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二一集

  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二一集)  

  2012/7/1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42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第八百八十頁,第一行看起:

  科題,「對顯淨穢誡勸」。對就是下面所說的淨、穢這二邊,顯示這二邊,淨土跟穢土,勸告大衆。先說「誡」,誡裏面第一個是「勸」,叁十二品到叁十四品。從叁十二到叁十七品,是我們淨宗學會成立的時候,選這段經文做爲晚課。早課讀誦的是第六品「發大誓願」,晚課讀誦就是這一段,從這個地方開始。這一段是講戒律,也就是祖師大德們常常提倡的持戒念佛。念佛求生淨土的人,基本的德行不能沒有,這一段是我們修淨土最低的德行的要求。內容是五戒十善,說得很詳細,很能夠警惕我們、勉勵我們。介紹《無量壽經》,如果不講全經,可以講這一段,第六品也能夠獨立的講,介紹西方極樂世界。這一段,往生需要具備什麼些條件,這個地方詳細說明。綱領,前面我們讀過,二十四、二十五這兩品,「叁輩往生」、「往生正因」,這兩品是講大綱,這個叁十二到叁十七是細說。品題:

  【壽樂無極第叁十二】

  念老有個很簡單的題解,「本品明極樂世界,壽樂無極」,壽命長,快樂無比。「首顯彼土會衆殊勝」,一開頭說明,往生到極樂世界這些人非常殊勝,「勸谕親近」,勸勉、曉谕大衆應當要發心親近,親近阿彌陀佛。「繼明國土微妙,勸谕往生」。這是這一品的大意。現在請看經文,「標依正勸」,標示依報正報來勸勉大衆。第一段,「智德無量」。

  【佛告彌勒菩薩。諸天人等。無量壽國。聲聞菩薩。功德智慧。不可稱說。】

  『諸天人等』是說同居土,聲聞是方便土,菩薩是實報土,這極樂世界的叁土,皆是阿惟越致菩薩,所以他們的『功德智慧』說不盡。我們請看注解。『佛告彌勒』,「蓋從此品起,彌勒菩薩最爲當機」,這部經前面是阿難當機,到這個地方換了,換了彌勒菩薩,「阿難次之」。「第四十六品,佛告彌勒」,這是後面的,「我今如理宣說如是廣大微妙法門,一切諸佛之所稱贊,付囑汝等,作大守護」。這句話是釋迦牟尼佛的遺囑,特別囑咐的就是這樁事情。我是釋迦牟尼佛自稱,我今天如理宣說如是廣大微妙法門,就是《大乘無量壽經》。佛說這個法門不是說一次,多次宣說。這個法門是一切諸佛之所稱贊,這句話重要,顯示這個法門無比殊勝;如果不殊勝,哪有那麼多諸佛贊歎?一切諸佛,沒有一尊佛不贊歎的,可見得一切諸佛講經教學,這個經、這個法門是第一,無比殊勝。

  這個法門除非遇不到,遇到了,就是成佛的機緣成熟了,也就是成佛的機會到了。問題,我們能不能掌握住,能掌握、能認識,這種智慧、福德可以說都是圓滿的。有智慧,你認識它,你能夠掌握到它;有福德,你真正肯相信,肯發心求生,這是你的福報,智慧跟福報都沒有比擬。沒有大智慧、大福報,遇到了等于沒有遇到,這種人太多太多了。我們看到的,爲什麼?智慧福德不夠。甚至于智慧淺薄的人、沒有福報的人,遇到了還要毀謗、還要糟蹋,這一點福報都沒有。佛在經上如此的鄭重付囑彌勒菩薩,交代他們做大守護。守護就是護法,這個護法就是護持這部經典、這個法門。怎麼護?依教修行,做出榜樣,像佛一樣多次的宣講,勸導衆生,這個守護就落實了。

  現在是世尊末法時期,一切衆生智慧、根性都比不上前人。不要說太久,六十年前,我們上一代的人,我們都比不上他,也就是說,他們比我們有智慧,比我們有福德。從什麼地方看?他們比我們老實,比我們聽話。縱然不認真、不好好的學,還貪圖名聞利養,他不毀謗,他口裏頭還贊歎,自己做不到,他還勸別人,這就是比我們這一代殊勝的地方。他們那一代,如果再往上面去比,再六十年前,他又趕不上那一代。爲什麼?那一代真修的人多,那一代對于名聞利養貪戀的念頭少,謙虛的多,傲慢的少。這一代一代往上看,我們跟別人差距很大。

  我跟方東美先生學哲學,我跟諸位做報告,如果在一百年前,我這種程度方先生不要,不夠格。中國世出世法都從真誠恭敬心中學,真誠恭敬心不夠。我跟諸位報告,講的是真話,我對于佛經、對于傳統文化、對于老師的恭敬心,頂多是叁十分,不及格。兩百年前的人至少六、七十分,那才及格,老師才教你,叁十分不教你。爲什麼我有這麼一點點老師就教我?因爲看現前的社會,他們學校這些學生,能夠有叁分恭敬心就不錯了,那我這叁十分超過他們十倍。現在這又過了六十年,一分誠敬心都沒有了。全學外國人,上課的時候學生把兩只腿架在桌上,躺在那裏聽課,電影上你們都可以看到,一點恭敬心都沒有。以前哪有這種道理!你坐的姿勢不正,老師都不講話,現在做不到了。所以有個十分、二十分的恭敬心不錯了,老師就把你當寶貝。原因是什麼?沒人教了。我們一定要相信,人性本善,沒人教,他到哪裏去學?這個道理我們不能不懂,不能不明了。

  我們想想自己要怎麼個學法?恭敬心、真誠心從哪裏生出來?有一個方法,祖師說的,我們要相信,「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會把恭敬心念出來,會把真誠心念出來。爲什麼?真誠恭敬是自性裏本有的,是性德,並沒有失掉,只是現在有障礙。障礙是煩惱、業障,業障就是造作種種不善,這是習性,習性障礙了本性。我們發菩提心,菩提心最簡單的說法,蕅益大師,「我真相信,我真求生淨土」,這兩個真就是真心,蕅益大師告訴我們,這就是無上菩提心。用這個心去念佛,落實在一向專念,你一生一個方向、一個目標,不雜不亂。念久了,不必多久,念半年,真誠恭敬就冒出來了;念上叁年,你的真誠恭敬就相當可觀。古人的話我們要相信,認真去做決定有效果。

  注解下面是念老的話,「故知彌勒菩薩當來下生」,他將來到這個世界示現成佛,必定遵守佛的付囑,「宣演本經」。宣是宣說,演是做出來給我們看,表演。有宣沒有演,人家不相信,特別是現代的人,說什麼他都懷疑,要做出來給他看。

  我們看下面這段經文,「清淨微妙」,這是說依報,他們居住的環境、修學的環境。

  【又其國土微妙。安樂。清淨若此。】

  注解裏頭說,『微妙、安樂、清淨』,「《會疏》曰:莊嚴超絕,故雲微妙」。莊嚴,我們現在說美好,美好到極處。《會疏》,莊嚴超絕,超是超過,超過一切諸佛刹土。你在極樂世界看到的環境,十方世界國土裏頭都比它遜色,都比不上它,所以稱微妙。「無有苦惱,故雲安樂」,安是平安,樂是快樂。那個地方沒有苦,我們這個地方叁苦八苦,極樂世界沒有;沒有煩惱,我們這個世界,佛在經上講的四大類煩惱,那邊沒有。五陰沒有、煩惱沒有、生死沒有,沒生死,也沒有天魔外道,在那裏修行一帆風順,所以安樂。「無漏相,實相相」,那個地方你所見到的色相,也就是我們六根對的境界,此地叫六塵。六根對的境界,色聲香味觸法,叫六塵,爲什麼?它染汙。它起作用就是造業,業有善業、有惡業,惡業染汙,善業也染汙。清淨心裏頭沒有善惡、沒有染淨,這真清淨。要有淨這個念頭已經不淨,有善的念頭已經不善,這個意思很深,我們應該能體會。什麼叫淨、什麼叫善?真正一塵不染,才叫淨、才叫善。所以那邊是實相,那邊是無漏相。這就說明,極樂世界往生這些人他們受的身叫法性身,法性身就是無漏身、就是真如實相,所以說清淨。

  下面念老解釋,「蓋謂極樂一切事相,皆是無漏之妙相」。「又實相無相」,我們常說自性、法性、真心,它是無相的,它沒有物質現象,也沒有精神現象,起心動念,它沒有這種現象,也沒有自然現象,所以叫無相,實相無相。但是遇到緣,它又能現一切相,所以說實相無不相,無不相是它遇緣現相。雖現的這一切相,不是真的,所以《般若經》上佛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它能現什麼相?能現物質現象,能現精神現象,能現自然現象,它什麼都能現,但是這些現相全是假的。《般若經》上講得很清楚,說「一切法」,就是此地講的一切相、一切事相,就是一切法,一切事相「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是事實真相。

  于是,真空就是自性,妙有就是十法界,二邊都不能執著,二邊都要放下。放不下空,著空了,那是什麼人?小乘,阿羅漢跟辟支佛,他們住在偏真涅槃,就是住在無相的境界裏頭。這不是個好事,他沒見性,他迷了,著空。六道凡夫著有,以爲這無不相是真有,住在這個地方。著在真有上,他就起了妄念,他想占有,據爲己有,想控製、想支配,這就發生了情執。這些念頭都叫做情,堅固執著。這産生什麼後果?就是六道輪回,六道輪回就是這麼來的。所以,我們對于無不相的這些相不執著、不分別,一切放下,一切隨緣,什麼都好,六道輪回很容易解脫。這離開了,念佛往生一點障礙都沒有,往生不需要人助念,萬事萬緣真正放得下。一定把這個世界看破,這個世界就是無相無不相;無相是把實相的體看破了,無不相是把實相的作用看破了,二邊都放下。「故所顯一切皆實相」,你在極樂世界看到了,阿彌陀佛如是,諸大菩薩如是,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亦如是,所以感得一切諸佛贊歎。這個無漏相、實相相,這真清淨,這個清淨是什麼?清淨的自性現出來了。就像惠能大師開悟他所說的,「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他見到了。

  下面這句經文是佛勸我們要修,經文只有兩句:

  【何不力爲善。念道之自然。】

  釋迦牟尼佛苦口婆心勸我們,爲什麼不努力修善?這個善字什麼意思?最精確的意思,勸我們念佛求生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多好。信、願,願生,持名念佛就是最善,善中之善,沒有任何的善能跟它相比。所以我們一定要留意,那些一天到晚念佛的阿公阿婆,他們不得了,心裏頭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一個雜念沒有、一個…

《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二一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