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佛門大護法,真的,供養叁寶無微不至,造佛的寺院庵堂四百八十多座,供養出家人幾十萬人。他向達摩祖師誇耀,我在叁寶裏頭做這麼多好事,功德大不大?達摩祖師告訴他,並無功德。這話不投機,他聽了非常不高興,馬上就送客,送客就是請他走路,以後再沒見面。爲什麼?著相了,著相是福德,不著相是功德。第叁個,「貧窮福田,貧窮困苦之人」。布施供養,這同樣的,不著相都是功德,對父母、對叁寶、對這些窮苦的人全都是功德,著相全是福德,功德跟福德差別在此地。「供養此上叁者,均能生福,故皆名福田」,供養愈多,這福就愈大。
「今經雲最勝福田,表諸菩薩于種種福田中,最爲殊勝」。這什麼意思?我們一定要曉得,修淨土求往生的人,是福田當中最殊勝的,那你供養他們福報最大,著相是最大的福報,不著相是最大的功德。爲什麼?這些人往生決定成佛,你供養這些人,等于供養真佛,這些人一生決定成佛,往生到極樂世界是一生去的,不是來生。他往生的時候清清楚楚,自己沒有感覺到自己死,這身體丟掉了,不要了,他的神識坐上蓮花,阿彌陀佛接引他到極樂世界去了,所以在他感覺是一生。到那裏不是去投胎,在蓮花當中,阿彌陀佛的神力就把他的身體改造了。原本他的這個色身是阿賴耶的相分,他自己以爲是心的這個能夠思惟想象的是阿賴耶的見分,阿賴耶是染汙,換句話說,他並沒有修行、沒功夫,但是他在蓮花裏頭轉識成智,這個不得了!這一轉過來,他就變成法身菩薩,他得的身是法性身,他居住的土是法性土。法性沒有生滅,所以在極樂世界,人不衰老,壽命很長,相貌一點都不改變。我們這個世界,一彈指叁十二億百千念,極樂世界沒有,極樂世界就是一念,沒有第二念。也不是念念相續,念念相續還有個動的相,它如如不動。到極樂世界,你的身、你的心、你的環境就跟六祖惠能大師說的完全相同,心是清淨的,身心世界都是不生不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能生萬法在那個地方最明顯的就是分身,他能夠分無量無邊身,去成就無量無邊的佛事,這個佛事就是自度度他,成就這些事情。這是極樂世界無比的殊勝,不能不知道。
《淨影疏》裏頭說,「能生物善,名勝福田」,能夠幫助一切衆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是最殊勝的福田。「以能令衆生,出生善根,故名爲勝福田」,無比殊勝的福田。衆生覺悟了,他就發菩提心,他就能一向專修。「因從善根複可生長無量諸福之果與善因也,至于爲世明燈,最勝福田兩句,應與下文殊勝吉祥,堪受供養作一氣讀,其義自見。殊勝吉祥,文殊大士聖號之涵義也。文殊即文殊師利」。文殊這個音是梵音,是梵文音譯過來的,意思可以翻成勝,殊勝、微妙、第一,有這些意思在裏頭。師利也是梵語,文殊師利完全是梵語翻譯的,師利可以翻成德、吉祥。「《大日經》稱文殊爲妙吉祥」,文殊在大乘「表根本智,乃七佛之師」。七是表法的意思,表圓滿具足之意。那換句話,七佛是什麼?一切諸佛之師,一切諸佛之師是智慧,它代表智慧,代表根本智。根本智現前就成佛了,是取的這個意思。「故殊勝吉祥。今極樂諸菩薩」,個個都具足「文殊大士之智德」,就是根本智,「了了見自性。故爲最勝福田,堪受一切人天之供養」。一切人天修福,你就到這來修,決定得殊勝果報。所以這幾句要連起來念,意思就非常的清楚,「爲世明燈,最勝福田,殊勝吉祥,堪受供養」,他有條件接受供養,爲什麼?人家來供養他真得福報。
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福慧莊嚴」。
【赫奕歡喜。雄猛無畏。身色相好。功德辯才。具足莊嚴。無與等者。】
這都說什麼?極樂世界菩薩,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就這個樣子。是願意往生到極樂世界去,還是要在此地繼續搞六道輪回,這就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地方。那我們在這個世間,今後怎麼個修法?各人志願不相同,佛不勉強任何一個人,佛法隨緣不攀緣,佛度衆生永遠是這樣的,完全聽由你自己。我們既然明白了,真相搞清楚了,現在在這個世間,斷一切惡不著斷惡的相,修一切善不著修善的相,一心念佛,求生淨土。四句接起來,斷一切惡,修一切善,一心念佛,求生淨土。真幹!一定要曉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要再被這些假相迷住了,不要再被這些假相染汙了,這個重要。
我們看下面注解,『赫奕』,「赫者明也,奕者盛也」,光明盛大的意思。『雄猛』者,「《法華經授記品》曰:大雄猛世尊」,對世尊的稱贊。所以,釋迦牟尼佛的大殿稱爲大雄寶殿,就這個意思。「世尊斷盡一切煩惱,大雄不怯,勇猛精進,故曰雄猛。《淨影疏》雲:佛于世間,最爲雄猛」,這對世尊的稱贊。『無畏』者,「于大衆中說法無所畏懼之德」。四種無畏特別指說法,爲什麼?佛沒有不能解答的問題。「又《大乘義章》曰:化心不怯,名爲無畏」。化是教化,教化衆生的心沒有畏懼。說明佛有智慧、有德能,教化一切衆生這是家常便飯,對于一切衆生理事、性相、因果透徹了解。怎麼了解的?見性了了。世出世間一切法不離自性,你見性,你就沒有一樣不知道。所以,佛法的修學以什麼爲宗旨?明心見性,共同的宗旨,八萬四千法門都以這個爲宗旨,念佛也不例外,念佛人明心見性到極樂世界。因爲這個世界障緣太多,你做不到,彌陀給我們一個方便,讓我們換一個學習環境,你就能做到了,到極樂世界再去完成明心見性。所以對于教化一切衆生,沒有畏懼、沒有恐怖,沒有不能解答的問題,沒有任何能把他難倒,這叫無畏。
『相好』,「卅二相、八十隨形好」,極樂世界的菩薩個個具足。這個具足是說什麼?是說菩薩的化身。在什麼地方看到?在十方世界,應以什麼身得度現什麼身,應化身,叁十二相八十種好。要說在極樂世界的那個身,那個身是報身,報身一般人常說「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世尊在《觀經》上告訴我們,阿彌陀佛身有八萬四千相,每一個相有八萬四千好,每一個好放八萬四千光明,每一個光明裏面都有化佛、化菩薩,到十方世界去度化衆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如是,每一個人皆如是,每一個往生的人都跟阿彌陀佛一樣。所以,極樂世界菩薩們威光明盛,歡喜,內心自在,表現在外面柔和、喜悅。「雄猛無畏,則既表菩薩之實德,勇猛精進,說法無畏。複顯儀容,威神無比。至于相好,則專指身色」,這幾句話是念老說的,爲我們解釋《大乘義章》裏頭所說的這一段。
『功德辯才』,「表菩薩具種種其他功德,與種種無礙之辯才」。這種現象我們相信,爲什麼?我們在這個世間看到了,真的見性的人,你難不倒他。惠能大師見性了,要不要學?他說,與學不學不相幹,只要見性,沒有一樣不知道。經典碰也沒碰過,你念給他聽,他能夠講解給你聽。所以需不需要學?不需要學。需要開悟,需要見性,真正開悟見性,世出世間一切法全都明白了。這個裏頭所說的,大乘教講的「無師智」,沒有老師自通的智慧現前,自然智現前,只要在面前,一看就明白,一聽就明白,一接觸就明白,不需要學的,比學的知道得還清楚。所以東方的教學重在開悟,西方人的教學重在記憶,廣學多聞。中國人不是的,中國古人教學,「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不必要多。爲什麼?一容易得定,就是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是定,覺就是開悟。真有智慧,有智慧就有辯才,有辯才就能教化。
『具足莊嚴』,這一句是總結,具足是圓滿,莊嚴,我們今天講的美好,無不具足。智慧福報、德能相好,『無與等者』,沒有能跟他相等的。「如來以福德智慧莊嚴其身」,這句話我們常常記在心上,對現在人介紹佛法就要這樣介紹。什麼是佛?福德圓滿是佛,智慧圓滿是佛。學佛學什麼?就是求智慧、求福德,佛陀教育就是教這兩樁事情。「此諸菩薩具足智福之莊嚴,超逾一切世間」。那換句話說,福德智慧莊嚴是極樂淨土第一,往生淨土不是爲別的,就是成就圓滿的智慧,成就圓滿的福德。這是極贊菩薩的真實功德「至爲希有」,沒有比這更殊勝的。
下面這一段,「結成諸佛稱贊」。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如來,對極樂世界這些菩薩們,就是往生的這些人,真贊歎。
【常爲諸佛所共稱贊。】
『常爲』,不斷的。彌陀弟子、極樂菩薩、十方叁世一切諸佛都稱贊。
【究竟菩薩諸波羅蜜。而常安住不生不滅諸叁摩地。行遍道場。遠二乘境。】
我們看注解,「諸佛共贊,表諸佛爲作證明」,證明他們的智慧福德圓滿成就,「同聲稱贊,正顯大士德深」。這極樂世界不能不去,八萬四千法門的修行難,哪一天才有這種境界現前?只有往生極樂世界,生到極樂世界就得到了,這樣的好事別的地方沒有。『究竟菩薩諸波羅蜜』,「波羅蜜」是圓滿,它的中國意思,直翻叫到彼岸。到彼岸,我們中國有一句話可以對應,中國人叫到家,到彼岸就是到家的意思,功夫到家了,就是圓滿了。你會寫字,字寫得非常好,人家贊歎,你功夫到家了;你會燒菜,燒得很好,人人喜歡,你的功夫到家了。到家就是這個意思,在印度人稱波羅蜜,是個很普通的稱贊詞。所以,菩薩于一切都得圓滿、都到家了。
『而常安住不生不滅諸叁摩地』,「叁摩地」是禅定,心在?心在定中。這個定不生不滅,那我們就曉得自性本定。「不生不滅者,如《涅槃經》曰:涅言不生」,盤的意思是不滅,不生不滅是大涅槃,就是惠能大師開悟第二句講的話,「何期自性,本無生滅」。自性不生不滅,自性就是真心,換句話說,這些菩薩他們住在真心上,他不是妄心。妄心是念頭有生有滅,前念滅,後念生。他們沒有妄念,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都沒有了,所以他的心住在不生不滅上。
「又《維摩經》曰:法本不生,今則無滅」。這個境界高,是真的,就在現前,一切法確實本來不生,也沒有滅。可是我們今天所見的是生滅,這是什麼相?幻相,生滅是幻相不是真相。真相什麼?真相沒有生滅,這是一般人很不容易理解的。「小乘依有余涅槃之理而觀不生不滅,趨于偏空」,所以小乘人沒有見到真相,真的不生不滅他沒有見到,他見的是假相。「大乘則從空入假」,這個空就是小乘所證的,證得之後,小乘就定在這個空裏頭,他不出來了,這叫偏真涅槃。大乘不然,證得空了,從空中又能夠回過頭來,去度這些衆生,去幫助衆生,衆生是假的。所以小乘人一入涅槃,不度衆生,所以叫偏真。「于有爲之事相上,顯不生不滅之理。當相即道,即事而真」。大乘真妄是一不是二,真在哪裏?真在妄裏頭;妄在哪裏?妄在真裏頭,真妄是一不是二。妄是講事,事可以恒順一切衆生;理,心地幹淨,一塵不染,這叫真正的大般涅槃。事上有理上沒有,相上有性上沒有,它能夠同時並用,得大自在,沒有障礙。爲什麼?相是假的,了不可得,性是真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真假是一不是二,這大乘菩薩。
「故能終日度生,終日無度」,斷惡修善,無惡可斷,無善可修。無善可修,天天在修;無惡可斷,天天在斷,這是大乘菩薩。「日涉萬緣,一心空寂」,要這樣才行。如果涉獵外面境界,你心裏頭就有印象,就把它放在心上,那是凡夫,那是搞六道輪回。菩薩決定不把它放在心上,菩薩的心永遠是空寂,所以,「乃能于布施、忍辱等六度悉皆究竟」,究竟圓滿。天天修六波羅蜜,仍然「安住在不生不滅諸叁昧中,不失定意」,真菩薩。這個境界,我們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去練,首先我們把這個心要淡化,有執著,不像以前那麼重;有分別,沒有以前那麼嚴重,總讓它淡化,慢慢達到沒有了,這叫真修行,這是真正走菩薩道。
『行遍道場』,「于道場正行,無所缺少」。行遍道場是什麼?上求佛道,下化衆生。『遠二乘境』,不走聲聞緣覺的道路,「唯依一乘法,究竟彼岸也」,一個目標,究竟彼岸,究竟彼岸是成佛。「又《十住毗婆沙論》曰:若墮聲聞地,及辟支佛地,是名菩薩死,則失一切利。若墮于地獄,不生如是畏。若墮二乘地,則爲大怖畏」。墮地獄不怕,墮二乘可怕,爲什麼?地獄罪受完之後,出地獄,他再能修;墮二乘,出來可難了。這是菩薩,我們不能不知道。
最後一段總結,「總結實德無盡」,真實的大德。
【阿難。我今略說。彼極樂界。所生菩薩。真實功德。悉皆如是。若廣說者。百千萬劫。不能窮盡。】
這個意思就說,佛爲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略說,簡單的說,要詳細細說說不盡。佛有沒有細說?有,在《大方廣佛華嚴經》上那是細說,這是略說。所以古大德把這叁部經稱爲一部經,就是《華嚴》、《無量壽》、《彌陀經》,內容完全相同。《彌陀經》說得最簡單,便于受持,做爲早晚課來用的,意思是圓滿的,說得很簡單。所以《無量壽經》就是《阿彌陀經》的細說,《大方廣佛華嚴》是《無量壽經》的細說。由此可知,你能夠真正通《大方廣佛華嚴》,這個經的味道才講得出來。爲什麼?詳細都知道了,略說就容易了,這叁部經是一部經,古大德教給我們的。今天叁十一品,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二0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