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所问者正是调伏之意」。我们心安住在哪里?汤恩比博士说得好,「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只有孔孟学说、大乘佛法」,大乘佛法也在中国,这两句话就是说怎么个住法。孔孟教我们心安住在仁、义、忠、恕,大乘佛法教导我们安住在真诚、慈悲,我们心安住在这里,如如不动。仁,爱人,仁者爱人。你看,仁是两个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要把心安在爱上,起心动念多替别人想,不要替自己想,因为替别人想,自己也在其中。
我相信图文巴这个事业会做得成功,为什么?符合上天的意思、众神的意思。大家有这种心,众神保佑,一定会搞成功。这个小城搞成功了,影响全世界。我们用的方法,这是我建议的,小城设立一个卫星电视台,将小城的生活,小城的实际状况,小城人的学习,二十四小时向全世界广播。这是什么?是招揽旅游的广告,大家看到这个,他就想来。全世界的人都来看,全世界人都学习,世界就太平了,这问题不就化解了!所以我告诉这些宗教领袖们,你们一年搞成功了,我替你设一个卫星电视台。而且我也答应他们,我到联合国去办一个大型的活动,在联合国向全世界宣布,地球上出现了一个多元文化示范城市,大家都可以去看看。二00六年汤池做成功了,我在联合国做报告,驻联合国一百九十二个国家的大使代表都非常想到汤池去看看,那一种热忱让我们感动。这一个多元文化示范城比那个更有意义,因为那个只有一种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这是十几个宗教,这个更有意义。所以我答应他们两桩事情,你们一年做成功,我的话会兑现。
云何降伏其心,降伏就是调伏自己,调伏。伦理、道德、因果跟宗教教育,这是我们非常重视的。所以我现在提倡的,宗教回归教育。每一个宗教教堂一定要讲经,每天都要讲经,听众不拘多少,天天要讲。把你所讲的录下来,做成光盘,大量流通。中国佛门里面,祖师们常说,「若要佛法兴,除非僧赞僧」,互相赞叹。我们要想宗教能够和谐,一定要互相赞叹、互相鼓励,决定不容许互相毁谤。遇到问题,可以认真坐下来研究讨论,如何将问题圆融化解。不要有争执,更不能引起信徒的那种不满,那就错误了。信徒热爱自己的宗教,要给他讲清楚,别人宗教跟自己宗教是一样的,不是两样。
我们跟大家宣布,宗教里只有一个真神,这从根本上化解问题,所有宗教都是一个真神。创教那个是什么?是真神的化身。实际上都是一个真神。因为那个时候,古时候交通不方便,闭塞,没有资讯,所以神教化全世界的人,必须要在各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族群里面示现创教来教化。现在资讯发达,交通方便,地球变成一个村了,所有宗教一个真神面孔出来了,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们见到别人宗教的时候,对他的神我们也礼拜,他们看到会欢喜。他们的经典,我们跟佛经一样恭敬去读它、去读诵它。甚至于有时候他请我讲解,我也去讲解。我在新加坡讲过天主教的《玫瑰经》,那个光盘一直到现在南洋很多天主教的教堂都有流通。我也希望他们发心来讲佛经,这好事,不是坏事。伊斯兰的《古兰经》我讲过。我们要把心量拓开,什么都能包容,不要局限。我的好、你的不好,错了,那就是自己的心不好。没有一样不好,我们希望民族大团结,全世界宗教大团结,文化大团结,共同创造整个地球美好的将来,这个才有意思。所以佛经上这东西统统可以用得上,《金刚经》上这两句话好。
「若引申其义,则开显本心」,这是调的意思。「降伏非心」。本心就是真心,我们中国古人讲的「人之初,性本善」,本性本善是本心,要开发这个。非心是什么?非心是习性,习性不善;本性善,习性不善。教育真正的目的是让习性回归到本性,这教育就成功了;不善回归到本善,这教育成功了。宗教教育就是干这个事情的,宗教不可能发生冲突,发生冲突是什么?是教错了方向。神,你看,都教人爱人。那你跟人冲突,这是不爱人,这对你的宗教教义根本上就违背了。
「为大导师者,必于自心他心悉能调伏」。首先调伏自己,让对自己看一切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都是一体,都是一家人。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不分国籍、不分族群、不分宗教,来者不拒,去者不留,这是用真心教化。佛陀是教育,能做调和所有宗教的一个主导。佛教里头没有立一个神,没有建立这种,佛教里头只有佛,佛是老师,跟佛学习的是学生。学生里面有高级、有中级、有低级,高级的称为菩萨,菩萨是高级班的学生,声闻缘觉是中级班的学生,我们人天是初级班的学生,平等的,都是佛的学生。
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当时印度许多不同宗教的这些信徒,甚至于传教师,都来跟佛学习,称佛为老师,自称为弟子,很多。佛没有叫他改变宗教,你信什么宗教,依旧信什么宗教,到佛这来学什么?学开智慧,学拓开心量,学开智慧,学开福报。福报、智慧大家都要的,释迦牟尼佛是福报圆满、智慧圆满,到这来学这个东西。每一个宗教都有智慧,每一个宗教都有福报,每一个宗教的信徒亦如是,你说这多快乐。这是我们一个想法,我们也向这个方向去做去。「自心大觉,亦广令众生入于觉道」。我们希望每一个宗教,他们的长老、大德、传教师个个大觉,个个福慧圆满,再教他们的信徒,所有信徒都有福,这地球就有福了;所有的信徒都觉悟了,地球上就没有灾难了。
我们再看下面这段,「上文大意」,这是总结这一段经文注解的大意。「菩萨一心正直,安住一乘法中。复具善巧方便,精勤求法,广为人说,悉无厌倦」。这一句是说应云何住,我们要把心住在哪里。一心正直,安住一乘法中。什么叫一乘?究竟圆满称之为一乘。像学校读书,一乘是什么?一乘是博士班,我一心一意的,将来在这个学校拿到博士学位,硕士、学士不是圆满的,一定有这个志向。所以无论是哪个宗教,都可以学佛法,佛法是学校,严格来说,佛法不是宗教。佛法里面教什么?教智慧、教福德。你要求福、要求慧,你就到这个学校来学习,这个学校有真正的智慧、有真实的福报。每一个宗教都要智慧、都要福报,那佛教为每一个宗教做出贡献、做出服务,没有冲突。
在净宗法门里面,这个一乘佛法就是信愿持名,这修净土的。你具足这个条件,你决定往生,你决定亲近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成就圆满智慧、圆满的福德。自己这样干,也以善巧方便帮助别人。帮助别人最好是什么?最好做示范。往生的时候开往生大会,告诉大家,我几点几分几秒往生,你们统统都来,到时候你看,我走给你看。这大家看了相信,没话说了,是真的不是假的。现身说法,不疲不厌。
第二,「菩萨戒德清净,故所言说,能令闻者,心悦信伏」,这第二个条件。第二个条件是行,前面一个条件是意念。有这种意愿,必须要落实在生活当中、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这是戒德清净。决定要遵守五戒十善、六和六度、普贤十愿,够了,就这么多,就行了,就能把这个世界安定下来。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十善,比五戒说得详细,内容差不多。十善是做人基本的德行,戒律是在佛面前发了誓愿,我这一生决定要遵守,不同地方在此地。十善,第一个身三善,不杀、不盗、不淫;口四善,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意念有三善,不贪、不瞋、不痴,我要真做到。你真做到了,人没有不相信你的、没有不服你的。别人有疑难的问题一定向你请教,你说的才算数,别人讲的不相信,这是戒德。
六和,人与人之间要和睦相处。和睦从哪里?从自己家庭要和,家和万事兴。家不和,这个家就要败了。团体要和睦,他不跟我和,我跟他和,带头。一方面自己真干,一方面天天要教。不教,他不明理,他会受外面环境影响,会改变。道理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不变了,因为我们知道这是正道,外面那是邪道,我绝对不会被邪恶所动摇。六波罗蜜,福慧双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你修这些,着相是福德、是福报;做了不放在心上,是智慧,智慧跟福都圆满。我所修的这些好事,不为自己,为众生,所有一切功德回向给众生,这是大菩萨行。普贤十愿更不得了,真的是,不但是利益地球上众生,利益遍法界虚空界,随着你的心量在扩张。
「于是则大鸣法鼓,高建法幢」。大鸣法鼓是演说不中断,应该每个道场都这样做法。古时候寺庙是的,真是这样做法。寺庙在唐朝叫丛林,就是大学。你看寺庙这些殿堂,殿堂是教室,在殿堂里面讲经的,首座和尚。一个寺庙讲经说法的法师很多,每个人讲不同的经论,你喜欢听这个,你就到这个讲堂,喜欢听那个到那个讲堂,由你自己选择。所以它是学校,它是教育。寺院庵堂把教学疏忽了,这一桩事情大概也不过是二、三百年。二、三百年之前不是的,都讲经,没有听说和尚念经,和尚讲经。最近这个三百年,和尚不讲经了,没听他讲经,听他念经。所以这些事实真相要了解、要明白。此地讲的大鸣法鼓,就是讲经不中断。
高竖法幢,这个法幢就是建立学校。寺院庵堂都是学校。法幢是标志,幢是圆形的,圆筒的。有些寺庙,大的寺庙有,到大殿去看,挂的是幡幢,幡是扁的,幢是圆的,圆形,那是幢,寺院的旗杆就是悬挂幡幢用的。这幡幢是什么?是通知。通知外头的人,我今天旗杆上悬挂的是幢,说明今天寺院讲经;挂幡,通常做法会。做法会挂幡,讲经挂幢。所以有些幢上它题字,譬如讲《华严经》,《大方广佛华严经》,就像旗帜上面有这几个字,你一看,今天讲《华严经》;《大乘无量寿经》,它写这些字。现在没有了。法幢高竖,这很有意义的,标志。
「大放慧光,广宏妙法,破除众生无明痴暗」,这是教学的目标,教学希望有什么样的收获。众生觉悟了,众生明白了,知道怎样做人,知道应该怎样去工作,怎样对家、对自己族群、对社会大众做出什么样的贡献,这就有意义,人生有意义,没有白来。「菩萨内心纯净,仪态温和」,前面所说的,淳净温和,寂定明察,「得乎中而形于外,表里一如也。菩萨寂定明察,定慧均等,寂照同时也。故于众生,为大导师,自觉觉他」。这个总结结得好,将前面所说的统统都讲到了。菩萨是觉悟的人的名称,觉悟的人要干些什么?是不是真觉悟了?觉悟了之后,如果没有做到,他那个觉悟等于没觉悟。换句话说,觉悟的人一定要服务社会,要帮助没有觉悟的人,帮助他们觉悟,不求任何报酬。
释迦牟尼佛一生教学,没有收人家一分钱。世尊在世的生活是沿门托钵,衣服只有三件,所以三衣一钵是他的财产,他什么都不要。所以他的教学,人家听,为什么?真的没有一丝毫自私自利,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无一不是为众生,特别是苦难众生。人怎么能不服?怎么能不爱他?怎么能不跟他学习?这都是我们要学的,活学活用,我学多少,我就用多少,在用的当中会提升自己境界。如果学了之后不用,就忘掉了,等于没有学。天天学,天天增长,天天有进步。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一八集》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