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二二集▪P3

  ..續本文上一頁思還在後面。「皆因適得其中,而自然成就」,沒有人設計,沒有人去施工。「嚴整者,嚴肅整齊」,也是莊嚴整齊的意思,「指聖衆之威儀」。『檢斂端直』,就是嚴整的意思,嚴整的內容。所以「檢斂端直」,應該在這一段的最後一句,以後再印時這個地方把它調整過來。

  注解有叁行,「檢者檢束,不使分散。斂者收斂。故檢斂即經中耳目口鼻,皆當自端」,就是收斂的意思。「收聽攝視,外絕諸緣之意」,這一句話就是世尊在楞嚴會上所說,「舍識用根」,像觀世音菩薩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我們一般人聽,心都緣外面,向外攀緣,看緣外面的色相,聽爲緣外面的音聲。現在菩薩告訴我們,我們收聽不聽外面,聽裏面,裏面是什麼?裏面是性。外面是相,是形相、是作用;裏面聽,裏面聽自性。收聽攝視,把聽收回來,把看也收回來,看收回來,觀世音菩薩用耳做代表,反聞,用眼反視,不緣外面的色相,緣裏面的見性;耳,緣裏面的聞性;鼻,緣裏面的嗅性;舌,反聞裏面的嘗性。這就叫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這就見性,也是見性的一個方法,觀世音菩薩用這個方法。無上道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

  這個東西,佛沒傳到中國來,中國聖賢人也知道,孟子有一句話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這句話說得好,學問之道沒有別的,求其放心而已,就是此地收聽攝視,外絕諸緣,就這個意思。孟子跟人家說的話不一樣,意思完全相同,這叫收斂、檢斂,約束自己,心不要往外面跑。那祖師大德有一句話教導我們,跟這個意思一樣好懂,我們見聞覺知,看到外面境界相不要放在心上,就這個意思。不是叫你不看,不是叫你不聽,不看不聽做不到,看了怎麼樣?不要放在心上就沒事。放在心上怎麼樣?放在心上你就有分別、有執著,不放在心上你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甚至于更高一層還沒有起心動念,那就跟諸佛菩薩、法身大士一樣的。看得清清楚楚、聽得明明白白是智慧,心裏怎麼樣?如如不動,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這是大定,定跟慧同時起作用。

  我們今天這個定慧不能同時起作用,我們見色聞聲跟誰起作用?跟煩惱起作用。執著是見思煩惱,分別是塵沙煩惱,起心動念是無明煩惱,我們跟這叁個煩惱相應。要知道五根是中立的沒有善惡,跟煩惱心所相應它就造業,造善惡業,心善就造善業,心惡就造惡業,它造業。如果不跟這個相應,跟法性相應就是佛菩薩,佛菩薩樣樣清楚、樣樣明了,根本不放在心上,心裏頭幹幹淨淨。清淨平等覺是佛心,清淨平等覺是法身菩薩的心,清淨沒有染汙,平等沒有分別,覺沒有迷惑。你看看不是叁善根嗎?不染,無貪,不分別,無瞋,覺,無癡;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那是貪瞋癡。看我們六根起作用跟誰相應,跟清淨平等覺相應是佛、是菩薩,跟貪瞋癡相應就造業了,癡是不覺,瞋是不平,染汙是不清淨,是貪。

  所以佛常說,教導我們「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貪瞋癡一定要斷。但是淨宗不斷也能往生,叫帶業往生,淨宗殊勝就殊勝在此地。但是這些事情,你要知道哪是真的、哪是假的,假的總得要舍棄。現在還不行,習氣太重了,已經養成習慣,丟不掉,但是要知道它是假的,它不是好東西。往生的時候得佛光加持,佛來接引先放光照你,接觸佛光你的煩惱、業障就去了一大半,就消業。坐上蓮花保證你産生蛻變,你在蓮花裏頭就變化了,阿賴耶的相分這個肉身沒有了,變成法性身;我們現前環境,這環境是阿賴耶的相分,也不見了;我們能夠思惟想象的是阿賴耶的見分,統統轉變了。這個轉變不能不感謝阿彌陀佛,是本願力變現的,本願力最重要是第二十願,二十願末後一句,「皆作阿惟越致菩薩」。什麼時候變的?就在蓮花裏頭變的。蓮花一開身體出現了,這個身相跟阿彌陀佛完全相同,端莊正直。「端直」,指外面身相的威儀,端正莊嚴;內是指心意,「心意之正直,是乃身心俱端」,這是嚴整的意思。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句,「鹹爲道慕」。要從:

  【身心潔淨。無有愛貪。】

  從這看起:

  【志願安定。無增缺減。求道和正。不誤傾邪。隨經約令。不敢蹉跌。若于繩墨。鹹爲道慕。】

  『身心潔淨,無有愛貪』這一句,念老在注解裏面說,「蓋以契會中道」,空有二邊都不著,這個時候中道的境界現前,這個境界就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空是自性的性體,色是現相,是從自性現出來的色相。自性能生能現,惠能大師告訴我們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能生的是空,所生的是色,色代表物質、代表精神、代表自然現象,用這一個字做代表,它是自性變的,所以這些東西就是自性。自性的化身,它怎麼不是自性!古人用黃金跟金器做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黃金能現相,我們給它造個佛像、造個人像,造出來了,相就是金,金就是相,分不開的,金能生能現。今天佛告訴我們,遍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森羅萬象,都是自性所生所變,所以性相是一不是二,性中有相,相中有性,你得要搞清楚。相是我們六根能夠緣得到的,眼能見,耳能聽,鼻能嗅,舌能嘗,身能夠觸得到,意能夠想象能緣得到。可是性,六根緣不到,因爲它不是物質現象,前五根緣不到;它不是精神現象,也不是自然現象,我們第六、第七、第八都緣不到,但是它永遠不能夠脫離,它是一不是二。所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心經》上還有兩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四句就說得更清楚、更明白了。

  「照破客塵,自然離愛」,這照破客塵,這萬事萬物都叫做客塵,用這兩個字來形容,客是什麼?不是主人,它是客人,在這裏作客,旅遊的,幾天就走了。塵是塵土,塵土是什麼?染汙,所以它不是主人。你曉得它是臨時來的,很快就離開了,你才自然離愛。愛代表是貪,你對它才不會有執著,或者我們說得更明顯、粗一點,你對它不會有占有的念頭,不會有控製的念頭,這就對了。爲什麼?知道它是空的、是假的,自性不能占有,自性所現的一切現象也不能占有,你才真正能夠體會到。圓教初住菩薩明心見性,剛剛見性,見到了是真的不是假的,但是沒有圓滿。圓滿的見性要到什麼程度?一般大乘經上佛都說八地以上。這個意思就是說,八地以上的菩薩他見性,看到圓滿了。

  古大德有用月亮做比喻,初住菩薩看到月亮,什麼時候月亮?月牙,大概是初二、初叁看到月牙。八地菩薩看到是什麼?八地菩薩看到大概十四的月亮,差不多快圓還沒圓,很清楚。妙覺果位他看到的是滿月,月圓滿月。所以佛常常講八地以上,你看八地、九地、十地、等覺、妙覺,妙覺是圓滿,妙覺好比是十五;八地到等覺這四個位次,大概十四的月亮。用這個比喻,我們印象比較深刻一點,見的是真月亮,不是假月亮。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叫分證即佛,分證就是不圓滿,見到是真的不是假的。十法界裏面的佛,也稱之爲佛,他所證得的是什麼?天臺大師講的叫相似即佛。相似即佛是什麼?不是真的。《楞嚴經》上有個比喻叫「捏目所見」,我們用一個指頭按住我們的眼睛,就看到兩個相。兩個相裏面一個是真的,一個還是幻相,這捏目所看的相,接近真不是真的,不是真佛,相似即佛。比這個更低一點、低一階的,是「觀行即佛」,觀行即佛是什麼?是真正在那裏修,沒見道,觀行。觀行好比什麼?水中之月,我們看到池塘水裏頭有月亮,那比捏目看的還要假,叫觀行。但是我們如果有觀行這個功夫決定能往生,它屬于什麼?屬于功夫成片。「名字即佛」是有名無實,尊稱你是佛,你並不是真佛,假的,有名無實,名字即佛。這修行人在名字位中,是什麼成就都沒有,來生還是搞六道輪回。如果修一點善事,在叁善道享福;如果造的罪業,還是要墮叁途去受報,名字位中。天臺大師這些比喻,比喻得很好。但是在理上講理即佛,那佛講的「一切衆生本來是佛」,這是理即佛,從理上講一切衆生都是佛。

  衆生是衆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叫做衆生,人是衆緣和合的,動物也是衆緣和合的,植物也是衆緣和合,山河大地沒有一樣不是衆緣和合;換句話,就是統統是佛,一點都不錯。《華嚴經》上有一句話,「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情是有情衆生,有情我們今天講他有精神作用,也就是他有受想行識,非常明顯,有感受。其實我們現在知道有情跟無情很難分,江本勝博士用水做實驗,發現水有情,它會看、會聽,懂得人的意思。美國修.藍博士到這來看我,告訴我,這個桌子有情、牆壁有情,天花板也會看、會聽,地板也會看、會聽,懂得我們的意思。

  只要是物質現象,因爲物質跟精神是分不開的。科學家告訴我們微中子,大概是佛所講的極微色,物質裏頭最小的,它裏頭有受想行識。彌勒菩薩告訴我們的,「一彈指叁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是物質現象,就是色,是物質現象。他說「形皆有識」,識是什麼?受想行識。換句話說,那麼小的一個物質,裏頭圓滿具足了色受想行識。所以這一批科學家們,他們說近代這四百年,科學裏面有個錯誤的概念,就是二分法,二分法講錯了。二分法是什麼?把一切法分作二分,一個物理、一個心理,你看現在學校裏面,物理學、心理學。這二分法錯了,讓我們研究的方向産生錯誤,遇到許許多多的困難,造成的災難。實際上心跟物是一不是二,不能分,物裏頭有心、有受想行識,受想行識裏頭有物質、有色,根本就沒有辦法分,它是一不是二。這些科學家還在搜集證據,來支持他這個學說,這個學說真的被接受、被承認了,那是科學界一個最大的革命。

  所以他們提出這個新的概念,「以心控物」,我們的心可以控製物質現象。心能控製物質現象,這個事情就好辦了,第一個我們身體有病,無論是什麼樣的病毒,不要用醫藥,用自己的意念可以讓自己的身體恢複正常。所有疾病是不正常的念頭産生的,端正心念身體就恢複健康,這是對我們人身有好處。第二個對環境,我們居住的環境,不可能有災難,我們的心念正,一切災難都不會發生。物質是聽命于意念的,意念不善,就會有災難發生。意念善,善是什麼?沒有貪念頭、沒有瞋恚、沒有愚癡、沒有傲慢、沒有懷疑,什麼災難都沒有。佛在經上告訴我們,自然的災害,水災貪心感應來的,貪感應水;火災,火山爆發,地球溫度上升,這是瞋恚;愚癡是風災,傲慢是地震,懷疑是山崩地陷。現在這些現象統統都出現,說明居住在地球上的人,貪瞋癡慢疑太嚴重了。這是屬于心理,只要一轉過來,這個災難就沒有了。科學家教給我們的方法。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二二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