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騙他,行嗎?行。我們就是用個真心待人接物,不怕別人騙我,要有這個膽子。爲什麼?我要到極樂世界去,極樂世界的人都是好人,極樂世界的人心都是正直的,我現在就要學正直,我不害怕。如果要害怕,我要隨順這些衆生行邪道,極樂世界就去不了,我們不能隨順他。所以不怕人欺騙,不怕人笑話,不怕人障礙,也不怕人陷害,什麼都不怕,一句阿彌陀佛,對佛決定有信心。
「《淨名經》曰」,這《淨名經》是《維摩诘經》,「直心是道場」,那你用直心,你就是在佛的道場。佛道場有金剛護法,我們什麼都不怕,一切魔外,他不能夠侵犯如來正法道場。什麼是正法?我直心就是正法。心不直,有邪念、有妄念、有雜念,那就不是道場。供佛的大殿也不是道場,記住,道場在你的心,你心直、行直,你所在的地方就是道場。「《往生論注》雲:正直曰方,依正直故,生憐愍一切衆生心」。正直就是方方正正的,要用正直的心憐憫一切衆生。一切衆生迷惑,一切衆生在受苦受難,受苦受難,他又造業,苦上再加苦,難上再加難,沒有人教他。
「又《法華經方便品》曰:于諸菩薩中,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這什麼?對菩薩說法,就不說方便,方便法是對衆生說的。什麼是方便?叁乘是方便,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這是方便。無上道?一乘法,《華嚴》是一乘,一生成佛,《法華》是一乘,也講一生成佛。淨宗是一乘的一乘,爲什麼?也講成佛。這個成佛跟那些不一樣,那些難,這個容易。念佛求生,真正成佛之道、快速成佛之道、穩當成佛之道,修這個法門的人有信心,不懷疑。那今天《法華經》上,這個方便品裏面所說的但說無上道,這個無上道就是《無量壽經》,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往生淨土,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這是無上道。
「又《法華文句》釋曰」,《法華經文句》,文句是注解,智者大師作的,《法華經》注解當中,這是標准的注解。「五乘是曲而非直」,這一句話說透了。五乘是講什麼?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都是曲,委曲,不是正直。通教,「通別偏傍而非正」,天臺大師把釋迦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教分爲四類,叫藏、通、別、圓。藏教是小乘教;通教,前面通藏教,後面通大乘,也是大乘的開始;別教,它是大乘,它不是小乘,它不通小乘,這些都是曲,都不是直。你看通教,偏在一邊,別教?別教是旁邊的,不是正中,不是正的。「今皆舍彼偏曲,但說正直一道」,這個正直一道,就是圓教一乘,圓教一乘是講成佛之道。
下面這是念祖的解釋,「按五乘之分有多種,至于《文句》所指之五乘,爲人、天、聲聞、緣覺及菩薩乘。通教別教是偏,人天等五乘爲曲。故正直之一道,唯是圓教之一乘」。那圓教的一乘?圓中之圓,正中之正,無過于《無量壽經》。《無量壽經》裏面教導我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就成了,問題就解決了。菩提心是什麼?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裏面告訴我們,真信切願,即是無上菩提之心。我們懂了,真信,一絲毫懷疑都沒有,切願,懇切的願望,我要求生極樂世界,哪個地方我都不想去,就要到極樂世界。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一個方向、一個目標,一個方向,西方,一個目標,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就決定成佛,圓教一乘。
「故其心正直者」,這經上第一句話,其心正直,「表菩薩之心,遠離偏曲之教」,通教、別教不學,「唯是一乘圓法,方廣平正」,一乘教叫做大方廣,平穩正直,「其疾如風之大白牛車也」,這是古時候的比喻,疾是快速,它的成就非常快。大白牛車就是馬車,古時候交通工具,馬車最大,速度也最快。一般高速度的馬車,四匹馬拉這個車,有兩匹馬拉的車,速度就快了,普通的是一匹馬,車有大小不一樣。
下面說『善巧』,這解釋「其心正直,善巧決定」。善巧是什麼意思?「《佛地論》曰:稱順機宜,故名善巧」。我們介紹這個法門,講解這個法門,一定要適合聽衆,這個機就是聽衆,聽衆的程度、聽衆的根性、聽衆現前生活學習狀況,什麼法門最適合他,讓他修行感到快樂,沒有一絲毫壓力,這種法門他修起來就快,這叫善巧。「又《文句》曰:顯善權曲巧,明觀行精微」。這兩句話的意思很深,底下有解釋。「上句明覺他」,覺他怎樣?「善能觀機逗教,行權方便」。教化衆生的菩薩有這種能力,能觀察現前大衆的需要,現前大衆在受苦,了解受苦的狀況,也知道受苦的原因,你才能幫助他離苦得樂。
幫助,要怎麼個幫助法?落實在教學。教學還得要示範,要做出樣子給他看,沒有榜樣,只一味的去教,他未必能相信。兩百年前可以不必要,爲什麼?社會風氣淳厚,人都很老實,你說什麼他能相信,他不懷疑。現在不行了,現在人都受了科學影響,科學頭一個就教你懷疑,這學科學,這個跟學古聖先賢、學佛,那他就有障礙。所以現在要人相信,拿證據來,拿不出證據,他不相信的。證據是什麼?快樂是證據。你看,你活得多辛苦,滿面愁容,我一天到晚歡歡喜喜、快快樂樂,這就是證據。
那我們這種態度,早年在美國,就感動很多鄰居,美國人。我們在那地方買了房子,住了差不多將近叁個月,鄰居慢慢都熟了。有一天他到我們這訪問,他說你們是幹什麼的?就是做什麼工作,哪一個行業的,爲什麼你們這麼快樂?他問這個問題來。問這個問題,我們就好答覆他,我說我們是學佛的。他說什麼是佛?我說佛是清淨,極樂世界清淨、快樂、長壽。他說這叁樣我們都要。我說好,我們知道他們都是基督教徒,我說你們星期天上教堂,星期六我們特別給你們開班,教你們怎麼快樂、怎麼歡喜、怎麼長壽、怎麼清淨。星期六到佛堂裏來,學這些東西,學這個跟你們的宗教沒有沖突。你們跟你們宗教神的關系是父子關系,你們到這個地方跟釋迦牟尼學習是老師的關系,你看,在家有父母,在學校有老師,沒沖突。都來了,每個星期六給他們開班。
這就是什麼?觀機逗教。你要是把釋迦牟尼佛說神,他不來了,我信我的神,我不信你的神。釋迦牟尼佛不是神,是人。佛是什麼意思?佛是個覺悟的人。我們並沒有說錯,覺悟的人叫佛,覺悟還沒有達到圓滿就叫菩薩,這樣給他介紹,他知道。佛堂我們挂的佛像,這是紀念老師,中國人有紀念父母,紀念祖宗。外國人,祖宗不認識,不記得了,你到他家裏有他父母的像、有他祖父母的像,這是一個紀念的意思。慢慢他就很熟悉,他就了解,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教什麼?教我們修清淨心,教我們快樂,幸福快樂,教我們健康長壽,這行權方便。
下一句是「于觀行善入精微」,這是善巧,善巧的意思很深,尤其是善入精微。「如是自覺乃能方便覺他」,自己沒有自覺,你就不能覺他,先求自覺。自覺的方法很多,佛開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是自覺。可是衆生根性不相同,習氣不一樣,過去生中所學的跟這一生當中所接觸的,對我們修學都有很大的關系。譬如,我們從小生長在農村,跟生長在都市完全不一樣,所見所聞不相同,很多基本的概念都不一樣,那教法就不一樣才能契機,學得才歡喜。同一個教法只能適應一部分人,另一部分人不能適應。
所以佛法的宣講,早年李老師跟我們說,佛法的講堂叫大講堂,叁個人、五個人也叫大講堂。這大是什麼意思?聽衆品類不齊。講經的時候你看看,底下聽衆,有不認識字的、有小學程度、有中學程度、有大學程度,甚至于還有些老居士,他們學養功深,這不齊,不像在課堂上課,課堂上學生整齊。要叫這些所有聽衆都歡歡喜喜,都聽到他滿意,這可不是容易事情。所以這叫大講堂,大講堂不是人數多少,品類不齊,個個都聽到滿意。那你講的東西裏頭有淺有深,講到淺處,你這個眼光要看到程度低的人,講到甚深的地方,要看到那個程度高的人。總而言之,他來聽這一堂課,他沒有白聽,他確實都很滿意,都有收獲,他下次再來;他要是沒有收獲,他下次就不來了。這個如果不能夠觀行善入精微,這做不到。
那我們有沒有這個本事?很難。不學又不行,老師教我們一個方法,求感應,教給我四個字「至誠感通」。我們如何能入精微?就是用真誠,真誠心到極處就有感應。所以在講臺上,眼睛看到這些大衆,話自然就說出來,不是自己想象的,自己預備的那些東西,可能上臺一句也沒用上,全是感應。由此我們就明白,學講經的秘訣,廣學多聞固然重要,那是資料,在臺上精彩的表演全是誠敬、真心,沒有真心、沒有誠敬,你表演不出來,你表演得不像。至誠感通,這個真正不可思議,我們一定要在這上面下功夫,老師教導我們的,真有道理。
講演不能不備課,備課是什麼?備課就是真誠的表現,絕對不敢怠慢,全心全力去預備,希望把這堂課講好。一定要求叁寶加持,幾乎每一個在講臺上講經都有這種感應,愈是講經教學久的人,他對于這個深具信心,幾乎每一堂都有。精微不在字裏行間,但是也不離字裏行間,妙就妙在此地。這樣才真正體會到佛經語深,字字句句含無量義,一句經文講十天也講不完,意思深廣無盡。講的時候一定要契機,聽衆的程度、聽衆的善根、聽衆的修學(他修哪個法門,功夫淺深)、聽衆的知見、聽衆現前迫切的需要是什麼,乃至于他生活環境,因爲對他都有影響,都要知道,這才能觀機,才能真正講到契機契理。理,決定不違背大乘所講的原理原則,又要適合他的程度,聽了讓他歡喜。他真正聽明白、聽懂了,有了受用,這一堂課沒有白上。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一四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