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種生活可以說比討飯稍微好一點,也幾乎淪落到乞丐這個樣子。比他差一點的乞丐,他跟乞丐也差不多,社會上沒有地位,沒有人瞧得起他,他自己有嚴重的自卑感。這個人有善根,對他這個老朋友,谛閑法師是老朋友,從小在一個村莊上玩伴。看到他出家,出家生活過得很優裕,不像他那麼苦,他很羨慕,自己實在太苦,決心跟他出家。谛閑法師在不得已的狀況之下收了他,不能住寺廟,住寺廟至少你要參加早晚課誦,早晚課誦他沒有能力。早晚課誦背不下來,你在寺廟無有立足之地,講經說法是更不可能。所以把他放在鄉下一個廢棄的寺廟,沒人住的破爛的小廟,讓他去住。就教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你就念這一句,這行,他學會了。一直念下去,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念,不分晝夜,什麼時候念累了什麼時候休息,休息好了立刻就接著念,他就這樣念了叁年。他的成功秘訣是什麼?老實、聽話、真幹就這六個字。叁年的時間,他有這樣殊勝的成就,這就是符合此地所說的,「外若遲緩,內獨駛急」,他做到了,他真成功了。這個念念相繼,心心無間,不令刹那失照,這就是內獨駛急他做到了。
『容容虛空』,「容容者和同之義,不立異也」。容容是態度,跟什麼人都能夠和睦相處,也就是說沒有對立。跟一切人、一切事、一切萬物,沒有分別心、沒有執著心才能做得到。不執著就能和,不分別就能同,這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如後漢《左雄傳》」,有這麼一句話,「容容多後福」。那我們就知道,佛教我們修福,教我們不分別、不執著,不分別不執著的這個人有後福,斤斤計較的人沒有後福,這是要學習的。現在經上講「容容虛空」,這更殊勝,「指聖衆之心和同于虛空」。和同于虛空就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他的心和于虛空,同于法界,顛倒過來講也很好,同于虛空,和于法界。和于法界是跟遍法界所有一切衆生,衆生的本義是衆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都叫做衆生。所以衆生包括動物,包括植物,包括礦物、山河大地,同一個自性變現出來的,所以沒有一樣不和。
和爲貴,爲什麼會不和?有執著就不和,各人執著一端。爲什麼會執著?都以爲現象是真的,不知道真相。所以只有佛菩薩知道真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他不執著,不但不執著,他不分別,甚至于不起心不動念,這才能夠含容空有。「含容空有」是《妄盡還源觀》上說的,心量多大,含虛空,含就是包含,他能夠包含虛空;容是容納,能夠容納萬有,真不容易。中國諺語有所謂是「量大福大」,你有多大的福就看你有多大的量,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量大的人哪有沒福報!我們平常觀察一個人,這個人有沒有福、有沒有智慧,你看他的度量,你看他心裏想的些什麼?如果想的都是自己的,這量不大。如果想的是別人的,想的是社會的,想的是所有衆生的,那個量大。這個福是自性裏頭本有的,不是修來的,自性裏面所說的智慧德相,德相就是福。
「虛空無邊際,故自心無邊際。虛空無一物,故自心亦無物」,也無一物。「虛空以空無故,森羅萬象十方刹土依空而生。虛空建立萬物,故自心亦建立萬物」。這些話全說的是事實真相,我們要知道,知道的時候得用上,怎麼用上?心量拓開。確實大乘經上常講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諸佛如來、法身菩薩都入這個境界,不入這個境界,不能見性,見性這個境界統統現前。「無一物故不落有邊。容萬物則不落空邊。無一物而容萬物,雙照空有;容萬物而無一物,則空有俱泯,從容中道」。所以經上講的『適得其中』,「適者指洽合,得者指契會,中者指中道。如《金剛經》雲: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祖惠能聽忍和尚講《金剛經》,就講到這一句,他開悟、他見性。換句話說,這一句他完全明白,他那個時候的心就容萬物,二邊不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入了這個境界豁然大悟。他聽老和尚講經,聽懂、聽悟了,把這個所懂得的、悟得的境界說出來,說了二十個字,老和尚就跟他說,行了,衣缽就給他,叫他趕快走,免得嫉妒障礙。
兩個人都不簡單,這師徒,五祖看他八個月,惠能師也看五祖八個月,能大師到達開悟的邊緣就差那麼一點點,五祖把他點破,他就豁然大悟。一悟,遍法界虛空界性相、理事、因果沒有一樣不知道,全知全能。這什麼原因?自性就是法爾如是,自性本來是這樣的,這真心。修學大乘的人沒有別的,就是明心見性,明心見性是一樁事情、一回事情。但是方法沒有一定,所謂八萬四千法門,實際上是無量法門。無量法門歸納爲八萬四千,八萬四千就是無量法門,所以它沒有一定的,佛無有定法可說,說法全是應機。惠能大師也就是差這麼一點點,五祖忍和尚把他點破,他就大徹大悟,別人聽聽不懂,他開悟了。
能大師接受老和尚教誨是在半夜叁更,只有他一個人,沒人聽見。可是以後法達禅師在曹溪去拜六祖,那是大庭廣衆之下,很多人,不是他一個人。六祖聽法達禅師念《法華經》,法達是念《法華》叁千部,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也是走到將悟未悟的邊緣。叁千部差不多要十年的時間,十年時間搞一樣東西,這心定的,可貴在此地。叫他念,《法華經》二十八品,每品經文很長,是大經,他念到「方便品」第二品,六祖就告訴他,行了,這個經我全知道,不必再往下念。跟他講《法華經》大意,就跟當年在方丈室裏頭,五祖跟他講《金剛經》大意一樣。這一講法達開悟了,再禮拜傲慢習氣沒有了,真的明白。真明白爲什麼傲慢習氣沒有?「一切衆生本來是佛」,這一句話他承認、肯定了,在佛面前還有什麼傲慢的!惠能大師沒有傲慢習氣,法達開悟之後傲慢習氣就沒有了。煩惱習氣斷了他才能覺悟,帶著傲慢習氣是決定不能覺悟的。
這個地方無一物,容萬物,這注解裏頭,這兩句一定要曉得。無一物,不落有邊,不執著有;容萬物,不執著空,空有二邊都不執著。空有二邊都用上了,都用在日常生活當中,這叫行中道,行中道是什麼人?是菩薩。菩薩在這個世間無論對人對事對物,他行的是中道,也就是空有二邊都不著,對人謙卑恭敬有禮,心裏頭幹幹淨淨。事上有,心裏空,心裏頭無一物,外面表現的是容萬物,跟一切萬物和睦相處,從容中道。這經上說「適得其中」,適是什麼?恰恰好,得是體會得,契會,中就是中道。二邊不立,二邊不離,全用上了,這才叫菩薩!所以跟《金剛經》上這個話是一個意思,《金剛經》上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住就是生心,生心就是無住,這叫中道。生心是什麼?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生心。不住是什麼?知道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了不可得,全是假的。
你認得它是假的,它就是真的,不認識它,它是假的,認識它它就是真的,爲什麼?認識它,它是實相。什麼實相?無不相的實相。體,體是無相的實相,現相跟作用是無不相的實相,實相無相無不相。對于跟體上相應的,無一物,你看心地幹淨,一塵不染,于事相上相應的是包容萬物。容萬物,容前面說過和同,跟一切萬物和睦、同體。萬物它不知道,菩薩知道,同一個自性,都是自性所生所變之物。體就是自性,無二無別,體是真的不生不滅,相用是有生有滅,生滅即是不生滅,不生滅即是生滅,這就是法爾如是。這個意思很深,很深的道理、很深密的現象。但是今天阿賴耶的叁細相,被量子力學家用科學儀器發現,觀察到,他們的報告跟佛經上講的完全相同。
可是佛沒有這些精密儀器觀察,佛怎麼看到的?禅定當中看到的。禅定當中,時空維次沒有了,他能夠看到宇宙最初發生的狀況,他能看到。最初發生狀況在哪裏?就在現前,因爲時空沒有了,沒有過去、沒有未來,就在當下。時間、空間是個錯覺,在相宗裏面列入不相應行法,就是抽象概念,不是事實。真的這個我們要曉得,確確實實沒有過去、沒有未來,給你講真的,真的就是當下這一念。這一念不可得,說這一念,一念不見了,就是這一念。這一念滅了,下頭一念又起來,底下這一念跟前面這一念相似,絕對不相同,找不到一個相同的。相同只有性體,自性的本體不生不滅,在淨宗叫常寂光,這相同,體性、現象都相同。在實報土裏面體同、相不同,余土亦複如是,余土是方便土、同居土,這個體是一,相不一。我們都搞清楚、都搞明白就不迷了,這叫覺者,覺者就是佛,就是菩薩。所以一定要曉得,無住就是生心,生心就是無住,生心跟無住是同時的,這叫中道義。
『中表相應』。中是內心,表是表現在外面的,就是現象作用。「菩薩心契中道,得于中而形于外,故表裏一如,自然相應,不必安排造作,而自然嚴整」。莊嚴整齊是自然的,所以極樂世界一切萬物,沒有人去設計、沒有人去建造,完全是自然的。這個事情不好懂,可是例子也就在眼前,我們想想作夢,夢中的境界有什麼人去設計?有什麼人去建造?沒有。佛告訴我們,這大千世界就是一場夢,我們知道夢中沒有人建造、沒有人建立,自然的。所以極樂世界也是自然的,而且無比的莊嚴,那是爲什麼?現在慢慢我們明白了,「境隨心轉」,真心現的是真實境界。極樂世界完全用真心沒有妄心,所現的這些相純淨純善,無比的莊嚴,那是從阿彌陀佛心中所現的。阿彌陀佛的心是什麼?是十方諸佛刹土裏面一切勝妙莊嚴,他心裏是這個東西,不是自己想的。他到十方佛國土裏都去參觀,都去考察了,諸佛國土裏頭美好的全要,不善的統統不要。所以這個可以說是純淨純善的心,法爾自然現出的形相,彌陀用這個形相來接引衆生,來成就衆生,做出最大的供養。所以阿彌陀佛是施主,我們到極樂世界是享他的福,是接受他的供養,他是大施主。我們什麼都不要帶去,那個地方一切現成,你說這個心量多大!
『自然嚴整』就是法爾如是,念老說,「自然嚴整」,一直到底下「無有憂思」這一大段,「其中菩薩種種妙德」,無有憂…
《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二二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