒有誠意,誠敬完全沒有,就跟研究一般學術完全相同,自己的看法,自己的想法,佛法就滅了。佛法滅了,不是經典沒有了,真正理解經典的人沒有了,真正依照經典修行的人沒有了。
我們對這些理事明了,就知道佛法當前處在什麼樣的狀況,就知道了。那我們要承擔起責任,想把佛教興起來,這個念頭好,但是我們做錯了,做了一輩子,我們的願望落空。這什麼原因?我們沒有真正依教修行。所以解,要從修行當中體驗出來的解才是如來真實義。我們的解不是從自己修行當中得來的,是完全從經論當中,從祖師大德當中,我們所悟的這麼一點點,有的時候真的搞錯了。如果不錯,古人怎麼可能錯下一個字的轉語,墮五百世野狐身?那是大法師做的,不是普通人,說錯一句話,讓聽衆産生嚴重誤會。從這個地方讓我們聯想到,古人爲什麼說「讀萬卷書,行萬裏路」?讀書是知道有這些理與事,行萬裏路證實,它是真的是假的,要親自去看看,這個智慧才是真的。你學了,學了之後有實驗證明,這就是今天的科學的精神,一定要有證據。科學從數學、從理論上推斷可能有這種事情,然後一定要做實驗,要證明。通過實驗證明,這個信才叫真信;沒有通過證明的,這個信不真,總有懷疑在裏頭。
極樂世界,這個真叫難信易行,行不難,信難,沒人見過。看到有很多念佛往生的瑞相,依舊是半信半疑。半信半疑的原因在哪裏?一種是善根、福德薄。《彌陀經》上講得很好,「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凡是往生的人,善根、福德、因緣厚,他底子厚,他不起疑惑。第二種原因是經教參透了,經教讀得多。這個多不一定是數量多,一部《無量壽經》遍數多。古人說的,你要懂得讀經的方法,讀經不要用自己意思,用自己意思你永遠不解如來真實義。就是一昧的去讀,根本不要想裏頭的意思,讀上個幾千遍,有悟處。就是說沒有通過你妄想分別執著,這樁事情你明白了,你相信了,那叫真信。這就是古人所說的「讀書千遍,其義自見」。需不需要求解?不需要。有求解的心就是障礙,爲什麼?妄念。妄念夾雜在那個裏頭,你智慧生不起來。妄念沒有了,智慧就現前,妄念沒有是得定,定的作用就開智慧。
所以不動地,這不動是什麼?心不動,不是身不動。心怎麼不動?心沒有念頭;有念頭就動,沒有念頭就不動。念頭愈少愈好,心愈清淨,愈清淨就愈有智慧。特別是名聞利養、自私自利,這是非常嚴重的障礙。我念,有念頭,不是爲自己,爲苦難衆生想的、爲正法久住想的,也是妄念,比較輕一點。自己利益夾在裏頭,名聞利養夾在裏頭,那就嚴重了。那怎麼樣?不開智慧。你所想出來的也都是妄想,世間法,不是出世間法。那種智慧,世間的世智辯聰,不是聖賢的智慧。聖賢的智慧是從德行、從厚道、從自性裏頭流出來的,這一點我們要知道,真實智慧跟世智辯聰不一樣。孔子在世,少正卯就是世智辯聰,夫子跟他辯論未必勝過他,何況其他的人!他所說的東西似是而非,叫一般人聽到很難辨別,這個對社會有害。
但是今天,講求的言論自由、出版自由。對于不當的言論禁止,古時候非常嚴格。所以古人留下那些典籍,經過國家審定的,經過多少大德、長者審查過的。你說這個佛法入藏,那等于國家承認,當代的高僧大德承認。乾隆時代編《四庫全書》,能夠入《四庫》裏頭的,國家承認的,當代學者專家承認的,經過嚴格審查、篩選,裏面是真東西,不是真東西進不去,皇上把關。民主時代,這個沒有了。古時候這道關是有標准的,佛法的標准是戒定慧,這是叁個綱目。細目是依靠經典,大小乘都是標准,在中國是大乘。小乘裏面的標准是倫理、道德、因果,講到人空,小乘講叁法印。大乘講一法印,實相,與事實真相相應。事實真相,體空,相是假的,內容講這些這是對的。
九地,這是真實現前弘法利生的善知識,講經說法的大德。不論在家、出家,在家證得這個果位也是九地菩薩。特別是這部《無量壽經》,我們在前面看到表法,出家菩薩衆只有叁個人,在家菩薩有十六位。這表什麼意思?表這個法門在家都能成就,何況出家!表這個意思。發真如用,這意思是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皆與真如實相相應而不違背。真如實相就是諸法的真相,諸法的真相,相有性空,事有理無。相用無量差別,那是隨緣不一樣。決定教導我們看破放下,看破,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放下是什麼?如如不動,決定沒有分別執著,決定沒有占有、控製,沒有這些觀念。一切法裏頭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心地清淨本然,全是一顆利衆生的…
《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一叁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