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來,就很歡喜了。知道我們不拉他的信徒,我們不勸他的信徒來信佛教,這他是最放心的一樁事,最怕的是我們拉信徒。所以我們辦活動,停車場不夠用,對面是他們的操場,我們辦活動,他操場打開給我們做停車場。
今天圖文巴十幾個宗教能聯手,一個目標、一個方向,把這個小城建立成世界上第一個多元文化和諧示範城。那是名符其實,小城雖然十萬人,有八十個族群,有一百多種語言,都是世界各地移民來的,所以是標准的多元文化、多元宗教。大家生活在一起就像兄弟姐妹一樣,相親相愛,互助合作,給全世界做榜樣,這非常有意義。所以我給市長講,我們小城做什麼?做觀光旅遊的事業,不要搞別的。爲什麼?這個信息對全世界來宣傳,讓全世界人都知道澳洲有這麼一個地方。現在期望社會安定和平的人太多了,找不到模式,怎麼做法?都到這裏來看,都來學習,都來調查研究。我們這裏可以做到,你也可以做到;你們真想做,我們可以協助你們,這個對全世界都有好處。
所以這個宗教,這個小城是各種不同宗教他們發起的。我就跟他講,宗教的團結必須要研究經典,要互相學習,這是宗教團結堅實的基礎。如果不從經典上下手,可能還會發生小的沖突,一定要從經典上下手,就是互相學習。我建議他們每四個月辦一次宗教學習分享大會,每個宗教上臺報告,你這四個月做了些什麼,講了哪些經典,有多少聽衆,每一堂都有記錄,提出報告。不但我要學習自己的宗教,鼓勵我的宗教徒聽別的宗教講經,互相學習,才知道宗教裏面講的真正內容是一致的,就是愛人,神愛世人,上帝愛世人,佛法大慈大悲,愛一切衆生。這是共同點,怎麼不能團結?
這些都是屬于這個地方所講的遊戲神通,快快樂樂的生活裏頭,生活在聖賢教誨當中。我們向聖賢學習,聖賢不欺騙人,聖賢人做事憑良心。到真正契入境界,只有付出,不想有回報,這真正聖賢。我們看到人民這麼和諧、這麼快樂,都做出典範,那就是我們的回報,這多歡喜。遊戲神通,「遊者如水之流行,戲者安逸閑在」,閑在就是自在,現在人講自在,安逸自在。「蓋表任運于神通之中,自在無礙。故曰遊戲神通」。我們生活在遊戲神通裏頭,這多快樂、多幸福,不是做不到,真能做到。
我在年輕學校讀書的時候,同學當中有很多共産黨員,我都認識,我們感情都非常好。他們來拉我,我看了一些毛主席的著作,我很佩服。爲什麼沒有加入?我不喜歡鬥爭,我說鬥爭這個手段太殘酷,和平可以能夠達到共産的目標,不必用鬥爭。我們就這一個觀念不一樣,所以我沒有加入共産黨。在那個時候,實在說,毛先生如果說是不用戰爭的手段,他能不能得天下?給諸位說,他是皇帝命。因爲那個時候正是國民黨到憲政時候,憲政時期,不是選總統了嗎?共産黨變成中國合法的政黨,毛主席代表共産黨競選總統他肯定當選。爲什麼原因?抗戰勝利之後,國民黨失敗,不是失敗在軍事,確實毛先生講的統戰,失敗在統戰。軍事是,那是統戰成功,軍隊瓦解了。爲什麼會瓦解?人民對國民黨希望失掉了。抗戰勝利之後,日本人遣散回國,留下來這些資源,國民黨的文官、武將都來貪這個財,貪這些接收財,老百姓民心失掉了。一面往那邊倒,認爲共産黨是我們的希望,是這樣失敗的。所以那個時候,共産黨要是放棄,我們不用武力,軍隊歸國家,國家承認你是正當的政黨,你來選舉,政權肯定是的。我的看法不會錯的,決定是他當選。這是個機緣,那就不會有這麼殘酷的戰爭,中國文化能保存,不至于摧殘到這種程度。
中國文化能救國家,沒有這個東西國家就沒救了,世界也沒救了。連湯恩比博士都說中國文化能救全世界,能救二十一世紀。所以老祖宗東西好,太好了!文言文好,決定不能丟掉。中國的文字不能改變,東西太美了,它是藝術。中國人確實是生活在藝術當中,生活在高品質的文化之中,詩情畫意。居住一個小茅蓬,你看那山水畫裏頭的小茅蓬,多美,他喜歡這種生活。這才真正是幸福的人生,方東美先生所說的人生最高的享受。樂在山水之中,樂在真善美慧之中,這是我們要尋求的。
治國平天下,唐太宗的《群書治要》,那是什麼?智慧、學問、方法、經驗。他找了這批人,在古籍裏頭把這個東西抄出來,編成這部書,是治國的寶典。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精華裏頭的精華,太難得了。所以,也就是這麼一部書,把他從地獄裏救出來。好皇帝,爲什麼墮地獄?殺人太多。自己後悔,爲什麼要殺人?他說我愛人,我不願意殺人,爲什麼要殺這麼多人?實在講那時候太年輕了,唐太宗出來領兵打仗造反的時候,十六歲。武藝高,他最擅長的是射箭,確實是百發百中,死在他箭下的人多少!尤其是政變,玄武門的事件,把他哥哥殺了、弟弟殺了,爭權。這是過去帝王時代裏頭,爭領導位子的是沒法子避免的。所以《周禮》裏頭,這是周公想的一個方法,嫡長繼承王位。這有什麼好處?沒有這種流血沖突,和平轉移,這是個非常好的製度。不遵守,那就是政變,就是麻煩事情;真正遵守,是個好事情,得兄弟要信任。
所以說來說去還都是教育問題,從小認真學聖賢教育,每個人立志做大事,不一定做大官。官位,那是該什麼人去做,他去做去。不在官位,可以做大事。最大的事情,孔老夫子教育的事業,你說這個事業,千秋萬世誰不知道孔子?曆代帝王的名字誰知道?要立志做大事,別做大官。最大的事就是教學,爲國家社會培養人才,這多快樂的事情。人的一生能隨緣不攀緣就是好事,真快樂,真自在。諸葛亮出來,劉備叁請,不是一請就出去的,叁請,逼不得已,不能再拒絕了。你看真正讀書人,他哪裏會去爭?書念通了,他知道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無事,你說他多快樂,他去搞這個幹什麼?你請他都不幹,他躲藏起來,就隱居了,隱名埋姓,沒有人知道他,過他一生悠閑的生活。
這種人給社會起很大的作用,教人什麼?不爭。不是他沒有本事爭,不是他沒有能力爭,有本事、有能力,不爭。這是社會好榜樣,所以傳記裏頭給他立傳。我在年輕的時候讀曆史,看到這些《隱逸傳》我就不明了,這些人對國家民族沒有貢獻,爲什麼會給他立傳?到以後才慢慢明白了,他很大的貢獻,就是教人不爭;不爭,社會才安定、才能和諧。他不是沒有本事、沒有能力,他有本事、有能力,他不爭。這個頭帶得好,給社會做好榜樣,讓很多想爭的人一看,不爭了,讓他學不爭。所以,《隱逸傳》裏面的那個力量是非常強大,教人一生都能夠安于本分。
聖人賢人不一定有高官,不一定有財富,孔老夫子沒有地位,也沒有財富,這是最好的榜樣。釋迦牟尼佛,王子,王位不要了,舍棄王位出家。出家幹什麼?當老師。叁十歲開悟。孔子也是的,孔子,你看《論語》裏所說的,十五歲有志于學,立志求學,叁十而立。釋迦牟尼佛是十九歲離開家,放棄王位離開家,出去求學,也是叁十歲開悟。釋迦叁十歲開悟之後就開始教學,七十九歲過世,教學四十九年。所以他是老師,是一生搞教育的。用現在的話說,釋迦牟尼佛是教育家,他的身分是一個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義務老師,他教學不收學費,他是義務老師。學生多,比孔子多得多。而且當年在世,學生裏頭有十六個是大國的國王。所以他要建一個道場太容易了,他家可以支持他,這十六大國王,隨便哪個國王都能夠給他建個大道場。不要。道場在哪裏?山林、樹下、水邊,那是他的道場。每天過遊牧生活,居無定處,一生不改。圓寂的時候在樹林裏頭,不是在房屋裏頭。這個榜樣做得好,我們看到釋迦牟尼佛,我們有個小房子住就知足了。釋迦牟尼佛連個小房子都沒有,在樹下一宿,日中一食。那樣的生活快樂無比,那種生活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中國古時候,讀書志在聖賢,不是在升官發財。佛法裏面,修學志在成佛、成菩薩。佛跟菩薩是一個智慧、福報圓滿的人,他不一定有地位,不一定有財富。什麼叫福報?知足就是大福報,他一切滿足了他就快樂,他不求了。人生最高的享受是「于人無爭,于世無求」,這是最高的享受。有爭有求就有煩惱,就造業;無爭無求他不造業,純淨純善。知道有淨土,到極樂世界去親近阿彌陀佛,將來在極樂世界成就了,跟阿彌陀佛一樣的、平等的,這叫得大圓滿。我們跟任何宗教來談的時候,他們都點頭、都肯定,沒有遇到反對的,沒有遇到跟我辯論的。這十幾年來,我還都以爲有要費口舌,要來辯論的,結果沒有,可見得古人所謂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們今天放心的提倡世界宗教是一家,所有宗教徒我們都是一家人。我們都要把上帝的精神、上帝的愛從我們身上做出來,我們宗教徒是神的代表,是上帝的代表,是佛菩薩的代表。做出來給世人看,這是真正宗教教育。
底下這一段說,「普令衆生悉皆除惡生善,順于佛法」。佛法裏告訴我們,無量的智慧、無量的才藝、無量的德能、無量的相好,都是自性裏頭本有的,本來具足。只要你明心見性,這些完全恢複,你統統得到。這個境界是無法想象的,但是我們相信聖人不說假話,不騙人,所說的決定是真實。我們從惠能大師身上見到,兩樁事情,福、慧圓滿了。福的圓滿,他完全知足。你看逃難期間當中,十五年在獵人隊,這是一批打獵的人,他給他們當什麼?當夥夫,燒飯侍候他們,而且燒的都是打獵打死的一些動物。他有慈悲心,看到動物受傷,還能夠活得下去,他偷偷把它放掉。給獵人煮飯的時候,他自己用一些青菜,在鍋裏頭一起煮,叫吃肉邊菜,他不吃肉。不是短時間,十五年。你說他知足,知足常樂,真正做到了于人無爭,于世無求。這是什麼?這是福報。
智慧,我們可以從他講解一些經典。逃難的時候,《壇經》上記載了一段,無盡藏比丘尼。這個比丘尼是學習《大涅槃經》的,應該是很不錯,一門深入,…
《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一九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