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二0集) 2012/7/1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420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第八百七十四面,最後一行:
「望西雲:宿世善根謂之因力。親近知識謂之緣力。因緣和合能起行故。上兩說相同」。《淨影疏》跟望西所說的相同,都是以過去生中的善根,這是因,現在親近善知識這是緣,有因有緣,所以它就起作用,起行了。「但《會疏》稍異于是」,這就是《會疏》的說法跟它有一些不同。「疏曰:因力者,菩提心正是佛道本因。能貫十方叁世,令衆魔大慴怖故。緣力者,廣求知識,大聚諸善。此緣有轉凡入聖大威力故。兩說文異而實無違」,並沒有相違背,說法不一樣。「淨影以過去之善爲今之因」,爲現前的因,「《會疏》則以今之菩提心爲成佛之因。實則若無過去多生善行,則不能發起今日之菩提心」,所以它並不相違背。「若不發菩提心,則無成佛之因,故兩說可互補。此兩說中,《會疏》于本經較親」,關系親密,因爲「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是本經的宗旨。
『願力』,「淨影雲:起行之願,名爲願力。望西雲:求菩提心,謂之願力。又《會疏》曰:願力者,四弘誓願能淨佛國土,成就衆生故。綜上叁說,以四弘誓願莊嚴國土,成就衆生,志求本有之菩提心;並隨願起行,是名願力」。我們念這一段,大致這個因力跟緣力就清楚了。世出世法離不開因緣,因,決定與過去生中有關系,過去生中沒有因,這一生遇到緣也不能起現行,有緣沒有因;有因沒有緣,同樣要耽誤一生,也就是這一生不能往生。雖有善根,我們知道,大乘法裏面修其他的法門,一生不能成就,多半還是人天兩道,這就是沒有遇到緣;過去世沒有善根,他不能夠修學。所以我們一看就很清楚,這些事情都在我們面前。至于《會疏》,念老說《會疏》的說法跟我們本經宗旨相應,本經宗旨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它是以菩提心爲成佛之因。念老說,實實在在講,如果沒有過去多生的善行,就不能發起今天的菩提心。
菩提心裏頭最簡單的,對這個法門真正相信,沒有懷疑,求生淨土的心非常懇切,這菩提心的因。我們看谛閑老和尚的徒弟,念佛的徒弟鍋漏匠,鍋漏匠確實他什麼都不懂,師父就教他這句佛號,跟他講你一直念下去,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念。叁年如一日。老和尚沒有跟他講求生淨土,就叫他老實念這句佛號,往生淨土這個念頭他怎麼生的?我們有理由相信,這叁年當中肯定得到佛的指點。大勢至菩薩在《楞嚴經》上告訴我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尤其我們在這麼多年當中,遇到很多念佛人,直接間接從阿彌陀佛那個地方傳來的信息,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佛傳信息給他。
這樣的老實人,你給他說西方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念佛的人求生淨土是自己的歸宿。我不相信鍋漏匠壽命叁年就到了,我不相信,他一定還有壽命,他不要,他提前走了。這樣的情形非常之多,念佛念到功夫成片就感應道交,他這樣的人功夫成片不難,肯定得到。走的時候示現那個樣子,谛閑老法師贊歎,弘宗演教的大善知識比不上你,四大名山的方丈住持也比不上你。這贊歎到極處,他能沒有感應嗎?所以,他雖然不懂發菩提心,他一向專念,一向專念到一定的程度,求生淨土這個心發起來了,一發起來他就能走。
所以《淨影疏》裏頭說,起行之願,這叫願力。願要不行,不能稱作願力,沒有力量,願一定要有行動。望西說求菩提心,這是願力。《會疏》下面說得好,願力者,四弘誓願能淨佛國,成就衆生。四弘誓願,第一個度衆生,第二個斷煩惱,第叁個學法門,第四個成佛道。發這四弘願求生淨土,這四願在哪裏成就?在極樂世界成就。這個地方成就難,到極樂世界成就容易,到極樂世界度衆生,是度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刹土裏面的衆生,那個能力大!有能力上度菩薩,下度無間地獄衆生,有這麼大的能力,叫成就衆生。所以綜上叁種說法,以四弘誓願莊嚴國土,成就衆生,志求本有之菩提心,四弘誓願就是菩提心。並隨願起行,這願就有力了。「有願而無行,是名虛願」,這個願永遠不能落實,他沒有力。
「如是因緣和合,複具願力,則自然出生善根。善根者,羅什大師曰:堅固善心,深不可拔,乃名根也」。他的善心不動搖,善心不退轉,這叫善根。《毗婆沙論》裏頭說:「善根者,不貪不恚不癡」,不恚是不瞋恚,就是不瞋。「一切善法從此叁生。是故善能生妙果,並複生余善,故名善根」。這樁事情我們就要特別留意,于世出世間一切法,你要真正做到不貪,決定沒有貪戀的念頭。爲什麼原因?因爲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一定要知道一切法的真相。《般若經》上所說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要常常提起觀照,觀照就用彌勒菩薩講的,「一彈指叁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識」,你就放下了。一彈指叁十二億百千念,你能得到嗎?你能控製嗎?你決定得不到,也不能控製,更不能占有。
一切法的真相,一切法,第一個就想到我身體。身體我能不能占有?我能不能得到?好像是得到了,其實假的,爲什麼?一秒鍾,這個身體已經換了一千六百兆次,念念不住,就是念念它不停,一個念頭接一個念頭、一個念頭接一個念頭,無數的妄念糾纏在一起,産生這個幻相,讓我們感覺它存在,其實沒有。你能常作如是觀,這是《金剛經》上說的,一切法「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露是露水,太陽一出來沒有了;電是閃電,刹那就沒有了。彌勒菩薩說得清楚,比閃電還快。閃電,一閃過去就沒有了,那一閃就是一念,我們感覺到有這個東西閃過,其實那是多少微細的念頭糾纏在一起,至少彌勒菩薩講的叁十二億百千念。如果單獨是一念閃過去,我們沒有感覺,根本就不知道,它的速度太快了,我們眼睛轉不過來,眼睛睜得挺大也沒有看見,這是事實真相。于是對一切法貪心不生了,沒有貪心也就沒有瞋恚,也就沒有癡暗,叁善根就現前。叁毒斷掉了,貪瞋癡叁毒斷掉了,真正不貪、不瞋、不癡,世出世間一切善法都從此而生。是故善能生妙果,複生余善,一切善都從這生出來的。
《彌陀要解》,蕅益大師說,「菩提正道,名善根。即親因」。菩提正道是什麼?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菩提正道。「此即成就菩提之親因」。菩提是圓滿的覺悟,因是種子,這講因的意思,「種子也。乃成就菩提果之種子,故名善根。又《大悲經》曰:一稱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窮盡。故知善根是親因。從因得果,果具種子」,具足種子。「複作勝因」,勝是殊勝,殊勝之因。「如是輾轉,善根無盡。是故菩薩具足如下種種妙德」。
下面給我們講菩薩的德,第一個『摧伏一切魔軍』。魔是障礙、是煩惱、是幹擾,這都是魔的意思。「摧伏」,這是破除的意思,降伏的意思。魔有四種,前面學過,第一個五陰魔,說我們的身體四大五蘊成就的,四大五蘊障礙我們自性裏面的智慧德能不能現前。所以佛告訴我們,魔頭一個是在講自身,身心確實受許許多多苦難折磨。第二個是煩惱。第叁個是死魔,就是壽命不長,修行功夫還沒有成就,壽命到了,再一轉世,這一生修行的都忘掉了,轉世到哪一道不知道。縱然到人道,也像大病一場,過去的記憶全部失掉,接著修行修若幹年,跟前一世的智慧才能夠接得起來,這都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我們在這個世間,生生世世,無量劫來,如果不是過去生中善根深厚,這一生遇到佛法不見得能成就。這樁事情,現象太多了,我們要有高度的警覺性,這個警覺是什麼?這一生決定要成就,不成就,白來這一趟,太冤枉了。人生在世能遇到大乘,能遇到《無量壽經》,能遇到這樣好的本子、這麼圓滿的集注,你細心去想想,這容易嗎?幾個人有這麼大的福報,這樣殊勝的緣分遇到了。真正遇到,求生淨土不難!擺在我們面前,讓我們親自看到、聽到,叁年五載成就的多。我們爲什麼沒有成就?沒有真幹;真幹,沒有一個不成就。
倓虛法師《影塵回憶錄》,他的自傳,是老法師口述講給大家聽,講他一生的經曆,弟子大光法師記錄的,編輯成這部書。他講的故事很多,我還記得有一個曬蠟燭的香燈師,名字我記不得了,老實、聽話、真幹,真是個老實人。夏天,六月天很熱,大家都去(寺廟裏)曬經書、曬衣服、曬被子。有人給他開玩笑說,香燈師,你這些蠟燭上黴了,趕快搬到外頭曬一曬。他真聽話,全部搬到外頭去,結果到晚上全曬化掉了。化掉,晚上做晚課怎麼辦?他就拿曬化的蠟燭那個芯點燃著,插在這個燭臺上。維那師看到搖頭,怎麼這麼笨的一個人,蠟燭怎麼可以拿去曬?就報告方丈。方丈是個明眼人,方丈一聽,這個人能成就,憑什麼?就憑這六個字,老實、聽話、真幹。所以方丈告訴他,你別做香燈了,香燈讓給別人,叫他到阿育王寺去拜釋迦牟尼佛的舍利,阿育王寺有釋迦牟尼佛舍利塔,叫他一天叁千拜,一心專門拜佛,什麼都不要想。
他拜了叁年,開悟了,不認識字,沒念過書,居然能作偈子、能作詩、能講經,後來真的升座講經。爲什麼?叁年一心拜佛,心地清淨,沒有染汙。拜叁年佛,清淨心得到了,清淨心生智慧,不生煩惱,老和尚請他登座講經。這些真幹的人,告訴我們不是假的。倓虛老法師是近代人,我到香港來講經是一九七七年,他那個時候往生大概才二、叁年,我沒見到他的面,他的學生,那跟我們同一輩分的就認識很多。真正成就的沒有別的,就這六個字,老實、聽話、真幹,古今中外沒有例外的,你遇到這樣的人,你就知道這種人一定有大成就,要幫助他,促成他的緣分。他有因,他遇到緣,他會成就。
四魔最後的是天魔,天魔是外面來的折磨,範圍非常廣大。譬如外頭,順境是魔,讓你生歡喜心,讓你生貪愛,很容易叫…
《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二0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