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种生活可以说比讨饭稍微好一点,也几乎沦落到乞丐这个样子。比他差一点的乞丐,他跟乞丐也差不多,社会上没有地位,没有人瞧得起他,他自己有严重的自卑感。这个人有善根,对他这个老朋友,谛闲法师是老朋友,从小在一个村庄上玩伴。看到他出家,出家生活过得很优裕,不像他那么苦,他很羡慕,自己实在太苦,决心跟他出家。谛闲法师在不得已的状况之下收了他,不能住寺庙,住寺庙至少你要参加早晚课诵,早晚课诵他没有能力。早晚课诵背不下来,你在寺庙无有立足之地,讲经说法是更不可能。所以把他放在乡下一个废弃的寺庙,没人住的破烂的小庙,让他去住。就教他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你就念这一句,这行,他学会了。一直念下去,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接着念,不分昼夜,什么时候念累了什么时候休息,休息好了立刻就接着念,他就这样念了三年。他的成功秘诀是什么?老实、听话、真干就这六个字。三年的时间,他有这样殊胜的成就,这就是符合此地所说的,「外若迟缓,内独驶急」,他做到了,他真成功了。这个念念相继,心心无间,不令刹那失照,这就是内独驶急他做到了。
『容容虚空』,「容容者和同之义,不立异也」。容容是态度,跟什么人都能够和睦相处,也就是说没有对立。跟一切人、一切事、一切万物,没有分别心、没有执著心才能做得到。不执著就能和,不分别就能同,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如后汉《左雄传》」,有这么一句话,「容容多后福」。那我们就知道,佛教我们修福,教我们不分别、不执著,不分别不执著的这个人有后福,斤斤计较的人没有后福,这是要学习的。现在经上讲「容容虚空」,这更殊胜,「指圣众之心和同于虚空」。和同于虚空就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他的心和于虚空,同于法界,颠倒过来讲也很好,同于虚空,和于法界。和于法界是跟遍法界所有一切众生,众生的本义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都叫做众生。所以众生包括动物,包括植物,包括矿物、山河大地,同一个自性变现出来的,所以没有一样不和。
和为贵,为什么会不和?有执著就不和,各人执著一端。为什么会执著?都以为现象是真的,不知道真相。所以只有佛菩萨知道真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他不执著,不但不执著,他不分别,甚至于不起心不动念,这才能够含容空有。「含容空有」是《妄尽还源观》上说的,心量多大,含虚空,含就是包含,他能够包含虚空;容是容纳,能够容纳万有,真不容易。中国谚语有所谓是「量大福大」,你有多大的福就看你有多大的量,这是真的,不是假的,量大的人哪有没福报!我们平常观察一个人,这个人有没有福、有没有智慧,你看他的度量,你看他心里想的些什么?如果想的都是自己的,这量不大。如果想的是别人的,想的是社会的,想的是所有众生的,那个量大。这个福是自性里头本有的,不是修来的,自性里面所说的智慧德相,德相就是福。
「虚空无边际,故自心无边际。虚空无一物,故自心亦无物」,也无一物。「虚空以空无故,森罗万象十方刹土依空而生。虚空建立万物,故自心亦建立万物」。这些话全说的是事实真相,我们要知道,知道的时候得用上,怎么用上?心量拓开。确实大乘经上常讲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诸佛如来、法身菩萨都入这个境界,不入这个境界,不能见性,见性这个境界统统现前。「无一物故不落有边。容万物则不落空边。无一物而容万物,双照空有;容万物而无一物,则空有俱泯,从容中道」。所以经上讲的『适得其中』,「适者指洽合,得者指契会,中者指中道。如《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六祖惠能听忍和尚讲《金刚经》,就讲到这一句,他开悟、他见性。换句话说,这一句他完全明白,他那个时候的心就容万物,二边不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入了这个境界豁然大悟。他听老和尚讲经,听懂、听悟了,把这个所懂得的、悟得的境界说出来,说了二十个字,老和尚就跟他说,行了,衣钵就给他,叫他赶快走,免得嫉妒障碍。
两个人都不简单,这师徒,五祖看他八个月,惠能师也看五祖八个月,能大师到达开悟的边缘就差那么一点点,五祖把他点破,他就豁然大悟。一悟,遍法界虚空界性相、理事、因果没有一样不知道,全知全能。这什么原因?自性就是法尔如是,自性本来是这样的,这真心。修学大乘的人没有别的,就是明心见性,明心见性是一桩事情、一回事情。但是方法没有一定,所谓八万四千法门,实际上是无量法门。无量法门归纳为八万四千,八万四千就是无量法门,所以它没有一定的,佛无有定法可说,说法全是应机。惠能大师也就是差这么一点点,五祖忍和尚把他点破,他就大彻大悟,别人听听不懂,他开悟了。
能大师接受老和尚教诲是在半夜三更,只有他一个人,没人听见。可是以后法达禅师在曹溪去拜六祖,那是大庭广众之下,很多人,不是他一个人。六祖听法达禅师念《法华经》,法达是念《法华》三千部,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也是走到将悟未悟的边缘。三千部差不多要十年的时间,十年时间搞一样东西,这心定的,可贵在此地。叫他念,《法华经》二十八品,每品经文很长,是大经,他念到「方便品」第二品,六祖就告诉他,行了,这个经我全知道,不必再往下念。跟他讲《法华经》大意,就跟当年在方丈室里头,五祖跟他讲《金刚经》大意一样。这一讲法达开悟了,再礼拜傲慢习气没有了,真的明白。真明白为什么傲慢习气没有?「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一句话他承认、肯定了,在佛面前还有什么傲慢的!惠能大师没有傲慢习气,法达开悟之后傲慢习气就没有了。烦恼习气断了他才能觉悟,带着傲慢习气是决定不能觉悟的。
这个地方无一物,容万物,这注解里头,这两句一定要晓得。无一物,不落有边,不执著有;容万物,不执著空,空有二边都不执著。空有二边都用上了,都用在日常生活当中,这叫行中道,行中道是什么人?是菩萨。菩萨在这个世间无论对人对事对物,他行的是中道,也就是空有二边都不着,对人谦卑恭敬有礼,心里头干干净净。事上有,心里空,心里头无一物,外面表现的是容万物,跟一切万物和睦相处,从容中道。这经上说「适得其中」,适是什么?恰恰好,得是体会得,契会,中就是中道。二边不立,二边不离,全用上了,这才叫菩萨!所以跟《金刚经》上这个话是一个意思,《金刚经》上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就是生心,生心就是无住,这叫中道。生心是什么?起心动念、分别执著,这生心。不住是什么?知道起心动念、分别执著了不可得,全是假的。
你认得它是假的,它就是真的,不认识它,它是假的,认识它它就是真的,为什么?认识它,它是实相。什么实相?无不相的实相。体,体是无相的实相,现相跟作用是无不相的实相,实相无相无不相。对于跟体上相应的,无一物,你看心地干净,一尘不染,于事相上相应的是包容万物。容万物,容前面说过和同,跟一切万物和睦、同体。万物它不知道,菩萨知道,同一个自性,都是自性所生所变之物。体就是自性,无二无别,体是真的不生不灭,相用是有生有灭,生灭即是不生灭,不生灭即是生灭,这就是法尔如是。这个意思很深,很深的道理、很深密的现象。但是今天阿赖耶的三细相,被量子力学家用科学仪器发现,观察到,他们的报告跟佛经上讲的完全相同。
可是佛没有这些精密仪器观察,佛怎么看到的?禅定当中看到的。禅定当中,时空维次没有了,他能够看到宇宙最初发生的状况,他能看到。最初发生状况在哪里?就在现前,因为时空没有了,没有过去、没有未来,就在当下。时间、空间是个错觉,在相宗里面列入不相应行法,就是抽象概念,不是事实。真的这个我们要晓得,确确实实没有过去、没有未来,给你讲真的,真的就是当下这一念。这一念不可得,说这一念,一念不见了,就是这一念。这一念灭了,下头一念又起来,底下这一念跟前面这一念相似,绝对不相同,找不到一个相同的。相同只有性体,自性的本体不生不灭,在净宗叫常寂光,这相同,体性、现象都相同。在实报土里面体同、相不同,余土亦复如是,余土是方便土、同居土,这个体是一,相不一。我们都搞清楚、都搞明白就不迷了,这叫觉者,觉者就是佛,就是菩萨。所以一定要晓得,无住就是生心,生心就是无住,生心跟无住是同时的,这叫中道义。
『中表相应』。中是内心,表是表现在外面的,就是现象作用。「菩萨心契中道,得于中而形于外,故表里一如,自然相应,不必安排造作,而自然严整」。庄严整齐是自然的,所以极乐世界一切万物,没有人去设计、没有人去建造,完全是自然的。这个事情不好懂,可是例子也就在眼前,我们想想作梦,梦中的境界有什么人去设计?有什么人去建造?没有。佛告诉我们,这大千世界就是一场梦,我们知道梦中没有人建造、没有人建立,自然的。所以极乐世界也是自然的,而且无比的庄严,那是为什么?现在慢慢我们明白了,「境随心转」,真心现的是真实境界。极乐世界完全用真心没有妄心,所现的这些相纯净纯善,无比的庄严,那是从阿弥陀佛心中所现的。阿弥陀佛的心是什么?是十方诸佛刹土里面一切胜妙庄严,他心里是这个东西,不是自己想的。他到十方佛国土里都去参观,都去考察了,诸佛国土里头美好的全要,不善的统统不要。所以这个可以说是纯净纯善的心,法尔自然现出的形相,弥陀用这个形相来接引众生,来成就众生,做出最大的供养。所以阿弥陀佛是施主,我们到极乐世界是享他的福,是接受他的供养,他是大施主。我们什么都不要带去,那个地方一切现成,你说这个心量多大!
『自然严整』就是法尔如是,念老说,「自然严整」,一直到底下「无有忧思」这一大段,「其中菩萨种种妙德」,无有忧…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二二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