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一五集) 2012/7/7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415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第八百七十一頁第二行,從當中看起:
「又《華嚴經》明十種善巧智」,從這裏看起,十種善巧智。第一,「了達甚深佛法善巧智」。善巧,前面說過,善入精微,隨機應緣,也就是觀機逗教,這是後得智圓滿的起用,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教學最好的方法,屬于教學法。第一個,明了通達甚深佛法。佛法裏面有善巧的智慧,大小乘經裏面佛都說,特別是大乘經,我們要認識、要熟悉,好好的學習這些東西。能幫助衆生覺悟,當然就能幫助自己,自己覺悟了才能幫助衆生覺悟。這第一種,也就是前面所說的善入精微。
第二,「出生廣大佛法善巧智」。這一句說明,佛經的義理非常豐富。因爲佛法是從自性當中流露出來的,這一點的確太深、太玄妙了,決定不是一般人能夠體會到的。爲什麼?一般人的心是雜亂的,妄想分別執著充滿。佛心清淨,叫清淨寂滅,一塵不染。所以在極清淨的時候,這就是禅定,禅定當中能見到一切諸法的真相。我們看到世間的專家學者談佛法,他們對于佛法的曆史、考據說得很清楚、很明白。可是佛經裏面佛所說的這些,特別是大乘諸法實相這部分,往往對這部分他們不討論,他們不說,不承認也不否認,抱這種態度。大概只有一些專攻哲學的,他們會討論這個問題,但是討論總是站在哲學的觀點上,這就很容易産生偏見、産生誤會,因爲他跟佛的方法不一樣。哲學跟科學依舊用思惟,就是說它用第六意識、用第七識,分別執著。佛與法身菩薩完全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所謂的是轉八識成四智,這才能見到真相。
今天的量子力學,他們的研究報告愈來愈接近佛法所說的實相,引起科學界的好奇,認爲這個不可思議。科學費這麼大的力氣才看到,譬如說物質現象把它看清楚,爲什麼佛在叁千年前他就知道?于是他們就假想,人一定有一種本能,這種本能我們喪失掉了。他們這些話沒有說錯,人確實有本能,本能是怎麼回事?本能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世尊在《華嚴經》上說過,「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那是本能,皆有,個個都有,「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本能怎麼失去了?你有起心動念,你有分別執著,這個能力喪失了。如果這些科學家看到這樣的經文,他會恍然大悟,他們的猜想沒有錯。于是一改過去的態度,過去他們對于祖宗、先人,認爲他們沒有知識,他們沒有科學,輕視他們,鄙視他們;現在態度修正過來,不敢輕視,我們所研究東西,人家早就知道。這一反過頭來,對古聖先賢有一點尊重的心了,從好奇轉變爲尊重,但是尊敬還談不到,現在尊重。肯定世間有很多沒有開化的這些土著,肯定這些土著老祖宗傳的那些方法有不可思議之處,現在改變態度,也想認真去學習,這是一樁好事。
如果他們發現,佛所用的這些方法,這個方法所依據的理論、善巧方便他要懂得了,這些人回過頭來學佛,成就會很快。佛法所說的善根福德因緣,這些人有深厚的善根福德,特別是學哲學的。過去方東美先生告訴我,學哲學最重要的就是有愛心,對苦難的衆生有同情心;沒有愛心、沒有同情心,在哲學上不會有成就。這也非常有道理。你看釋迦牟尼佛大慈大悲,平等愛護衆生,愛護不是口頭上說的,他落實。用什麼來落實?用教學。有教無類,只要你真肯學,不分族群、不分國籍、不分文化背景,也不分宗教信仰,你肯跟他學,他真教你。這是出生廣大佛法,從一法,佛能說出十法,再從十法,佛能說成百法,愈說愈廣,愈說愈深,深廣沒有邊際。
第叁,「宣說種種佛法善巧智」。這個出生是明了,首先是了達,然後能出生,出生之後就能宣說,能夠宣揚、能夠演說。說裏頭有行,說叫演說,表演,表演是身行,說是言說,身行言說。換句話說,佛法已經實際上變成生活,佛法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佛法,沒有離開。理事不二,事事不二,入無障礙的境界,然後才能證入。
「證入平等佛法善巧智」。平等兩個字非常重要,佛法是平等法,一切平等,沒有一樣不平等。爲什麼?都是一個自性變現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的體性是一個,體既然是一個,哪有不平等的道理?佛給我們講十法界,十法界是非常非常複雜,無量因緣的成就。實在講這講不清楚的,太多太多了,只能用無量無邊、無數無盡來形容它。這些境界全是自性顯現出來的,就是惠能大師所說的自性能生萬法,萬法是整個宇宙。整個宇宙,我們肉眼能看到的部分非常狹窄,如果我們有慧眼、有法眼、有佛眼,那就大開眼界,遍法界虛空界,性相、理事、因果我們全都能看清楚。看清楚是怎麼回事情?平等一如,自性空寂,萬法幻有,性相俱不可得,這叫事實真相,這叫真平等。只要有所得,就不會平等。
《心經》上說的,「無智亦無得」,智是什麼?能證之智;得,是你所得之事相,都沒有,都是空寂的。如果我們真正見到了,見到一切法的緣起,這一切法從哪來的?無一不是從一念不覺來的。一念不覺就是一個波動現象,這個波動現象就叫一念不覺。一念沒有先後,一念沒有廣狹;換句話說,這一念裏頭沒有空間,也沒有時間,就是一念。這一念生一念滅說不上時間,一秒鍾一千六百兆次生滅。波動現象現前,立刻就滅了,一秒鍾裏頭一千六百兆次,我們無論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緣不到!爲什麼緣不到?速度太快了,跟不上。經上講,誰能見到?八地以上。八地以上的心清淨,清淨到極處,在這種清淨心裏面,極其微細的波動他都看得清楚、都聽得清楚。
這個波動裏頭有見聞覺知,迷了之後變成八識。這八識從哪來的?從見聞覺知來的。見聞覺知是從哪來的?見聞覺知是自性本具的,自性裏頭本有的智慧德相。見聞覺知是德,德用,能見、能聞、能覺、能知,自性本具的,就是自性的理體、自性的性德,我們常常這樣稱呼它。它不是學來的,不是外頭來的,是自己本有的。現在迷了,迷了叫失掉了,迷失了。失,迷失不是真失掉,它有,在,一絲毫損壞都沒有,只是我們用不上。迷了,不知道它的存在,其實它根本就沒有離開我們。迷了之後它起作用,這個作用變質了,智慧,原本是智慧,現在變成煩惱;原本是德能,現在變成造業;原本的相好,現在變成六道輪回,變質了。
學佛、修行學什麼?明了事實真相,這叫看破,這是智慧。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這叫修行,這叫功夫。不明了的時候,你不肯放下,不敢放下;徹底明白之後,才知道應該放下,放下是對的,不放是錯了。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所謂一大事因緣,大事因緣是什麼?就是這個,它真是大事,再沒有一樁事情比這個更大了。這是大乘佛教教學的目標,我們要明白。我們依教奉行,我們希望能契入這個境界,入這個境界就是證得無上菩提。這證入平等佛法善巧智,能夠常常觀照,照見五蘊皆空。我們用什麼方法?念念能提得起彌勒菩薩所說的,「一彈指叁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識」,就用這一句觀照。一彈指叁十二億百千念,叁十二億乘百千,百千是十萬,得出來數字是叁百二十兆,一彈指叁百二十兆個念頭。每一個念頭都有物質現象,每一個物質現象都有受想行識,這合起來就是五蘊,五蘊是色受想行識。他說的形,形就是色,識就是受想行識。一彈指出現多少個色受想行識?一彈指裏頭有叁百二十兆。這個色受想行識它不停的在生滅。我們要明了這事實真相,每個生滅與前後都不相幹,要明白這個道理。每一個念頭相似,不完全相同,所以我們稱它作相似的相續相。相續相就不是真的,是假的,遍法界虛空界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無不如是。
所以,佛給我們講叁空,人空、法空、空也空。這是什麼人的境界?法身菩薩的境界,明心見性人的境界。入這個境界,你想還有什麼放不下?全放下了,放下就沒事了。沒事,還要發大慈悲心。沒事怎麼還要發大慈悲心?還有一類衆生迷在六道裏頭。我很幸運,我明白了,我出來了,回過頭來看看那些還在迷惑顛倒的,要不要去幫助?要。爲什麼要?我初學佛的,不也發了個願嗎?「衆生無邊誓願度」,現在成佛了,不能把這個願丟掉,說話要算話。那我們要問,我們度衆生,行菩薩道,會不會妨礙自己?不會。爲什麼不會?因爲你已經入叁輪體空。叁輪體空是回什麼事情?度一切衆生,幫助一切衆生,每天都在做,做得不亦樂乎,可是心上怎麼樣?心上沒有衆生相,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換句話說,每天在幹斷惡修善,教化衆生,心裏頭幹幹淨淨,一塵都不染,也就是說沒有事。這是真正覺悟了,真正了解了,佛法是什麼?佛法是平等無差別。自行化他,斷惡修善,教化衆生,心裏頭一塵不染,「悟解無差別佛法」。
下面第七,深入莊嚴佛法。莊嚴要不要?要。爲什麼要?接引衆生。莊嚴是不是要預先去設計?需不需要去製造?都不需要。爲什麼?菩薩無量無邊的莊嚴是從修行功德當中流出來的,體是自性。所以菩薩的身是法性身,菩薩居住的地方,無量無邊的莊嚴,是自性流出的,不是阿賴耶的相分,也不是阿賴耶的見分,與阿賴耶不相幹,這叫清淨莊嚴。本經的經題,「大乘無量壽莊嚴」,大乘是智慧,無量壽是德,莊嚴是相好。不就是世尊所說的嗎?如來智慧德相,大乘是如來智慧,無量壽是如來的德,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這是佛的相。我們知道了,知道所貴的是你真的把它搞懂了,沒有懷疑。爲什麼?真的沒有懷疑、真懂得了,你會去照做,你會把它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一切待人接物處,這是真的懂得了。如果真的懂了,沒有落實,沒有做到,章嘉大師講的,你沒懂,你還在迷惑。爲什麼?懂的人做到了,沒有做到的人不懂。章嘉大師這個開示非常非常重要,…
《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一五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