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这个经读不厌,法喜充满。如果遍遍都一样,还有什么味道?没有味道了。
遍遍都一样,没有悟处。那种念法,念到一段时期人就懒散了,变成什么?敷衍塞责,不是为自己念的,好像为佛菩萨念的,交代一下,这个观念就错误。念经不是念给佛菩萨听的,是要把自己的悟性念出来,这个不能不知道。这什么原因,能把自性念出来?障碍念掉了,障碍就是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我们用这一句佛号,把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把它融化了,把它淡化了。这个上有功夫了,意思自然就现前,妙就妙在这里。烦恼习气减一分,自性智慧就透一分,天天都减,天天有悟处,月月有减,月月有悟处。这个集注太好了,集注里头引用的经论八十三种,祖师大德的开示一百一十种,真的是精华。不要说是读一遍,一遍有悟处,从头到尾念一遍,悟处就不断不断向上提升。所以这个经教,你契入之后欲罢不能。什么是享受?读诵是享受。
读诵要不要去研究?不要,研究是分别执著,不要用分别执著,就一直念下去,一个字一个字细心去念,它自然有悟处,妙就妙到此地。把佛教给我们这些原理原则统统都证明了,是真的,不是假的。佛是从自性当中流出来的,佛这些话,我们不用心意识,天天读、天天看,自然开悟。所以,决定太重要了。真实不变,善巧决定,随缘善巧,悉皆真实,这个字意思愈讲愈深。为什么悉皆真实?真实是跟自性相应,就真实了,不是跟阿赖耶相应。跟阿赖耶相应是假的,跟自性相应是真的。
再看底下两句,「论法无厌,求法不倦」,自觉觉他。《净影疏》上说得好,「专乐求法,心无厌足」,这是自利方便。「常欲广说,志无疲等」,这正明利他方便。所以为人演说,这个决定不能中断,特别是对我们这些根性的人。我们这个根性,六种,佛说的,六种病我们统统具足。佛用六服药教我们对治:第一种病,悭贪,用布施来对治;第二种病,恶业,用持戒对治;第三种病,瞋恚,用忍辱来对治;第四种病,懈怠,懒惰懈怠,用精进来对治;第五种病,散乱,这心里妄想,散乱,用禅定对治;第六种愚痴,用般若对治。菩萨修六波罗蜜,对治这六种毛病。这六种毛病都没有了,就叫圆满。悭贪的心断干净了,连念头都没有了,布施波罗蜜圆满。对人、对事、对物一丝毫恶念没有了,持戒波罗蜜圆满。得明白这个道理。我们今天还有懈怠、还有偷懒,这得用精进波罗蜜来对治。这个常欲广说,志无疲等,这就是精进,可以对懈怠,逼着你。如果不上台讲经,我们就不想看经;要上台讲,不看不行。
我讲《无量寿经》讲了十几遍了,我讲每一遍,我用的本子是同样的本子,但是我要换新本子,我不用旧本子。旧本子我上画的记号什么东西,我一概不看它,我用新本子。新本子里头就有新的意思,跟上一次讲的不一样,境界不相同,悟处不相同。讲完之后,两个本子对比,看到自己哪里进步。用一个本子不行。我们在学校读书,看到老师用的课本,这个老师教一年级的国文,每年他都是一年级国文老师。他用的那个笔记本就一本,一生就用这一本,每年都是教一年级学生,他自己不会进步。如果要自己进步的话,每讲一遍必须要用新本子,前面不要用。前面可以做参考,甚至于参考都不必,全用新的,真有进步。这就逼着你一定要非常认真去备课,那你这门东西愈讲愈好,让人家听不厌。《无量寿经》听十遍,十个讲法,如果每个讲法相同,听一遍之后,第二遍不用再听了,我听过了。讲的人是一个人,听的人也是一个人,讲不倦,听不厌,那你成功了,就是说年年有进步。这也是蕅益大师所讲的功夫的浅深,年年有进步,功夫就深了;年年没有进步,功夫不深。所以,常欲广说是好事情,要学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经说法没有一天停止,没有疲倦,这是慈悲心。
「又《会疏》曰:菩萨求法为利他故,所得法必为他说」。我求法为谁?为众生。为自己,现在知道了,一句佛号念到底就行了。我为自利利他,我专讲《无量寿经》,专念阿弥陀佛,行不行?行,这个功德是圆满的。自利是智慧增长,利他?利他是福慧增长,不但有福报,也有智慧。因为很多是在讲演当中悟出来的,自己准备没想到,讲的时候怎么会讲出来?决定是在讲演的时候悟处比自己读经悟处还要多,至少要多个二、三倍,不讲不可能觉悟。所以这是非常好的一个方法,讲经的时候得三宝加持。「为一切众生,经无量劫而无疲倦」,要发这个心,发这个心不后悔,发这个心我真干,勇猛精进,福慧增长。
底下一句,『戒若琉璃,内外明洁』。「戒者戒律,为戒定慧三无漏学之首」,三无漏学第一个是戒律。「奉持戒律,明净清洁,以自庄严,持戒净洁,譬如琉璃」,这是比喻。戒定慧三学,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自行化他的一门成佛之道。三世诸佛都遵守的,如果我们要改变它,你肯定不能成就。今天我们看到许许多多的同学,乃至往上面去看,过去这一辈的人,跟我们同辈的人,我们前一辈的人,他有多少成就确实看他的戒律。持戒要不严,怎么会有成就?持戒的目的在哪里?是在得定。定的目的在哪里?是开智慧。所以,特别是大乘,大乘修学的宗旨是开智慧,智慧跟福德都从戒定当中来的。因为福慧是性德,不是从外来的,是自性本来具足的。就是佛在《华严》上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德相就是福德,是自性本有的。外面去求的是知识,不是智慧。智慧跟知识要分辨得很清楚,智慧是功夫,能了生死,知识不能。要求智慧,一定要从戒定慧这个途径去求,离开戒定决定找不到智慧。所以戒比什么都重要。
今天戒大家搞不好,原因在哪里?原因没有根。小时候没人扎根,没扎根,学习到的是跟戒定慧相反。相反是什么?最明显的是贡高我慢,目中无人;换句话说,那种恭敬心、诚敬的心生不起来,他很想学,他学不到。但是圣学、佛学,必须是用真诚恭敬你才能学到。真诚恭敬心能够把你的门,把你自性的门打开,让你自性里面的智慧、德相现前。没有诚敬心,诚敬是一把钥匙,没有这个心,门打不开,佛菩萨来教你都没用,你所学到的是知识,不是智慧。所以今天讲学佛难,难在哪里?就难在此地。
我跟诸位做过报告,当年我跟方东美先生学哲学,是个鲜明的例子。老师给我讲真话,他说现在学校里头,这个话六十一年前,先生不像先生,学生不像学生。跟我讲这种话。那个时候有没有好老师?真有好老师。好老师在课堂里不教了,为什么?学生不肯学。上学,大学了,上大学的目标就是文凭,就是拿学位,对于真正学问并不重视,没这个兴趣。所以老师教学也就敷衍塞责。老师自己感到愧疚,但是没有办法,要养家糊口,他就是干这一行的,不干,不干生活怎么办?所以老师在学校上课是为了工资,学生来学校上课是为文凭,各有所需。于是老师就随顺学生,不喜欢听,给你谈谈笑话,聊聊天,大家都快快乐乐。考试的时候,把考试范围、题目告诉学生,每个人都拿到好分数,皆大欢喜,这么教学法。真想学一点东西,那怎么办?这难得,我感谢老师,我没有缴一分钱学费,叫我到他家去学习。每个星期天上午两个钟点,课是九点多钟到十一点多钟,下了课我就回去了。凭什么?老师真想把东西传下去,有人真想学,他真教。大乘教里,「佛氏门中,不舍一人」,真教,学生真学。不肯真学的人,你想教他,没用。
台中李老师教讲经,有二、三个不肯真学的,老师准许他们旁听,对他们很客气。真学的人?对真学的人有打有骂,一点都不客气。所以老师,学生不多,二十几个人,老师对这些同学们待遇不一样。我当时看了不懂,也不敢问。大概两个月,其实我们一个星期上一堂课,经学班一堂课,一堂课三个小时,当中没有下课的,两个月大概九堂课,老师看出来了。下课把我叫到房间,问我,是不是有疑惑?有,老师为什么对同学方式不一样?老师告诉我,真想学的就得真教,打他都打不走,你骂他、打他,他感恩,他能接受。这个地方挨过打、挨过骂的,他就记得特别清楚,所以叫打记性。那不肯学的,你打他、骂他没有用处,不但没有用处,他还怀恨在心,都变成冤家对头了,那个何必?那就客客气气,当作他来参观的。我这才明白,不是真学的。
我在经学班始终是旁听生,因为老师教学只教两个人。这两个人坐在他对面,其他的同学都坐围绕一周,都是旁听,只教他两个。这两个要上台讲经的,一个讲普通话,一个讲闽南语,好像是翻译,其实不是的。他们的讲稿完全相同,一份讲稿,在讲台上,讲稿他们自己写的。老师把这个经讲一遍,他们把它记下来。当然记不完整,所以我们每个听经的同学都记,能记多少就记多少,记了之后统统交给他,他回家去整理,去把讲稿写出来。讲稿写出来之后,对同学们讲一遍,老师也在听,我们大家挑、批评,让他修改。修改完之后,再用这个讲稿上台去对大众讲。
老师教讲经用这种方法,学的人非常辛苦,但是很有成就感,他上台去表演。我在旁边听,一年三个月,我学了十三部经。这十三部经我都能讲,我讲得比那些学的人还会好,绝不比他们差。所以我都学会了。我一出家教佛学院,教佛学院,一个学期教一部经,佛学院学生三年毕业,我教了六部经,我还有七部经还没动。所以,我对佛学院就没兴趣了。你看我在李老师那里,平均一个月学一部经,满心欢喜,这个学习的气氛非常高。在佛学院一个学期才教一样,一年才教两部,我对佛学院那个兴趣就降低了。以后不教佛学院,佛学院这个方法出不了人才。一九八0年代,我在新加坡,做了个实验,用李老师这套方法,办个短期培训班,三个月。三个月学一部经,学生个个都能上台讲。他们欢喜,告诉我,这三个月的收获超过他们过去在佛学院三年。这就是什么?「一门深入,长时薰修」的一个实验,这个实验成功了。说明什么?古老的方法比现在方法好。李老师完全用的是古老方法,成绩卓著,学习的人满心欢喜。好,今天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一五集》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