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一九集

  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一九集)  2012/7/1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419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第八百七十四頁,從第一行經文看起。科題,「智導群生」。請看經文:

  【引導群生。舍諸愛著。永離叁垢。遊戲神通。因緣願力。出生善根。摧伏一切魔軍。尊重奉事諸佛。爲世明燈。最勝福田。殊勝吉祥。堪受供養。】

  這段經文講得非常好,對我們是很大的鼓勵。沒有接觸佛法是完全不了解,接觸之後沒有不喜歡的,沒有不認真學習的。爲什麼?就像經上講的,它是『最勝福田』。沒有一個人不求福報,福報從哪裏來?福田生的。『殊勝吉祥』,這都是我們一切衆生所夢寐所希求的,全在佛陀教學之中。

  我們看注解。「上段」,上面這兩行經文,「更廣明菩薩真實功德」。菩薩是什麼意思?學習佛法的人都叫菩薩。印度人叫菩薩,菩提薩埵,玄奘大師翻譯這個名詞,叫覺有情。六道、十法界都叫有情衆生,說一句比較粗顯的話,就是有情執,有情執的衆生。我們一般講動物,動物都是有情執,沒有情執不會變成動物。所以,情執也是最難斷的,情執是一切煩惱的根本,無量無邊的煩惱都從這裏生的。可是這個有情執的人他覺悟了,叫覺有情,是覺悟了的有情衆生;換句話說,還有迷惑顛倒的有情衆生。學佛的是覺悟的有情衆生,印度人稱爲菩提薩埵。所以菩薩是人,菩薩不是神,也不是仙,這個要搞清楚。佛,佛是圓滿了,菩薩修行圓滿了,情執斷掉了,佛沒有情執,情執轉變成智慧。迷了的時候,智慧就變成情執,覺悟的時候情執就變成智慧。所以,情執跟智慧是一樁事情,一個體的兩面,一個是覺的一面,一個是迷的一面,因此它是平等的,這是我們學佛不能不知道的。

  我們今天認真學習佛法就是覺有情,我們剛剛開始覺悟,覺悟還不夠,剛剛開始。剛開始就好,已經走上覺悟這條道路。這條道路就是成佛之道,也就是智慧、福德圓滿之道。學佛是爲什麼?是爲求智慧、求福德,福慧雙修。福慧圓滿就叫成佛。菩薩裏面有接近圓滿的,我們稱他爲大菩薩;有距離目標還相當遙遠的,這就是初學的菩薩。要是有人問,能不能在一生當中達到圓滿的地位?答案是肯定的,能,但是你得遇到緣。所以,一生有多大的成就,就像善導大師所說的,總在遇緣不同。如果遇到是好老師,好的修學環境,沒有障礙,好的同學,那你一帆風順。若遇到淨宗,你就決定成就,一生決定得到圓滿成就,這不可思議。

  我們這一生真正是無比的幸運,遇到大乘,遇到淨土,而且遇到這部《無量壽經》會集本,這個是太幸運了!如果沒有這個本子,我們必須讀五種原譯本,五種原譯本諸位要是翻開來看,你就感到很困難。翻譯的人不一樣,翻譯的方法當然不相同,有些句子念得很不順口,意思晦澀、不清楚,不容易看出來。這是難得夏蓮居老居士給我們做了一番整理,把五種本子融會成一本,五種本子裏面的意思全在這一本裏頭。重複的都刪掉了,難讀的那些晦澀的句子,統統也是根據經文,五種不同的經文,哪個本子句子好懂就用哪個。這個工作不好做,我們在序文裏面看到,夏老居士用了十年的時間。叁年初稿完成,以後不斷的修改,改了十遍,成爲一個定本。爲的什麼?真正是爲正法久住,爲利益釋迦牟尼佛末法九千年的衆生。

  末法還有九千年,這是釋迦牟尼佛的法運。所以地球決定不會有末日,釋迦牟尼佛還有九千年,怎麼可能是末日!九千年當中,法運有盛有衰,這是有的現象。現在法運在衰,將來會興旺起來,有興、有衰。興衰在人,認真學習的人,佛法就興了;不是認真學習的,佛法就衰。由此可知,佛法的興衰在我們個人,在我們自己,每個人認真學習就把佛法興起來。佛法興了,每一個都是有智慧的人,每一個都是有福報的人。這個世間有智慧的人多了,有福報的人多了,社會就穩定,社會就繁榮,社會就興旺。

  我們這些年所想的,今天我聽有同學告訴我,這個國家的政策,我想的跟國家政策完全相同。我在湯池做的,現在在馬來西亞做的,跟在澳洲做的,目標都是把這個地區造成旅遊區。旅遊的內容是傳統文化、是宗教教學,以文化來充實旅遊,以旅遊來帶動經濟,全世界的人都到這裏來參觀、來考察、來學習。所以我估計會有很多人根本就移民過來,他看到這裏好,他不想走了,他移民過來了。所以說我主張小旅館,不要搞什麼五星級、六星級的,那種豪華的我們不要。我日本去過七次,我很喜歡日本的小旅館,大概是叁星級、四星級的,房間也不多,就是幹淨,整齊、清潔,讓你住得很舒服,價格又很便宜。因爲這樣一個旅遊的景點,人家來學習的,他學習要學叁個月,他就得住叁個月。這個旅館,就是我的房間租給你叁個月,叁個月有叁個月的價錢,租一年有一年的價錢,租一天有一天的價錢。肯定有很多人要到這裏學習,這是好事情,我們想法幾乎都是一致的。可是我們要推動宗教教學,宗教團結,宗教互相學習。我們盼望著澳洲這個地方能做得成功,我有信心,憑什麼?衆神加持,每個宗教的神都加持,都在幫助他一帆風順。

  所以這個經文裏面講,『引導群生,舍諸愛著』,這都是我們要學的,學了就管用。引導要自己帶頭,自己不帶頭,人家不相信,人家說你騙他,自己帶頭。「著者,執著、染著」,現在的著真的是染著,被汙染了。「愛者,貪愛、喜愛、恩愛。古雲,愛不重不墮娑婆」。可是也有很多人說「愛不重不生娑婆」,意思都一樣的,都能講得通。你到這個世界來,你是爲什麼來的?就是因爲你有恩愛、你有喜愛,到這個世界來了。由此可知,這個愛不是好東西,這個愛不能生極樂世界。生極樂世界,這下頭還有一句,「念不一不生淨土」,要生淨土,念要一,一心一念,這個人決定生淨土。這一念就是阿彌陀佛,一心一意念阿彌陀佛,決定生淨土。

  「衆生染執難舍,菩薩妙德能令永離」,前面這一句是病,下頭這一句是藥。菩薩的大德能幫助我們化解染著,菩薩的方法非常巧妙。「故雲,永離叁垢」,垢是染汙,叁種染汙就是貪瞋癡,這叁種,這叁種是根。一般大乘裏面也講五種,這五種根本煩惱,貪瞋癡後面有傲慢、有懷疑。爲什麼說叁不說五?懷疑從愚癡裏頭生出來的,傲慢是從瞋恚裏面生出來的,叁個實際上就是五個,不增不減。所以說叁毒行,說五毒也行。衆生染執難舍,染汙、執著不肯放下。菩薩,你看看,他用「複令衆生遊戲于神通之中」,用這個方法讓你慢慢覺悟。現在搞觀光旅遊就是遊戲神通,用這種方法讓你覺悟。這個方法在佛教裏頭,幾千年前它就運用了。這是現代人所提倡的藝術化,藝術化就是此地講的遊戲神通。這是一個境界提升。佛教的教學不離遊戲神通,佛教用什麼來落實?用音樂、用美術,用這些藝術的方法,像文藝表演。方方面面統統以這個爲標准。

  你看寺院、道場,道場的建築,宮殿式的房子。但是它的宮殿,你從外面看是兩層,裏面是一層,這就是遊戲神通。外面兩層,看兩層,有出世的、有入世的,有世間法跟出世間法兩種。裏面,出世跟入世是一不是二,它取這個意思。外面有分別、有執著,裏面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分別執著辦世間事,心裏頭幹幹淨淨,一塵不染,決定沒有世間、出世間,這才叫圓滿。爲什麼?如果不這麼做,你就造業了。世間人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無不是業,《地藏經》上說的。造完之後,叁輪體空,一塵不染,他不造業。造而不造,不造而造,你看這就圓了,這是大乘菩薩。用這種方法,這善巧方便,讓你去悟入。這是佛家講表法,《華嚴經》講得最圓滿。

  你到佛的道場,你一進去,佛家有山門,第一道山門,有個小殿,裏面供養彌勒菩薩、四大天王,那是教育。你不懂,現在人不懂,把他當作神明看待,叫迷信,它是教育。一進門你看到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塑的象是布袋和尚,宋朝時候,跟嶽飛同時代。這個出家人出現在奉化,浙江奉化,雪窦寺是菩薩的道場。現在造的像就是以他的像造的,你看肥肥胖胖的,一天到晚笑咪咪的,肚皮很大。無論到哪裏,他都手上提個口袋,大布袋,也不知道他從哪裏來的,姓甚名誰都不知道。他在雪窦寺挂單,在那裏住了一段很長的時期,人家都稱他布袋和尚。所以布袋和尚就出名了。把他的像塑在天王殿的當中,他是彌勒菩薩,他往生的時候跟大家說的,自己講的,我是彌勒菩薩再來的,說完之後他就往生了。這是真的,這不是假的,不是騙人的。如果說了不走,那就是騙人的,說了他真走了。

  大家知道這是彌勒菩薩化身到中國來的,天下寺院叢林造像統統造他的像。他這個像給我們啓示是笑面迎人,大乘教裏頭所說,「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衆生生歡喜心」,這是最基本的一個條件。學佛人住在的地方,一定叫一個地方都歡喜。所以你想學佛,你先學著笑面迎人。肚皮大代表量大,量大福大,能包容。你入佛門,這兩個條件,一個是你要能包容,什麼都能包容;第二個歡歡喜喜,笑面接待人。它教這個,這是入佛門的條件,沒有這個條件你入不去。你看這個教育多好,不用說一句話,造這麼一個像,這實際上是藝術品,讓人家開智慧。

  旁邊四大天王,護法,護誰的法?護自己的法。這個要知道,不是護那個寺廟,護自己。我們講,這個世間人講自愛,自愛就是護自己。四大天王意思你懂得了,你能夠去學習,你真的自愛,那不是假的。第一個東方,天王的名號就是他修學的宗旨,東方叫持國天王,持是保持,國是國家。它的含義是什麼?保持自己。大到國家,小到個人,要從個人學起,人是國家的根本。怎麼做人?佛教給我們,做人要行中道。持國是什麼意思?就是我們中國文字裏頭的忠,盡忠。你看忠,心上是個中字,你才能持國。心不能偏、不能邪,不偏不邪這是真心,待人接物大公…

《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一九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