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一五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一五集)  2012/7/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15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八百七十一页第二行,从当中看起:

  「又《华严经》明十种善巧智」,从这里看起,十种善巧智。第一,「了达甚深佛法善巧智」。善巧,前面说过,善入精微,随机应缘,也就是观机逗教,这是后得智圆满的起用,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教学最好的方法,属于教学法。第一个,明了通达甚深佛法。佛法里面有善巧的智慧,大小乘经里面佛都说,特别是大乘经,我们要认识、要熟悉,好好的学习这些东西。能帮助众生觉悟,当然就能帮助自己,自己觉悟了才能帮助众生觉悟。这第一种,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善入精微。

  第二,「出生广大佛法善巧智」。这一句说明,佛经的义理非常丰富。因为佛法是从自性当中流露出来的,这一点的确太深、太玄妙了,决定不是一般人能够体会到的。为什么?一般人的心是杂乱的,妄想分别执著充满。佛心清净,叫清净寂灭,一尘不染。所以在极清净的时候,这就是禅定,禅定当中能见到一切诸法的真相。我们看到世间的专家学者谈佛法,他们对于佛法的历史、考据说得很清楚、很明白。可是佛经里面佛所说的这些,特别是大乘诸法实相这部分,往往对这部分他们不讨论,他们不说,不承认也不否认,抱这种态度。大概只有一些专攻哲学的,他们会讨论这个问题,但是讨论总是站在哲学的观点上,这就很容易产生偏见、产生误会,因为他跟佛的方法不一样。哲学跟科学依旧用思惟,就是说它用第六意识、用第七识,分别执著。佛与法身菩萨完全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所谓的是转八识成四智,这才能见到真相。

  今天的量子力学,他们的研究报告愈来愈接近佛法所说的实相,引起科学界的好奇,认为这个不可思议。科学费这么大的力气才看到,譬如说物质现象把它看清楚,为什么佛在三千年前他就知道?于是他们就假想,人一定有一种本能,这种本能我们丧失掉了。他们这些话没有说错,人确实有本能,本能是怎么回事?本能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世尊在《华严经》上说过,「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那是本能,皆有,个个都有,「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本能怎么失去了?你有起心动念,你有分别执著,这个能力丧失了。如果这些科学家看到这样的经文,他会恍然大悟,他们的猜想没有错。于是一改过去的态度,过去他们对于祖宗、先人,认为他们没有知识,他们没有科学,轻视他们,鄙视他们;现在态度修正过来,不敢轻视,我们所研究东西,人家早就知道。这一反过头来,对古圣先贤有一点尊重的心了,从好奇转变为尊重,但是尊敬还谈不到,现在尊重。肯定世间有很多没有开化的这些土著,肯定这些土著老祖宗传的那些方法有不可思议之处,现在改变态度,也想认真去学习,这是一桩好事。

  如果他们发现,佛所用的这些方法,这个方法所依据的理论、善巧方便他要懂得了,这些人回过头来学佛,成就会很快。佛法所说的善根福德因缘,这些人有深厚的善根福德,特别是学哲学的。过去方东美先生告诉我,学哲学最重要的就是有爱心,对苦难的众生有同情心;没有爱心、没有同情心,在哲学上不会有成就。这也非常有道理。你看释迦牟尼佛大慈大悲,平等爱护众生,爱护不是口头上说的,他落实。用什么来落实?用教学。有教无类,只要你真肯学,不分族群、不分国籍、不分文化背景,也不分宗教信仰,你肯跟他学,他真教你。这是出生广大佛法,从一法,佛能说出十法,再从十法,佛能说成百法,愈说愈广,愈说愈深,深广没有边际。

  第三,「宣说种种佛法善巧智」。这个出生是明了,首先是了达,然后能出生,出生之后就能宣说,能够宣扬、能够演说。说里头有行,说叫演说,表演,表演是身行,说是言说,身行言说。换句话说,佛法已经实际上变成生活,佛法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佛法,没有离开。理事不二,事事不二,入无障碍的境界,然后才能证入。

  「证入平等佛法善巧智」。平等两个字非常重要,佛法是平等法,一切平等,没有一样不平等。为什么?都是一个自性变现的,「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万法的体性是一个,体既然是一个,哪有不平等的道理?佛给我们讲十法界,十法界是非常非常复杂,无量因缘的成就。实在讲这讲不清楚的,太多太多了,只能用无量无边、无数无尽来形容它。这些境界全是自性显现出来的,就是惠能大师所说的自性能生万法,万法是整个宇宙。整个宇宙,我们肉眼能看到的部分非常狭窄,如果我们有慧眼、有法眼、有佛眼,那就大开眼界,遍法界虚空界,性相、理事、因果我们全都能看清楚。看清楚是怎么回事情?平等一如,自性空寂,万法幻有,性相俱不可得,这叫事实真相,这叫真平等。只要有所得,就不会平等。

  《心经》上说的,「无智亦无得」,智是什么?能证之智;得,是你所得之事相,都没有,都是空寂的。如果我们真正见到了,见到一切法的缘起,这一切法从哪来的?无一不是从一念不觉来的。一念不觉就是一个波动现象,这个波动现象就叫一念不觉。一念没有先后,一念没有广狭;换句话说,这一念里头没有空间,也没有时间,就是一念。这一念生一念灭说不上时间,一秒钟一千六百兆次生灭。波动现象现前,立刻就灭了,一秒钟里头一千六百兆次,我们无论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缘不到!为什么缘不到?速度太快了,跟不上。经上讲,谁能见到?八地以上。八地以上的心清净,清净到极处,在这种清净心里面,极其微细的波动他都看得清楚、都听得清楚。

  这个波动里头有见闻觉知,迷了之后变成八识。这八识从哪来的?从见闻觉知来的。见闻觉知是从哪来的?见闻觉知是自性本具的,自性里头本有的智慧德相。见闻觉知是德,德用,能见、能闻、能觉、能知,自性本具的,就是自性的理体、自性的性德,我们常常这样称呼它。它不是学来的,不是外头来的,是自己本有的。现在迷了,迷了叫失掉了,迷失了。失,迷失不是真失掉,它有,在,一丝毫损坏都没有,只是我们用不上。迷了,不知道它的存在,其实它根本就没有离开我们。迷了之后它起作用,这个作用变质了,智慧,原本是智慧,现在变成烦恼;原本是德能,现在变成造业;原本的相好,现在变成六道轮回,变质了。

  学佛、修行学什么?明了事实真相,这叫看破,这是智慧。放下妄想分别执著,这叫修行,这叫功夫。不明了的时候,你不肯放下,不敢放下;彻底明白之后,才知道应该放下,放下是对的,不放是错了。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所谓一大事因缘,大事因缘是什么?就是这个,它真是大事,再没有一桩事情比这个更大了。这是大乘佛教教学的目标,我们要明白。我们依教奉行,我们希望能契入这个境界,入这个境界就是证得无上菩提。这证入平等佛法善巧智,能够常常观照,照见五蕴皆空。我们用什么方法?念念能提得起弥勒菩萨所说的,「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识」,就用这一句观照。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三十二亿乘百千,百千是十万,得出来数字是三百二十兆,一弹指三百二十兆个念头。每一个念头都有物质现象,每一个物质现象都有受想行识,这合起来就是五蕴,五蕴是色受想行识。他说的形,形就是色,识就是受想行识。一弹指出现多少个色受想行识?一弹指里头有三百二十兆。这个色受想行识它不停的在生灭。我们要明了这事实真相,每个生灭与前后都不相干,要明白这个道理。每一个念头相似,不完全相同,所以我们称它作相似的相续相。相续相就不是真的,是假的,遍法界虚空界世出世间所有一切法无不如是。

  所以,佛给我们讲三空,人空、法空、空也空。这是什么人的境界?法身菩萨的境界,明心见性人的境界。入这个境界,你想还有什么放不下?全放下了,放下就没事了。没事,还要发大慈悲心。没事怎么还要发大慈悲心?还有一类众生迷在六道里头。我很幸运,我明白了,我出来了,回过头来看看那些还在迷惑颠倒的,要不要去帮助?要。为什么要?我初学佛的,不也发了个愿吗?「众生无边誓愿度」,现在成佛了,不能把这个愿丢掉,说话要算话。那我们要问,我们度众生,行菩萨道,会不会妨碍自己?不会。为什么不会?因为你已经入三轮体空。三轮体空是回什么事情?度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每天都在做,做得不亦乐乎,可是心上怎么样?心上没有众生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换句话说,每天在干断恶修善,教化众生,心里头干干净净,一尘都不染,也就是说没有事。这是真正觉悟了,真正了解了,佛法是什么?佛法是平等无差别。自行化他,断恶修善,教化众生,心里头一尘不染,「悟解无差别佛法」。

  下面第七,深入庄严佛法。庄严要不要?要。为什么要?接引众生。庄严是不是要预先去设计?需不需要去制造?都不需要。为什么?菩萨无量无边的庄严是从修行功德当中流出来的,体是自性。所以菩萨的身是法性身,菩萨居住的地方,无量无边的庄严,是自性流出的,不是阿赖耶的相分,也不是阿赖耶的见分,与阿赖耶不相干,这叫清净庄严。本经的经题,「大乘无量寿庄严」,大乘是智慧,无量寿是德,庄严是相好。不就是世尊所说的吗?如来智慧德相,大乘是如来智慧,无量寿是如来的德,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这是佛的相。我们知道了,知道所贵的是你真的把它搞懂了,没有怀疑。为什么?真的没有怀疑、真懂得了,你会去照做,你会把它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工作、落实在一切待人接物处,这是真的懂得了。如果真的懂了,没有落实,没有做到,章嘉大师讲的,你没懂,你还在迷惑。为什么?懂的人做到了,没有做到的人不懂。章嘉大师这个开示非常非常重要,…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一五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