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一八集▪P4

  ..續本文上一頁是,「所問者正是調伏之意」。我們心安住在哪裏?湯恩比博士說得好,「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只有孔孟學說、大乘佛法」,大乘佛法也在中國,這兩句話就是說怎麼個住法。孔孟教我們心安住在仁、義、忠、恕,大乘佛法教導我們安住在真誠、慈悲,我們心安住在這裏,如如不動。仁,愛人,仁者愛人。你看,仁是兩個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們要把心安在愛上,起心動念多替別人想,不要替自己想,因爲替別人想,自己也在其中。

  我相信圖文巴這個事業會做得成功,爲什麼?符合上天的意思、衆神的意思。大家有這種心,衆神保佑,一定會搞成功。這個小城搞成功了,影響全世界。我們用的方法,這是我建議的,小城設立一個衛星電視臺,將小城的生活,小城的實際狀況,小城人的學習,二十四小時向全世界廣播。這是什麼?是招攬旅遊的廣告,大家看到這個,他就想來。全世界的人都來看,全世界人都學習,世界就太平了,這問題不就化解了!所以我告訴這些宗教領袖們,你們一年搞成功了,我替你設一個衛星電視臺。而且我也答應他們,我到聯合國去辦一個大型的活動,在聯合國向全世界宣布,地球上出現了一個多元文化示範城市,大家都可以去看看。二00六年湯池做成功了,我在聯合國做報告,駐聯合國一百九十二個國家的大使代表都非常想到湯池去看看,那一種熱忱讓我們感動。這一個多元文化示範城比那個更有意義,因爲那個只有一種文化,中國傳統文化,這是十幾個宗教,這個更有意義。所以我答應他們兩樁事情,你們一年做成功,我的話會兌現。

  雲何降伏其心,降伏就是調伏自己,調伏。倫理、道德、因果跟宗教教育,這是我們非常重視的。所以我現在提倡的,宗教回歸教育。每一個宗教教堂一定要講經,每天都要講經,聽衆不拘多少,天天要講。把你所講的錄下來,做成光盤,大量流通。中國佛門裏面,祖師們常說,「若要佛法興,除非僧贊僧」,互相贊歎。我們要想宗教能夠和諧,一定要互相贊歎、互相鼓勵,決定不容許互相毀謗。遇到問題,可以認真坐下來研究討論,如何將問題圓融化解。不要有爭執,更不能引起信徒的那種不滿,那就錯誤了。信徒熱愛自己的宗教,要給他講清楚,別人宗教跟自己宗教是一樣的,不是兩樣。

  我們跟大家宣布,宗教裏只有一個真神,這從根本上化解問題,所有宗教都是一個真神。創教那個是什麼?是真神的化身。實際上都是一個真神。因爲那個時候,古時候交通不方便,閉塞,沒有資訊,所以神教化全世界的人,必須要在各個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族群裏面示現創教來教化。現在資訊發達,交通方便,地球變成一個村了,所有宗教一個真神面孔出來了,都是一樣的。所以我們見到別人宗教的時候,對他的神我們也禮拜,他們看到會歡喜。他們的經典,我們跟佛經一樣恭敬去讀它、去讀誦它。甚至于有時候他請我講解,我也去講解。我在新加坡講過天主教的《玫瑰經》,那個光盤一直到現在南洋很多天主教的教堂都有流通。我也希望他們發心來講佛經,這好事,不是壞事。伊斯蘭的《古蘭經》我講過。我們要把心量拓開,什麼都能包容,不要局限。我的好、你的不好,錯了,那就是自己的心不好。沒有一樣不好,我們希望民族大團結,全世界宗教大團結,文化大團結,共同創造整個地球美好的將來,這個才有意思。所以佛經上這東西統統可以用得上,《金剛經》上這兩句話好。

  「若引申其義,則開顯本心」,這是調的意思。「降伏非心」。本心就是真心,我們中國古人講的「人之初,性本善」,本性本善是本心,要開發這個。非心是什麼?非心是習性,習性不善;本性善,習性不善。教育真正的目的是讓習性回歸到本性,這教育就成功了;不善回歸到本善,這教育成功了。宗教教育就是幹這個事情的,宗教不可能發生沖突,發生沖突是什麼?是教錯了方向。神,你看,都教人愛人。那你跟人沖突,這是不愛人,這對你的宗教教義根本上就違背了。

  「爲大導師者,必于自心他心悉能調伏」。首先調伏自己,讓對自己看一切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都是一體,都是一家人。釋迦牟尼佛教化衆生,不分國籍、不分族群、不分宗教,來者不拒,去者不留,這是用真心教化。佛陀是教育,能做調和所有宗教的一個主導。佛教裏頭沒有立一個神,沒有建立這種,佛教裏頭只有佛,佛是老師,跟佛學習的是學生。學生裏面有高級、有中級、有低級,高級的稱爲菩薩,菩薩是高級班的學生,聲聞緣覺是中級班的學生,我們人天是初級班的學生,平等的,都是佛的學生。

  我們在經典裏面看到當時印度許多不同宗教的這些信徒,甚至于傳教師,都來跟佛學習,稱佛爲老師,自稱爲弟子,很多。佛沒有叫他改變宗教,你信什麼宗教,依舊信什麼宗教,到佛這來學什麼?學開智慧,學拓開心量,學開智慧,學開福報。福報、智慧大家都要的,釋迦牟尼佛是福報圓滿、智慧圓滿,到這來學這個東西。每一個宗教都有智慧,每一個宗教都有福報,每一個宗教的信徒亦如是,你說這多快樂。這是我們一個想法,我們也向這個方向去做去。「自心大覺,亦廣令衆生入于覺道」。我們希望每一個宗教,他們的長老、大德、傳教師個個大覺,個個福慧圓滿,再教他們的信徒,所有信徒都有福,這地球就有福了;所有的信徒都覺悟了,地球上就沒有災難了。

  我們再看下面這段,「上文大意」,這是總結這一段經文注解的大意。「菩薩一心正直,安住一乘法中。複具善巧方便,精勤求法,廣爲人說,悉無厭倦」。這一句是說應雲何住,我們要把心住在哪裏。一心正直,安住一乘法中。什麼叫一乘?究竟圓滿稱之爲一乘。像學校讀書,一乘是什麼?一乘是博士班,我一心一意的,將來在這個學校拿到博士學位,碩士、學士不是圓滿的,一定有這個志向。所以無論是哪個宗教,都可以學佛法,佛法是學校,嚴格來說,佛法不是宗教。佛法裏面教什麼?教智慧、教福德。你要求福、要求慧,你就到這個學校來學習,這個學校有真正的智慧、有真實的福報。每一個宗教都要智慧、都要福報,那佛教爲每一個宗教做出貢獻、做出服務,沒有沖突。

  在淨宗法門裏面,這個一乘佛法就是信願持名,這修淨土的。你具足這個條件,你決定往生,你決定親近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成就圓滿智慧、圓滿的福德。自己這樣幹,也以善巧方便幫助別人。幫助別人最好是什麼?最好做示範。往生的時候開往生大會,告訴大家,我幾點幾分幾秒往生,你們統統都來,到時候你看,我走給你看。這大家看了相信,沒話說了,是真的不是假的。現身說法,不疲不厭。

  第二,「菩薩戒德清淨,故所言說,能令聞者,心悅信伏」,這第二個條件。第二個條件是行,前面一個條件是意念。有這種意願,必須要落實在生活當中、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這是戒德清淨。決定要遵守五戒十善、六和六度、普賢十願,夠了,就這麼多,就行了,就能把這個世界安定下來。五戒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十善,比五戒說得詳細,內容差不多。十善是做人基本的德行,戒律是在佛面前發了誓願,我這一生決定要遵守,不同地方在此地。十善,第一個身叁善,不殺、不盜、不淫;口四善,不妄語、不兩舌、不绮語、不惡口;意念有叁善,不貪、不瞋、不癡,我要真做到。你真做到了,人沒有不相信你的、沒有不服你的。別人有疑難的問題一定向你請教,你說的才算數,別人講的不相信,這是戒德。

  六和,人與人之間要和睦相處。和睦從哪裏?從自己家庭要和,家和萬事興。家不和,這個家就要敗了。團體要和睦,他不跟我和,我跟他和,帶頭。一方面自己真幹,一方面天天要教。不教,他不明理,他會受外面環境影響,會改變。道理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不變了,因爲我們知道這是正道,外面那是邪道,我絕對不會被邪惡所動搖。六波羅蜜,福慧雙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你修這些,著相是福德、是福報;做了不放在心上,是智慧,智慧跟福都圓滿。我所修的這些好事,不爲自己,爲衆生,所有一切功德回向給衆生,這是大菩薩行。普賢十願更不得了,真的是,不但是利益地球上衆生,利益遍法界虛空界,隨著你的心量在擴張。

  「于是則大鳴法鼓,高建法幢」。大鳴法鼓是演說不中斷,應該每個道場都這樣做法。古時候寺廟是的,真是這樣做法。寺廟在唐朝叫叢林,就是大學。你看寺廟這些殿堂,殿堂是教室,在殿堂裏面講經的,首座和尚。一個寺廟講經說法的法師很多,每個人講不同的經論,你喜歡聽這個,你就到這個講堂,喜歡聽那個到那個講堂,由你自己選擇。所以它是學校,它是教育。寺院庵堂把教學疏忽了,這一樁事情大概也不過是二、叁百年。二、叁百年之前不是的,都講經,沒有聽說和尚念經,和尚講經。最近這個叁百年,和尚不講經了,沒聽他講經,聽他念經。所以這些事實真相要了解、要明白。此地講的大鳴法鼓,就是講經不中斷。

  高豎法幢,這個法幢就是建立學校。寺院庵堂都是學校。法幢是標志,幢是圓形的,圓筒的。有些寺廟,大的寺廟有,到大殿去看,挂的是幡幢,幡是扁的,幢是圓的,圓形,那是幢,寺院的旗杆就是懸挂幡幢用的。這幡幢是什麼?是通知。通知外頭的人,我今天旗杆上懸挂的是幢,說明今天寺院講經;挂幡,通常做法會。做法會挂幡,講經挂幢。所以有些幢上它題字,譬如講《華嚴經》,《大方廣佛華嚴經》,就像旗幟上面有這幾個字,你一看,今天講《華嚴經》;《大乘無量壽經》,它寫這些字。現在沒有了。法幢高豎,這很有意義的,標志。

  「大放慧光,廣宏妙法,破除衆生無明癡暗」,這是教學的目標,教學希望有什麼樣的收獲。衆生覺悟了,衆生明白了,知道怎樣做人,知道應該怎樣去工作,怎樣對家、對自己族群、對社會大衆做出什麼樣的貢獻,這就有意義,人生有意義,沒有白來。「菩薩內心純淨,儀態溫和」,前面所說的,淳淨溫和,寂定明察,「得乎中而形于外,表裏一如也。菩薩寂定明察,定慧均等,寂照同時也。故于衆生,爲大導師,自覺覺他」。這個總結結得好,將前面所說的統統都講到了。菩薩是覺悟的人的名稱,覺悟的人要幹些什麼?是不是真覺悟了?覺悟了之後,如果沒有做到,他那個覺悟等于沒覺悟。換句話說,覺悟的人一定要服務社會,要幫助沒有覺悟的人,幫助他們覺悟,不求任何報酬。

  釋迦牟尼佛一生教學,沒有收人家一分錢。世尊在世的生活是沿門托缽,衣服只有叁件,所以叁衣一缽是他的財産,他什麼都不要。所以他的教學,人家聽,爲什麼?真的沒有一絲毫自私自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無一不是爲衆生,特別是苦難衆生。人怎麼能不服?怎麼能不愛他?怎麼能不跟他學習?這都是我們要學的,活學活用,我學多少,我就用多少,在用的當中會提升自己境界。如果學了之後不用,就忘掉了,等于沒有學。天天學,天天增長,天天有進步。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一八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