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長時薰修,這個方法就正確。她在念經,惠能在旁邊聽。惠能那時沒出家,在家居士,彼此也不認識。等她念完之後,惠能把這一段經的意思講給那個比丘尼聽。無盡藏比丘尼聽了非常驚訝,講得太好了,捧著經本向他請教。他告訴她,我不認識字。不認識字,你怎麼能講得這麼好?這個與認識字不認識字沒有關系。這說明什麼?智慧,自性智慧。無盡藏比丘尼聽他講經開悟了,惠能大師一生度了四十叁個人開悟,她是當中一個。
第二個我們看到的,也是《壇經》上記載的,法達禅師,這是個男衆,比丘,受持《法華經》,也是專攻。他到曹溪,就是廣東曲江的曹溪,是六祖的道場,他去參拜六祖。禮拜的時候,叁拜,頭沒有著地。等他起來,六祖就問他,你禮拜頭沒著地,你一定有什麼值得驕傲的地方。他也就坦承了,誦《法華》叁千部。這可不容易,《法華經》很長,七卷,一天頂多只能誦一部,叁千多部差不多十年,十年專念一部《法華經》,這也是了不起。你看,這些人成就的,開悟的、成就的,都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他不是雜修,不是亂修,這一點我們要特別留意。惠能大師問他,《法華經》裏講些什麼?法達說不出來,念得很熟,意思不懂。再拿著經向能大師請教,惠能大師說,這經我沒聽過,你念得這麼熟,你念給我聽。《法華經》一共二十八品,念到第二品,惠能大師說,行了,我都明白了,別念了。把《法華經》的意思講給他聽,他開悟了。這將悟未悟的時候,就差那麼一點,他把他一點破就通了。再磕頭,頭就頂到地下去了。這是說明什麼?說明惠能的智慧圓滿了,福德圓滿了。你看他的生活多自在,生活在定慧之中。十五年的時間,最後感化這一批獵人。到他成爲祖師,原來是祖師,以前在我們隊伍裏頭當夥夫,這樣一個人,把那些人感化了。這都是善巧方便,一生都是遊戲神通。
所以順于佛法,隨順佛法,自性本具的智慧福德。「降伏非心」,沒有妄念,非心就是妄念、雜念,沒有,心是定的,心是清淨的。「舍諸愛著」,對于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偏愛,沒有執著;換句話說,他的心是清淨的、是平等的,清淨平等心待人接物。「永斷叁毒」,叁毒是貪瞋癡慢疑,全都斷掉了,完全沒有了。「開顯本性」,明心見性,「安住神通,自在無礙」。他確實有神通,看人絕對不會看錯,你這個人真有功夫,快要開悟了,他決定幫助你;你功夫不成熟,他幫助你提升;沒有善根的人,他幫你種善根。換句話說,任何人只要跟他往來,絕對不會空過,一定給你殊勝的利益。生活自在無礙,無爭無求就自在無礙;有爭有求就不自在,就有礙,這個道理一定要懂。諸佛菩薩、一切如來于一切法當中無爭無求,所以得大自在。
底下一段講因緣,『因緣願力,出生善根』。「因緣,《魏譯》作因力,緣力」,因的力量,緣的力量。「《淨影疏》曰」,淨影是人名,淨複印件來是寺廟的名字。這位法師,後人對他的尊敬,不稱他的名,也不稱他的號,稱他住在那個寺廟,稱這個名字,叫淨影大師,淨影寺的大師,隋朝人。他有《無量壽經》的注解,叫《義疏》,《無量壽經義疏》。《淨影疏》,就是說這本疏上所說的,「因力緣力,爲第一門,起修所依。過去所修一切善行,能生今善,名爲因力。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名爲緣力」,這個解釋得很清楚。什麼叫因力?因力緣力是學佛的第一門,也就是第一個依據。沒有因力、緣力你就不能入佛法,凡是入佛門的,都有因、都有緣。因,過去生中所造的,你看過去所修一切善行,這一生遇到了,你歡喜,你能接受,這是因力。過去生中沒有學過,他根本就不相信,你怎麼勸他,他也不會接受,他說這是迷信。對于這樣的人,這樣人他沒有因,我們給他種因。種因怎麼種法?我們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他聽進去,這就是因,落在他心裏頭就變成種子。不要看輕這個種子,這個種子到來生後世他就入門了,他就真肯修,就靠這個。所以,對一切沒有善根福德的人,我們要給他下種子,他看到佛像、聽到佛號,都是有種子。
所以我在早年,那時候剛出家沒多久,參加李老師的大專佛學講座,認識很多這些大學生,他們學佛的。那個時候學佛還不好意思,偷偷的學,怕人家說他是迷信。我就勸他,自行化他功德無量,不要怕人,應該叫同學們知道你們在學佛。用什麼方法?手上戴個念珠。同學一看,你學佛的。你看,那個佛印象不就下去了嗎?你度多少人!我說你們的課本,書本上,不都寫個名字嗎?別寫名字,寫阿彌陀佛。你擺在書桌上,同學一看,阿彌陀佛。你看,他又看到了,又還念一聲。要知道你做的真的好事,你幫助那個人種了善根,將來這個善根就幫助他成佛。他將來生生世世修行證果,因在你這裏種的。怕什麼?這個方法教了很有效果,所以學校將來學佛的人是愈來愈多。
我們這些年能夠在全世界展開旅遊講經教學,都是靠這批學生,沒有這批學生,我們在哪裏認識人?跟哪一屆都不往來,沒人認識。李老師大專佛學講座辦了十幾屆,我參加了十一屆,以後繼續還有辦,我就沒參加了。這十一屆裏頭,就認識了好幾千人。道安法師在臺北辦了個大專佛學講座,北部的,請我去做總主講,我教了四年,又認識了一大批學生。這兩個講座合起來,十年大概我認識的學生總有將近一萬人。這些學生當中,很多以後畢業了到國外留學,在國外拿到學位,在國外工作,分散在全世界各個地方。那什麼?那就是我的緣分,他們一知道我到國外去了,都跟我聯絡,請我去講經。要沒有這個緣,我到哪裏去找?出家隨緣不攀緣。這個同學知道了,他會跟那個同學聯系,所以我就周遊列國了。
這個緣的興起都有原因。臺灣大學生學佛是從臺大開始的,學校注冊了一個學佛社,大概有幾十個同學,有一個老師帶領。學校批准了,「晨曦社」,是臺灣大專學生第一個學佛的組織。當時指導的教授是周宣德老居士,周老居士跟我們李老師是老朋友,他那時候還在學校教書。到臺中來訪問,把這樁事情告訴老師,老師非常歡喜、贊歎。爲什麼?大專學生學佛,那就說明佛教不是迷信,這是高等知識分子,他接觸了,好事情。周老師離開了,送他走了,我陪著李老師,我就告訴老師,我說老師,未必是一樁好事。老師瞪著我講,怎麼不是好事?我說,學東西得先入爲主,如果教這些學生的老師要是有偏差、有錯誤,將來什麼人能跟他們糾正過來?你學曆沒有他高的時候,他不相信你。老師聽我這句話,馬上就沈靜下來,他說不錯,是,是有道理。老師說那怎麼辦?我就建議我們慈光圖書館可以附設一個大專佛學講座,一個星期一次,星期天,臺中周邊地區都可以到這裏來學習,報名參加。老師馬上就接受了。爲什麼?這一批的人可以跟那批人辯論。
我幹了這麼一樁事情,臺中慈光講座是我這一句話發起的,搞成功的,帶動整個臺灣大專學生學佛,風氣從這帶起來的。所以這是做了一樁好事。無意當中,他們談話,我坐在旁邊聽到了,我有這種感受。這個以後我在全世界弘法的緣分從這裏起來。這些學生散布很廣,真的是全世界,各大城市幾乎都有。所以因跟緣,有時候因緣是自己造的,自己要掌握著機會。我們是偶然的,當時也沒想到,跟老師提議,他就接受了。接受,在籌備過程當中,老師常常召見我,跟我商量,要教些什麼課程,請哪些人來教。我給老師當參謀,完成這個籌備工作,所以非常順利進行。所以,因跟緣比什麼都重要。近善知識聽聞正法這是緣,自己過去生中的善根,善根、福德那是因。這一生能夠聽到善知識,親近善知識,能夠聽到正法,這才能入門。
「望西雲」,望西這是日本的一個法師,唐朝在中國留學的。你看他的名字,這修淨土的,他望著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就知道他一定是善導大師的學生,他這個名字一定在中國起的。善導是淨土宗第二代祖師。「宿世善根謂之因力,親近知識謂之緣力」。望西跟淨影大師的看法是一致的,完全相同。「因緣和合能起行故」,有因有緣他才能喜歡佛法,他能夠聽得懂,他能夠尊重老師,尊師重道。佛法的修學,最重要的就是真誠恭敬。不但是佛法,聖賢的學問沒有例外的。印光大師說得好,「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沒有誠敬心,佛菩薩來教你都沒用處,你得不到。所以,要從恭敬當中學。這是我們今天感到非常困難、棘手的一樁事情,就是學生沒有誠敬心,怎麼教法?
我求學,尊師重道是小時候學的,我也常常舉這個例子讓大家知道。我小時候住在農村,但是我們那個地區文化水平比較高,是明清兩代桐城派的發源地,就在我們家鄉。所以這個地區差不多方圓一百裏,農村小孩都念書,有念書的風氣,念私塾,有這個風氣。而且那個時候還有大家庭,中國傳統的家庭我還看見。我自己的家沒有了,所謂是家破人亡。我父親的姐姐,我叫她姑媽,她嫁的這一家,大家庭還存在,一家兄弟十個人沒有分家,住在一起。也衰了,那個時候大概有一百多人,這一個村就是一個家庭。過去也相當不錯,她們家的房子是兩層樓房,磚造的,在那個時候就是很富有的人家了。我們住的房子是土牆,上面蓋茅草,茅屋。這個家庭有私塾,私塾在祠堂裏面。
我大概是六、七歲上私塾,就進他們的祠堂,學到了尊師重道。那個時候進學堂,同學叁十多個人,一個老師。進學的那一天,老師收一個新學生,讓學生在禮堂裏面兩邊站,老師在當中,當中是孔子的牌位,老師站在孔子牌位旁邊。先向孔子牌位行叁跪九叩首的禮,我父親在前面,我在後面,叁跪九叩首。拜完之後,請老師上座,老師一張太師椅,坐在孔夫子牌位的下面,再向老師行叁跪九叩首的禮。我們小孩看到父親對老師叁跪九叩首,老師的話不敢不聽,尊師重道是這樣教出來的,不是言語,是行動表演出來的。同學站在兩邊,每個同學進來都是這個禮節,所以看多少遍,印象多深。一生只要聽說是老師,教學的,我們都格外尊敬,這從小養成的。在老師面前規規矩矩,守規矩。
所以《弟子規》不是教小孩念的,《弟子規》是父母在家庭裏頭做出來給小孩看的。年輕的這些父母,他的父母都還在,所以要盡孝道,把《弟子規》統統在家裏做出來,讓這個小孩看。小孩從出生他就會看、就會聽,這些榜樣讓他看叁年,到叁歲這一千天,這叫紮根教育。他全學會了,他不認識字,但是這規矩全學會了。然後他上學,老師,老師也在表演。從前老師不是講書,要做出來給學生看。所以老師可貴,老師值得尊敬,他要做出來讓學生看,學生才相信。老師教學生孝順父母,爲什麼要孝順,老師要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父母要教兒女尊師重道。小孩是這麼教出來的。老師不能說,「我是你的老師,你要尊重我」,說不出口。父母也是,「你是我的兒子,你要孝順我」。他要問你,爲什麼孝順你?也很難啓口。所以要第叁者教。這兩個合作起來,把這人教出來,父母跟老師密切配合。都是身教爲先,言教是輔導。
完全教生活教育、教規矩,一定要用在生活上。讀書,完全讓他背誦,不講解。目的在哪裏?真正的目的是修他的根本智。根本智是清淨心,《般若經》上所說的「般若無知」,無知就是根本智。背書目的在此地,不要讓小孩去胡思亂想。小孩也會胡思亂想,叫他背書,他就沒有時間胡思亂想。這是真正第一個目的,讓他保持清淨心。至于記誦那些東西,那是附帶的。心地清淨他會開悟,會開智慧。所以這個從小就要訓練,清心寡欲,要訓練這個東西,這是德行的大根大本。
所以中國從前那套東西,現在人無法想象,現在人根本不懂,這個事就難了。古人那個教育設想的周到,那種之精美,我們無法想象。只有中國人有,外國人沒有,都沒想到。所以中國世世代代有聖賢出現,佛門裏頭,世世代代有祖師大德出現,它有道理。聖賢、佛菩薩是教出來的。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一九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