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妄念沒有。他什麼都不知道,他也不想知道,你跟他講什麼,他都是笑面對著你,佛號一句一句不斷。就這樣對待你,他不受你的幹擾。你來給他報消息,好的、壞的他都不理,他就一句佛號。這種人是百分之百的接受佛這個勸導,他努力爲善,不但努力爲善,還「念道之自然」。
注解裏頭說得好,「上段」,這段就兩句話,「雙標彼國聖衆及刹土」,前面一句是依報,這兩句是講正報,「勸谕往生」。『何不力爲善,念道之自然』是勸往生。「《淨影疏》曰:何不力勵爲善求生」,力是努力,勵是勉勵,努力勉勵自己爲善求生,這個叫「力爲善」。「念道之者,自然往生,名念自然也」,自然往生,一絲毫都沒有勉強。這兩句話是念佛往生的秘訣,怎麼能往生?這兩句話就夠了。努力爲善就是努力去念佛,念到功夫成片自然往生。功夫成片不難,每個凡夫都可以做得到。爲我們做出榜樣、做出示範的,就是那些阿公阿婆,一般人瞧不起,沒有重視他們,他們就是這兩句經上所說的人,決定往生。不但決定往生,往生的品位之高是我們想象不到的,爲什麼?他們用真心念佛。我們今天用妄心,妄心有分別、有執著,真心裏頭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所以外面一切的境緣不能妨礙他,爲什麼?他沒有接受。他所接受的就是這兩句話,我要努力念佛求生淨土,他就這麼一個念頭,一念無二念。
這些人是真正修行人,這些人所在之地,我們明白人、通達一點教理的人,見到這些人要頂禮、要恭敬、要供養。爲什麼?這種人是真正大福田,叁種福田都集在他一身,恩田、功德田、悲田,我們遇到了有福田的人,要在他那裏種福。這種人出現在這個地方,這個地方不遭難,他的功德的光圈照耀這個地方,現在人叫磁場,他的磁場能夠化解這個地區的災難。我們爲什麼不學、爲什麼不幹?怎麼個幹法、怎麼學法?放下萬緣,一心專念,你就做到了。問題,問題是萬緣放不下。你要曉得,萬緣放不下是你嚴重的業障,它障礙你念佛,障礙你往生,你想超越輪回,它又把你拉回來。你得要認識它,它是你的冤親債主,對冤親債主過分親熱就完了,這一生白來了。「一失人身,萬劫難複」,這話是不是講得過分?我覺得不過分。這句話說明什麼?人身難得,真難得!不要以爲得人身很容易,不容易。我們這一次得人身,萬劫當中碰到一次,你說要不珍惜,那多可惜。珍惜,就是我遇到了、我明白了,我得真幹。一部《無量壽經》,這兩句話聽懂了,實在說已經就夠了。在今天這個亂世,你還想些什麼?起心動念全是妄想,這些妄想全都落空。所以你爲什麼不念佛?爲什麼不求往生?爲什麼天天還幹傻事?
我們接著看下面,「又《會疏》曰:何不二字,激勸之辭,即通二義」,二義在下面。「何不」,用我們現在的話說,爲什麼不肯?就這個意思。爲什麼不肯努力爲善?爲善可以說行善,爲什麼不努力行善?什麼是善?念佛是善,世出世間善事沒有比念佛更善,念佛第一善。爲什麼?念佛能往生,念佛能親近阿彌陀佛,念佛一定成佛。你看,你幹別的善,這叁種事情不相關,只有念佛能夠得這叁樁好事,這叁樁好事我們就全都解決了。往生淨土,過好日子,你再沒有苦受;親近彌陀這個好老師,保證你一生成佛;最後在老師那裏學習真成佛了,成佛跟老師一樣。成的是什麼佛?阿彌陀佛,決定跟他一樣。你說還有哪個善能跟他相比?
激勵勸勉的話,它通兩個意思,善有兩種,第一種「稱名念佛,是名善本」,這是善的根本,就念這一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或者念阿彌陀佛,都行;第二「廣行諸善,回向得生」,這是善的兩個意思。廣行諸善就是十善、六和、六度、普賢十願,這個我們都記得很熟。完全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彌陀弟子不能欠缺,身口意叁業都要與這個善相應。我們這四科就具足了諸善,十善、六和、六度、十願,這就是我們每天生活上所幹的,無論幹什麼事情,都是六波羅蜜。
早晨起來燒飯,燒早飯,修什麼?修布施波羅蜜,供養一家人,對他們修布施。如果是佛弟子,能夠拿一點米飯在門口做施食,還供養鬼神,冥陽兩利。每天依照佛的教誨去做,那就是持戒;很有耐心去做,認真負責的去做,就是忍辱;希望東西愈做愈好,家人每個人歡喜,這精進;無論做什麼事情,心是定的,不雜不亂,禅定波羅蜜,智慧就在其中。你看六度,在家事裏頭六波羅蜜圓滿;你要是上班工作,工作裏頭六波羅蜜圓滿。十善圓滿、六度圓滿、六和圓滿、十願圓滿,你一天到晚都在行菩薩道。無論是家庭,無論是公司行號,幹哪個行業都行,全都是行菩薩道,沒有一處不是道場。道場就是行道之處,起心動念統統是行道之處,你說這個多有意思,這多麼美好。把這個功德回向淨土,我做這些功德,我什麼都不求,我就求極樂世界,往生極樂世界,回向得生。
念也通兩種,「念謂能念,道謂所念」。道也有兩種,第一種「彌陀本願,是名他力大道」,淨土這個法門是他力法門,完全靠他。八萬四千法門是自力法門,要靠自己,靠自己斷煩惱、消業障,才能把自己境界向上提升。這個不靠自己,自己沒有這個能力,沒有能力斷煩惱,也沒有能力消業障。穩穩當當守住十善、六和、六度、十願,這就是持戒波羅蜜。這個不能缺少,一定要把它變成我們的心、行爲,變成我們的理念,變成我們的行爲。道是所念,你看道,第一個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這是他力。不是我們自力修成的,阿彌陀佛修成的,我們走他的路,我們跟著他這個方向,向他學習,他帶著我們走。「一超直入,故名自然」,諺語所謂「只問耕耘,不問收獲」,我只這條路走到底,將來自自然然到達。
要認真,要非常努力,真正不求人,全心全力投靠阿彌陀佛,我們靠定了,將來往生的時候不生病。那個相不好,我們要發願,我們走的時候佛來接引,站著走、坐著走,不要躺在那裏走。能做得到嗎?做得到,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心裏所想的,阿彌陀佛決定能滿我們的願。我們所看到的,我常常提出來勉勵我們同學,也勉勵自己,鍋漏匠站著走的,臺南將軍鄉的老太太站著走的,哈爾濱極樂寺修無法師坐著走的,沒生病,舊金山有一位老太太念佛也是坐著走的,都是預知時至。他們走的時候沒告訴人,沒有人知道。你看修無師,走得多潇灑,這個故事記載在《影塵回憶錄》。我們讀了之後要有感動,要真正發心去效法。這是真正成就,這不是假的,除此之外全是假的,爲什麼?繼續搞六道輪回。
第二、「叁乘所證道,無爲自然,性不造作,故亦名自然。雖互二義,正在初義」,雖然有兩個意思,正的應該是第一個。第一個是稱名念佛是名善本,彌陀本願是名他力大道,這自然,一超直入,這自然。我們不是做不到,做得到,我們的緣太殊勝了,到哪裏去找!遇到這麼兩位大德,夏蓮居老居士替我們會經,遇到黃念祖老居士替我們集注,一共搜集一百九十叁種的注疏來解釋這部經文,這是稀有難逢。天親菩薩的學習報告是《往生論》,我們的學習報告是《大經解演義》、是《大經科注演義》,演義就是學習分享報告。
我們再看,接著看底下,「《淨影疏》以爲善求生」,解釋「力爲善」這叁個字,「以自然往生,爲念自然。其言簡要」。《淨影疏》這兩句話說得好,簡單扼要,這個意思是「以行善功德回向淨土」。每天處事待人接物,你在家庭裏頭,你得去觀想,搖身一變,我變成菩薩,家裏面這些老老小小都是我的對象,度衆生的對象。我在度他們,我照顧他們,我服務他們,我給他們做榜樣。這是你眼前度衆生的對象,第一個對象。今天所遇到的人事物,也都是我度衆生的對象,是我行菩薩道的對象。這什麼?活學活用,我們把《無量壽經》統統用在生活上,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當中,點點滴滴都在行《無量壽經》上講的菩薩道。特別是這段經文,從叁十二到叁十七,行經。教理行果,經有四種,教,是教科書、經典;理,是裏面所講的理論;行,就是我們把它做出來,把這個道理落實在事相上;後面有果,果報就是自然,自然往生、自然見佛、自然成佛,你看這多殊勝!
《淨影疏》裏頭的意思,念老說了,「其意以行善功德回向淨土,力求往生,名爲力爲善」,說得好!下面說,「自然往生,爲念道之自然」。我們舉的這些例子,我舉的這四個人,不必多,四個夠了,兩個出家的,兩個在家的,真的是自然往生。念老說他說得太簡單了,「《會疏》勝之」,《會疏》裏頭講得詳細。「直指稱名念佛,爲善之根本,是乃正行也」。稱名,稱阿彌陀佛名號,這是善的根本,這是淨宗的正行,行道,就是修行。淨宗的正行就是念佛,心上要有佛,二六時中不間斷,念念爲求生淨土,什麼也不求。「廣行衆善,回向得生,亦是爲善」,爲善是「助行」,正助雙修。「正助並舉,主次分明」,這《會疏》說得好,「《會疏》之長」,它的長處,講得很清楚、很明白。
「至于道之自然則《會疏》更勝。疏舉二義:一、以他力直超爲自然」。阿彌陀佛威德神力的加持,讓我們往生的時候自在。我們細心去觀想,看這個現象,鍋漏匠往生站叁天,那是爲什麼?那是爲度化衆生,讓許許多多念佛人看到生起信心,得到最大的鼓勵,念佛往生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相信他站在那裏叁天不動,是彌陀威神加持。這個出家人。臺南將軍鄉的這位老太太,在家居士,走的時候是站著走的,她給多少人增長了信心。兩個坐著走的,一個出家的修無師,一個在家的,姓什麼我忘記了,一位居士,在舊金山,美國舊金山走的。可以說都是,自然走的,念道之自然。有病、叫人來助念,是不是真的往生,讓人都懷疑。這四個人走,讓人是一絲毫懷疑都沒有。他能做得到,我們每個人都能做到,做不到的原因是什麼?做不到的原因,你的情執沒放下,雖然天天念…
《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二一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